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勤[1]2004年在《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及其与薏苡比较基因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的产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杂种优势的广泛利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对于组配新的杂交种和改良自交系,充分发挥杂种优势的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仅为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为探讨利用分子标记预测玉米杂种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薏苡与玉米同属玉蜀黍族,具有很多优良性状,是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玉米与薏苡比较基因组研究对于大力开发薏苡基因资源,进行玉米的遗传改良,以及深入研究玉米的起源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用41份南方自交系及4份美国自交系为材料,利用54个玉米RFLP探针和3种限制性内切酶的145个探针/酶组合,检测了这些自交系RFLP的多态性,并用4个测验种与其中33个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了132个杂交组合,进行了两年一点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利用自交系RFLP标记遗传距离和测交组合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分析分子标记一般遗传距离和一般杂合性与杂交组合F_1性状表现及特殊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以及阳性标记的特殊杂合性与F_1性状表现的相关性,还利用BLUP的方法进行杂种优势预测。本研究还利用薏苡的F_2群体为材料,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AFLP标记连锁图谱的基础上,筛选了188个玉米RFLP标记,加密薏苡连锁图,同时利用两年一点田间试验,定位薏苡株高、叶长、叶宽、雄穗长和茎粗5个重要性状QTL,并利用RFLP标记同源序列比较薏苡、玉米和水稻基因组标记水平的线性关系。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依据NC-Ⅱ试验的特殊配合力可将33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第1类包含获白等13个自交系,与黄早四的SCA全部为负值;第2类包括唐四平头等3个自交系,与黄早四的SCA很低,与Mo17的SCA却较高:第3类包括S37等6个自交系,与丹340的SCA均为负值,但是与黄早四的SCA全部为正值:第4类包括7922等8个自交系,这些系基本都带有国外种质血缘。它们表现为与Mo17的SCA较低,而与黄早四的SCA也全部为正值。第5类包括材11-8等3个自交系,与自330和丹340的SCA均为负值,而与黄早四和Mo17的SCA均为正值。 2、利用RFLP标记,在供试的45份材料间共检测到860个多态性条带,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变化范围2~9不等,平均为4.26。根据RFLP的遗传距离,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热带种质类群、Mo17类群、FRB73类群、地方系Ⅰ类群、地方系Ⅱ类群和330类群6大类群。本结果从分子水平明确了地方玉米种质在我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了来自美国玉米带的Mo17类群、FRB73类群和Oh43类群对于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所起的作用。 3、一般遗传距离及一般杂合性与F1穗粒重、百粒重和行粒数等产量性状相关极显着,但相关系数不高,仅为0,414和0.431;且亲缘关系较近的群内组合的F1产量与一般杂合性的相关系数(r=o.566)高于亲缘关系远的群内组合(r二0.272)。一般杂合性低于0.60的组合几乎表现负优势(占91 .67%),其一般杂合性与F1产量平均优势达极显着正相关(r=0.771**),而在杂合性范围增大时,则相关不显着。这些结果表明,分子标记一般杂合性小于0.60可作为衡量弱优势组合的指标,这对育种家提高组合鉴定的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在0.01水平上,两年共检测到有显着贡献的阳性标记25~227个,占总标记数的2.91叹户26.40%。两年共同检测到28个与穗粒重相关的阳性标记,占总标记数目的3 .26%。对于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和轴粗,两年共同检测到的阳性标记数比较多,分别为2 15、188、207、224和227。穗粒重、株高阳性标记与已经定位的QTL相吻合,且两年加性效应方向完全一致,显性效应方向也基本一致,说明这些阳性标记是可靠的。阳性标记的特殊杂合性与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并非所有标记的杂合都能增加性状表现,笼统地用杂合性尚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 5、杂种优势BLUP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穗重、百粒重等大部分性状实际值和BLUP预测值的相关达极显着水平,但相关系数不高,系数分别为:0.433~0.492、0.363~0.424、0.369~0.457。进一步用Mol7类群、地方系I类群和地方系n类群来进行预测研究,以穗粒重为例,实际值和BLUP预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0.473和0.272,与不同类群自交系测交组合性状表现和杂合性的相关趋势一致。 6、运用M即make虎xP(3 .0)作图软件,在LOD=3.0时,初步构建了葱芭的遗传连锁图,共划分为11个遗传连锁群。含有67个AFLP标记和22个盯LP标记,全长1 568.8cM,平均遗传间距17.63 cM/Marker。22个盯LP标记分布于9个连锁群中。惹该第4连锁群上的3个RFLP标记的位置与玉米第3染色体可能存在同线性关系,但发生了相互倒位:慧该第2连锁群与玉米第4和第10染色体及玉米第6染色体与惹该第5连锁群也存在同线性。 7、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检测到19个茎粗Q几、5个株高Q几、15个雄穗长QTL、5个叶长QTL和8个叶宽QTL。但两年间共同检测到的QTL只有3个,其中株高1个、雄穗长1个和叶长1个。52个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的方差最小?
