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

陈柯[1]2008年在《自体干细胞动员对缺血性心肌病炎症变化及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方法研究其对缺血性心肌病炎症变化及心室重构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20只健康太湖梅山猪,明胶海绵栓塞冠状动脉(LAD)建立猪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心梗后未予以特殊处理;B组为心梗后3h经冠状动脉注射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组;C组为心梗后3h后连续5d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kg.d;D组为心梗1w后连续5d注射G-CSF150μg/kg.d。各组均在各项处理措施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清白介素10(IL-10)、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 (MMP-9)和血清血管紧张素II(Ang-II)值,并在不同时间点以Powerlab+Millar压力导管、磁共振(MRI)检测分析心脏功能变化。心梗后第4w获取猪心,测量心梗面积。结果:急性期骨髓干细胞动员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包括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dp/dtmax)以及舒张末期室壁厚度(EDWT)、每搏输出量(SV)在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急性期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实验终点测量心梗面积显着低于其他各组。急性期骨髓干细胞动员组IL-1β、MMP-9、Ang-II水平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IL-10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1.心梗后急性期骨髓干细胞动员能够在早期调节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漂移。2.心梗后急性期骨髓干细胞动员能够在心梗后早期、晚期抑制心室重构的进展。3.心梗后急性期骨髓干细胞动员通过缩小心梗面积,增加心输出量、并诱导左室心肌增厚改善心功能。

赵蓓, 吴岩[2]2008年在《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文中指出学术背景:尽管目前可以应用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来阻止心功能的恶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效果有限,仍无法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如何使坏死心肌或无功能心肌再生,再现其舒缩功能,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的:深入认识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5/2006-07的相关文献,检索词"the marrow stemcell,cell transplant,myocardial infarc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10/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骨髓干细胞,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6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以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10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骨髓干细胞组成复杂,包括骨髓单个核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多潜能成体祖细胞以及其他功能不明的干细胞。②骨髓干细胞植入动物心脏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能与受体心肌细胞进行有效的电-机械耦合,此外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易于自体采集,避免伦理学纠纷和免疫排斥反应。骨髓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其是否具有横向分化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均能取得成功。③骨髓干细胞释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干细胞因子及基质细胞趋化因子,在促进干细胞动员、归巢与心肌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损伤和高水平的多能干细胞是骨髓干细胞在心肌微环境中分化成熟的两个决定因素。④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移植时选用的细胞类型、横向分化的调控机制不明、移植时机及移植方式、移植的安全性等。结论:通过建立完整的动物模型技术平台,探索各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有可能成为不同于内科传统的药物治疗、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又一个全新方法。

