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事实的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客观性,事实,媒体,新闻,证据,价值,社交。
事实的客观性论文文献综述
保罗·斯坦迪什,高洁[1](2019)在《理解数据:客观性与主观性,事实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通常被看作是研究的基础,是进行教育咨询的必备要素。然而该观点值得质疑,我们为什么要用数据,数据是怎样得出的?很多研究者在得出数据后都不知该如何运用数据,测试的结果无法确切指示研究下一步该做什么,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鉴于此,我们更需理解数据。这篇文章论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以及与客观性和主观性紧密关联的事实与价值的问题。精神或多或少地与肉体相分离,存有一种不同于价值领域的事实领域,这两种观点为当代的(不仅是社会科学中使用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概念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两种观点现在都受到贬抑。这篇文章将重新梳理客观性与主观性、事实与价值的本质,重新定位教育在研究、政策和实践中的方向,帮助人们对问题本身的实质特点进行更好的判断,促进研究方法的训练及教育项目经费的合理分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国强,涂骁睿[2](2019)在《传统诠释学与事实符合论下的新闻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论文试图以诠释学为视角,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回应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伽达默尔之前的诠释学特别是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客观性观念影响下的新闻客观性实践。传统诠释学确立了基于事实符合论的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合理性,由此形成了20世纪早期的新闻客观性的规范性理论。但事实符合论的认识论困境也使新闻客观性蒙上了阴影。在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而认为,它预示着诠释学从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向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转向,也使新闻客观性由确定性走向规范性和建构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石力月[3](2019)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客观性:个人化叙事的报道与作为事实的舆论——基于“江歌事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月3日发生在日本的"江歌案"虽然在法律的意义上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围绕它的争论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平息。本文通过考察事件的整个传播过程发现,一方面,一些专业媒体相关报道以"客观"的面目出现,但其基本框架实际上很大程度被江歌妈妈的个人化叙事逻辑所建构;另一方面,舆论表现形成了被批评者认为是"舆论审判"的局面,但舆论由于多层嵌入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本身成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因此,上述两个方面为我们提出了社交媒体时代如何理解"客观性"的命题。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今天专业媒体能否以及如何超越各类个人化叙事的框架与回应各类舆论表现的社会现实基础,是重建个体关系、改善当下舆论生态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来源于《新闻记者》期刊2019年05期)
梁策[4](2019)在《论证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以事实信息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属性问题是证据法学体系中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证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证据为前提,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证据属性是证据自身的本质属性。证据不可能自己判断自己是否"真实",但证据可以并且应当是客观的。"真实"与否是人对证据的判断,判断的结果是"真"是"假",属于证据运用层面,而非证据自身的本质属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辜敏娜[5](2016)在《事实认定中的证据客观性批判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证据客观性概念的认识,受到了传统观念和研究深度的限制。围绕证据展开的事实证明活动,最直接的呈现了这种局限和矛盾。直接导致了审判职能的异化,影响了诉讼整体对探寻真相的偏重;使得服务于事实认定活动的推理过程出现了重要偏失,并最终造成了我国证据理论研究与证据证明活动实践的分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证据证明实践迈向新的领域和新的阶段。(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6年26期)
程馨莹,卢黎歌[6](2014)在《“历史事实”客观性的实践性澄明》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历史哲学用实践界定"历史事实"。历史本体不是实在论的"神秘东西",也不是非实在论的语言虚无,而是"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生成。排斥或强化"历史事实"的知性或价值属性,都可能使得对于历史本质的理解走向神秘主义或虚无主义。对于"历史事实"属人实践意谓的开启,使得历史敞开了对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李智[7](2014)在《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中外新闻实践史中,对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执守和质疑基本上贯穿始终。其间,人们不断地追问:到底何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被反映的还是被建构的?从现当代哲学和新闻叙事学角度看,新闻事实是被建构的,它是通过话语叙事而被建构起来的"故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于符号真实,可用话语符号之间及其同经验事实之间的双重融贯性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这种对新闻事实的建构主义解读从反面为客观性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辩正。(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王艳秀[8](2013)在《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普特南论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特南认为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已经败坏了我们关于伦理推理和有关世界描述的思考,特别是妨碍了我们看清评价与描述是如何缠绕在一起并且相互依赖的。他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建立在事实与价值分离基础上的"客观性",认为客观性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对"客观性"的实用主义解释。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无法确定词语的指称,所谓的中性客观陈述是不能成立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史明宇,陈绍军[9](2013)在《“社会事实”与“自然物质”客观性存在的条件比较——社会学与量子力学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物质),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都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研究的客体,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都存在着二元分立之争,特别是主体、客体的对立之争,这种主、客体的对立之争都妨碍了各自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客体)与研究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导致各自学科二元分立的基础,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没有共同之处?如何解释和破除这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主、客体二元分立的窘境?本文尝试对这些疑问进行初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3年02期)
张芹[10](2012)在《事实·立场·真相——新闻的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是:一些网民一面高呼要真相,一面却藐视事实。巨大的情绪洪流冲垮了理性,立场代替了对客观事实的评判。毫无疑问,真相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媒体对事实的报道是复杂的,报道者的观察点、立场、价值观、陈述事物的水平,均会影响最终的报道,进而影响真相的真实程度与呈现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事实的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论文试图以诠释学为视角,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回应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伽达默尔之前的诠释学特别是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客观性观念影响下的新闻客观性实践。传统诠释学确立了基于事实符合论的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合理性,由此形成了20世纪早期的新闻客观性的规范性理论。但事实符合论的认识论困境也使新闻客观性蒙上了阴影。在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而认为,它预示着诠释学从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向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转向,也使新闻客观性由确定性走向规范性和建构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实的客观性论文参考文献
[1].保罗·斯坦迪什,高洁.理解数据:客观性与主观性,事实与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2].刘国强,涂骁睿.传统诠释学与事实符合论下的新闻客观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石力月.社交媒体时代的客观性:个人化叙事的报道与作为事实的舆论——基于“江歌事件”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9
[4].梁策.论证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以事实信息为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5].辜敏娜.事实认定中的证据客观性批判与反思[J].科技视界.2016
[6].程馨莹,卢黎歌.“历史事实”客观性的实践性澄明[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李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建构主义解读——兼对客观性新闻报道辩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
[8].王艳秀.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普特南论客观性[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9].史明宇,陈绍军.“社会事实”与“自然物质”客观性存在的条件比较——社会学与量子力学的对话[J].理论月刊.2013
[10].张芹.事实·立场·真相——新闻的客观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