李雪峰[2]2003年在《薏苡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定位的研究》文中提出薏苡是玉米的近缘种,二者亲缘关系比较近。在起源于亚洲的玉蜀黍族的植物中,薏苡被认为最有可能是玉米的祖先。薏苡偏向于野生,具有很多优良性状,诸如耐寒、抗虫、根系发达等。我国薏苡资源丰富,被公认为是世界薏苡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是,薏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缺少系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薏苡的遗传图谱构建、数量性状QTL定位、比较基因组研究创造了条件,这对于开发薏苡基因资源,玉米的遗传改良,以及深入研究玉米的起源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北京薏苡和武汉薏苡组配的F_2群体为定位群体,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AFLP标记连锁图谱的基础上,以RFLP标记为主,进一步加密薏苡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在两年一点田间试验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定位薏苡重要农艺性状QTL和分析它们的遗传效益;同时探讨利用RFLP标记,开展薏苡和玉米的比较基因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不同来源的RFLP探针进行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共筛选184个RFLP探针,除了39个模糊不清其余均能获得较好的杂交结果,最终用于群体定位的29个,扣除不能读带的标记,多态性比例20%。其中在同为玉米探针的情况下,cDNA探针的多态性比例(21.92%)高于基因组探针的多态性比例(14.58%);在同为cDNA探针的情况下,水稻的(25%)高于玉米的(21.92%)。29个探针中有2个为显性,x~2测验在概率0.01水平5个表现偏分离,比例为17.2%;总基因型统计母本基因型比例、杂合基因型比例、父本基因型比例分别为28.16%、47.92%、23.92%,x~2测验在概率0.01水平符合1:2:1的理论比例。 2.利用玉米SSR引物进行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前后共筛选193对引物,其中近50%的扩增产物表现较高的非特异性,近50%的扩增产物无多态性。仅有4对引物扩增出特异性较强且有多态性的带型,3个表现为共显性,1个为显性,x~2测验均符合理论预期比例。 3.运用Mapmaker/Exp(3.0)作图软件,在LOD=3.0时,初步构建了薏苡的遗传连锁图,共划分为11个遗传连锁群。其中两个RFLP标记划在单独的一个群里。整个图谱含有61个AFLP标记和21个RFLP标记,全长1275.7cM,平均遗传间距15.6cM/Marker。根据连锁群图距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11个连锁群命名为LG1~LG11。21个RFLP标记分布于11个连锁群中,最多一个连锁群含有4个RFLP标记。 4.株高、叶长、叶宽、雄穗长和茎粗5个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2年数据方差分析表明,茎粗差异不显着,株高、叶长、叶宽和雄穗长差异极显着;正态分布检验在第一年中茎粗不符合正态分布,在第二年中叶长、叶宽不符合正态分布;在第一年中,叶长、叶宽、株高和雄穗长符合正态分布,在第二年中株高、茎粗和雄穗长符合正态分布;2年间5个数量性状株高、叶长、叶宽、雄穗长和茎粗相关系数分别是0.785、0.820、0 .700、0.3 13和0.737。 5.运用winQTLCart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了QTL扫描,共定位31个QTL位点:茎粗8个、株高3个、雄穗长6个、叶长7个、叶宽7个,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的方差最小的为12.16%,最大的为64.39%。两年间共同检测到的QTL一共10个:茎粗3个,两年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的方差最小和最大分别为21.巧%与32.51%;株高1个,两年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方差分别是37.39%和56.12%;叶长4个,两年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方差最小和最大的分别为55.7%和62.62%;叶宽2个,两年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方差分别是31.65%、50.24%和31.2%、50.69%。 6.基于RFLP探针的杂交位置和拷贝数的异同,开展惹芭和玉米的比较基因组研究:在统计的杂交的60个探针中,23.33%探针在惹该基因组上杂交表现为多拷贝,而在玉米上表现多拷贝的比例为58.33%。60个探针中有16个(26.67%)在慧苗中表现为单拷贝,而在玉米中表现为2个拷贝。慧芭一个连锁群上的3个RFLP标记的位置与玉米对应的1个染色体可能存在同线性关系,但发生了倒位。另外有两个在玉米染色体上连锁的RFLP标记,染色体位置均为6.05,遗传距离21.7cM,在惹芭连锁群上表现连锁更紧密,遗传距离只有1.IcM。
郭林林[3]2016年在《丹参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及其在连锁图谱构建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药材使用量逐年增加。构建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其重要性状进行QTLs定位,不但为将来丹参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丹参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分子遗传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个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BH18和ZH23品系杂交得到的206株F1代植株为作图群体,利用基因组SSR分子标记进行了丹参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并对其生长时期的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基因组SSR标记开发利用Illumina-Hi 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丹参品系ZH23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对得到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拼接后查找开发SSR。结果表明:共获得2.40Gb的丹参基因组序列,平均读长为323bp。获得重复单元长度为2~6碱基的微卫星重复序列6865个位点,能够用于设计引物的SSR 6058个,占88.24%。