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电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磁电,常数,聚合物,性能,效应,有限元。
磁电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谢顼[1](2019)在《PI@PDA@BT单核-双壳纳米粒子制备及PVDF/PI@PDA@BT介电复合材料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在纳米钛酸钡颗粒上首先聚合一层聚多巴胺,然后聚合一层聚酰亚胺,制备的一种具有"单核-双壳"结构的介电填料颗粒。利用FTIR、TEM表征"单核-双壳"粒子的化学结构以及形貌。把"单核-双壳"颗粒填充到聚偏氟乙烯之中制备介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利用宽频介电谱表征复合材料的导电以及介电行为。(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郭华超,邓伟,杨波,黄国家,李爽[2](2019)在《聚偏氟乙烯/膨胀石墨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膨胀石墨(PVDF/EG)复合材料,研究了膨胀石墨(EG)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的加入极大地降低了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ρ_v),提高了其介电常数(ε_r)和介电损耗(tanδ),在EG质量分数为4%附近复合材料出现了渗流现象。PVDF/EG(5%,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的ρv相较于纯PVDF降低了11个数量级,εr提高了约68. 75倍,上升至550。随EG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EG质量分数为5%时分别达到最大值58. 31 MPa、910. 09 MPa,比纯PVDF分别提高了27. 76%、70. 10%;而断裂伸长率随EG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在EG加入量较少时得到明显改善,PVDF/EG(4%,质量分数)复合材料失重5%的分解温度比纯PVDF提高了5. 90℃。(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罗莎,沈佳斌,郭少云[3](2019)在《高储能密度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是电容器储能器件的核心,对高能武器和智能电网等先进装备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相较于金属氧化物和陶瓷类介电材料,聚合物基介电材料具有密度低、易成型、损耗低、击穿强度高等优点。本文结合该领域发展现状,对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文建彪[4](2019)在《磁电复合材料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及器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磁电复合材料通过将两种功能型材料复合在一起,由两种材料的相互耦合实现磁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在多种复合方式中,层合磁电复合材料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制备,磁电转换效率高等优势吸引了众多来自物理、力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使得磁电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多功能器件制造领域,例如磁场探测器、磁电俘能器、磁电存储器等。目前,对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磁电系数和拓宽磁电响应频率范围两个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之前的众多研究中,主要集中考虑应力、磁场、温度等因素对磁电效应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关注结构尺寸对磁电系数的影响规律,但大多数都是厚度方向,即通过考虑组分材料的体积比,很少涉及到其他两个维度的影响,因为理论模型多数局限于二维情形,而且考虑时都假设两种组分材料的长度相等,对于长度不一致则无法计算,这也是目前众多理论模型的不足之处。此外,理论模型大多只考虑了稳态情形下的磁电响应,但实际上磁电结构所处的真实环境为一个瞬态过程,而且在实际中,磁电结构都是叁维。另外,拓宽磁电响应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传统的磁电器件只在较窄的范围内系数较大,但环境中的瞬态磁场的频率变化范围较大,因此为了更好的收集周围环境中的能量,需要磁电器件在较宽的范围内保持良好性能。近来有研究表明磁电效应可以应用于调控压电半导体的载流子输运过程,但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鉴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层合磁电复合材料的磁-力-电耦合问题建立了叁维有限元动态分析模型。其次,通过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拓宽磁电响应范围的新型结构。