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系统论文_曹俊卿,高桦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技传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科技,系统,媒介,中科,对策,农村,技术。

科技传播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曹俊卿,高桦[1](2017)在《中科云媒:基于叁网融合技术的农村科技传播创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科技传播的媒介形态与格局。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推出的科技传播云服务媒介——中科云媒,在叁网融合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农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与传播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而进行的云媒体有效集成,它实现了"实体科技服务站+大屏手触科技传播终端+科技信息员"下沉式科技传播服务特色模式。中科云媒农村科技传播新型媒介的设计与实现,它在科技传播体量、速度、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实现我国科技传播的现代化、高端化、时代化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优秀论文篇)》期刊2017-11-23)

曹俊卿,高桦[2](2016)在《中科云媒:基于叁网融合技术的农村科技传播创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科技传播的媒介形态与格局。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推出的科技传播云服务媒介——中科云媒,在叁网融合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农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与传播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而进行的云媒体有效集成,它实现了"实体科技服务站+大屏手触科技传播终端+科技信息员"下沉式科技传播服务特色模式。中科云媒农村科技传播新型媒介的设计与实现,它在科技传播体量、速度、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实现我国科技传播的现代化、高端化、时代化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7-01)

王颖[3](2013)在《基于科技传播的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现代科技已在广播影视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电视传播领域,基于计算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在电视节目的视频、音频、图形、动画、字幕等领域的编辑、特技、动画、字幕制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当前泛用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组成结构,探讨了其在广播电视应用中的优越性,分析了其存在问题与不足,研究了非线编辑系统在影视广播编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3年17期)

马杰媛[4](2011)在《科技传播行动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科技成果价值的体现离不开科技传播。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属性是以科技传播为前提的;其次,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文化本身才能得以延续;第叁,只有通过科技传播,才能使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得以提高。因此,研究新中国科技传播历史,把握我国科技传播的规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方法,对新中国成立来各项科技传播实务活动的发展历史,进行研读、梳理,运用社会学的社会行动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以新中国成立来的部分科技传播事件为研究对象,探析科技传播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其中主要从社会物质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叁个方面来考察与科技传播行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传播的历史轨迹与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法规,传统文化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契合点:社会物质环境与科技传播的关系是,当经济技术发展时,科技传播也得到发展;当经济技术落后时,科技传播就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社会政策环境与科技传播的关系是,当国家政策支持科技传播事业时,科技传播就发展的好;而有重大的政治运动或政策支持减弱时,科技传播活动也会相应的减缓;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与科技传播的关系是,传统文化与科技知识相符合的部分会促进科技传播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科技知识相悖的部分则会阻碍科技传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郑保章[5](2010)在《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传播是以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活动,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科技传播还存在一些显性矛盾以及潜在隐患,影响了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科技传播的生态学特征,本文将生态学原理引入科技传播领域,对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及其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第一,提出科技传播生态系统概念:科技传播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各类科技传播生态主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科技信息流动和科技知识循环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构建起以调控者为塔尖,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为底面,法律法规、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为保护层的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叁维四元立体结构模型,并概括了其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其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第二,提出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认为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科技传播生态系统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合理的构成要素、稳定的结构关系,实现了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良性的循环互动,表现在能维持其组织保持自我运作能力和整体功能状态;对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特征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需要研究的评价和调控两方面的内容。第叁,基于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建立2个目标层、7个准则层和19项指标层的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选择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第四,以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健康评价体系为指导,通过量化分析与定性评价,对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实证评价,并得出结论:得出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评价分值为60.488,虽然整体处于健康状态,但离亚健康状态警戒线仅有0.488的差距,一系列涉及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根本性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就科技信息制造者、传播者、受众、调控者及整体生态系统的调控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凌小萍[6](2007)在《论科技传播的系统环境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在政治上,反动势力、错误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系统对科技传播产生压制、阻碍及制约作用;在经济上,科学交流经费有限、科学普及经济支持乏力也制约着科技传播;在文化上,文化形式上的特殊性决定着科技传播的方向和效果,给不同文化之间的科技传播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8期)

马德新,徐鹏民,赵晓春,吕光杰,盖凌云[7](2007)在《数字化农业平台科技传播服务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农业网络信息的特点及服务方式的基础上,采用J2EE多层架构技术,构建了青岛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江昀[8](2006)在《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提出了科技传播的基本模式,并强调科技传播的非线性过程是科技传播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科技传播模式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廉峰[9](2004)在《“齐鲁科技传播网”着力提高科协系统工作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上报平台为县区科协、市级学会及机关部室、所属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远程上报信息的工具,临沂市科协与县区科协及部分市级学会之间信息传输实现了无纸化、自动化。自2003年3月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各单位上报信息1589篇,交流信息750余篇。办公平台开设了公告栏、工作展现、科协公文等栏目。公告栏及时将市科协下发的征求意见、会议等通知上传到公告栏上,促进了机关精细化管理。"学习园地"(本文来源于《科协论坛》期刊2004年10期)

裴奔[10](2003)在《科技传播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科学的深入理解是正确认识和分析科技传播系统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人类认识科学系统的历史考察,深入地分析科学的系统本质,并从多种角度划分了科学系统的层次。接着,本文在考察和分析中外学术界对科技传播各种理解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科技传播的内涵及其与部分相关概念的关系。科技传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本文应用系统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对科技传播系统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科技传播系统各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的内涵,分析了科技传播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从多角度、多层面重点考察了我国科技传播系统的现状与问题。首先,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其次,科技传播渠道不畅通,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我国科技传播的观念和内容陈旧,形式较为单一,传播主体素质较低。最后,科技传播环境不适于科技传播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科技传播系统的功能和我国科技传播系统现状决定了加强科技传播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系统,首先要对科技传播系统科学定位。其次,应加强科技传播系统的环境建设,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建设。再次,通过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提高科技传播队伍的素质、加强传播技术体系建设以及充分利用各种电子传媒等措施,积极疏通传播渠道。最后,充分发挥科技传播各主体的作用,积极转换科技传播观念,大力调整科技传播内容和形式,以高品质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吸引人,引导人,教育人,实现高效传播。(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07-01)

科技传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科技传播的媒介形态与格局。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推出的科技传播云服务媒介——中科云媒,在叁网融合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农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与传播内容资源数据库建设而进行的云媒体有效集成,它实现了"实体科技服务站+大屏手触科技传播终端+科技信息员"下沉式科技传播服务特色模式。中科云媒农村科技传播新型媒介的设计与实现,它在科技传播体量、速度、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实现我国科技传播的现代化、高端化、时代化创造了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技传播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曹俊卿,高桦.中科云媒:基于叁网融合技术的农村科技传播创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优秀论文篇).2017

[2].曹俊卿,高桦.中科云媒:基于叁网融合技术的农村科技传播创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3].王颖.基于科技传播的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3

[4].马杰媛.科技传播行动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

[5].郑保章.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6].凌小萍.论科技传播的系统环境障碍[J].广西社会科学.2007

[7].马德新,徐鹏民,赵晓春,吕光杰,盖凌云.数字化农业平台科技传播服务系统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

[8].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C].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9].廉峰.“齐鲁科技传播网”着力提高科协系统工作效率[J].科协论坛.2004

[10].裴奔.科技传播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晚清科技传播系统模式图雾霆事件的社会认知和决策过程科技期刊的生产和传播流程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科技传播系统论文_曹俊卿,高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