其中2碱基重复和3碱基重复的微卫星单元丰富,共2745和2544个,分别占重复序列总数的45.31%和41.99%;通过分析发现2碱基重复类型优势序列为AT/TA、AG/TC、CT/GA;而3碱基重复优势序列为AAT/TTA、AAG/TTC、ATT/TAA、CTT/GAA、AGA/TCT、ATA/TAT6种类型;并利用Primer软件成功设计出6058对特异性的SSR引物。2.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利用BH18和ZH23杂交获得的206个F1代群体,本研究根据“双假测交”作图策略构建了丹参基于基因组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8个连锁群,111个SSR标记,覆盖长度397.5c 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3.6 c M。遗传距离为24.8~102.0 c M,各连锁群包括6~24个标记。丹参遗传连锁图谱的预期长度是428.8 c M,框架图谱覆盖率92.7%。3.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对F1作图群体的基生叶柄长、基生叶长、茎生叶柄长等11个生长时期的表型性状数据进行分析,均呈连续的正态分布,且各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有10组呈现极显着相关,4组呈现显着相关。共检测到与这些表型性状相关的74个QTLs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6.2%~13.1%。其中控制每轮小花数的QTLs位点最多为15个,控制花梗长的QTLs位点最少为2个。在这11个表型性状中,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QTLs位点有10个。其中最大为13.1%,是位于第3连锁群上控制茎生叶柄长的QTL-CPL-5,LOD值为5.56。
潘玉玲[4]2016年在《基于SSR、SRAP和ISSR丹参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其农艺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2n=2X=16)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目前,丹参遗传基础薄弱,育种进程缓慢。分子连锁图谱的建立有助于分析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加快选择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对丹参新品种培育和重要性状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重要基础。本研究以紫花丹参105为母本,白花丹参18为父本两个丹参品系杂交得到的138株F1代群体为试材,利用SSR、SRAP和ISSR分子标记并运用Joinmap4.0软件的CP模式构建丹参遗传连锁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本研究首选将503对SSR引物、100对SRAP引物和8条ISSR引物在亲本间进行多态性筛选,其中340对引物进行了有效扩增,20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包括158对SSR引物、46对SRAP引物和2条ISSR引物,分别占所选引物的31.4%、46.0%和25.0%。该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共111个(73个SSR和38个SRAP)标记位点,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857.4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7.7cM,各连锁群长度在41.6~149.7cM之间,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在2~27个之间。连锁群上有17.1%的标记出现偏分离,主要集中LG1、LG2和LG3上。2数量性状基因定位通过对丹参的地上部性状和根部性状调查,各性状在F1代群体中呈连续分布状态,由此表明其为数量性状遗传,杂交F1后代群体的表型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利用构建的丹参遗传连锁图谱,对丹参的表型数量性状采用区间作图法进行分析,共检测到QTL位点达26个,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8.0%~13.7%。在10种性状中检测到了与茎生叶叶长、茎生叶叶宽、株高、根直径、根冠幅、根鲜重和根条数相关的QTLs位点。总之,本研究结果在丹参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建立细胞遗传图等一系列分子遗传学研究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今后丹参在相关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分离以及克隆等方面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将来揭示丹参表型性状相关的遗传机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薛小雁[5]2016年在《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小麦种子活力的遗传规律以及提高小麦种子高活力优异组合的选配效率,本研究以中国春/西农817构建的含170个株系的RIL群体为材料,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电导率3个活力性状进行QTL定位。同时选用活力水平有显着差异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Griffing方法Ⅱ配制了15个杂交组合,对8个种子活力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如下:1.双亲在557对SSR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有112对,用112对引物检测RIL群体,共有102对引物在群体中表现出多态性,构建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99个SSR分子标记,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上,总长度是1984.45cM,标记间距离是20.04cM。2.对小麦的种子活力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8个QTL位点,分布在1A、4A、7A、3B、4B、7B、6D和7D 8条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0.8317%-13.9878%。与CK发、芽势、老化发芽势、相对发芽势、CK发芽率、老化发芽率、相对发芽率、CK电导率、老化电导率以及相对电导率相关的QTL位点数分别为4个、3个、4个、5个、3个、3个、2个、3个、1个。3.对活力水平有显着差异的6个小麦亲本和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进行杂交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表明,杂种F1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发芽势、电导率和P O D活性表现出正向优势;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水平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综合来看,P6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其次是P5和P4;P3×P5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高;P5×P6组合的总体配合力最高;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主要受加性基因的控制,适宜早代选择;电导率、S O D活性、P O D活性和C A T活性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适宜晚代选择。
