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胜利[1]2003年在《复合肥料的微波干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各个时期备受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办法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率。在提高作物单产的诸多因素中肥料的贡献率大约为40%-70%。可见化肥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今年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的报告中提到将来的五年内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叁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作为与农业和农民有着密切关系的化肥行业无疑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干燥是复混肥料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往往成为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制约因素。干燥过程的特点是传热和传质并存,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复肥干燥过程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本论文研究了复合肥料微波干燥的特点和工艺条件,在降低相对干燥温度的同时降低干燥成本,简化操作过程。 微波加热不同于一般的常规加热方式,后者是由外部热源通过热辐射由表及里的传导式加热。微波加热是物料在电磁场中由介质损耗引起的体加热。由于复肥中的水分介质损耗较大,能大量吸收微波能并转化成热能,因此肥料的升温和蒸发是在整个肥料中同时进行的。肥料在微波场中的温升情况与其有效介电常数有关,尽管大多肥料的介电常数都比水要小的多,也要防止出现热失控现象。常用基本肥料(如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等)在微波场中的温升曲线表明,在510W的微波功率下受热25min其温度将达到或超过80℃(氯化钾除外)。过磷酸钙因含水量高温升速度显着提高,这给干燥过程的控温带来不便。这表明利用微波干燥复肥时应慎重选择微波功率和干燥时间。 复合肥料微波干燥的影响因素很多,除物料本身的特性对干燥的影响以外,有空气温度、带走水份的空气速度,物料形状、大小、料层的厚度、微波功率等因素对干燥速度的影响。实验对其主要因素进行考察,这些因素有:风温、干燥物料量、微波功率、微波作用区间和物料在微波炉中的停留时间。对这些因素分别在四个水平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干燥过程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微波作用区间、风温、微波功率、物料量和停留时间,重复实验结果与此相同。其中前叁种因素对平均干燥速率有显着影响。进行复肥微波干燥进一步实验的最优条件为:强制对流空气的温度为40℃左右,干燥过程中使用微波,微波功率为100W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一一一一一叁迎巡燮些~些卫叁丛望里旦迎竺望兰些理些坐垫业望些二一——一~—到Zoow,间歇干燥时物料处理量为1009(约1.0留cm,),干燥时间在lomin左右。 对分布在高、中、低叁个不同的品位上兼顾高氮、高磷和高钾叁种营养元素的叁种复肥进行微波干燥实验。实验表明:复肥的微波干燥因其水分存在形式及移出形式的不同而经历叁个阶段--一表面蒸发和分子扩散阶段、分子扩散与内部蒸发同时进行阶段(称为热湿扩散阶段)和微速干燥阶段‘复合肥料的微波干燥温度可控制在60℃以下。实验使用的微波功率为75W,可在15min--2枷in内将复合肥初始含水量在5哈8%之间的半成品干燥至含水量在2%以下。尽管在干燥过程中养分有损失,但养分最大损失率不超过5%。与其相比,常压烘箱干燥要达到同样的干燥要求需要2h。复肥的微波干燥表现出快速、保质、节能和环保等特点。 最适用于复肥微波干燥的回归曲线的方程列于式(l)。人仅=AZ+AI一AZ ,一tol+eB(l)t0是曲线的拐点,也即最大干燥速率时间点。最大干燥速率计算式为式(2)。,办扭、(一丁一)max dt月2一Al4B(2) 从式(2)可以看出,最大干燥速率由A:与A:的差和B的比值决定。AZ是干燥所能达到的极限水分,AZ的大小决定了干燥所能进行的程度,AZ越小干燥进行的越彻底。达到干燥要求卯所需要的时间七2由式〔3)计算。t月2=to 。,_月2‘十Z)1 11一们一l(3)在时间区间【O,坐塑}-dl laverag。勺2]内平均干燥速率用式(4)计算。 ,o月l一AZ eB一121。鱼 eB+l(4) 干燥过程中微波的作用越突出,曲线的拟合程度越好。 由于复肥的微波干燥过程中存在水分直接蒸发即热湿扩散作用,因此用式(5)描述其水分传递过程。孙了_r刁2M2日入了、_aZTZ刁T、_—二刀l(----;-+一—)十口(-二-+一—)l动一‘扮‘r扮‘’ar‘rar’J(5)式(5)右边第二个圆括号内的量表示由温度差引起的水分传递。水分边界条件复合肥料的微波干燥研究Study on Drying ComPound Fertilizers by Microwave Radiation列于式(6)。‘/(M一“·,一D肇}。_;(6) 微波的特定加热方式相当于复肥内部有内热源,并且复肥吸收的热除用于升温外还用于水分直接蒸发。复肥微波干燥的热传递过程用式(7)描述。aT a 2 TZ日T、L—二仪(一-气二,十一—)十一次’ar名r沙一C丝+鱼次(今,(7)温度边界条件列于式(8)。h:(兀一T。)=__口T入—沙};=,(8)
秦文峰[2]2004年在《微波能在钼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钼化学品(钼酸铵、叁氧化钼、钼酸钠)的现状和微波能在干燥、煅烧及合成中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微波在干燥钼酸铵、煅烧钼酸铵制备叁氧化钼、固相合成钼酸钠中的新应用,拓展出一种制备钼化学品的新技术。 研究了微波干燥钼酸铵的工艺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物料重量等条件试验;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700W、辐射时间90s、物料重量5g,铝酸铵的失水率为100%;微波干燥时间是传统干燥的1/33;讨论了微波干燥钼酸铵的失水和温度模型;通过产品微观结构分析,由于微波干燥的特殊性,微波干燥与传统干燥加热模式相反,钼酸铵颗粒有破裂现象,有利于下一步的煅烧。 探讨了微波煅烧钼酸铵制备叁氧化钼的工艺条件和影响因素,对钼酸铵的分解机理进行了讨论;通过单因素试验讨论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物料重量对钼酸铵分解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700W、辐射时间8min、物料重量2g,钼酸铵的分解率为99.97%;微波煅烧时间仅是传统煅烧的1/10。 