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模型处理是影响3D打印钛合金零件成形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电子束3D打印几种典型形状TC4钛合金零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形零件进行精度检测,分析其在模型处理过程中引起误差的来源,提出了几项改进措施:对于圆柱体轴类零件,将模型精度设置提高到0. 02 mm,可有效提高零件的成形精度;对于点阵多孔零件,提高STL数据的精度并优化切层算法,保持切层前后模型原貌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对于针状细圆柱零件,将相同零件按照同一方向摆放,可以减少摆放角度对偏差的随机性影响;对于异形件,应在满足成形精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并减少支撑;对于薄壁零件,增加支撑密度能够有效提高零件悬空部分的成形精度。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贾亮,刘楠,杨广宇,杨坤,石英,王建,汤慧萍
关键词: 电子束成形,打印,钛合金,模型处理,成形精度
来源: 钛工业进展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信息科技
专业: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机械工业,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单位: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B070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27805),国防基础科研科学挑战专题资助项目(TZ2018006-0302-01),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ZDXM-GY-057)
分类号: TG146.23;TP391.73
DOI: 10.13567/j.cnki.issn1009-9964.2019.05.001
页码: 1-6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3598K
下载量: 109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子束冷床熔炼的应用现状[J]. 中国材料进展 2020(04)
- [2].电子束直写曝光机的原理与常见问题分析[J].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20(02)
- [3].赝火花电子束的实验研究及在金属表面改性中的应用[J]. 电加工与模具 2020(03)
- [4].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在电子束冷床熔炼中的应用研究[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20(08)
- [5].一种新型的有限截面电子束模型[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20(03)
- [6].电子束选区熔化气孔形成机理[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20(01)
- [7].3200kW电子束冷床炉4号枪工艺设定[J]. 中国金属通报 2016(11)
- [8].基于电子束的材料表面熔覆技术研究进展[J]. 热加工工艺 2017(02)
- [9].电子束技术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J]. 材料工程 2015(12)
- [10].光学渡越辐射电子束发散角二维拟合数值分析[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7(08)
- [11].复合材料电子束毛化增韧技术研究[J]. 教练机 2016(03)
- [12].纺织品电子束接枝加工技术的产业化[J]. 印染 2010(06)
- [13].电子束冷床熔炼的优与劣[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S1)
- [14].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移动式电子束灭菌系统研究通过验收[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7(11)
- [15].强流相对论性径向带状电子束产生与传输中的物理问题研究[J]. 学术动态 2014(04)
- [16].电子束放射照相的特性与参数优化[J]. 物理学报 2015(15)
- [17].电子束扫描铝硅合金表面熔凝处理过程的失重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02)
- [18].电子束“毛化”技术及其在复合材料制造领域中的应用[J]. 航空制造技术 2009(S1)
- [19].电子束冷床炉发展简况及熔炼工艺探讨[J]. 钛工业进展 2008(05)
- [20].电子束真的是会聚吗[J]. 物理教师 2008(07)
- [21].赝火花电子束表面处理实验系统[J]. 电加工与模具 2017(02)
- [22].对双电子束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英文)[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4(07)
- [23].铌合金电子束表面熔覆层裂纹控制[J]. 焊接学报 2012(06)
- [24].电子束技术在难熔金属行业的应用[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2(S2)
- [25].回旋电子束横纵速度比测试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06)
- [26].电子束聚焦特性对束流品质的影响研究[J]. 焊接技术 2017(05)
- [27].小型微纳米图形电子束曝光制作系统(英文)[J].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10(04)
- [28].电子束时间聚焦技术[J]. 光子学报 2016(02)
- [29].齿轮用钢电子束表面硬化工艺的数值模拟[J]. 焊接 2014(03)
- [30].基于电子束熔融技术的椎间融合器金属骨小梁结构单元的研究[J]. 生命科学仪器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