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异化;教师异化;学生异化;现实思考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工业的飞跃,整个社会力量随之膨胀,继而教育行政也随之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增长了对各类管理人员的需求,所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不是通过教育提高思想、获得思想与行为的统一,而是想要通过教育取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升迁。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种种问题,同样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为了传授知识经验,而是为了发放文凭;不是为了充实个性,而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职位和地位。对于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走“读书—升学—就业”这条固定道路。众所周知,中国基础教育在高考(所谓的人才选拔与资源分配机制)的压力下,不惜牺牲青少年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使出各种招数,只为学生掌握一种应对考试的本领。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强,其创新能力等方面却比较薄弱,现实是令人心痛的。这本质上就是“教育的异化”。
一、教育领域的异化现象
(一)教育异化
关于目前的教育,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学业失败,而是学习的异化:学得越多,人越被动;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少;满腹经纶,却迷失了自我。”具体的一些表现:①繁重的学习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膨胀,学习的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都造成伤害,而受到损害的青少年无法承载更多的教育,智慧的传递不能真正实现。②无意义的学习。学生整日埋头于知识的海洋,幼小的身躯与沉重的课业显得异常的不协调。学习内容在内涵上给人造成伤害,就是说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心智运作满足不了他们的智慧需要,主要体现在机械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懂得学习的内涵,主要从事一些生物性操作,这些对人的自我发展意义有限。③片面的学习。所谓的教育教学内容在结构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实现是以人性和谐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人的身体与智慧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等等,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在这种结构性存在中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这个结构中,各部分、各要素比重失调,从而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和谐联系,人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道德的养成,其结果是这种片面的学习会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异化
教师的异化,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付出过程也就是教师的劳动过程,教师的劳动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当代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就是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消耗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那这种重复性工作就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并塑造了教师机械型人格。一个教师带几个班,同样的内容就在重复讲授,第一个班、第二个班、第三个班这样讲下来,教师或许还能承受,但若上四遍、五遍,甚至更多,那么这个教师就形同教学机器了。这是许多教师的体会。这个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教师如果想改变“教育机器”的处境,就必须因班施教,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教师自身的能力、精力和其他条件(教育体制)束缚了教师。
其次,表现在教师的价值体现方面。教师繁重的劳动量与其精力体力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异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劳动是为了交换,从而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等。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为了谋生,为了获得普遍交换的手段——货币,然后按需消费。劳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途径。这样的劳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教师生命的意义、价值、特征在于教师的劳动之中。教育质量通常指的是教师劳动的对象结果,即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教师劳动成果。不难理解,教育质量还应包括教师劳动过程中教师的生命、生活质量,因为教师的生命质量与劳动成果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教师在物质条件——生存必需得到满足之后,最大的积极性便是名利的诱惑及更高生活质量的索取,但它基本上来自教育之外。如果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进而享受生命,那么教师就会改变自己的角色,教育就会从谋生手段变成生活目的。在外界强加给我们教师特定的生存方式(就是用物质、名利的奖惩和某种评价方式相挂钩)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如何体现,教师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后,教育评价异化是教师异化的又一个表现。教师评价机制与现实生存的压力,使得以教育工作为谋生手段的教师可能失去本真的自我。对教师评价,其本义在于通过反馈、鉴定教师的工作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在于教育活动本身,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高分”“升学率”等使得对教师的评价片面化,教育评价的异化成为控制他人或谋取名利的手段。考察中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这种制度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作出晋升、降级或解聘、加薪或减薪等决定,将教师评价视为管理教师和控制教师的手段。教师普遍担心和害怕评价带来的后果,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很谨慎地完成教学任务,“循规蹈矩”地执行上峰指示,久而久之积压的身心疲惫正是由这种评价导致的压力造成的。教师心底里也想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也想给予每个孩子深切的关怀和指导,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众人期盼的教学成绩、苛刻的教育评价等又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因为教师也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三)学生异化
学生在校的学习是强制学习,因而是一种异化学习。从学生个人角度看,学校里的学习是未来生存的保证,“教育是为未来圆满生活作准备”已成为学生受教育的美好寄托,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几乎就没有前程。未来的生存压力使得学生学习心境变得非常沉重,没有童年的快乐,机械呆板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的学习,学校、家庭及社会对于学生学习的过度关注,使得学生个人感觉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学习的奴隶、分数的奴隶。在异化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已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只能片面或畸形发展。从社会和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方针规定了学校办学方向,而现代学校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班级授课制的采用及国家课程的实施,特别是现代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学校纳入整个现代社会的科层体制之中并且在学校内部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层制体系。建立科层制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并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这样一种体制是对事不对人的,但它对于个人必然具有强制作用,其中的人已然受到了束缚。在现代学校体系中,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都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课堂教学及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往往都建立在这种科层体制之上。这种科层化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学校中的气氛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约束性。学校这种组织形式本身确保了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校学习便具有客观规定性和强制性。
二、教育异化的现实思考
存在主义把自我迷失的异化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理性主义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渗透。科学和技术导致科学至上主义成了掌管人们日常思想的手段和形式,它使历史中的人越来越认识不到自己,一味地去认识、利用实在的对象。存在主义宣称,它“不再重视理论上得到发展的那些知识和专业化的精神文化成果,而竭力倾听现代人的不断变化着的思想倾向和因境况和历史而异的感受”。也就是说,它要帮助人们在现时的异化世界中重新获得自己,找回真正的“自我”,由异化的存在转到真正自由和负责任的存在。
上述种种现象,让教育领域背负了沉重的担子,似乎还带有几分罪责,因为人们常常把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归咎于教育。然而,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为我们所关注的教育及其教育中的人梳理一下。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和改变人的思想的活动。教育是人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自我价值形成的过程。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成了人的异化的催化剂,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的异化。我们知道,人是社会人,组成社会的个体的人对物质的欲望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必须被控制。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分配方式达到社会人可接受的控制。教育便被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一方面分配着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多的获取资源。诚然,人也是自然中的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己也在被改造,学校教育应该就是实现这种改造的场所。对于这种改造,是必须的,但不要忘记,无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多么重要和强大,教育始终都应该有一种理想,就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的人认识自己,成为他自己,而不能成为一个被压抑的物化的人。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受教育的儿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殊不知,要解放儿童,就需要先解放教师。教师也想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创造性,但是教师的动机、能力、精力和其他条件(教育教学制度)束缚了教师。让教师“完全”掌控课堂,通过课堂,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发现自我,形成真正的自我。目前教育及教育中的人所出现的种种现象,学校、上级及社会的责任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迄今为止的教育历史过程既是一种异化形式的过程,又是一种非异化形式的过程。而非异化的过程表现在“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等日益强调重视人。当对于人和人的创造性的这种促进变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时,当人们注重调节他们的相互关系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一种更有力的非异化过程就将产生。
参考文献:
[1]李士坤,赵建文.现代西方人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王有升.论学校教育的强制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
[3]宓洽群.教育的异化与拨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