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牙周组织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牙周组织工程,研究现状,进展,发展趋势
牙周组织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海涵[1](2019)在《牙周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牙周病等原因引发的牙周组织缺失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不仅损害咀嚼功能,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牙周组织工程是一种重建缺损牙周组织器官的技术,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方法、新技术,如静电纺丝技术、脱细胞技术、细胞膜片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等,为功能性的牙周再生提供了可能。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牙周组织工程技术取得的新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8期)
李一涵,张飞飞,包世婕,魏斌,宫耀[2](2018)在《组织工程修复区早期牙移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于洋,葛颂[3](2018)在《牙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技术为实现牙周再生提供新方法,找到或制备合适的支架是牙周组织工程的关键。本文就理想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特点,牙周组织工程中常用支架(包括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复合支架材料)、特殊技术制备的支架材料(包括可注射支架、静电纺丝支架、3D打印支架)及尚存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余晓宏,税艳青[4](2018)在《牙周组织工程人工骨支架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牙周骨支架材料为应用于牙周植骨术中,促进细胞在缺损部位生长,引导或诱导骨生成,以重建牙周组织的支架材料。目前用于植骨术中的支架材料主要有叁大类:人工合成材料,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合物、羟基磷灰石、β-磷酸叁钙及生物活性玻璃等;天然生物衍生材料,如天然骨、胶原和珊瑚等;复合材料,如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胶原凝胶复合煅烧骨等。本文就牙周常用人工骨支架材料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董红宾,张悦,张琴,何惠宇[5](2017)在《PRF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牙周骨缺损中基因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织工程煅烧骨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牙周骨缺损中BMP-2、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4组,制备单侧牙周骨缺损模型,其中3组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煅烧骨、Bio-oss骨和煅烧骨/PRF复合物,以未植入任何材料者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获取完整标本,进行大体、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Masson染色:煅烧骨/PRF组术后8周时即见部分鲜红色成熟骨形成,骨成熟速度明显优于其他3组。免疫组化观察:术后4周时煅烧骨/PRF组BMP-2、OPG、RANKL强阳性表达,数目高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KL阳性细胞的表达在骨改建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煅烧骨/PRF组中组中RANKL下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煅烧骨/PRF组修复牙周骨缺损会增加BMP-2、OPG、RANKL的表达,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而刺激OPG表达升高,抑制破骨细胞,有助于加快牙周骨改建,缩短骨愈合过程。(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7年11期)
张国容,张扬[6](2017)在《牙周膜干细胞和牙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牙周炎患者或许多成人正畸患者在矫治结束后常常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影响功能和美观,除植骨和膜龈手术外,亟待寻求新的治疗手段—牙周组织工程。目的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和牙周组织工程的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牙周膜干细胞特性、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及牙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因子等方面的文献,手工检索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6篇文章进行综述,牙周组织工程常见种子细胞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PDLSCs等,PDLSCs取材方便且避免伦理争议,被认为是最佳种子细胞,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已证实其运用于牙周组织工程可显着增强牙周组织的形成和修复能力;常用的支架材料包括磷酸钙、羟磷灰石、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等,研究热点和难点是构建理想的支架材料-细胞复合体,实现牙周组织的叁维再生;另外,选择合理的生长因子组合和研制新型载体-控释系统可有利于种子细胞增殖、迁徙和分化。总的来说,利用牙周膜干细胞和牙周组织工程对缺损的牙周组织进行重建,具有远大前景。(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罗士维[7](2017)在《控释牙本质基质成分的PCL/SF静电纺丝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常用方法,能够制备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能够较好的模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支架材料。通过加入药物成分可以使电纺丝支架成为载药体系,随着支架材料成分的降解药物会被缓慢释放出来,对周围的细胞和组织产生作用。牙根再生是牙再生组织工程的重要一步,能否恢复具有生物活性的牙根是其关键。