研究了微波固相合成钼酸钠的工艺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物料重量等条件试验,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700W、辐射时间20min、物料重量5g,钼酸铵的合成率为99.8%;经X射线衍射表明,合成产物为钼酸钠,并对微波固相合成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李长龙[3]2010年在《微波—热泵联合干燥硫酸铵特性及新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为了有效解决火电、冶金等行业排放的大量低浓度SO2,大多数企业采用氨法脱硫工艺实现SO2的回收利用。氨法脱硫工艺中经离心脱水后的硫酸铵一般含水率较高,而国标(GB535-1995)中对硫酸铵的含水率具有严格要求,其中优等品的含水率≤0.2%,所以其后续的干燥工艺就很重要。由于现有硫酸铵干燥方式的能耗较高,本研究将微波和热泵技术应用于硫酸铵的干燥,深入研究硫酸铵的微波干燥特性,建立硫酸铵微波干燥的动力学模型,并研究不同干燥工艺能效比的变化规律,通过系统实验确定硫酸铵热泵-微波联合干燥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实现硫酸铵微波干燥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开展了微波干燥硫酸铵的研究。通过系统实验分析了硫酸铵微波干燥特性,并采用薄层干燥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修正page模型(Ⅱ)较之其他模型更适于薄层硫酸铵微波干燥的模拟。应用Fick第二定律得到微波功率230-700W,物料质量150-300g条件下薄层硫酸铵微波干燥的有效扩散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8×10-7~4.33×10-7m2/s,3.61×10-7-6.59×10-7m2/s。其次,为实现微波基础条件下的节能降耗,探索微波控温干燥硫酸铵的工艺。探讨了干燥温度、微波干燥时间、物料质量、物料厚度等因素对硫酸铵相对脱水率的影响;以硫酸铵的相对脱水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对硫酸铵的微波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所获得的优化实验条件为:干燥温度86.05℃,微波干燥时间190.50s,物料质量102.59g,物料厚度20.55mm,此时物料的相对脱水率为99.29%,验证实验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偏差仅为-0.43%,可靠性高。与常规干燥的对比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料质量、干燥温度以及物料厚度,达到相同相对脱水率)微波控温干燥较之常规干燥节时77.14%。另外,为进一步降低硫酸铵的干燥能耗,开展热泵干燥硫酸铵的工艺研究。探讨了物料质量、干燥时间、物料厚度对相对脱水率和能效比的影响;并以硫酸铵的相对脱水率和能效比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对硫酸铵的热泵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所获得的优化实验条件为:物料质量598.9g,热泵干燥时间56.75min,物料厚度15mm,此时物料的相对脱水率为91.79%,能效比为0.304kg/kwh。回归分析和验证试验表明了该响应面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与常规干燥的对比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热泵干燥不仅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还具有一定的节时优势(24.33%)。在以上系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微波、热泵干燥条件下相对脱水率与能效比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可行的热泵-微波联合干燥工艺的水平范围;并以硫酸铵的相对脱水率和能效比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对硫酸铵的联合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所获得的优化实验条件为:物料质量600g,热泵干燥时间37.26min,微波干燥时间1min,此时物料的相对脱水率为91.7%,能效比为0.316kg/kwh。与单独热泵、微波干燥实验的比较分析表明:联合干燥较之热泵干燥在能效比方面提高9.93%,节时32.58%;较之微波干燥能效比提高45.91%。
王霄倩[4]2017年在《干燥方式对酿酒葡萄皮渣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酿酒葡萄皮渣是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最主要的副产物,因其丰富的多酚物质和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在食品、化工、医药保健、化妆品等行业广泛应用。酿酒葡萄皮渣水分和微生物含量都很高,葡萄酒酿造季节大量的皮渣堆积,如果不及时干燥处理很容易腐烂变质,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试验对酿酒葡萄皮渣干燥方式进行研究,期望找到一种合适的干燥方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优质的原料,使酿酒葡萄皮渣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本文研究了热风干燥温度对葡萄皮渣酚类物质提取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压榨方式(气囊压榨、螺旋压榨、榨油机压榨)对葡萄皮渣酚类物质提取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粉碎粒度及干燥方式(热风干燥、晒干、冷冻干燥、阴干、红外干燥、微波干燥)对葡萄皮、籽、皮籽混合物多酚提取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干燥温度葡萄皮渣对多酚及抗氧化活性有不同影响。40℃干燥皮渣总酚含量最高为34.49 mg/g,30℃皮渣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22.29 mg/g。40℃干燥皮渣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率及铁氰化钾还原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5种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干燥方式。因此葡萄皮渣热风干燥最佳干燥温度为40℃。2、压榨处理快速降低葡萄皮渣水分含量,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螺旋压榨葡萄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最高,达到6.35%。压榨处理葡萄皮渣多酚及抗氧化能力损失严重,不适合干燥前处理。3、粉碎粒度为80~160目时葡萄皮渣多酚提取率及抗氧化活性最高。粒度小于80目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超过160目时开始下降。不同原料的最佳粉碎粒度不同,葡萄皮最佳粉碎粒度为120目,葡萄籽为80目,皮籽混合物为160目。4、冷冻干燥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次是红外干燥、热风干燥。