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缝流道论文_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窄缝流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形,换热,系数,数值,雷诺,湍流,过冷。

窄缝流道论文文献综述

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1](2017)在《基于FLUENT的垂直环形窄缝流道内全流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窄缝通道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温差低等优点,因此该无源强化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微电子、低温制冷以及核反应堆设计等领域。近年来,窄流道内单相及两相流动的热工水力特性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以水为工质,首先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程序FLUENT对圆管内的强迫对流换热和两相沸腾换热进行了模拟,在对比实验数据平均相对误差达到允许范围后,使用相同模型对双面加热垂直向上的流动环形窄缝流道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全流型数值模拟,并分析壁面温度、空泡份额、两相速度和滑速比以及壁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4)

缪凯歌,闫绍峰[2](2010)在《窄缝流道流体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蒸馏水为实验工质,用紫铜管和PVC管组成间隙尺寸为0.540~2.685 mm的窄环形流道中,对雷诺数在200~6 000的5组窄环形通道内的流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圆管相比,窄环形通道内流体流动出现了从层流向湍流过渡提前的现象,且流态的转捩雷诺数随着窄环隙尺寸的减小而减小。常规环形通道与窄环形通道的临界间隙尺寸约为2.5 mm,间隙小于2.5 mm的窄环形通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值随着环隙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9期)

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3](2009)在《矩形窄缝流道角部结构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矩形窄缝通道角部结构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文中采用CFD程序CFX10.0对矩形窄缝通道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削薄角部金属固体,并且在发热固体总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直角型和圆角型结构下的内壁面温度分布与原型结构相差不大,可以反映原型结构中的传热特性。在雷诺数相同的条件下,角部圆角型结构和直角型结构下的二次流分布和摩擦压降基本相同,表明了完全可以采用圆角型结构来模拟原型结构。(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09年03期)

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4](2008)在《窄缝流道内的流动与换热机理及关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窄缝流道内流场和温度场测量技术及其问题、汽泡核化现象和流型、压降、传热特性和临界热流密度5个方面介绍了窄缝流道内流动和换热机理的研究现状及涉及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窄缝流道内流动和换热机理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8年03期)

任福虎[5](2008)在《水平环形窄缝流道内流动过冷沸腾换热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水平环形窄缝发生过冷流动沸腾时的换热性能,分析了影响过冷沸腾换热的因素,得到了关于以蒸馏水为传热工质时的经验关联式。通过和单相对流换热关系式的比较,发现环形窄缝过冷流动沸腾换热能力显着增强。本文尝试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来得到关于水平环形窄缝流道流动过冷沸腾的半经验关系式。本文利用作者自主设计安装的可移动多功能热工实验装置,以蒸馏水为工质,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直接加热方式,首次完成了在全程可视环境下,对低压下水平环形窄缝中过冷流动沸腾换热及其气泡行为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过冷沸腾换热效率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参数范围内,过冷沸腾换热系数随着主流过冷度的降低而升高,随着窄缝宽度的减小而增加,随着壁面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质量流速对过冷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比较复杂,流速的增加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不总是正向的。过热度和系统压力的影响较小。通过可视化观察,结合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发现,在发生过冷沸腾窄缝流道内,不同阶段的主要的强化机理是不同的。根据机理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叁个区域:在ONB点后的一段高过冷区域里,汽泡核化导致换热强度比单相对流有所增加,观察到的特征是气泡非常微小,甚至肉眼很难识别,更别说脱离了;随着气泡的逐渐增多、长大,气泡开始逐步脱离加热面,此时,气泡的频繁脱离进一步增加了换热强度,观察到的特征是肉眼可以看到大量气泡快速生成、脱离、破裂;在FDB点前后,变形气泡使得紧贴加热壁面的过热微液膜变薄,极大地强化了换热,观察到的特征是气泡较大,气泡密度增加,扰动剧烈,甚至可以观察到气泡的碰撞、融合等现象。这叁种机理并不是绝对单独存在,可以以某种规律组合在一起起作用。在上述实验结果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得出了计算过冷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本文提出,在准则方程中应考虑环形窄缝流道的几何特征对流动换热的影响,加入了无量纲流道形状因子,通过比较拟合方程的统计学指标发现,加入无量纲流道形状因子后,拟合方程的相关性指标大大增加,最大拟合残差有显着减小,证明了加入无量纲流道形状因子的合理性。得到的公式为: Nu = 8 .456Re~(1.045)Nc_(conf)~(0.493)Bo~(1.045)Pr~(-0.812)s~(*0.125)通过对过冷流动沸腾的全程可视化观察发现,与其他形状的流道相比,水平环形窄缝流道中的气泡行为有明显的上下分区现象。气泡首先在流道的底部生成,顺着水流方向逐渐弥满整个加热表面。气泡的其它行为特征,如脱离频率、脱离半径、滑移和融合的程度都随着位于流道上部和下部而不同。本实验的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0.15~0.21MPa,质量流量G =55.4~515.6kg/(m~2·s);热流密度q=49.843-303.16kW/ m~2,水的入口过冷度Δt_(sub)=40~60℃,窄缝流道宽度s=2-3mm。(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期刊2008-05-20)