李凤岚, 马小军[6]2008年在《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是基因定位与克隆乃至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对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进行简要描述,通过列举一些实例概括了国内外药用植物遗传图谱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当前构建和应用遗传图谱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尉广飞, 董林林, 陈士林, 李孟芝[7]2018年在《本草基因组学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中药材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团队提出基于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优质新品种选育的策略。通过分析中药材的基因组、转录组、简化基因组等,获得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简单重复序列(SSR)等标记,结合中药材高产、优质、抗逆等目标性状,辅助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如紫苏高产新品种"中研肥苏1号"、叁七抗病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等。然而中药材种类繁多,研究基础薄弱,应通过加强中药材组学研究为其新品种优质基因筛选提供标记,同时建立分子育种和传统选育的综合技术,实现分子标记与优良性状的连锁,加快优质中药材的选育进程,以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有效。
孙建昌[8]2012年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大约2/3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稻单产和亩产呈现连续递增的势头。然而育种家们在追求高产品种选育的同时,品种间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突如其来的灾害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后果。拓宽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培育遗传背景复杂的高产优质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地方品种是在水稻生产和驯化过程中经自然和人为长期选择的产物,与育成品种相比,遗传背景复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异质性,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的优异基因源。是育种家们培育各类品种所需材料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有效保护水稻地方品种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育成品种是经一代代育种家们定向培育,是许多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等优异基因的聚合体,更符合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和生产,在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品种培育和改良的最核心的遗传资源。利用不同地理来源育成品种的群体进行基因发掘对实际的生产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不同地理来源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管理作图,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20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云南的16份水稻地方品种和2份选育品种进行单个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7.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高于选育品种,而12.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与选育品种相近。81.2%的地方品种群内的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高于选育品种,而18.8%的地方品种群体内Na和He与选育品种相同或略小。水稻地方品种间群体内He的差异较大,其变异范围为0.0146~0.5117,黄板所-2、麻线谷-1、麻线谷-2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别为0.4214、0.5117和0.4489。87.5%地方品种的杂合度(Ho)明显高于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中1/4的遗传差异性来源于地方品种的群体内,差异呈极显着水平(P<0.001)。RM333、RM257和RM180在供试云南地方品种群体内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百分率均较高,适合应用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检测。2.选择原地保护(2007年收集)和异地保护(1980年左右收集)的8对同名相同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原异地保护地方品种的表型差异性。调查的7个农艺性状中,除剑叶宽变幅1980群体大于2007群体外,其余6个性状均表现为2007群体变幅大于1980群体。变异系数表现为九月糯、香谷、大白糯、麻线谷均有6个性状2007群体的变异系数高于1980群体;接骨糯和冷水谷分别有和4个农艺性状2007群体高于1980群体。