随着多功能纳米器件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磁电效应实现非接触控制方式调控压电半导体内载流子移动。具体研究如下:首先,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以及压电材料的线性本构方程,针对层合磁电复合材料动态响应行为建立了一个磁-力-电多场耦合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将模拟的结果和他人的实验进行对比,吻合较好,说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响应行为。通过选取材料内部截面,给出了磁电复合材料内部磁通密度、位移、电压、应力的分布云图,由于退磁效应以及边界效应的存在,导致上述变量在磁电复合材料内部为非均匀分布。另外,在结构长度不变的情形下,发现改变结构的宽度对磁电响应也具有重要影响,长宽比越小,结构的退磁效应越明显。而且长宽比对磁电响应的影响在低、中、高磁场下的影响规律有所区别。在瞬态磁场作用下,磁电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最后趋于稳定,通过对磁电响应和瞬态磁场进行傅里叶分析,发现磁电响应频率为瞬态磁场频率的两倍,即出现倍频现象。两种材料通过界面耦合,材料内部应力的分布形式将直接影响压电层中的电压分布形式,并且在结构达到共振后,界面处的切应力较大,可能会导致脱粘现象。其次,为了拓宽磁电效应的响应频率,设计了一种新型磁电器件。由于新结构的自由度比传统层合结构更多,因此也会产生更多的共振模态。相比于传统的磁电器件,本文设计的新型磁电器件不仅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出现多个共振峰,而且共振频率较低,避免高频情形下的涡流损耗对磁电响应的影响。由于各个共振峰相邻比较近或者有重迭部分,导致该磁电器件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优良的磁电性能。另外,通过有限元的方法模拟了该磁电器件的共振模态,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测量,说明本文设计的新型磁电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在低频情形下的宽频磁电响应,这种新型磁电器件在宽频磁电器件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最后,由于压电半导体多功能纳米器件的发展,在压电半导体中存在力-电-载流子的耦合关系,而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响应也是一个多物理场耦合的问题,因此,把压电半导体和磁电复合材料组合成新的多功能纳米器件将会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实验将磁电效应引入到压电半导体器件中,用以实现非接触式的调控压电势的新方式,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十分少。所以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预测各种因素对压电半导体的性能的影响十分重要。接着,考虑到p-n结在半导体器件中存在普遍的应用,研究了p-n结对压电半导体的电势分布的影响规律。另外,由于结构尺寸为纳米量级,表面应力将成为影响压电半导体多功能纳米器件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Gurtin-Murdoch理论研究了在考虑表面效应对压电半导体器件的压电势的影响规律。总之,本文建立的磁电复合材料叁维有限元多场耦合动态模型完善了磁电效应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磁电构型,为拓宽磁电响应频率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将磁电复合材料的多场耦合和压电半导体多场耦合相结合,为纳米器件的非接触式调控方式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30)
尹亚玲[5](2019)在《CoFe_2O_4/P(VDF-TrFE)磁电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铁性复合材料特别是兼具铁电和铁磁性的磁电复合材料,其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磁电效应,因此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柔性聚合物基磁电复合材料很好的中和了无机陶瓷与聚合物材料的优点,比如陶瓷的高压电与介电值,聚合物.的柔性以及高击穿场强等。本文采用具有高压电值(d31~20 pC/N)的聚(偏氟乙烯-叁氟乙烯)(P(VDF-TrFE))作为磁电复合材料的压电相,高饱和磁致伸缩系数的铁酸钴CoFe204(CFO)作为铁磁相,分别采用2-2型层状复合和0-3型核-壳结构颗粒复合两种不同的连通方式制备了P(VDF-TrFE)聚合物基磁电复合膜,利用XRD、SEM、铁电测试仪、宽频介电谱仪和VSM对复合膜的晶相、组成成分、显微结构、铁电性能、介电性能、铁磁性能和磁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在Si衬底上旋涂制备了CFO薄膜,发现在旋涂9层,700℃的退火温度下,CFO薄膜具有较好的磁性能。将CFO薄膜与P(VDF-TrFE)复合,采用275 NMV/m电场极化后,P(VDF-TrFE)层表现出本征铁电体特征;此外,发现极化后的CFO/P(VDF-TrFE)薄膜的磁化强度增大,这是因为极化电场导致了薄膜磁各向异性的变化,说明薄膜中存在强磁电耦合。最后对复合薄膜的磁电电压系数(αE31)进行理论拟合,发现当界面耦合系数k为0.5时,可以得到508.5mV/cm·Oe的大的磁电耦合系数。