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翻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中国翻译,改革开放以来,意识,殖民主义,学派,文化交流。
中国翻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谭蓉[1](2019)在《浅谈中国翻译“理论”的一点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翻译史虽发展已久,但译界对"中国是否存在翻译理论"仍存在不少争议,罗新璋先生在其发表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体系》一文中给出了不少论据,而笔者认为,中国是否存在成体系的翻译理论还有待商榷。该文将从理论的系统性、自古以来国人对理论的态度和理论的解释力叁个角度论述中国翻译是否存在"系统理论"一说,提出用"翻译思想"代替"翻译理论"这一说法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7期)
程蒙蒙[2](2019)在《由《诗经·硕人》英译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后殖民研究同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交流,鉴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启示,当代翻译成果有必要区分推广型译本和学术型译本。前者可以有适度的简化、归化甚至删节,后者则应当尽量保存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以保证不同语言文化程度的人群都可以接触并了解异域语言和文化,从而促进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本文来源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陈尧[3](2019)在《中国翻译与翻译理论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许钧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0.引言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翻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强大的发展动力,翻译研究也取得历史性进展,研(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蔡杰[4](2018)在《概述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分为几个重要时期:东汉至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五四时期、解放前,建国时期。通过具体展开五个时期翻译理论和实践发生和发展,可总结出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正如罗新璋所说,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可归结为八个字案本、求信、神似,化境(1983)。本文拟呈现几个时期的翻译状况,为中国翻译史研究和新时期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学建构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52期)
李水云[5](2018)在《从中国翻译史的发展探讨翻译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国翻译史的发展着手,探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强调从继承性、借鉴性研究来加强和完善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23期)
周文革,范雨竹[6](2018)在《近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从翻译“科学论”的萌生到翻译“艺术论”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围绕翻译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的活动这一问题,近代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翻译的"科学论"从晚清意译达旨的翻译风气中悄然萌芽,翻译的"艺术论"在进一步对翻译策略和美学艺术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两者共同构建了近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科学论"与"艺术论"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现当代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推动了白话语言规范的变格,我国的翻译研究开始显现出体系化的趋势并日渐走向成熟。(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伟杰[7](2018)在《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分析中国翻译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翻译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些翻译时期内,翻译家们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思想,并用于指导翻译实践,这使后来的译者受益良多。由于各时期翻译环境的不同,翻译家们所译内容也有所偏向。本文将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各翻译时期不同翻译特点的产生因素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探讨如何让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出去"。(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6期)
陈骁[8](2018)在《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翻译史不断发展嬗变,其翻译理论从形成到发展,分别经历了四次高潮。中国译者在经过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翻译理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体系,该体系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本文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对中国翻译理论未来发展进行简单展望。(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6期)
吴自选[9](2018)在《变译理论与中国翻译理论学派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演论·译例言》问世以来,学界对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翻译思想与实践的研究长期徘徊于阐释。然而,为建构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国学派,应实现从话语阐释到理论重建的转变。本文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翻译理论中国学派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对翻译理论中国学派进行了界定并讨论其建构路径,重点讨论变译理论的中国性、原创性和系统性及其作为翻译理论中国学派的成就。本文认为变译理论是在全方位发掘本土翻译学术资源基础之上建构的具有普适性的翻译理论中国学派,对中国译学理论的演进有重大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8年04期)
郭薇,费周瑛[10](2018)在《翻译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与价值判断——第四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于2017年11月4~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高校的25位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和近200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和价值判断"为中心展开探讨,主题突出、互动频繁、反响热烈,对于翻译学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中国翻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后殖民研究同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交流,鉴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启示,当代翻译成果有必要区分推广型译本和学术型译本。前者可以有适度的简化、归化甚至删节,后者则应当尽量保存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以保证不同语言文化程度的人群都可以接触并了解异域语言和文化,从而促进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翻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谭蓉.浅谈中国翻译“理论”的一点感悟[J].海外英语.2019
[2].程蒙蒙.由《诗经·硕人》英译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3].胡陈尧.中国翻译与翻译理论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评介[J].外语研究.2019
[4].蔡杰.概述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8
[5].李水云.从中国翻译史的发展探讨翻译理论的发展[J].明日风尚.2018
[6].周文革,范雨竹.近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从翻译“科学论”的萌生到翻译“艺术论”的确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刘伟杰.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分析中国翻译史[J].明日风尚.2018
[8].陈骁.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8
[9].吴自选.变译理论与中国翻译理论学派的建构[J].上海翻译.2018
[10].郭薇,费周瑛.翻译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与价值判断——第四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综述[J].当代外语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