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及启示

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及启示

程海建[1]2004年在《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及启示》文中指出在中国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关于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一直是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两种战略的选择将关系到众多中国企业在未来更加激烈的WTO框架内竞争的主导战略思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范,但是到了90年代万科主动选择了专业化战略,对自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业务剥离,从而在二十一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万科的战略发展历程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可借鉴意义。 本文选择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战略管理理论、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进行剖析与总结,力图揭示出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型过程中进行战略选择的内在机理以及相关因素,同时也揭示出支撑战略实施的相关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主要有:新兴市场比较适宜多元化战略,而成熟市场比较适宜专业化战略;专业化战略是一般性选择,多元化战略是特殊性选择;人们对多元化战略有理解误区,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具有内在统一性;企业应当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制定战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领导团队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战略成功的支撑;主动性业务剥离是比被动性业务剥离更好的选择。

齐捧虎, 王海汀[2]2005年在《万科战略加减法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当大部分中国企业还在为生存而努力的时候,万科却奇迹般地保持了20年的持续增长。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万科的战略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万科的战略加减法,探寻使万科从一个原始资本为零的国有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的原由,为中国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把核心业务做大做强,进行专业化经营提供成功的借鉴。

王海汀[3]2006年在《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归核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怎样才能实现成长,以及如何判断企业成长状况等问题,一直都是企业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企业稳定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关键在于战略管理的合理与否。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阶段。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热潮,但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多元化过程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化经营与竞争挑战,全球范围内的众多企业纷纷进行归核化经营的创新,全力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以求称强于世界。本文试图从企业能力的视角,对企业归核化战略选择进行研究。 企业归核化与企业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在两者之间确定一必然联系,为正确理解归核化战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也能对企业归核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现实途径。具体说来,本文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归核化战略,对企业的归核化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归核化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基本思想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分化亏损资产,回归主业,集中资源作好最大的强项——抓住最具优势的行业,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企业“归核化”的途径有两种:收缩和扩张。收缩的方法主要有剥离、分立和股权切离;扩张性途径主要指在恢复企业核心业务和强化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资源的重新组合、采用组织企业的新方法,使企业达到战略性主业回归。 本文首先对归核化的动因进行能力理论的解释,提出了归核化战略实施的时机选择、实施方向以及实施方式。其次从企业现有能力水平、能力匹配效率出发来研究归核化过程中的能力管理,包括核心能力的识别,现有能力的提升和更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进行归核化战略决策时,应首先着重分析自身的能力及相应的能力体系,并结合外部环境,根据匹配的原则以决定企业归核化决策和实施,通过能力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归核化的成功实施。同时,根据万科公司从多元化向归核化转变的案例分析,通过其归核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得出归核化经营战略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经营战略。同时,通过对德隆多元化扩张的溃败的分析指出,那些不适合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应当收缩战线,通过实施归核化经营战略来剥离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盈利能力弱甚至亏损的业务,集中力量发展主营业务,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潘丽君[4]2008年在《归核化战略下的企业薪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多元化经营就成为了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本积累和规模壮大的发展模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从以往的行政型、经验型、粗放型管理模式向市场化、知识化和集约化管理转型,为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思考如何能有效整合自身资源,来创造出竞争优势,保持并提升市场地位。客观上,多元化发展本身存在着资源分散、管理难度较大等弊端,当企业不能持续提高各个经营领域的协同运作效率时,就必须因时制宜地剥离部分造成发展障碍的业务。因此,在这个逐渐强调产品或服务提供的精、准、快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了归核化发展战略,把资源集中投放到能发挥自己最大优势的业务上。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企业如何通过制定相适应的薪酬战略来推进这个回归主业的过程,也即与归核化战略相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与战略性薪酬相关的理论研究,作为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然后,鉴于多元化战略是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前提,而且有关多元化战略的研究较为成熟,所以自上而下就组织层面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管理叁方面对两种不同的战略进行分析,从多元化向归核化的过渡特征中归纳出归核化战略下的薪酬管理体系;最后,通过分析采取归核化战略的万科薪酬管理案例,从实践角度上来说明这个薪酬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所总结得出的归核化战略下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其某些管理维度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选择回归核心业务的企业实践过程,但能从普遍意义上为归核化企业的薪酬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些管理思路。

