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向纯洁,王萍萍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向纯洁,王萍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新氛围,创新导向,移动社会化媒体,社会-技术理论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向纯洁,王萍萍[1](2019)在《移动社会化媒体下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机制——基于社会-技术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氛围是员工进行创新工作的基础,创新导向是企业面对创新的态度,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新兴信息技术——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创新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本文在回顾企业创新导向和创新氛围相关文献后,基于社会-技术理论,构建了在移动社会化媒体作用下,企业创新导向对创新氛围的跨层次作用模型。随后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拟合。研究结论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机制,完善了与企业创新有关的理论。最后建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将政策上的创新导向转变为员工可感知的创新氛围;重视移动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李慧[2](2019)在《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及构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技术转型理论成为解决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导性理论,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分支。作为其分支之一的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理论,以整个系统为分析对象,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强调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级之间动态、非均衡的协同演化,推动系统整体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当前理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分析框架。为了系统把握这一理论内涵,本文讨论了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的形成背景,从演化经济学、创新社会学、制度理论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其理论渊源,系统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级的构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通过上述叁个层级之间动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可持续转型的演进过程、阶段特点及表现形式,以期丰富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的理论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张路蓬,薛澜,周源,潘美娟[3](2019)在《社会资本引导下的新兴产业技术扩散网络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社会资本引导下所形成的技术扩散网络,成为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新兴产业实现其市场价值提供了发展渠道与路径。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新兴产业技术扩散网络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基于关系资本、结构资本以及认知资本对新兴技术扩散网络形成的作用模型。利用纵向网络模型,对全球引用率最高的93家企业2001-2015年人工智能产业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扩散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对新兴技术扩散网络的形成具有部分正影响;结构资本中的双边式传递对技术扩散网络的形成产生负影响;新兴产业的技术扩散网络由"规模互补—合作"导向逐渐演化为"研发互补—竞争"导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耀华[4](2018)在《权力、资本与技术的耦合:大数据社会在中国的形成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失窃使我几乎与社会脱节,这次意外也使我开始思索数据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种大数据社会形态在中国初露端倪,在朝向这种新型社会形态的转型竞争中,中国实现弯道超车似乎正在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一种权力、资本和技术相耦合的解释框架,意指这次超越的动力和过程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个过程必定需要权力、技术和资本相耦合才能达成,而中国的规模、制度和文化等国情恰可以让这种耦合得以实现;同时,这种耦合也并非是理性设计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为解决社会发展的障碍而采取措施出现的意外后果。当面对土地财政困境、出口拉动困境、经济结构调整困境危机迭加的情况下,中国发展陷入两难。恰逢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国把握住了机遇,而大数据技术又十分适合中国的国情,可以发挥出中国的国家规模、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优势,结果,在国家权力、企业资本和技术转化的配合下中国式的大数据社会实现了全面赶超。中国式大数据社会的演进是政府、企业和技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促使国家寻找新出路,科技革命提供了转型的新方向,国家迅速制定大数据战略,举国体制的高效执行力调动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项目落地。企业在多项政策的引导下,加快技术本土化创新,加之改革开放的基础建设红利,中国式的互联网企业展开全行业的大数据转型,从模仿西方发展到西方模仿中国。数据特殊的边际效应使得大数据技术很好的适应了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大”在发展之初就具有绝对优势。企业开发出众多本土化的应用,利用大数据运营,深入社会生活,跳跃式的革新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当然,技术与社会的非同步发展也表现出许多问题。总之,我们的社会发生了许多改变,表现出许多新特性,在大数据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取得领先和中国特殊的体制、政企关系、社会制度分不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12-30)

