分析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五常市人民医院15001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25例,无效1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2.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雷贝拉唑;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多见于老年人,主要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大出血,呕血和黑便是其临床表现。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止血,那么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1,2]。因此研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的医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有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50例。幽门螺杆菌患者有12例,胃溃疡患者有32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有21例,糜烂性胃炎患者有35例。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9±23)岁,病程2d~7d,平均病程(4.5±2.5)d;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8.5±20.5)岁,病程3d~9d,平均病程(6±3)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特点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和排除标准[3]入选标准: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呕血与黒便,氮质血症,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贫血和血象变化;研究前1个月未服用任何治疗药物;均经过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知情但不愿参加研究、出现意外退出研究患者。

1.3方法进入医院后,所有患者要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平卧休息,头侧位,并将下肢抬高,及时吸氧,绝对禁食,放置胃管,建立静脉通路,补液。

1.3.1观察组观察组给予西咪替丁0.2~0.4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进行静脉注射,2~3min注射结束,1次/6h。

1.3.2治疗组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进行静脉注射,1次/d。

两组治疗均持续7d。用药期间禁止使用其它止血药,定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的变化。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止血时间、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4疗效判定[4,5]符合下列任意一条止血标准均为止血成功: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压、脉搏、肠鸣音均恢复正常;胃镜证实无新鲜出血灶,出血停止;大便颜色转为黄色,大便潜血试验阴性;胃管引流液变清。

按照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用药后24h内完全止血,呕血、黑便的现象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有效:用药后24~72h内出血停止,呕血和黑便的出血量减少,大便潜血明显减少,生命体征平稳。无效:用药后超过72h患者出血现象仍存在,仍有呕血和黑便。以显效和有效计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由SSP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88.5±8.3)g/L,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90.1±7.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14.5±10.3)g/L,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92.1±9.2)g/L。治疗组的血红高蛋白水平在经过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P<0.05)。

2.2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止血时间在12~21h,平均时间为(16.5±4.5)h;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在12~34h,平均时间为(23±11)h。治疗组患者止血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发应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腹泻的有2例,有头晕症状的是1例,出现口干的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观察组患者中,有恶心症状的3例,出现肠鸣音的2例,1例患者有腹痛现象,1例有口干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整体比较治疗组患者中,显效35例,占70.00%;有效10例,占20.00%;无效5例,占10.00%;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1例,占22.00%;有效25例,占50.00%;无效14例,占28.00%;临床总有效率为72.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一种具有致命性的医疗急症,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胆道、十二指肠、胰腺和小肠上段等部分。该类疾病原因复杂,主要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严重破裂、十二指肠的球部溃疡、各种炎症反应等,导致血管、器官粘膜受损而发生出血现象,症状较轻时表现为腹痛、腹泻、神疲乏力、心跳加快、头晕、出冷汗,症状较重时则出现呕血、黑便的现象。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变化快,出血量大,病情易恶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所以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止血,抢救患者的生命[6]。

在第一时间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病情将会加重,就会出现机体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而且会出现细胞缺氧的现象,代谢产物蓄积、缺氧、代谢性的酸中毒等导致毛细血管的广泛受损、周围血管的扩张等现象发生,在腹腔以及周围组织瘀滞着大量的体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效的血容量,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脑、肾等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发生不可逆转的休克现象,使患者出现死亡。因此要降低胃内部消化酶的活性,并促进凝血,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患者胃内的PH值在6以上。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过程中最大的危险因素是胃酸。PH>4时,胃内的蛋白酶能使血凝块溶解;PH>5.4时,出现血小板凝集;PH>6时,血小板进一步凝集并且出现血凝块;PH>7.4时,血小板凝集最好。故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对止血是有利的,因此如何抑制胃酸分泌,稳定血凝块,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用药物。雷贝拉唑是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其解离常数值较高,胃黏膜壁细胞上H+-K+-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抑制胃酸分泌,促使胃内PH值升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性降低,有效的促进了血小板聚集,并且稳定了血凝块,避免了在出血的发生。而且对老化的H+-K+-ATP酶亦有抑制作用,抑酸作用起效快、作用强、作用时间持久,显著降低胃粘膜酸暴露时间,而且雷贝拉唑的个体差异小[7]。

雷贝拉唑是一种具有抑制分泌作用的药物,是苯并咪唑的替代品,没有抗H2组胺和抗胆碱能的特性,它具有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是通过附着在胃壁细胞表面抑制H/K-ATP酶来完成的。这种酶系统是酸质子泵的一种,因此雷贝拉唑作为胃内的质子泵抑制剂阻滞胃酸的产生是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雷贝拉唑在用药后不久即可从血浆和胃粘膜中排出。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特性:口服雷贝拉唑20mg后在1h内药物就会发生效果,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是在2~4h内,胃酸的基础量和由食物刺激产生的胃酸量第一次用雷贝拉唑23h后得到抑制,抑制率分别为69%和82%,作用时间可达48h,作用时间明显长于药代动力学中的半衰期(约1h)。抑制H/K-ATP酶是其主要机制。雷贝拉唑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可轻微增强,但在3d后可达稳定水平。即使在停药后,此稳定水平也可保持2~3d。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志仁,朱颖.雷贝拉唑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121-122.

[2]杜坤庭,葛勤利,万顺梅,等.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与奥美拉唑单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528-530.

[3]蓝震宇.善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14.

[4]李晓.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4:15-16.

[5]阿米娜•阿不列孜,克衣木•巴斯提,阿不都海力•阿不列孜.奥美拉唑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9(下):3355-3356.

[6]王磊,赵培西,朱彦荣,等.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42-43.

[7]李向阳,梅颖,刘红梅,等.雷贝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评价[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725.

标签:;  ;  ;  

分析雷贝拉唑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