阴干和晒干所需干燥时间长,干燥效果不好。微波干燥时间最短,对多酚和抗氧化能力的保留效果最差,但明显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冷冻干燥虽然干燥效果好,但所需时间较长且能耗高,因此酿酒葡萄皮渣最佳干燥方式是红外干燥。5、微波干燥对细菌、酵母菌、霉菌的灭菌能力较好,其次是红外干燥。冷冻干燥仅对酵母有很好的杀菌能力。自然干燥灭菌能力较差。6、不同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不同,除羟基肉桂酸外,其它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除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外,不同抗氧化方法间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王万坤[5]2009年在《八水氢氧化锶的干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常规电加热干燥和微波加热干燥两种方式对八水氢氧化锶的干燥进行研究,并将这两种干燥方式下的八水氢氧化锶干燥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八水氢氧化锶干燥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常规电加热和微波加热干燥动力学模型。常规电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的实验研究表明:常规电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的相对脱水率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物料厚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八水氢氧化锶厚度对相对脱水率的影响显着,厚度愈小,脱水速率愈快;八水氢氧化锶的相对脱水率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物料重量的增加,其相对脱水率只有微弱的下降的趋势;常规电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过程可以分为第一快速加热干燥恒速期、减速期和第二慢速加热干燥恒速期。通过采用Design-Expert7软件设计了常规电加热干燥四因素、五水平实验,实验结果及软件分析表明干燥温度、物料厚度和干燥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得到八水氢氧化锶相对脱水率与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式。微波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的实验研究表明:利用微波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是可行的;微波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的相对脱水率随着微波功率的升高而增大,随着物料厚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随着微波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物料重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采用Design-Expert7软件设计了微波加热干燥四因素、五水平实验,实验结果及软件分析表明微波功率、物料厚度和干燥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得到八水氢氧化锶相对脱水率与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式。比较两种干燥方式得出对于相同重量的八水氢氧化锶,微波加热干燥时间较短,微波加热干燥所用时间不到常规电加热干燥所用时间的1/40,而且微波加热干燥八水氢氧化锶的程度更深。对比不同干燥方式下八水氢氧化锶干燥前后的XRD图可知,八水氢氧化锶经干燥后生成氢氧化锶,微波加热干燥后的物料XRD图不含八水氢氧化锶特征峰,而常规电加热干燥后的物料XRD图还含有八水氢氧化锶的特征峰,证明了微波加热干燥比常规电加热干燥的程度更深。八水氢氧化锶的干燥动力学研究表明薄层八水氢氧化锶的常规电加热干燥和微波加热干燥动力学都可用指数模型来描述。
胡湘渝[6]2003年在《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含有亲水基团的新型高分子网状聚合物材料,具有极强的吸水性能,其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现已渗透到农业、石油工业、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本文以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它的制备方法、形态结构特征、与水相互作用机理及包膜尿素应用初探效果等,为高吸水树脂的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论文研究了高单体浓度溶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水树脂的工艺条件,得出淀粉预处理方式,淀粉与单体用量,共聚单体组成,中和液pH值,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及后处理工艺等因素对高吸水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最后得到试验体系下的最佳工艺参数(wt%):丙烯酰胺58.2%,丙烯酸29.7%,淀粉11.9%,引发剂过硫酸钾(KPS)0.15%,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3.5×10~(-3)%,中和液pH值6.4。在此条件下,所得树脂吸去离子水435.6g/g,吸0.9%NaCl溶液量85.3g/g。研究了在原合成体系基础上,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发现可以改善树脂的抗电解质性能。 采用分子模拟技术,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高吸水树脂链段与水的相互作用,发现分子体系在模拟范围内表现出很强的分子扩张性,从而在宏观上影响树脂吸水率的变化,与Flory研究的吸水机理在离子排斥引起分子扩张阶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高吸水树脂吸水机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使用红外光谱、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合成高吸水树脂的形态与结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认为高吸水树脂的热稳定性良好,发现共聚单体的组成对高吸水树脂的分解温度和表面形貌结构特征都存在较大影响。 最后,本文进行了高吸水树脂包裹尿素的初步应用研究,将树脂溶液作为包膜材料,直接施用于尿素的缓释系统,成功地使普通尿素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为有效的开发缓释肥料拓展了道路。