2)以P(VDF-TrFE)为基体,分别添加纯CFO、CFO@BT和CFO@BT@PDA纳米颗粒,制备了叁种0-3型复合磁电薄膜。与添加纯CFO的薄膜相比,填充CFO@BT@PDA的薄膜表现出增强的介电、铁电与铁磁(FM)特性。尤其是CFO@BT@PDA/P(VDF-TrFE)薄膜,在低频(10-1Hz)下介电常数(εr)达到了85.7;在75MV/m的电场下,最大极化值(Pm)达到了49.5μC/c.m2;在5MV/m的电场下110℃油浴中极化30min,发现极化后复合薄膜饱和磁化值(Ms)由52.1emu/g增大到了61.7emu/g,从而说明了磁电复合膜具有强的磁电耦合效应。最后对CFO@BT/P(VDF-TrFE)复合膜的磁电电压系数通过非自洽理论(NSC)进行了显式计算,得出在CFO体积分数f为0.075时,αE33为150.58mV/cm·Oe。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2-2型的CFO/P(VDF-TrFE)薄膜还是核壳结构的0-3型CFO@BT@PDA/P(VDF-TrFE)薄膜都具有较高的磁电电压系数,为多铁性复合膜作为存储和磁电传感器件提供了潜在的候选者;此外,这种核壳结构的柔性磁电膜也为今后研究高磁电效应的复合材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简刚,刘美瑞,张晨,邵辉[6](2019)在《用于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全包裹Ag@TiO_2填充颗粒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介电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材料,可用于嵌入式电容器及储能器件。本研究使用钛醇盐水解法在室温下制备全包裹Ag@TiO_2颗粒,对该颗粒填充的复合材料进行漏电流、介电和储能性能表征,并对其介电机理进行探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结果显示Ag@TiO_2颗粒具有球形的全包裹核壳结构,壳层厚度大约为400 nm。X射线衍射结果验证了Ag@TiO_2颗粒具有完整的物相。Ag@TiO_2填充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表现出小的漏电流(10~(-8) A/cm~2)、较大的介电系数(108)、低的介电损耗(0.2%)和较大的储能密度(8.58×10~(-3 )J/cm~3)。有效场和Maxwell相结合的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推测界面极化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等效介电系数。该颗粒填充的复合材料在嵌入式电容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唐荆[7](2019)在《大型风电复合材料叶片主承力部件结构失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风电机组的大型化发展,复合材料叶片尺寸、重量及载荷的增加对叶片结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叶片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且失效模式更加复杂,叶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叶片结构失效行为的理解,并提供高效的性能评估和失效预测方法。由于技术风险和高昂成本的限制,全尺寸叶片破坏性测试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子构件测试则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叶片结构形式复杂且材料种类多样,但在翼展方向的很大范围内,由梁帽和抗剪腹板构成的主承力部件都控制着叶片整体刚度和极限强度。因此,本文提出从子构件尺度进行风电叶片结构失效分析,以主承力部件和叶片翼型段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叶片结构失效机理、参数评估、失效预测及叁维建模技术展开试验和数值研究。根据大型风电叶片主承力部件的结构特点和成型工艺,设计并制造了箱型截面承力梁结构,以此试件为代表开展试验和数值研究。承力梁由层合板梁帽和叁明治腹板通过结构胶粘接成型,并在梁帽设计中考虑了不同厚度和分层缺陷。承力梁破坏性试验研究中,分别开展了挥舞方向和摆振方向下的叁点弯曲极限静力加载,考察了多种失效行为随着加载历程导致最终结构破坏的完整失效顺序,并为后续数值模型开发提供了基准测试数据。通过记录承力梁随载荷水平变化的整体位移、局部应变和动态影像,用于捕捉引发后破坏响应的损伤起始与扩展现象以及相应的应变状态。试验分析将局部变形损伤与承力梁宏观力学性能关联起来,明确了屈曲、Brazier效应和各种材料损伤等不同失效模式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并详细讨论了涉及几何、材料和接触非线性的失效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承力梁因竞争失效机制会呈现出不同的失效模式:由抗剪腹板局部屈曲驱动的压缩溃塌决定了承力梁在挥舞加载下的极限强度,但由局部胶体裂纹和梁帽屈曲引发的粘接开胶是承力梁在摆振加载下的关键失效模式。此外,Brazier效应和剪切非线性对于初始失效的影响取决于加载方向,叁维厚度向开胶失效对后破坏行为的主导作用大于分层。为了预测承力梁的交互破坏过程,开发了全面且通用的非线性结构失效模拟方法。采用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渐进失效分析方法模拟了叁维应力/应变驱动下的承力梁失效行为,并在模型中考虑了与几何、材料和接触相关的结构非线性。