王汉林,雷一鸣,袁琴[5](2018)在《略论绿色技术的社会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技术是社会形成的,它具有与传统技术不一样的形成机理。自然条件对技术形成具有制约作用,技术将发生生态化转向。研发人员和消费者是发挥能动作用的两类重要主体。建好绿色技术的"研究丛",需要知识、学科以及国内外的大力协同。社会目标、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科技法律等社会规范是调控机理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认识绿色技术形成的制约性机理、能动性机理、协同性机理和调节性机理,对防范传统技术风险和增强绿色技术供给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星,魏心怡,姚桂谦[6](2018)在《技术社会、技能形成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首届(2018)中国经济社会学春季论坛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3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和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承办的首届(2018)中国经济社会学春季论坛在南开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就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历史演化与国际比较、产业创新与企业治理制度、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劳动过程智能化与产业工人技能变迁、制度变迁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议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交换了学(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18期)

余雄[7](2018)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形成机制问题,通过论证指出大数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对于社会知识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辩护资源与辩护路径,这种辩护可以通过信息哲学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得以表达,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科学知识作为社会知识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的形成与传播同样也可以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分六个章节对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形成机制展开详细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集中论述了大数据技术自身的技术特点,以及这些技术特点所蕴含的知识论意蕴,为大数据技术与知识论研究的融合提供理论背景;第叁章则主要针对近现代以来知识论领域中最主要的两条研究进路——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展开论述,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的比较指出本文将采取外在主义知识论中的过程可靠主义作为主要的哲学基础理论;第四章转入纯粹的知识论研究,以个体知识、集体知识与社会知识这个连续体系为主线,论证了从个体知识到集体知识,再从集体知识到社会知识的形成机制;第五章则以大数据技术所展示的“数据——知识”二元结构为基础,运用信号博弈模型,为上文中论述的社会知识形成机制提供了一种信息哲学辩护;第六章以科学知识的产生与传播为例,全面展示了本文所论证的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社会知识形成机制是如何运作并产生效果的。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所蕴含的知识特质为当代社会知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进路,社会知识的形成机制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示。(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伟灿[8](2018)在《让全社会形成崇尚技术关爱职工的氛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我认为这预示着技工春天的到来。刚参加工作时,钻机上学习专业技术的氛围十分浓厚,师带徒、交流会、攻关小组随处可见,大家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本文来源于《中煤地质报》期刊2018-04-09)

[9](2017)在《深圳高端科技“点亮”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深圳4月13日电】你躺在沙发上,控制意念调换频道,看着激光电视,吃着针对当天身体状况精准“推送”的营养零食……这些曾是小说中的奇幻桥段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拨弄着人们的心弦,昭示着广袤的未来。在“创新之城”深圳,一批奇妙的“黑科技”横空出世(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7-04-14)