沙秀秀[7]2015年在《丹参茎叶资源化学研究与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分别从我国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和丹参资源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两方面综述了丹参的研究进展。丹参中富含丹酚酸类、丹参酮类、多糖类等资源性化学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药理作用,以丹参为原料的医药保健产品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领域。本章通过对丹参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可利用物质、利用途径及其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丹参药用植物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以及丹参生产与加工过程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和指导。第二章主要开展丹参地上部分资源性化学成分积累动态研究及不同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评价研究。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苯酚-浓硫酸法测定丹参地上部分丹酚酸类、核苷类和氨基酸类以及多糖类等资源性化学成分,明确丹参地上部分资源利用价值,探讨其资源化利用策略,从而为丹参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运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丹参地上茎叶、花序中7种丹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探讨其在丹参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积累规律,以期挖掘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与产业化开发前景。结果表明,丹参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学成分,但未检测到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不同生长期丹参茎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的量差异较大,除丹酚酸A外,各酚酸类成分量均在7-8月积累量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丹参花序中的丹参酚酸类成分总量在花盛期达到峰值,其在达到花盛期前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花冠进入凋萎期时,丹酚酸类成分量急剧下降。说明中药丹参传统非药用部位茎叶及花序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尤其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量较高,生长茂盛期其酚酸类成分的总量明显高于药材丹参根及根茎中的含量。提示丹参茎叶、花序可作为获取丹酚酸类化学物质的重要原料资源。(2)丹参不同部位中多糖含量的含量:根>花序>茎叶,不同产地的丹参茎叶中多糖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山东和江苏的含量相对较高;不同花期的丹参花序中,多糖含量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含量差异不显着,花序凋谢时多糖含量开始明显降低。(3)丹参根、茎叶和花序中均含有丰富的核苷类及氨基酸类成分,其中含量均较高的核苷类及氨基酸类主要有:尿苷、肌苷、腺苷-5'-单磷酸、胞苷-5'-单磷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第叁章建立了丹参茎叶药材的指纹图谱和质量标准,并对丹参茎叶药材的干燥加工方法进行了优选。(1)丹参茎叶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运用UPLC技术建立了丹参茎叶药材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分析迅速,灵敏度高,化学指纹信息完整,色谱峰分离度好,特征明显,可以比较全面的控制该药材的质量。运用改分析方法对收集自不同产地的丹参茎叶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确定了15个共有峰,10批丹参茎叶样品相似度在0.884~0.984之间,且其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值均小于2%,说明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灵敏、快速,适合于丹参茎叶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和质量控制。(2)丹参茎叶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对丹参茎叶药材分别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石蜡切片)、灰分检查以及丹参茎叶中酚酸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等方面对丹参茎叶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茎叶的组织显微结构特征明显;薄层色谱鉴别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芦丁与异槲皮苷的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HPLC色谱中各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分别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各成分之间分离良好。所建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客观评价丹参茎叶药材的品质及其质量控制。(3)丹参茎叶药材干燥加工技术的优选:分析评价了晒干、阴干、热风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等5种干燥技术对药材品质的影响,同时控制干燥温度和对部分样品进行杀青处理,丹酚酸类和黄酮类资源性成分为指标并结合干燥样品的外观性状,明确丹参茎叶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结果发现,微波干燥和杀青干燥所获得的丹参茎叶外观性状相对较好。而从内在有效成分含量上看,杀青干燥与晒干效果较好,所得丹参茎叶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综合考虑干燥效率及干燥品质,本实验选择杀青-热风干燥-60℃为丹参茎叶的最优干燥条件。第四章在建立丹参药材干燥过程水分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优选出丹参药材的适宜干燥加工技术,并对干燥过程中丹参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转化机制。