比较8对地方品种1980群体和2007群体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除穗抽出度外,其余6项农艺性状均表现为1980群体小于2007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均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2007群体内表型变异比1980群体表型变异更大,说明原地保护方式更利于产生表型变异。3.原、异地保护的8对同名相同水稻地方品种SSR标记差异性分析表明,在原地保护地方品种的每个群体检测到等位基因43~88个,平均每条SSR引物等位基因为2.15~4.40个;而在异地保护地方品种的每个群体检测到等位基因33~65个,平均每条SSR引物等位基因为1.65~3.25个。除齐头谷外,其余7对地方品种的原地保护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显着高于异地保护群体。在8对地方品种群体中,齐头谷和黄版所异地保护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无显着或显着高于原地保护群体外,其余6对品种的原地保护群体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异地保护群体。除齐头谷的异地保护群体特异等位基因数高于原地保护群体外,其余7对地方品种原地保护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数均高于异地保护群体,且原地保护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数为异地保护群体的2.1~5.0倍。AMOVA分析表明,原、异地保护同名地方品种间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极显着(P<0.001),变异百分率均在20%以上。原、异地保护的同名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具有显着的差异,原地保护群体具有更丰富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多样性。4.选择He较小的接骨糯、冷水谷、齐头谷和He较大的麻线谷,分析20、40、60、80、100株群体与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以原群体2%以上的等位基因为对照,40~60株群体可以保持对照98%的等位基因数,80株群体可以检测到对照全部等位基因。以原群体5%以上等位基因为对照,40株群体可以检测到98%的等位基因,60株能完全检测到对照的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He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低的接骨糯和冷水谷在繁殖株数为40株时,可以保持原群体的Ne和He,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麻线谷需80株群体来保持原群体的Ne和He。结果表明地方品种更新繁殖群体受该品种群体内异质性的影响,利用SSR标记分析认为有效保持水稻地方品种群体遗传完整性的更新繁殖株数为40~80株。5.选取两个遗传多样性差异大的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利用混合取样法对每次选取120株连续繁殖4次,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等位基因数差异显着,但这种变化主要由频率很低的稀有等位基因增加或消失引起。有效等位基因和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在很小的变异范围内浮动,群体间差异不显着。其中异质性高的麻线谷的浮动幅度更大一些,说明异质性高的水稻地方品种更容易发生遗传侵蚀。参试品种4次繁殖的相似系数分别在0.98和0.99以上。2~4次繁殖随机抽取40株和80株群体分析其与原群体的遗传相似性,冷水谷40株群体的相似系数在0.99以上,而麻线谷需80株群体保持0.99以上的相似性,进一步证明了40~80株群体在繁殖次数中可以保持原群体的遗传相似性。以上结果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更新群体为120个单株时,连续繁殖4次后,保持了原群体的遗传完整性。根据地方品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大小不同,40~80株群体可以保持原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由此推测,利用40~80或更大的繁殖群体多次繁殖不会显着影响原材料的遗传结构和完整性。6.利用主要农艺性状和SSR标记对347份粳稻种质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关联作图。表型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各性状变异系数在5.46~27.36之间,极差值(除生育期外)占平均值比率范围为67.7~149.6%。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参试群体分3个亚群,生态类型相似地区的品种基本归在1个亚群。利用TASSEL软件的GLM模型对7个农艺性状2年数据关联作图表明,在公共图谱上共线性或非共线性的位点组合广泛存在连锁不平衡(LD),但不平衡程度的r2>0.5组合数少,只占总位点数的5.83%。148个位点中有76个位点共计216个(次)和7个农艺性状显着关联,共50个(次)位点与两年表型数据均显着关联。76个位点中与生育期关联位点31个,株高19个,穗长22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各20个,穗粒数28个,结实率24个;有46个位点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关联。在与各性状的关联位点中一些位点与前人利用QTL定位位点的位置相同或接近。结果表明关联作图法定位是传统QTL定位的有效补充,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水稻复杂性状新基因定位和发掘的有效方法。
林炎照[9]2008年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二因素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薏苡产量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最优组合为行株距90cm×70cm和纯氮25kg、纯磷25kg、纯钾25kg;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适当稀植有利于薏苡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增加施肥量可显着提高每株粒数、百粒重、有效株数,从而提高产量;当施肥量增加到纯氮30kg、纯磷30kg、纯钾30kg时,会降低产量。每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效株数与产量、每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株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因此,育种上要首选每株粒数和百粒重高的株系,在栽培上采取措施提高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基础上要协调好株数与粒数的矛盾,才能使薏苡获得高产。