材料损伤模型涉及了多种材料失效,包括层内和层间复合材料失效、泡沫夹芯压碎和粘接失效,单向复合材料的面内非线性剪切应力应变关系也考虑在其中,并在单元尺度和层合板尺度分别验证了材料模型的可靠性。在应变响应、极限载荷、失效模式和破坏过程四个方面,对数值模拟与试验观察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结果表明,该模拟方法对复合材料承力梁的强度和失效预测均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它对于整个风电叶片的失效响应预测和损伤容限设计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承力梁结构失效进程通常由梁帽和抗剪腹板的局部屈曲驱动,基于屈曲响应与潜在失效的这种关联性,提出了采用线性屈曲分析方法对影响承力梁结构失效的多种因素进行高效评估。通过建立屈曲模式包络图,评估了承力梁几何外形和厚度参数对结构失效的影响,并在梁帽和腹板混合屈曲发展模式下,获得了结构强度与减重之间的优化关系。结果表明,梁帽曲率增大有利于抵抗截面扁平化,可以显着改善屈曲强度;只有当梁帽屈曲占主导时,截面横纵比的变化对屈曲强度的影响大于重量。考察边界条件发现,载荷引入方式对屈曲响应的影响与加载工况有关。这种评估方法仅使用商用有限元软件中容易获取的通用建模技术而无需依靠用户子程序,因此允许执行高效地故障评估用于风电叶片早期设计。为了能够快速高效的建立大型叶片高保真叁维有限元模型,针对叶片翼型段提出了一套自动化参数建模技术,通过参数预定义可以处理模型创建过程中所有步骤。利用开发的建模程序可以实现节点生成、单元创建、材料输入、边界及载荷定义等功能,允许由参数化外轮廓曲线自动建立包含实体单元和粘接单元的叶片翼型段模型,且可以灵活地考虑不同网格密度、铺层过渡细节和内部粘接方式,较大程度地实现了输出的多样化。叶片翼型段模型与全尺寸叶片试验在静力加载下进行对比,位移和应变均吻合良好,表明建模技术是可靠的。这种高保真叁维实体单元建模方法有助于建立全局-局部多尺度叶片模型,为大型叶片精细化设计和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程显彬[8](2019)在《Fe_3O_4/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原位自聚合法、机械搅拌物理混合与热解法,以多巴胺为碳、氮源,醋酸锌为ZnO前驱物,分别制备了Fe_3O_4@NC、Fe_3O_4/ZnO复合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分析了样品的微波吸收特性。研究表明,将Fe_3O_4分别与不同含量N掺杂C、ZnO等介电材料复合时,吸波性能明显改善。通过原位自聚合法,以多巴胺为碳、氮源,在碱性条件下通过原位自聚合反应制备了Fe_3O_4@NC复合材料。同过调节自聚合反应过程中多巴胺的量来控制Fe_3O_4@NC复合材料中NC的含量。结果表明:NC层成功地包覆在Fe_3O_4粉体的表面,所得复合样品的微波吸收特性与纯相Fe_3O_4粒子相比显着增强,样品的吸波性能与复合材料表面NC含量呈非线性关系。当多巴胺的量为2mM时,Fe_3O_4@N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达到最佳,当样品的厚度为3.6mm,在频率为7.8GHz,最大的反射损耗可以达到-48.8dB。在1-18GHz范围内,反射损耗低于-10dB的频带宽度达到14.1GHz,对应的厚度范围为1.5-6.0mm。其优异的吸波性能可归因与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的协同效应,界面极化的增强以及N掺杂引起新的极化中心。利用机械搅拌物理混合、热解法成功制备了Fe_3O_4/ZnO复合材料。将Fe_3O_4粒子与一定量的Zn(CH_3COO)_2·2H_2O在无水乙醇中充分混合,并将混合物在氩气氛围下进行500℃热处理使其Zn(Ac)_2·2H_2O分解,从而得到Fe_3O_4/ZnO复合材料。同过调节反应阶段Zn(CH_3COO)_2·2H_2O的量来控制复合材料中ZnO的含量。研究样品中了不同量的Zn(CH_3COO)_2·2H_2O对样品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物Fe_3O_4/ZnO的吸波性能与所含ZnO含量呈非正比关系,当Fe_3O_4与Zn(CH_3COO)_2·2H_2O与Fe_3O_4的质量比为1:2时,Fe_3O_4/ZnO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远优于纯相Fe_3O_4。当频率为11GHz,涂层厚度为3mm时,最佳反射率达-14.4dB。研究表明本文设计合成的Fe_3O_4@NC、Fe_3O_4/ZnO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简易、成本较低,相对纯相Fe_3O_4吸波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是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微波吸收材料。(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6)
