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日数论文_李凤秀,姬兴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暴雨日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日数,暴雨,特征,时空,长江流域,海温,册亨县。

暴雨日数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秀,姬兴杰[1](2019)在《1961~2018年河南省暴雨初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8年河南省1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暴雨初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初日为5月19~7月16日,最早暴雨初日为1月28日~5月25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推迟,由西向东明显提前,由平原向山区明显推迟。(2)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终日为8月5日~8月30日,最晚暴雨终日为9月9日~11月29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日期提前,由西向东明显推迟,由平原向山区最晚暴雨终日明显提前。(3)河南省各站年平均暴雨日数为0.7~4.3天,由南向北明显减少,由西向东明显增多,由平原向山区明显减少。(4)河南省平均暴雨初日和平均暴雨终日均有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和0.2 d·(10 a)~(-1);平均暴雨日数呈阶段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呈明显减少趋势;各站暴雨初日、暴雨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在-9.3~9.3、-2.4~5.4和-3.0~3.2 d·(10 a)~(-1)之间,但仅有少数站点通过显着性水平检验。(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2](2019)在《2018年深圳局地暴雨以上日数创新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深圳年平均雨量2047.3mm,与近5年平均值(2032.3 mm)基本持平。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年累积雨量1957.4 mm,与常年气候平均值(1935.8mm)也基本持平。2018年,全市范围暴雨以上日数11d,仅次于2008年(15d),全市范围大暴雨以上日数6 d,是与2008年并列最多的一年。局地暴雨以上日数达到56 d,局地特大暴雨5 d,均超过2008年成为近10年来最多的一年;2018年6月6日,受台风和季风(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孙飞飞,顾欣[3](2018)在《黔东南相当暴雨日数与雨日数的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5年共55 a黔东南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实时降水量观测资料,建立相当暴雨日数和雨日数的时间序列,分析黔东南地区相当暴雨日数与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相当暴雨日数的分布是以西南侧的雷公山脉为中心沿东北方向递减,雨日数则以东部和西部为大值区,南部和北部为小值区;相当暴雨日数主模态分别为西北—东南向递减的同位相型、西南—东北向为反位相型;雨日数主模态以西北至东部一线为中心,向两边递减的同位相分布,这与地形对降水机制影响有很大关系。相当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雨日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相对稳定变化,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当暴雨日数和雨日数均具有2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雨日数还具有11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8年04期)

王泽雁,罗浪,王梦云,张仁兴[4](2016)在《册亨近46年暴雨日数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统计册亨国家一般气象站1970~2015年的暴雨日数观测资料,对册亨县暴雨日数的日、月、季、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册亨县暴雨日数绝大多数出现在夜间;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7月份次之,6~7月暴雨次数约占年总暴雨次数的53%;四季中,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春季(3~5月)次之;册亨县暴雨年代际变化明显,总体呈高、低波动循环状态,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多,最少是20世纪80年代;年暴雨总日数出现最多的是1997年,为11 d。(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12期)

邢彩盈,柯宗建,吴胜安,刘长征,杜良敏[5](2016)在《海南秋季暴雨日数异常的环流特征及预测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2—2013年海南岛18个自动站日降水量、NCEP/NCAR逐月2.5°×2.5°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及CFSv2模式的历史回报数据,分析海南秋季暴雨异常的同期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并利用模式预测较好的与秋季暴雨日数密切相关的环流因子、海温构建秋季暴雨日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秋季暴雨多寡与环流异常关系密切。秋季暴雨偏多年,海南附近盛行偏东风;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气压偏低,热带系统趋于活跃,且该区为东南风异常,带来充沛水汽;西太平洋纬向风切变偏弱,易形成暖心结构,对应有台风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海温强迫影响显着,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着大气环流和热带对流活动,造成秋季降水异常。(2)热带太平洋地区中低层高度场、海平面气压、低层风及纬向风切变与秋季暴雨日数关系密切,且CFSv2模式能较好预测这些环流场上的高影响区。(3)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构建基于模式有效信息的秋季暴雨日数模型,交叉检验和独立样本试验均表明,该预测方法与模型整体预测效果较好,可为秋季暴雨日数的预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6年03期)