童晓云[3]2008年在《补肾活血方强化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均无法使梗死的心肌再生,由于干细胞有可能通过参与坏死心肌组织修复而显着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因此,如何通过干细胞移植促使心肌细胞再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能与宿主心肌细胞间形成有效的电-机械耦联,加上采集及自我扩增容易,无免疫排斥反应,无伦理道德问题,成为治疗心肌梗死较为理想的细胞来源。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法(骨髓干细胞动员)简单无创,不需外科手术介入,不受细胞来源、免疫排斥反应等条件的限制,更易于为患者接受,更有可能抓住有限治疗时机,其临床应用前景可能更好。目前常用的骨髓动员剂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大量动物试验及小样本临床研究证实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仍存在较多不良反应。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既往大量证据也证实补肾活血中药具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增殖、改善骨髓微环境等作用,结合中医药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良好疗效,且中药具有临床应用安全和长期有效的特点,如能将中药用于骨髓干细胞动员以治疗心肌梗死,将有可能克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诸多不足之处,无疑将会成为传统中医药研究及发展的又一亮点,并为研究心肌缺血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围绕骨髓干细胞动员这一中心,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多种技术比较不同浓度补肾活血方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补肾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心肌梗死面积、左室结构与心功能等指标的作用,探讨了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的途径而发挥了对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作用。1补肾活血中药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的研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组、补肾活血方(简称BS)低剂量组与BS高剂量组。分别于造模后1天、5天和14天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CD34~+细胞,比较不同组间血管密度。结果:急性心梗1天后测各组间的CD34~+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5天后BS高剂量组与CSF组外周血CD34~+细胞测值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BS高剂量组心梗5天后测值虽略低于CSF组测值,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造模5天后BS低剂量组较空白组亦明显升高。2周后空白组、CSF组及BS低剂量组基本恢复至动员前水平,BS高剂量组测值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其余3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心梗5天后和14天后CSF组与BS低剂量组、BS高剂量组心肌梗死区均可见大量CD34~+单个核细胞浸润,梗死灶周围可见CD34~+心肌细胞样细胞生长,且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空白组。空白组造模后5天于梗死灶可见少数新生血管及较多纤维母细胞增生,梗死灶的周围可见少数CD34~+单个核细胞生长;造模后14天,可见较大片心肌疤痕组织,呈散在片状分布,心肌组织排列有序的基本结构被破坏,瘢痕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出现骨髓干细胞的自发动员现象。不同剂量的补肾活血方有可能促进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液,致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增加,且高剂量组补肾活血方的动员效果明显强于低剂量组。动员的外周血CD34~+细胞有可能流入心肌梗死的部位,进而分化为心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等。与G-CSF相比较,高剂量补肾活血方疗效确定,且动员作用更为持久。2补肾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补肾活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治疗参照200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的方法,均常规给予硝酸甘油、抗凝剂、血小板抑制剂及ACEI类等药物,有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者对症治疗,其中补肾活血组每日加服补肾活血方。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各组患者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细胞百分比,通过QRS记分系统测定AMI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结构和功能。结果:治疗后补肾活血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呈逐步升高,其中补肾活血组CD34~+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于第5天达高峰。而CSA组不同时间点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测值无明显变化。至治疗后第14天时,对照组测值已明显降低,而补肾活血组测值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补肾活血治疗4周后,补肾活血组QRS记分值明显减低,梗死面积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补肾活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7天时LVEF、LVEDd及LVEDs的基线值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28天后,补肾活血组LVEF显着改善,LVEDd及LVEDs明显减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心梗后存在自发的骨髓干细胞动员现象。补肾活血方有可能通过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达到提高外周血骨髓干细胞水平的作用,从而能防止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防止梗死灶的延展、缩小梗死面积,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恢复有显着的保护作用。通过上述试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本研究根据祖国医学对“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心肾相关等理论,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心梗后存在自发的骨髓干细胞动员现象,同时,补肾活血方有可能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损伤部位迁移,并使其在心脏微环境中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起到改善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供、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中医药的整体治疗优势,从肾精、血脉立论,为补肾活血治法提供新的现代医学依据,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可望为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开辟新的治疗途径。其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姜寒水[4]2008年在《G-CSF动员自体骨髓源性细胞对博莱霉素所致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骨髓源性细胞(BMDCs)包含有多种类型的骨髓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以动员BMDCs进入血液循环,并且BMDCs可以向其它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本实验拟用G-CSF动员BMDCs入血,并观察其对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的修复作用和机制。第一部分实验小鼠的骨髓重建目的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BMDCs,为后续实验中BMDCs在体内的示踪研究做准备。方法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移植组(全身照射+骨髓移植);B组为对照组(全身照射)。两组分别给予致死剂量照射后,A组接受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移植,B组不予移植。观察指标:(1).存活和体重变化情况;(2).外周血白细胞数量;(3).实验第28天时骨髓细胞中GFP表达情况。结果(1).对照组小鼠在照射后体重明显下降,并在照射后11天内陆续死亡;移植组小鼠体重在照射后一周内出现轻微下降而后逐渐恢复正常,仅有2只小鼠在11天内死亡;(2).对照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在第5天时降为零,移植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第5天明显下降,但在28天时恢复至正常水平。(3).实验第28天时移植组存活小鼠的骨髓细胞经流式细胞检测GFP阳性比例与GFP转基因小鼠相当。结论骨髓移植后小鼠存活率可达80%,重建后的骨髓细胞带有GFP标记,可用于后续实验。第二部分骨髓重建后小鼠自体BMDCs动员对博莱霉素所致肺损伤的影响目的观察G-CSF动员自体BMDCs入血,以及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骨髓重建后的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只,A组为动员组(博莱霉素+G-CSF);B组为对照组(博莱霉素+生理盐水)。每组再各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实验第3、7和14天处死取材。观察项目包括:(1).肺组织病变肉眼下大体观察;(2).肺组织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Masson叁联染色观察肺组织内胶原沉积;(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内细胞因子表达,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干扰素-γ(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5).肺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6).肺组织内GF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1).两组小鼠的肺组织在肉眼观察下无明显差异;(2).肺组织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组小鼠在第7天时炎症程度明显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和第14天时差异不明显;(3).肺组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A组小鼠在第3和第7天时肺内胶原沉积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时差异不明显;(4).A组小鼠肺组织内TGF-β1的表达在第3和第7天时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小鼠肺组织内IFN-γ的表达在第3天时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A组小鼠肺组织内MMP-9的表达在第7和第14天时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小鼠肺组织内TIMP-1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8).A组小鼠肺组织内羟脯氨酸的含量在第7天时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A组小鼠肺组织内GFP阳性细胞的比例在第7天时最高,而且与B组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A组小鼠在第3天和第7天时,肺组织冰冻切片内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细胞存在。B组在实验观察的各时间点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绿色荧光细胞存在。结论G-CSF动员BMDCs对博莱霉素所致的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肺内有一定数量的BMDCs聚集和下调肺内致纤维化因子相关。第叁部分非骨髓重建小鼠自体BMDCs动员对博莱霉素所致肺损伤的影响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BMDCs对博莱霉素所致的小鼠肺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7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叁组, C组为动员组,n=30,(博莱霉素+G-CSF);D组为对照组,n=30,(博莱霉素+生理盐水);N组为正常组,n=15,(生理盐水代替博莱霉素)。每组再各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实验第3、7和14天处死取材。观察项目包括:(1).肺组织病变肉眼下大体观察;(2).肺组织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Masson叁联染色观察肺组织内胶原沉积;(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内细胞因子表达;(5).肺组织内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6).肺通透指数(LPI):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血清蛋白含量。另将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动员组(E组)10只,(博莱霉素+G-CSF);对照组(F组) 10只,(博莱霉素+生理盐水)。两组不设终点,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1).C组和D组小鼠的肺组织在肉眼观察下无明显差异;(2).肺组织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组小鼠在第7天时炎症程度明显轻于D组(p<0.05);(3).肺组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组小鼠在第7天时肺内胶原沉积明显低于D组(p<0.05);(4).C组小鼠肺组织内TGF-β1的表达在第3、7和14天时明显低于D组(p<0.05);(5).C组小鼠肺组织内IFN-γ的表达在第3和第7天时明显低于D组(p<0.05);(6).C组小鼠肺组织内MMP-9的表达在第7天时明显低于D组(p<0.05);(7). C组和D组小鼠肺组织内TIMP-1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8).C组小鼠肺组织内羟脯氨酸的含量在第7天时明显低于D组(p<0.05);(9).C组小鼠肺通透指数在第3和第7天时与D组小鼠相比明显降低(p<0.05);(10).E组和F组小鼠的在存活时间上无明显差异。结论G-CSF动员BMDCs对博莱霉素所致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存活时间上无显着影响。