程德康,王亚璇,王珊,熊传溪[9](2019)在《超声辅助PP/云母片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超声波辅助法将云母片分散在聚丙烯(PP)基体中,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不同组分的PP/云母片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PP/云母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击穿强度和储能密度。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云母片的剥离和分散。当云母片含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分别为38.8MPa和30%。此时材料的介电性能也达到最佳,击穿强度为362 MV/m;储能密度为1.46J/cm~3,相比于PP纯样增长了51%。由于云母片和PP的协同效应,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也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0.05。(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朱新丰,曲鹏,彭晓晗,杨冰,张美玉[10](2019)在《有限元法研究填料形貌与介电常数对无机/有机介电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高储能密度的无机/有机介电复合材料,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分别研究了直径为100nm的球形填料与基体介电常数的比值(k)、球形填料在复合材料中的排列方式、球形填料尺寸(100~300nm)、纤维状填料长径比(α)和片状填料的球形度(β)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k值大于20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变化不明显;球形填料沿电场方向成链式排列时,复合材料有较大的介电常数,且材料中球形填料附近处存在较大的电位移和较大的电场,说明这种填料排列方式有利于材料介电常数的提高,但会削弱材料的耐击穿能力;当球形填料随机分布时,颗粒尺寸变化对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影响不明显。对于纤维状填料,其长径比α越大且长轴沿电场方向分布时,填料自身及周边会产生较大的电位移,表明这种情况有利于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提高。对于片状填料,其球形度β越小,填料与基体界面处高电场区域越小,表明材料的耐击穿能力越高。本研究可为高介高储能材料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磁电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膨胀石墨(PVDF/EG)复合材料,研究了膨胀石墨(EG)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的加入极大地降低了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ρ_v),提高了其介电常数(ε_r)和介电损耗(tanδ),在EG质量分数为4%附近复合材料出现了渗流现象。PVDF/EG(5%,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的ρv相较于纯PVDF降低了11个数量级,εr提高了约68. 75倍,上升至550。随EG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EG质量分数为5%时分别达到最大值58. 31 MPa、910. 09 MPa,比纯PVDF分别提高了27. 76%、70. 10%;而断裂伸长率随EG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在EG加入量较少时得到明显改善,PVDF/EG(4%,质量分数)复合材料失重5%的分解温度比纯PVDF提高了5. 9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电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谢顼.PI@PDA@BT单核-双壳纳米粒子制备及PVDF/PI@PDA@BT介电复合材料性能表征[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郭华超,邓伟,杨波,黄国家,李爽.聚偏氟乙烯/膨胀石墨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导报.2019
[3].罗莎,沈佳斌,郭少云.高储能密度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4].文建彪.磁电复合材料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及器件设计[D].兰州大学.2019
[5].尹亚玲.CoFe_2O_4/P(VDF-TrFE)磁电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简刚,刘美瑞,张晨,邵辉.用于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全包裹Ag@TiO_2填充颗粒的制备[J].无机材料学报.2019
[7].唐荆.大型风电复合材料叶片主承力部件结构失效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8].程显彬.Fe_3O_4/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9].程德康,王亚璇,王珊,熊传溪.超声辅助PP/云母片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19
[10].朱新丰,曲鹏,彭晓晗,杨冰,张美玉.有限元法研究填料形貌与介电常数对无机/有机介电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