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琼[1]2003年在《旅游资料汉译英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那丰富、灿烂的文化通过数十个朝代的积淀形成,向全世界展现出不可抗拒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希望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以高速发展,但是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缺乏经验。所以如何把独特的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使中国走向世界是我们对外宣传的重点。 根据外国游客的需求,我们出版了大量英语版或英汉对照版的旅游资料,如旅游宣传册,导游书,旅游杂志等,介绍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然而这些资料良莠混杂,情况不容乐观。那些低劣的翻译作品势必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立即改善这种状况。这篇论文总结了旅游资料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翻译质量的一些意见和方法。 论文由以下四章组成: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并且通过实例指出了旅游资料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探讨了旅游、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由此进一步得出翻译此类资料的指导原则是:尽可能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根据旅游资料的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和唤情功能,笔者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是异化与归化的结合,但是更倾向于前者以便于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第叁章讨论了旅游资料翻译的几个方面,如景点名的翻译方法,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和中国特有事物的翻译方法,辞藻浮华的景点描写的翻译方法,以及佛教景点的翻译问题。作为一种主要具备信息性和诱导性的文本,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即常用的增、删、解释、类比等。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又要使译文接受者理解。 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总之,目前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项工作必须通过对旅游资料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在恰当的翻译方法指导下进行。
朱洁[2]2007年在《从信息论角度谈旅游材料的汉译英》文中研究指明信息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而且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处理方式等。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信息论中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解释翻译过程,信息论中的信息压缩,解压缩及信息离散可以运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为理解汉译英中的增译,减译,转译,解释等翻译策略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特点,思维模式,因而造成了汉英旅游翻译中所含冗余信息量的不同及信息的离散。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把原文的信息适当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根据文本类型理论,旅游材料旨在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信息论适用于解释旅游材料的翻译。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我国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并为旅游资料这类实用型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及评估标准。此外,它也有助于指导翻译策略,打破囿于语言学领域的翻译研究。本文分六章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中简要的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论文的结构,研究问题及方法。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作者首先介绍了旅游材料的定义和功能,指出旅游材料属于信息型文本兼有呼唤功能,接着回顾了国内和国外对旅游材料翻译的研究。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作者以信息论为理论框架对翻译进行研究,指出通信系统模型同样适应于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并讨论了信息传递特征及在翻译中的体现,最后探讨了冗余信息对翻译中信息传递的影响。第四章对中西方旅游文化,思维模式和汉英语言的主要特点作以对比,指出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特点的不同导致了汉英旅游材料翻译中的冗余信息量的不同和信息的离散。第五章探讨了信息论对旅游材料翻译策略选择的解释。论文收集了旅游资料中的一些译例,阐述了信息论中信息的压缩和解压缩原理是如何解释翻译旅游材料时采取减译和增译的策略的,以及信息的离散原理是如何解释翻译旅游材料时采用转译和解释的翻译策略的。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所选译例的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果:(1)信息论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而且也研究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方式。并通过克服各种噪音以达到准确传输信息的目的。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准确的传递源语的信息,译者要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克服不同语言,思维模式和文化造成的障碍。因此它们都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来达到信息准确传输的目的,因而信息论的相关原理能够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2)信息的压缩和解压缩其实就是对冗余信息处理的不同的方法,信息的压缩即减少冗余信息量,因此解释了译者采用减译的翻译策略;信息的解压缩即增加冗余信息量,则解释了译者采用增译的翻译策略;(3)信息的离散性是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源信息的损耗和偏离,信息的离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解释了译者采用转译、解释等变通的策略来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信息。本研究的结论表明信息论对旅游材料翻译策略选择的解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科学的和系统的,它为丰富现代翻译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仁霞[3]2004年在《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谈旅游资料的汉译英》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旅游业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相应地旅游宣传也日渐增多。