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熊万玉[6](2007)在《矩形窄缝流道内窄边近壁区域流场和温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矩形窄缝流道窄边附近流场和温场的分布对于优化设计宽边和窄边边角近壁区域的加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设计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矩形窄缝流道内近壁区域的流场和温场的分布情况,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程序CFX对矩形窄缝内流场和温场进行了求解和分析,获得了矩形窄缝流道内宽窄边交界边角区域的流场和温场的分布情况,并对该区域的流场和温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7年06期)

徐建军,何军山,陈炳德,王小军[7](2007)在《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沸腾汽泡行为的可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摄像仪,对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沸腾时的汽泡行为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工况参数对汽泡成核起始点及其脱离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过冷沸腾时,窄缝流道内加热面上产生了沿近壁面滑移的汽泡,这种滑移汽泡对窄缝流道内的换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汽泡的滑移现象与主流流体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了产生这种滑移现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2007年03期)

付辉[8](2007)在《竖直矩形窄缝流道内强迫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压下在竖直矩形窄缝流道内,以纯净水作为实验工质,进行了强迫流动沸腾的流型特征、启动时壁面温度变化特性和沸腾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段中的窄缝宽度为2mm,采用单侧蒸汽加热,另一侧可视化,可以直接观察到流道内的流型变化和发生沸腾的整个过程。实验中对矩形窄缝流道中强迫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拍摄,发现矩形窄缝流道中流型的转变与一般管内的流型转变存在差异,出现有别于普通圆管内两相流的特殊流型。在启动实验中,壁面温度变化经历了叁个阶段,对应于叁种不同的换热方式。加热功率、体积流量和入口过冷度对壁温变化、净蒸汽产生点及饱和沸腾滞后现象均有影响。由实验观察发现当实验条件一定时,净蒸汽产生点的位置处于一种动平衡状态。经验证发现,Levy模型和Saha模型计算的净蒸汽产生点与实验结果相差甚远。在体积流量为60L/h情况下,用孙奇等人计算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在±20%以内。在饱和沸腾过程中,流动不稳定性、窄缝流道内汽液两相流动的对称性差等因素,对加热壁面和工质的温度波动有一定影响。体积流量仅在过冷沸腾区内对工质温度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7-01-01)

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熊万玉[9](2006)在《矩形窄缝流道内窄边附近流场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视化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窄缝流道内窄边附近的流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窄边附近的流体是否发生水动力学交混行为与Re有关,层流下,窄边附近的流体不发生水动力学的交混;湍流下,窄边附近的流体发生水动力学的交混,交混转折点的Re约为1900,其交混能力随着Re的增加而增强。(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06年06期)

臧仁德,何川,潘云云,丹宇[10](2006)在《窄缝流道壁面上分布凹坑对流动传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缝隙宽度为2 mm的窄缝流道壁面上分布的微小凹坑对流道内的流动与传热的影响情况.采用RNG K-ε方程模型作为湍流计算模型,应用Stmplo算法求解压力-速度耦合项,模型的可行性用Burgess的实验数据检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凹坑分布的条件下,表面凹坑的几何结构对窄缝流道内的流动传热性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有显着的影响;在较低雷诺数条件下,随雷诺数的增加窄缝凹坑流道的传热能力将增加,当雷诺数大于某临界点时,表面凹坑对传热能力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10期)

窄缝流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蒸馏水为实验工质,用紫铜管和PVC管组成间隙尺寸为0.540~2.685 mm的窄环形流道中,对雷诺数在200~6 000的5组窄环形通道内的流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圆管相比,窄环形通道内流体流动出现了从层流向湍流过渡提前的现象,且流态的转捩雷诺数随着窄环隙尺寸的减小而减小。常规环形通道与窄环形通道的临界间隙尺寸约为2.5 mm,间隙小于2.5 mm的窄环形通道的摩擦阻力系数值随着环隙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窄缝流道论文参考文献

[1].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基于FLUENT的垂直环形窄缝流道内全流型模拟[C].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2].缪凯歌,闫绍峰.窄缝流道流体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3].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矩形窄缝流道角部结构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J].核科学与工程.2009

[4].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窄缝流道内的流动与换热机理及关键问题[J].核动力工程.2008

[5].任福虎.水平环形窄缝流道内流动过冷沸腾换热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6].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熊万玉.矩形窄缝流道内窄边近壁区域流场和温场的数值模拟[J].核动力工程.2007

[7].徐建军,何军山,陈炳德,王小军.矩形窄缝流道内过冷沸腾汽泡行为的可视化[J].动力工程.2007

[8].付辉.竖直矩形窄缝流道内强迫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9].徐建军,陈炳德,王小军,熊万玉.矩形窄缝流道内窄边附近流场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

[10].臧仁德,何川,潘云云,丹宇.窄缝流道壁面上分布凹坑对流动传热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论文知识图

窄缝流道示意图垂直矩形窄缝流道及坐标示意图窄缝流道中的坐标系统采集数据点分布图沿Y方向中心断面的温度分布图第1种情况

标签:;  ;  ;  ;  ;  ;  ;  

窄缝流道论文_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