本课题拟利用聚已内酯、丝素蛋白电纺丝膜片作为支架材料,而且在其中加入TDM浸提的活性成分。许多研究发现TDM及其释放的活性物质能够诱导牙源性干细胞向成牙方向分化。故我们推测加入TDM的电纺丝膜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的成牙方向诱导能力,使其有希望成为牙周膜再生的支架材料之一。【方法】首先制备处理过的牙本质基质(TDM)的浸提液以及提纯丝素蛋白(SF),静电纺丝法制备PCL/SF和PCL/SF/TDM两组电纺支架材料。扫面电镜观测其表面形态并检测纤维直径,Elisa检测PCL/SF/TDM组中COL-1和TGF-β的释放情况。原代培养人牙囊细胞(DFCs)并鉴定其来源、表面抗原分子表型、分化潜能。再将支架材料与人牙囊细胞复合培养,免疫荧光计数支架材料上的细胞数量,CCK8检测支架上的细胞活力,扫描电镜观测细胞表面形态。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培养在电纺支架材料上的牙囊细胞的成牙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CL/SF组和PCL/SF/TDM组是连续且排列方向较为一致的纳米纤维,平均直径在180nm-190nm之间;(2)COL-1和TGF-β两者释放情况类似,在10天内大部分药物缓慢释放,之后药物释放量不再有较大的增加;(3)分离纯化的牙囊细胞表面分子阳性表达CD73、CD90、CD105、CD146;阴性表达CD14、CD34、CD45;具备成骨、成脂、成神经分化的潜能;(4)细胞荧光计数和CCK8结果类似,种植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在初期相比对照组增殖缓慢,但在第7天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数量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5)细胞排列成长梭形,细胞长轴方向与纳米纤维方向相一致;(6)种植于电纺支架上的细胞成牙成骨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有上调,且表达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其中PCL/SF/TDM组的成牙基因又相比PCL/SF组要高。【结论】本实验中制备的PCL/SF/TDM支架材料具备成牙诱导能力,能够诱导牙囊细胞向成牙方向分化,可作为牙周组织再生的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林静,陈超,林敏魁[8](2016)在《牙周组织工程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牙周病是由菌斑生物膜等因素诱发的感染性炎症疾病,可引起牙周组织结构的破坏。临床上,常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引导组织再生术、植骨术、釉基质衍生物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牙周组织工程的出现为牙周再生开辟了新的空间,其研究内容包括干细胞、支架材料及相关生物因子。不同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细胞因子复合物的构建需要动物的体内实验来验证。因此,合适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为评价牙周组织再生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本文就牙周再生模型中常用的动物种类特点、构建方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20期)
夏商,姜力铭,陈旭[9](2016)在《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牙周膜再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技术是一项利用生物替代材料修复受损组织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也为口腔牙周膜再生提供了新的方法。文章就近年来牙周膜再生治疗中关于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种子细胞等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徐海春,王伟,徐晓东[10](2016)在《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原位构建“叁明治”样组织工程牙周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与胶原膜构建的"叁明治"样结构植入体内后牙周膜的再生情况。方法制备BMSCs细胞膜片,与胶原膜构建夹层结构复合于牙根表面,植入原位生长,分别于4w和12w取材,利用X片、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牙周膜的再生情况。结果相比单纯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在牙根与牙槽骨间形成了清晰的软组织间隙,且有类Sharpey’s纤维存在,即形成了功能性牙周膜。结论细胞膜片-胶原膜-细胞膜片的"叁明治"样夹层结构可以较好地促进牙周膜再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6年07期)
牙周组织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周组织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海涵.牙周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概述[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李一涵,张飞飞,包世婕,魏斌,宫耀.组织工程修复区早期牙移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J].上海口腔医学.2018
[3].于洋,葛颂.牙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J].口腔生物医学.2018
[4].余晓宏,税艳青.牙周组织工程人工骨支架材料研究进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
[5].董红宾,张悦,张琴,何惠宇.PRF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牙周骨缺损中基因的表达及意义[J].口腔医学.2017
[6].张国容,张扬.牙周膜干细胞和牙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7].罗士维.控释牙本质基质成分的PCL/SF静电纺丝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
[8].林静,陈超,林敏魁.牙周组织工程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
[9].夏商,姜力铭,陈旭.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牙周膜再生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
[10].徐海春,王伟,徐晓东.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原位构建“叁明治”样组织工程牙周膜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