李玲燕[5]2014年在《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及其价值分配研究》文中认为住宅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需要产业链内各个主体的密切协作、良性循环、平稳创造价值,更要懂得合理分配价值、共享产业价值。而当前住宅产业缺乏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产业链之间的依存度和成熟度偏低,产业价值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住宅产业的发展。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站在产业管理部门的视角,从住宅产业层面入手,在深入剖析住宅产业价值链发展及其价值分配现状的基础上,创建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应用自组织理论揭示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作用机理及价值运行机制,进而深入挖掘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增值,探索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分配问题,从而为住宅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通过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本文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梳理当前国内外典型住宅产业价值链系统结构,测算并揭示当前我国住宅产业价值分配的不合理性。具体内容包括: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分析住宅产业价值链的现有构成;归纳总结及对比分析香港、美国的住宅产业价值链系统以及我国当前存在的“基本社会化”、“部分社会化”、“高度社会化”等叁种住宅产业价值链模式,并从产业价值链系统本土化、构建战略联盟合作方式、制定合理价值分配模式与加强产业生态化发展等方面凝练我国住宅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要点;进而,运用住宅产业价值链价值分配测算模型——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调研数据测算我国住宅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配现状,揭示住宅产业价值分配的不合理性。(2)将生态管理与住宅产业相结合,重构住宅产业价值链结构,创建“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这一住宅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住宅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在透析当前住宅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生态管理、生态价值链以及产业价值链等理论,仿照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界定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内涵及其基本模型,并从“静态-动态-纵向-横向”四个维度对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进行深入解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价值链的一般分析框架。(3)应用生态学中的自组织理论尤其是超循环理论来揭示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作用机理。具体内容包括:从住宅产业的自组织特征入手,探析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非线性、开放性与随机涨落等特征;进而,揭示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超循环结构在受到价值主体的自我复制能力、变异与选择能力及价值主体间的耦合能力等叁方面的作用下,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进化方向包含两个:第一,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内部的超循环进化,产业链上各个价值主体整合成为一个协同进化、共享价值的系统;第二,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的超循环进化,从而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发展。(4)结合演化博弈理论与协同理论挖掘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增值,为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分配研究奠定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在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演绎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价值增值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中价值主体实现协同共生模式的过程;进而,应用协同理论,从协同增值要素、资源增值要素、生态增值要素、技术增值要素、品牌增值要素以及市场增值要素等方面挖掘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增值要素,并构建价值增值要素的增量净现金流量分部加总模型,从而为科学衡量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价值增值提供了新方法。(5)利用委托-代理理论与合作对策理论来探索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分配机制及方法,为住宅产业价值合理分配提供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的价值分配机制进行模型构建与透析,得出价值分享比例与专业性努力付出、市场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利用合作对策理论构筑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价值分配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Shapley值法、简化的MCRS(Minimum Cost-Remaining Saving)法、核心(Nucleolus)法、纳什谈判法来寻求价值合理分配的途径与方法。

李翔[6]2013年在《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这样一个资源、信息、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竞争变的尤为激烈。企业不在纠缠于一时的成败得失,转而开始关注长期利益。战略管理这样着眼于企业长久发展的理论,成为了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题。面对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竞争局面,企业战略的有效性、正确性关乎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企业绩效评价是评价监督约束企业的重要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探讨。可以肯定的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一定离不开企业战略,而对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落脚点,也一定是企业经营绩效。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一定离不开这两部分理论的深入分析、研究,而这样的研究也必将成为未来理论研究的热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缺乏一种理论能够有效结合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使之形成一种从战略角度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从企业经营绩效对企业战略成效的评价相互统一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理论。而目前的理论往往侧重于其中的一方面,要么单纯看重战略,诸如很多的战略评价理论,要么单纯重视绩效,就像一些传统的绩效评价。能够行之有效的结合两方面理论提出战略绩效评价理论仍未出现。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探讨能够结合两方面理论的战略绩效评价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迫切而必要。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经营绩效来源等的分析,逐步提出对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型SPM。该模型的理论分析是从战略管理理论出发,到企业经营绩效结束,而模型的实践应用是从企业经营绩效入手,再逐步推导、分解出事关企业战略的叁个最为重要的指数,并用这叁个指数来代表企业的战略成果。SPM模型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把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定量化。从而突破了该领域流行的主观赋值建立指标体系的所谓定量化分析,这样的所谓定量化由于主观性过强而难以做到真的客观量化。在论文的第五部分的实践应用中,该模型显示了一定的可操作性。所以,该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温馨[7]2016年在《华润集团产融结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华润集团的产融结合。产融结合不是一个新的论题,但是它在我国的萌芽主要始于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并且华润集团发展产融结合也不过几年。本论文以华润集团产融结合的主要成效和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为线索。接着剖析华润集团的对标企业集团GE产融结合的主要优势和借鉴启示,旨在为华润集团产融结合发展现状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论文综合采用比较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数量研究法。在大量运用会计数据和数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华润集团产融结合前与产融结合后的企业绩效和协同效应作了比较归纳。此外,GE和华润集团产融结合的案例分析是本论文的分析重点。作为产融结合“领头羊”的GE和华润集团同为多元化企业集团、均采用兼并与收购的扩张方式、产融结合的方式相同。GE在依托产业发展金融业、以数字化的互联网金融推动全球化、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值得华润集团结合自身情况研究和参考。本论文图17幅,表4个,参考文献30篇,主要运用了企业价值理论、企业资源理论以及协同效应理论。金融市场化进程在我国不断推进。我国对工商业企业发展金融业的支持态度促进了产业和金融业优势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上的整合并且带来了企业绩效和协同效应。我国的产融结合发展进程步入蓬勃发展期: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正方兴未艾,而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正进一步深化产融结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本论文提出华润集团深化产融结合在增强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管理体系下,以华润集团坚实产业为基础创新产融结合业务以提升华润金融的竞争力、建立战略策应模型以促进产融资源的互补、打造优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来突破地域限制和培养与开发产融结合型人才与团队来解决人才匮乏问题的解决对策。