王万元[10](2016)在《基于多Agent技术的异质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组形成是目前社会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可以使得若干社会个体组成团队获得更好的任务执行性能。为了成功完成任务,群组成员不仅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且互相之间能够以团队的方式高效的合作。因此,建立一组专业的、合作高效的团队是群组形成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在线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社会网络给专业、合作高效的群组形成带来很大的机遇。方面,随着智能手机以及iPad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站上每时每刻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活跃用户,这些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用户可以帮助任务请求者建立专业的个体群组。另一方面,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之间积极的社交关系,譬如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同事之间的项目合作关系,可以当作群组成员之间能否高效合作的有效指标。受上述两方面优势的启发,本文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群组形成问题。然而,由于社会网络的开放性,自治性以及异质性特征,社会网络群组形成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从社会个体异质性角度讲,(1)社会个体的行为是异质的,一些个体可能提供虚假的私人信息,譬如个体可能夸大自身的专业技能,社会合作关系以及工作成本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报酬;(2)社会个体的目标是异质的,其中任务请求者希望建立低工作成本的群组,然而个体选择加入哪个群组以及提供哪些技能给群组任务则希望最大化自身工作报酬。(3)个体间合作效率是异质的并且是动态变化的,互相连接的不同个体之间合作效率有高低之分,并且这种合作效率在群组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动态演化的;另一方面,从网络结构异质性角度讲,(4)社会网络具有社区结构特征并且社会个体的社区属性是异质的,从社会网络的中观结构角度讲,社会网络由多个具有社区结构的子网络组成,其中社区内部个体关系亲密并且合作效率高,而社区之间个体关系疏远并且合作效率低,而属于不同社区的社会个体呈现出异质的社区属性。为了解决由社会个体和网络结构异质性给社会网络群组形成带来的诸多新问题,包括(1)如何保证社会个体诚实的提供他们的私人信息,(2)如何满足社会个体之间冲突的目标,(3)如何在具有异质合作效率以及合作效率动态变化的社会网络环境下保证群组的鲁棒性,(4)如何利用社会网络的中社区结构特性提高群组效益,本文利用多Agent技术展开相应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研究工作,其主要贡献可以归纳如下:1) 考虑到社会个体的行为异质性,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博弈论技术的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支付与其私人信息无关的报酬来鼓励个体诚实的提供私人信息。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保证每个个体在诚实提供其私人信息的状态下能够最大化自身收益,而且该机制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应用。2) 考虑到社会个体目标的异质性,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协商技术的群组形成模型。该模型分别为不同类型的社会个体设计不同的协商策略来最大化他们各自的收益。这些策略包括任务请求者雇佣哪个个体,支付给个体的报酬,个体加入哪个群组以及提供哪些技能给群组任务。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群组形成模型,论文提出的基于协商机制的群组形成模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开销内形成更经济的、专业的、合作高效的群组。3)考虑到个体之间合作效率的异质性以及动态变化性,论文提出一种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分布式群组形成方法。该方法为每个任务技能分配一个移动Agent来帮助这些技能找到合适的个体群组。同时,这些移动Agent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形成联盟来达到自适应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理论分析表明,论文提出的移动Agent方法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收敛到稳定状态,并且该稳定解保证高效的群组合作性以及群组的负载均衡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面向静态网络结构的群组形成方法,论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找到专业的、合作高效的、负载均衡的群组,同时能够较好的适应动态的社会网络环境。4)考虑到社会网络的社区化特征以及个体社区属性的异质性,论文提出一种意识到社区结构的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模型。该模型允许个体只能与同社区的个体合作形成群组。为了解决该社区化群组形成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启发式群组形成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重迭社区个体的技能资源,进而优化整个系统的群组配置。理论分析证明相比于最优算法,该启发式群组形成算法在社会效益指标上具有较高的近似度,并且提出了保证该算法最大化社会效益的充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基于全局网络和邻居节点群组形成模型,论文提出的社区化群组形成模型不仅能够提高群组合作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3)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技术转型理论成为解决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导性理论,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分支。作为其分支之一的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理论,以整个系统为分析对象,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强调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级之间动态、非均衡的协同演化,推动系统整体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当前理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分析框架。为了系统把握这一理论内涵,本文讨论了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的形成背景,从演化经济学、创新社会学、制度理论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其理论渊源,系统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级的构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通过上述叁个层级之间动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可持续转型的演进过程、阶段特点及表现形式,以期丰富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的理论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向纯洁,王萍萍.移动社会化媒体下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机制——基于社会-技术视角[J].企业经济.2019

[2].李慧.社会-技术转型多层级视角: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及构成框架[J].中国科技论坛.2019

[3].张路蓬,薛澜,周源,潘美娟.社会资本引导下的新兴产业技术扩散网络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

[4].杨耀华.权力、资本与技术的耦合:大数据社会在中国的形成逻辑[D].华东理工大学.2018

[5].王汉林,雷一鸣,袁琴.略论绿色技术的社会形成机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王星,魏心怡,姚桂谦.技术社会、技能形成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首届(2018)中国经济社会学春季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

[7].余雄.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社会知识的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8

[8].王伟灿.让全社会形成崇尚技术关爱职工的氛围[N].中煤地质报.2018

[9]..深圳高端科技“点亮”未来[N].深圳商报.2017

[10].王万元.基于多Agent技术的异质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标签:;  ;  ;  ;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文-向纯洁,王萍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