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施小平庄开岺通讯作者

(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1515)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本文就目前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病程、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78-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功能逐渐丧失的慢性精神障碍,其发病率约为1%[1]。目前认为它是病因不明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集合。

1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明,然而近来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更新发展,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及人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2]。目前基因组学和神经环路研究两大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揭示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可能[3]。以下为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发病机制。

11多巴胺假说:最初假说为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再到皮质下多巴胺功能亢进与前额叶多巴胺功能低下假说,再到现在的“最终的共同通路”假说。最终的共同通路”假说提示了多种环境和遗传危险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提出了最终共同通路为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下导致突触前纹状体多巴胺功能亢进[4]。

12神经发育障碍假说:该假说提出与细胞增殖、凋亡及突触可塑性等发育相关基因及其调控基因的异常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而前额叶、海马及杏仁核影像学的改变,为这种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5]。

13失连接假说:既往大量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提示失连接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即分裂症患者中存在脑活动过程的异常功能整合现象。该假说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异常,它参与了神经突触可塑性过程,该病理变化又是由于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或乙酰胆碱)对NMDAR异常调节导致[6]。

14表观遗传学假说: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由于γ-氨酪酸能神经功能低下,同时细胞信号转导受损,最终导致谷氨酸能信号传递增强,从而引起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病理症状[7]。所以,治疗精神分裂症应当重视Reln和GAD67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及DNMT1的过度表达这一原因。

2疾病病程

近年来,国际基本同意分裂症分为:进行性衰退型、发作衰退型和再发性3种基本类型。其中,发作衰退型患者会随着病程的进展,以及发作次数的增加,其症状会日益贫乏,系统的妄想变得片断,零碎,而以精神衰退为主要表现。

3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既往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多巴胺受体。第一代药物对精神病症状疗效较好,但是对运动功能有不良反应[8]。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阳性症状很有效,对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9]。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降低了锥体外系方面的副反应,但是依然存在较高风险导致代谢方面的问题(如体重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等)[9]。尽管研究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然而在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控制仍然是一个挑战[10]。

3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要以氯丙嗪和氟哌啶醇最为重要(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初及60年代后期上市),它们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作用,从而发挥抗精神病的效应,其中最为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作用中脑-大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发挥药理作用,但同时也会作用到黑质-纹状体通路和下丘脑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因此后两者者会产生的锥体外系反应、内分泌、代谢改变的副反应。目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正逐渐被新一代药物所取代。

32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以氯氮平,奥氮平、齐拉西酮等为代表。他们不仅对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同时也可以阻断5-羟色胺(5-HT)受体。抗精神病药物临床作用谱广、同时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较小或不明显,并且它们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效果也较好,对阴性症状也有效,最为重要的是它们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所以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渐渐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

4结论

精神分裂症在病因方面,各个理论假说还不完善,异常基因发现的还很少。抗精神分裂症药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人们也发现其临床远期和近期作用在发生着变化。有研究者指出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原则之一就是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和病程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个体病情的治疗药物,做到个体化治疗。我们在临床治疗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药物是否会导致代谢疾病,如体重增加、血脂代谢异常及2型糖尿病史。同时药物作用关系和变化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并且需要积极寻找对控制阴性症状效果好的药物。

参考文献

[1]FreedmanR.Schizophrenia[J].NEnglJMed,2003,349(18):17381749

[2]FreedmanR.Schizophrenia[J].NEnglJMed,2003,349(18):1738

[3]AkilH,BrennerS,KandelE,etal.Medicine.Thefutureofpsychiatricresearch:genomesandneuralcircuits.Science,2010,327(5973):15801581

[4]HowesOD,KapurS.Theminehypothesisofschizophrenia:SchizophrBull,2009,35(3):549562

[5]StephanKE,Dyscoectioninschizophrenia:frombnormalsynapticplasticitytofailuresofselfmonitoring.SchizophrBull,2009,35(3):509527

[6]FatemiSH,FolsomTD.Thehypothesisofschizophrenia,SchizophrBull,2009,35(3):528548

[7]KALKMANHO:thelinkbetweentheGABAdeficofpsychosis[J].JNeuralTransm,2003,110(7):803812

[8]KapurS.HalfacenturyfordopamineD2receptors[J].ProgNeuropsy-BiolPsychiatry,2003,27(7):1081

[9]vanOsJ,SKapur.Schizophrenia[J].Lancet,2009,374(9690):635

[10]ThompsonA.TheDEBITtrial:aninterventiontoreduce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PsycholMed,2008,38(5):705

标签:;  ;  ;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