英文旅游资料成为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所以其翻译的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都有重要意义。旅游资料的研究在中国是比较新的一个话题,近年来主要是结合最新语言学研究的成果来对旅游资料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或体裁分析。旅游资料汉译英的研究近年来也较多,但大多只是翻译实践的总结,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有些只是从某个侧面,例如,文本类型、目的论或思维差异谈及,尚缺乏全面性,有些观点作者不敢苟同。本文用社会符号学理论来阐述旅游资料的汉译英。社会符号学理论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语言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具有信息功能、表达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应功能、元语言功能。文本、语境、语域和社会结构都是社会符号学理论里的重要概念。社会符号学理论树立的翻译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作者首先探讨旅游资料中词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翻译。指称意义的翻译在旅游资料中主要涉及旅游景点名称的指称意义。四字词组以及诗歌作为旅游资料的突出特征被单独列出来,主要阐述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翻译。论文然后从句子和文本(语篇)的层面上论述怎样实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旅游资料的译者要有跨文化意识。无论是景点名称,还是诗歌的翻译以及语用信息的处理都要有跨文化意识。中国旅游文化博大精深,翻译要以旅游者为中心,通过替换、类比、添加和结构重组等手段来达到文化交流的语言功能,再现语言的语用意义即文化内涵。最后作者针对旅游资料汉译英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归类,并运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分析它们的问题所在。
廖亦斌, 时建侠[4]2009年在《寺庙旅游景点说明牌汉译英策略初探》文中指出寺庙旅游景点说明牌的翻译要考虑游客对佛教了解的程度。对寺庙中经常出现的佛像和主要殿堂的翻译既要准确又要通俗易懂,尽量用英语中已有的佛教专有名词或梵语称呼主要佛像并加以必要注释;对一些殿堂可以根据其功能意译;对帝王朝代的翻译提倡公元记时。
谭丽君[5]2012年在《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译英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的兴起,尤其是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翻译的进步。旅游线路中景点的介绍和翻译是涉外导游的关键性工作,在旅游景点资料的翻译中,景点名称的翻译是首要环节。因此研究解决好如何翻译旅游景点的名称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论文首先分析旅游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总结出旅游景点名称具有语言通俗性,内涵的言简意丰的两个特点。旅游文本属于应用型文本且具有典型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旅游景点名称作为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也具有明显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在分析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能有效指导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两个原则:“名从主人原则”和“等效翻译原则”。依据这两原则,结合实践材料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音译、直译、解释性翻译、音译加解释性翻译或音译加意译。这几种翻译方法各有适用的范围和其优势。因此需要译者根据具体的景点名称翻译,在不违背地名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多的实现景点名称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等效翻译原则赋予译者很大的灵活性,为在目的语读者群中产生同样的共鸣效果,译者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实现景点名称形式、信息、功能、交际的对等。
张文锋, 王银[6]2007年在《旅游资料中的汉译英》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和观光客。外国游客初来旅游地人生地不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结果是“门外汉看热闹”、“不识庐山真面目”,最后只得无功而返、败兴而归。为了能准确无误地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翻译是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结合话语分析的理论,利用情景意义、社会文化模式等工具对导游翻译的方法做了分析。另外,从实践的角度对导游翻译人员提出了一些要求。所谓“外事无小事”,导游员只有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等向游客介绍,才能做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
苏楚然[7]2014年在《宜昌市部分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初探》文中指出旅游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在促进景区经济发展、规范景区文化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工作做得却不太规范,汉译英过程中由于种种失误使得读者对译本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周边五个景区部分公示语的考察,总结了其中几类不正确或不规范的翻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薛婷婷[8]2011年在《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如何利用媒体树立一个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了对外报道的主要任务。本研究关注的是对外报道中一种以趣味性和人情味取胜、时效性为次的新闻文体:软新闻。目前,国内以软新闻为对象的编译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角度单一,绝大多数均运用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理论解释软新闻编译过程中使用的增减译法、改译法等手段的合理性,并没有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编译策略。而且,这些研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软新闻的特殊性,在具体理论运用时都没有以软新闻的传播效果为出发点,未能突出其“新闻性”。本研究通过运用西方新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传播效果出发,旨在构建我国对外英语报道类软新闻编译的新修辞情境理论,以解决目前我国对外英语报道类软新闻普遍编译存在的叁大问题:受众意识薄弱、软新闻不“软”、以及缺乏可信度。作为应用型研究,本研究以西方新修辞学为理论基础,从意义、动机、价值观、媒介、辩证法等角度系统论证了对外报道类软新闻修辞情境中叁大要素(受众、新闻价值和修辞权威)的构建过程。本研究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官方对外报道类软新闻的几大纸质载体中的实例,通过将其中文版和英文版中相应语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编译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新修辞学理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本研究认为,运用西方新修辞学的理论构建适宜的修辞情境,可以有效解决软新闻编译稿目前存在的叁大问题,进而提高其传播效果。