曾艳华[10]2008年在《薏苡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8份薏苡(Coix Lacryma-jobi L.)不同类型种质进行了同工酶分析,从分子水平比较它们的亲缘关系。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栽培薏苡,野生薏苡及水生薏苡基因组间重复DNA序列的同源程度和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薏苡近缘种玉米和类玉米及其杂交后代的异染色质纽重复序列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研究。对类玉米杂交后代“8493”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对其亲本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同工酶分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结合同工酶染色,比较分析了栽培薏苡,野生薏苡和水生薏苡几个不同种质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的分布和活性度。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含量丰富,活性强,酶谱复杂,酶带清晰,稳定,种间差异明显;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8份种质薏苡大致可以聚为四类:1和3归为一类;4、5、6归为一类;7和8归为一类;2号种质单独成一类。结果可以作为研究薏苡种内分类及种质亲缘关系的基础依据。2用四倍体栽培薏苡(Coix lacryma-jobi,2n=20,)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栽培薏苡自身,野生薏苡和水生薏苡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杂交结果显示栽培薏苡和野生薏苡染色体都被强烈而密集的杂交信号所标记,说明野生薏苡与栽培薏苡在基因组染色体水平上的同源程度很高,保守重复序列占很大比重;水生薏苡的基因组中有二十条染色体被强烈标记,有十条染色体杂交信号很弱,说明其基因组中有二十条染色体DNA成分与栽培薏苡的基因组DNA高度同源,推断供试的水生薏苡种属广西六倍体水生薏苡居群。3利用组成玉米异染色质纽的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对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Zea diploperennis,DP)、玉米自交系330及其远缘杂交后代异源种质纯系540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证实了玉米自交系330异染色质纽位于染色体近末端,DP异染色质纽位于末端,杂交后代540的纽全部位于近末端,而且数目比亲本要少。所有的随体都含有纽的成分。4利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压片技术对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与墨西哥类玉米的杂交种“849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减数分裂过程基本正常,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和中期II少数细胞可见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I和后期II部分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异常的花粉母细胞约占11.1%,但由于发生频率较低,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影响不大,不影响杂种花粉的育性;利用FISH技术对减数分裂粗线期和终变期染色体进行了45S rDNA的定位,结果显示:45S rDNA定位在一个二价体上。研究结果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明了两亲本含有相似的染色体组,亲缘关系很近。
参考文献:
[1]. 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及其与薏苡比较基因组研究[D]. 黄益勤.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薏苡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定位的研究[D]. 李雪峰.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3]. 丹参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及其在连锁图谱构建的应用[D]. 郭林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4]. 基于SSR、SRAP和ISSR丹参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其农艺性状的QTL定位[D]. 潘玉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5]. 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机理的研究[D]. 薛小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6]. 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J]. 李凤岚, 马小军. 中草药. 2008
[7]. 本草基因组学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J]. 尉广飞, 董林林, 陈士林, 李孟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8].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保护机制及粳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作图研究[D]. 孙建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 林炎照.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10]. 薏苡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曾艳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标签:农作物论文; 等位基因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人类染色体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科学论文; 玉米论文; 水稻论文; 基因组论文; 丹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