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检验科265200
摘要:目的:探讨发热性疾病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应用意义。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发热性疾病患者,共95例,其中细菌感染患者47例,病毒感染患者48例,同时选择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8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5.22±2.10)ng/ml、(0.20±0.08)ng/ml和(0.14±0.06)ng/ml,其中细菌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发热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准确区分发热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发热性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发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导致发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于不同原因导致的发热症状,临床上应该采用不同的措施应对。因此,临床上对于发热症状患者首先应该确定其发热原因,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准确的发热性疾病诊断,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式,通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可以准确区分患者的发热原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1]。我院以细菌感染发热患者、病毒感染发热患者以及正常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发热性疾病患者,共95例,其中细菌感染患者47例,病毒感染患者48例,同时选择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其中女性有22例,男性有26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6±2.1)岁。细菌感染组47例,女性21例,男性26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6.2±2.0)岁;其中细菌性肺炎的有18例,细菌性肠炎15例,急性肾盂肾炎14例。病毒感染组48例,女性21例,男性27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6.5±2.1)岁;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20例,EB病毒感染1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2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比较。
1.2方法
三组均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入院后早晨抽取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测,使用的检测方法为循环增强荧光检测技术。仪器:星童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Pylon免疫化学分析系统。试剂:星童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所有的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中提供的检测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细菌自动培养和鉴定仪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比情况
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5.22±2.10)ng/ml、(0.20±0.08)ng/ml和(0.14±0.06)ng/ml,其中细菌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降钙素原是一种降钙素前肽物质,没有激素活性,属于糖蛋白,在人体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在临床检测中非常便捷。降钙素原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进入到人体的血浆中的,因此对于正常体检者,检测其降钙素原水平,血浆中的含量非常低[2]。而在细菌内毒素的诱导下,降钙素原非常容易产生,细菌内毒素是降钙素原产生的主要刺激因子。当人体内释放出细菌内毒素之后,就会诱导血浆中产生大量的降钙素原,因此人体血浆中的降钙素原含量就会大大增加[3]。因此在临床中,可以将降钙素原检测作为一种炎性诊断标准,用于诊断和鉴别细菌性疾病。人体血浆中的降钙素原含量水平还能够反映出人体内的细菌感染程度,只要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产生了炎症反应,就会诱导降钙素原大量产生,而当患者处于感染性休克或者脓毒症状态下,降钙素原的浓度还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临床上通过降钙素原检测能够实现对细菌感染的监控,从而掌握细菌感染的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4-5]。
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5.22±2.10)ng/ml、(0.20±0.08)ng/ml和(0.14±0.06)ng/ml,其中细菌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性疾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正常体检者的无差异,而细菌性感染导致的发热性疾病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要明显高于病毒感染患者。本研究结果与王晓梅等人关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发热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研究报道数据吻合[6]。说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能够准确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综上所述,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导致发热症状的血清降钙素原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临床上通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能够有效区分,从而为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说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发热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保霞,张晓,徐瑞.血清降钙素原与前白蛋白检测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32-34.
[2]陈楚鹏,卢森荣,方喜斌,等.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1):24-25.
[3]詹荣.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发热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医药前沿,2015,14(25):114-115.
[4]王美兰.血清降钙素原与前白蛋白检测在儿童发热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9-91.
[5]徐志锋,余梅娟,李志全,等.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3,19(5):669-672.
[6]王晓梅,张建成,周平,等.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发热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