白淑英,顾海敏,史建桥,魏楚京[6](2015)在《近50a长江流域暴雨日数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0年长江流域逐日降水资料和DEM数据,结合Mann-Kendall趋势法、变差系数法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长江流域年均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均暴雨日数基本呈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且随着海拔升高,年均暴雨日数逐渐减少,两者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长江流域上游高原气候影响区年均暴雨日数小于1d;而中上游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影响区大于2d;随着纬度的增加,暴雨开始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减少;年暴雨日数的变差系数与年均暴雨日数满足幂指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7,为显着相关。表现为年均暴雨日数大(小)的地方,变差系数小(大);除长江中下游中部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年暴雨日数为减少趋势外,其它地方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鄱阳湖水系、四川(雅安市、峨眉山市、万源市)、湖南(安化县、南岳区)、湖北(洪湖市、英山县)年暴雨日数多且变差系数小,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压力巨大;为有关部门了解长江流域洪水等灾害的发生机制、提高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制定防灾减灾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7期)

刘金平,向亮,韩军彩,许启慧[7](2015)在《京津冀1961—2012年暴雨日数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2年京津冀地区7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墨西哥帽小波、Cramer法、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暴雨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3天,并且存在3个大值中心,分别位于石家庄西部、承德的滦平县和邯郸的大名、曲周一带。近52年来暴雨日数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显着。年平均降水量的大小及变化趋势不仅与降水强度有关,而且与频率关系密切,强度越大且频率越高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越大,反之越小。暴雨日数在1978年和1996年产生突变。(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赵代娣,党蕊[8](2015)在《宝鸡市51年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宝鸡地区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宝鸡地区暴雨、大暴雨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波浪型,20世纪60和90年代为谷值,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峰值,特别是21世纪以来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宝鸡地区的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暴雨最多,尤以7月为最;多局部暴雨,少大范围暴雨。暴雨南北山区多,东部塬区少;而大暴雨东北部塬区多,川道和南部山区少。(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晋亮亮,葛海燕,徐丽娇,孙庶玥[9](2014)在《近40年内蒙古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9个台站1971-2008年近4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暴雨日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暴雨日数最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暴雨量日数存在10年的主周期,此外还存在3年的次周期;暴雨日数在1998年前后存在一次突变,1999-2008年年均暴雨日数比1971-1998年年均值减少了17.1d。(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刘娟[10](2014)在《1961—2013年丹寨县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寨县位于贵州省第2大暴雨中心区域,对丹寨县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对于预报暴雨天气的发生、决策服务以及防灾减灾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丹寨县1961—2013年的暴雨资料,研究了53 a来丹寨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丹寨年平均暴雨日数为4.17 d,年暴雨日数呈减少的趋势,与全省暴雨日数增加趋势不一致,主要是夏季暴雨日数气候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春、秋两季均呈减少趋势。暴雨具有夜间多发性,其中夜间暴雨达到61.1%,夜间和白天累计暴雨为27.1%,白天暴雨为14.0%,白天和夜间均达暴雨量级为2.3%;暴雨季节性发生明显,4月上旬至11月上旬均有暴雨发生,5—7月是暴雨、大暴雨的集中期,6月是旬、月、季暴雨最集中是时段。(本文来源于《贵州气象》期刊2014年05期)

暴雨日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深圳年平均雨量2047.3mm,与近5年平均值(2032.3 mm)基本持平。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年累积雨量1957.4 mm,与常年气候平均值(1935.8mm)也基本持平。2018年,全市范围暴雨以上日数11d,仅次于2008年(15d),全市范围大暴雨以上日数6 d,是与2008年并列最多的一年。局地暴雨以上日数达到56 d,局地特大暴雨5 d,均超过2008年成为近10年来最多的一年;2018年6月6日,受台风和季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暴雨日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凤秀,姬兴杰.1961~2018年河南省暴雨初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2018年深圳局地暴雨以上日数创新高[J].气象科技进展.2019

[3].孙飞飞,顾欣.黔东南相当暴雨日数与雨日数的气候变化[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8

[4].王泽雁,罗浪,王梦云,张仁兴.册亨近46年暴雨日数变化特征分析[J].农技服务.2016

[5].邢彩盈,柯宗建,吴胜安,刘长征,杜良敏.海南秋季暴雨日数异常的环流特征及预测模型构建[J].暴雨灾害.2016

[6].白淑英,顾海敏,史建桥,魏楚京.近50a长江流域暴雨日数时空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7].刘金平,向亮,韩军彩,许启慧.京津冀1961—2012年暴雨日数时空演变特征[J].气象科技.2015

[8].赵代娣,党蕊.宝鸡市51年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5

[9].晋亮亮,葛海燕,徐丽娇,孙庶玥.近40年内蒙古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趋势[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

[10].刘娟.1961—2013年丹寨县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4

论文知识图

年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图降水不利系数空间分布图年暴雨日数分布图相对湿度空间分布图潮湿系数空间分布图

标签:;  ;  ;  ;  ;  ;  ;  

暴雨日数论文_李凤秀,姬兴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