杨义增[8]2010年在《汽车定制决策中选项框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定制化产品也开始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定制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大多从企业战略,定制生产设计等视角来探讨定制化实现的技术等问题,从消费者视角来探讨定制化战略有效性的研究则为数不多。论文首先回顾了中西方学者在大规模定制和框架效应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定制选项在“加减法”不同的呈现模式下,消费者决策的差异,进而引入消费者购买经验差异作为研究模型中的调节因子,以期探索出大规模定制新的研究方向、丰富框架效应的理论和为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启示。论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与在“加法”框架下让消费者进行定制相比,在“减法”框架下的消费者会选择更多的高价格和低价格定制选项和更高价的定制产品。消费者的购买经验会对“加减法”框架下消费者定制决策产生调节作用;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在“减法”和“加法”框架下定制决策差异较小,无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在“减法”和“加法”框架下定制决策差异较大。研究结论验证了框架效应在我国汽车定制领域的适用性,并且引入了消费者购买经验作为调节因子,丰富了框架效应的研究文献。在管理实践层面上,本研究的发现表明了如何向消费者呈现定制模式是关系到企业利润的重大问题。

张卓苗[9]2015年在《基于心流理论的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于移动平台的儿童教育软件产品不断涌现,移动数字化学习成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作为辅助学习的重要媒介而备受关注。但是由于用户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与功能臃肿繁杂等问题,大大地降低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和用户黏度。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机,提升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的用户黏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心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显着影响用户行为动机,满足用户情感需求,提升用户互动体验,增强产品用户黏度,因此将心流理论引入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的设计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小学生学习属性、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和心流理论进行了阐述,初步分析了叁者的关系,构建了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心流雏形,确定了后期调研的基本方向和范畴。其次,笔者通过层层深入的调研过程,对小学生的用户特征和学习类移动应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移动学习的互动体验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再次,在心流的PAT模型和用户体验五要素模型的指导下,对互动体验特征进行了多维度地分析,对心流体验要素进行了提取,总结了心流在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各阶段的表现。然后,基于心流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的设计理念和原则,提出了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在不同阶段激发心流的设计策略,并构建了小学生学习移动应用心流模型。最后,基于以上模型,笔者以一、二年级小学生数学“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这一知识点展开了实践设计,并对其心流体验的设计因素进行了剖析,达到了理论指导设计,设计验证理论的目的。

陈诗莺[10]2010年在《旧工业厂区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城市中分布的老工业区,逐渐陷入生存发展的困境。旧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低廉的土地成本,工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独特的工业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进行开发,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运动由此开始。早期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中,往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大多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开发,忽视了旧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价值,割裂了旧工业区地段历史文脉的延续。我国当前正值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工业区面临着更新改造的严峻挑战。研究老工业企业废旧厂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当前颇具时代特点的城市更新课题之一。城市更新因其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有机更新”理论是在对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充分认识基础上,吴良镛教授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对北京旧城和我国其他城市规划建设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依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新途径,丰富了城市更新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将“有机更新”理论运用于旧工业区保护与更新这一领域,主要研究旧工业厂区空间环境的更新问题,将旧工业区空间环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当前与将来的关系,“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1],即能促进旧工业区的整体环境得以改善,从而为城市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氛围和更高的环境品质。同时,论文还注意到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也具有探索应用的可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旧工业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工业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深刻意义和作用。根据我国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现实状况,尝试建立一个旧工业厂区空间环境“有机更新”的相对完整的规划设计框架,并通过西安纺织城的实例研究加以论证和说明。

参考文献:

[1]. 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及启示[D]. 程海建. 西北大学. 2004

[2]. 万科战略加减法及启示[J]. 齐捧虎, 王海汀.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5

[3]. 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归核化战略研究[D]. 王海汀. 西北大学. 2006

[4]. 归核化战略下的企业薪酬管理研究[D]. 潘丽君. 暨南大学. 2008

[5]. 住宅产业生态价值链系统及其价值分配研究[D]. 李玲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6].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 李翔. 大连交通大学. 2013

[7]. 华润集团产融结合的研究[D]. 温馨.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8]. 汽车定制决策中选项框架效应研究[D]. 杨义增.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 基于心流理论的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设计研究[D]. 张卓苗. 江南大学. 2015

[10]. 旧工业厂区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设计研究[D]. 陈诗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万科战略管理的加减法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