毛文凯[5]2004年在《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惠尔血(rhG-CSF)动员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惠尔血治疗组(T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实验模型。治疗组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用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 (浓度为2mg/L)皮下注射 10 μg·kg-1·d-1,共 5d。对照组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d。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 2 4h、48h和 2周后两组分别先后各取大鼠 10只行在体心功能(±dp/dt max)测定, 在体心功能测定完毕后随机选取6只动物处死行心脏梗死范围的测量。其余大鼠处死取出心脏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化分析。模型建立2周后大鼠先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FS,EF)后再行上述检查。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2 4h、48h和 2周在体心功能(±dp/dt max )测定及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FS,EF),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心脏梗死范围的测量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病理检查,对照组可见心肌梗死区周围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浸润的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CD34+,并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 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提高心功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高元奇[6]2007年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研究》文中指出骨髓干细胞(BSC)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并能分化为间充质组织。我们建立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利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增殖,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α-actin在诱导前后都表达而myosin则在诱导后才得以表达。动员后24h ,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区组织中均可见CD34~+细胞,正常心肌组织中未见CD34~+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分析,自体干细胞动员组CD34~+细胞较未动员组增加148倍,延长动物生存期限41.35%。表明自体干细胞动员后,梗塞周边组织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我们选择吉林省人民医院的40例男性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患者和家属同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发病24小时内,加用G-SCF(商品名:赛强)300μg皮下注射,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n=20)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20)。入院第1天,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与对照组QRS记分分别为5136±0134和5142±0129,两组QRS记分无明显差异;G-CSF治疗21天后,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与对照组QRS记分分别为2124±0120和4586±0110,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1天,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为37±7.8%,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为42±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干细胞动员组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吕志伟[7]2015年在《有氧运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是评价心功能康复的有效指标,目前已经证实有氧运动或骨髓干细胞动员单一因素干预均可对心肌梗死动物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产生良好影响,而二者联合干预对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缺血心脏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运动组和心肌梗死运动动员剂组大鼠于造模后1周在电动跑台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8周。心肌梗死动员剂组和心肌梗死运动动员剂组大鼠在造模后3 h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连续使用5 d。8周后检测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评价心功能。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值均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升高,提示心梗后心脏已发生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运动组和心肌梗死动员剂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左室舒张末压有所下降,提示有氧运动和骨髓干细胞动员均能改善心梗大鼠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肌梗死运动动员剂组大鼠心功能的各项评价指标更接近于正常对照组大鼠,说明有氧运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显着增强了大鼠心肌收缩性能,使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都得到显着改善。