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软新闻编译稿属于修辞话语,而修辞情境是与修辞话语紧密相连的,修辞话语参与修辞情境的创建,是修辞情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构建适宜的修辞情境可以帮助编译者采取正确的修辞立场,即实现“有关主题本身的可用争论”、“观众的兴趣和特征”和“说话人的声音和隐含性格”叁者之间的难以言状的平衡。最后,新修辞学与传播学的交叉、新修辞学的跨学科性、认知性、以及对合作关系、伦理和社会行为的关注使得它可以成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构建软新闻编译稿的修辞情境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传播效果为核心进行软新闻的编译研究,凸显了软新闻“趣味性”和“人情味”的特征,赋予了其“对外报道”的新闻属性。2)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新修辞情境理论对于全面提高对外报道类软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意义,明确指出该情境理论的叁大主要构件:受众、新闻价值和编译者的修辞权威。3)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将价值修辞学、论辩修辞学、动机修辞学、权力修辞学等西方新修辞学的主要研究维度作为理论支撑,提出了在编译过程中发挥受众主观能动性、软化软新闻以及树立编译者修辞权威的具体途径。4)本研究将翻译单位从句子及段落扩大为语篇,甚至超越了语篇范围。编译者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度,他们摆脱了原文的束缚,在语篇结构、选材、论辩方式、媒介选择、辩证法运用等诸多方面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需要说明的是,修辞情境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参与到情境中并发挥作用的除了上述叁大要素外还有很多,本研究限于篇幅和精力不能一一论述,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要素得到关注。
钟焱[9]2004年在《对外传播中汉英翻译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广义而言,我国的对外传播是指对中国情况的一般介绍,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国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传播效果是其中之一。我国对外传播使用的文字绝大部分是英语,汉英翻译是传播活动的重要一环,对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外传播中的汉译英还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存在着严重错误,翻译质量有待改善和进一步提高。然而,现有的翻译原则主要针对文学翻译,难以适用于对外传播的汉英翻译,使事关重大的对外传播翻译经常无章可循。 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研究,探索针对这一特殊领域的翻译原则。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对外传播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中的翻译活动,归纳了常见的对外传播中汉译英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相关翻译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在对外传播汉译英中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以此提高汉英翻译的质量,进而改善传播效果。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包括四个部分。 引言扼要地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及基本结构。 第一章概括介绍了我国对外传播的概念、起源、发展等以及其中的汉英翻译活动。通过对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的分析,指出对外传播中的汉英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类型,要突出其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第二章归纳了对外传播汉英翻译中的错误,包括理解和表达失误、忽略文化因素、英文汉化等,指出这些错误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第叁章分析研究了相关理论,包括翻译中的忠实原则、功能翻译理论、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文体学理论,为对外传播汉英翻译原则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在前叁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传播中汉英翻译的原则,包括准确、读者中心和文体风格,并对这些原则进行分析,指出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典型错误,进而提高翻译质量。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指出对外传播领域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具有特殊性,它的功能与目的明显有别于文学翻译,因此对外传播汉英翻译应遵循不同于文学翻译的原则,提高翻译质量,从而改善传播效果,更好地服务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关键词:对外传播汉英翻译翻译原则准确读者中心文体风格
黎斌, 林娜, 席纪新[10]2015年在《翻译技术辅助下的MTI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轨道交通汉译英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认知范畴为理论基础,以轨道交通为研究范本,分析了MTI教学中译员培养的六个阶段: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本文重点分析了翻译技术在教学不同阶段的作用,并对MTI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建议。
参考文献:
[1]. 旅游资料汉译英初探[D]. 袁琼.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从信息论角度谈旅游材料的汉译英[D]. 朱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 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谈旅游资料的汉译英[D]. 张仁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4
[4]. 寺庙旅游景点说明牌汉译英策略初探[J]. 廖亦斌, 时建侠.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
[5]. 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译英研究[D]. 谭丽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 旅游资料中的汉译英[J]. 张文锋, 王银. 文教资料. 2007
[7]. 宜昌市部分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初探[J]. 苏楚然.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
[8]. 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 薛婷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9]. 对外传播中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 钟焱. 四川大学. 2004
[10]. 翻译技术辅助下的MTI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轨道交通汉译英为例[J]. 黎斌, 林娜, 席纪新. 译苑新谭.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