王子超[8]2006年在《BM-MN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血浆bFGF浓度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冠心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心血管药物治疗学及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却居高不下,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被确诊为临床心力衰竭的病人,年死亡率约为20-40%,美国着名的心血管病学教授Braunwald E预测心力衰竭将是21世纪最严重的流行病。目前心脏移植仍是治疗晚期顽固性心衰的最佳方法,但由于免疫排斥反应与免疫抑制作用、供体缺乏及供体与受体的匹配困难等原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危险因素的控制、β受体阻滞剂与ACEI及ARB的应用、介入治疗术与心脏搭桥术的广泛开展、心肌再同步化治疗与左心辅助装置的大胆尝试,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与提高。但上述方法均未解决心衰的根本原因,既心脏对坏死的心肌自身修复作用不足而导致左室重构,最终导致心衰的恶性循环。基础研究表明心脏自身存在干细胞池,但因其数量极少而无法满足对坏死的心肌进行自身修复的需求。目前通过成体干细胞移植替代和修复或加强受损的心脏的生物学功能,即用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心肌的再生和/或新生血管的形成。动物实验和Ⅰ期临床试验对成体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潜力已经获得了令人激动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试验大多缺乏真正意义上安慰剂双盲对照研究。在将这一治疗手段常规应用于临床之前尚存许多关键性问题有待于解决,诸如试验患者的选择标准、最佳移植时间窗的确定、移植途径、疗效评价手段的确立与统一等等。基于循证医学的思想,我们迫切的需要大规模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这将会对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前景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

杨敏[9]2004年在《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心肌细胞缺乏增殖分化能力,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最终为瘢痕组织替代,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现有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却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因此,促进梗死区内心肌细胞再生,提高心肌细胞数量,避免心室重构,是防止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及降低心梗后死亡率的关键。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少量骨髓干细胞能自行迁移到心肌损伤部位,参与坏死心肌组织的再生,然而一般情况下,进入到外周血循环中的骨髓干细胞数量极少,对坏死心肌组织的自我修复作用极为有限。而用干细胞动员剂动员骨髓干细胞以提高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数量,有可能促进此修复过程,从而达到再生心肌的目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骨髓干细胞的强有力的动员剂,可使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增高数十倍。本研究应用G—CSF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观察其向心肌梗死部位迁移、增殖和分化的情况,以及对心肌基本结构、梗死范围、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10~12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60只,皮下注射异丙肾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上腺素(IsoProterenol,150)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5组:150+G一CSF动员组(n=60)、150+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n=60)、正常+G一CSF动员组(n=60)、急性心梗对照组(n=60)及正常对照组(n二20)。测定心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一1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含量。制作模型24h、48h及2周后分别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然后处死大鼠,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细胞排列方向以及心肌纤维化改变、对缺血心肌基本结构保护情况等;病理改变程度分级;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自动计算每只大鼠该层心室肌梗死总面积、心室肌瘫痕总面积占心室肌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心肌CD34阳性细胞、BrdU阳性细胞、Vm因子表达、心肌梗死区域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最后统计大鼠死亡率。结果:(l)制模后24h,150+G一CSF动员组、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血清心肌酶含量均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尸<0.05);150+G一CSF动员组血清心肌酶含量均比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尸>0.05)。(2) 150十动员组大鼠在各时间段,其SBp、DBp、LVSp、LV土dP/dtmax均高于xso+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尸<0.05),且随时间不断升高;其LVEDP均明显低于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P<0.01),且随时间不断降低。(3)150+动员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明显较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轻,可见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其胞核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胞核相似,但较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较少而深染,部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分细胞间胞浆融合,免疫组化检测呈CD34阳性。150+NS组与急性心梗对照组的心肌损伤明显,病理损伤分级明显高于150+动员组(尸<0.01)。制模后2周,150+动员组胶原纤维融合现象少,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4)150+动员组大鼠,24h、48h时心室肌梗死总面积占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为25.17%士2.18%、29.42%士2.33%,明显低于150+NS组与急性心梗对照组(尸<0.05);2周时心室肌瘫痕总面积占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0.93%士2.03%,明显低于150+NS组与急性心梗对照组(P<0.05)。 (5)150+动员组大鼠24h心肌组织中可见CD34染色阳性细胞,证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迁移入心肌组织;其它组均未见CD34阳性细胞。 (6)150+动员组24h、48h心肌组织中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证明心肌组织中存在细胞增殖现象。(7)动员治疗2周后,150十动员组心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尸均<0.01);随着动员治疗后时间延长(2周),微血管新生密度增加(尸<0.05)。而在24h、48h两个时间点,150+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微血管密度与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尸均>0.05)。(8)动员治疗24h、48h和2周后,150+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域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150+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域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在24h、48h、2周中呈相对增高的趋势。(9)150+G一CSF动员组大鼠的死亡率明显低于150+NS组、急性心梗对照组(P<0 .05)。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结论:(l)本研究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下,骨髓干细胞能向心肌梗死灶迁移、存活增殖,并可向心肌细胞分化,使心肌再生。(3)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的方法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能通过动员内皮干细胞,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还通过上调VEGF和VEGF受体Flk一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促

晏凯利, 陈苏, 刘汉华[10]2008年在《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疗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心衰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动员组15例,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并促进血管再生;对照组15例按AMI常规治疗。入院后第1天及第4、12周通过心脏超声(UCG)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入院后4周,动员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无显着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组4周时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显着提高,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第12周时这些改善进一步加强(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自体干细胞动员对缺血性心肌病炎症变化及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D]. 陈柯. 苏州大学. 2008

[2]. 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J]. 赵蓓, 吴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3]. 补肾活血方强化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D]. 童晓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 G-CSF动员自体骨髓源性细胞对博莱霉素所致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D]. 姜寒水. 苏州大学. 2008

[5].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D]. 毛文凯. 东南大学. 2004

[6]. 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研究[D]. 高元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7]. 有氧运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 吕志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8]. BM-MN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血浆bFGF浓度的变化[D]. 王子超. 郑州大学. 2006

[9].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 杨敏. 汕头大学. 2004

[10].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晏凯利, 陈苏, 刘汉华. 华中医学杂志. 2008

标签:;  ;  ;  ;  ;  ;  ;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