(1)丹参药材水分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分别测定丹参药材在40℃、50℃、60℃和70℃温度下的热风干燥、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的干燥曲线和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并利用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丹参干燥过程进行描述。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干燥只经历降速阶段,水分扩散在丹参干燥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构建丹参药材干燥的数学模型为Page模型,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实际值比较吻合,Page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丹参药材在不同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脱除规律。(2)丹参药材干燥加工技术的优选:对丹参不同干燥方法下药材品质的评价是通过建立一个同时检测10种丹酚酸类成分和6种丹参酮类成分的UPLC-TQ-MS方法: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mm ×2.1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6 min,3%~30% A;6-7 min,30%~40% A;7~10 min,40%~95%A;10~12 min,95% A;12~12.2 min,95%~3% A)。流速:0.4 mL.min-1,柱温35℃,进样量:2μL。结果表明:温度对丹酚酸类成分影响显着,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的干燥处理方法对丹参的品质也有一定影响。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红外干燥50℃是丹参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方法。(3)以红外干燥方法对丹参药材进行处理,在干燥过程中不同干燥时间取样,采用HPLC技术分析丹参中的各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与新鲜丹参药材相比,丹参中各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增加最多,且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30倍和44倍。与丹酚酸类成分不同的是,丹参酮类成分也一定量地存在于丹参新鲜药材中,但是其含量在干燥过程中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加。通过以上对丹参茎叶资源化学及质量标准研究,示范性的研究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利用价值模式,研究其中的资源性化学物质,采用不同方法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为系统的分析评价及有效开发非药用部位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促进丹参资源产业链的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同时,丹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动中药产业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吴世福[8]2003年在《施肥对金银花药材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对主产区金银花药材绿原酸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田施肥试验,探讨了不同肥料对金银花药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平邑县不同乡镇村落所产金银花药材的绿原酸含量与花蕾重量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可溶性糖、粗多糖、总糖、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氮、磷、钾、总氮磷钾等成份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在试验条件下,尿素、磷酸二氢钾、硫酸钾复合肥、碳酸氢铵、硫酸钾、磷酸二铵与生物肥等肥料均有促进金银花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效果,使植株生长量增加、花蕾数量增多、花蕾重量增加,最终使金银花药材的产量得到提高,其中以磷酸二铵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其产量是对照产量的2.09倍;试验所用7种肥料均可使金银花植株花蕾中的绿原酸含量得到提高,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生物肥,但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这提示金银花药材的质量不会因施用肥料而有所降低;施用不同肥料后,金银花植株绿原酸总收率的排列次序为: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钾>尿素>生物肥>碳酸氢铵>硫酸钾复合肥,所以在平邑县金银花主产区施肥时应首先考虑施用磷酸二铵。
王云[9]2015年在《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工艺研究及货架期预测》文中认为本文以鲭鱼为原料,采用微波加工的创新方式来替代传统的加工方式研制出一种微波加工即食鲭鱼产品。通过对鲭鱼的脱腥、腌制、微波加工熟化和杀菌工艺的研究,得到方便性好,货架期长,营养、风味和口感都能较好保持且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冷藏即食鲭鱼产品,为鲭鱼从外销冷冻转化成产品提供数据和试验依据。本论文主要针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了研究:1.鱼块的脱腥及腌制工艺。以产品的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比不同脱腥剂对鲭鱼脱腥效果的影响。得出采用4%紫苏液+5‰食用醋,脱腥2 h,鱼块与脱腥液比例为1:2,脱腥温度20℃-25℃。通过研究食盐浓度和盐渍时间对鱼块含盐量和感官评定的影响,确定在4℃下采用6%食盐水浓度进行腌制1.5 h。2.即食鲭鱼的微波加工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一次微波功率、二次微波功率、一次微波与时间与二次微波时间分配、处理量对微波加工即食鲭鱼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模糊感官评定结果为考察指标,采用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得到了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最佳工艺参数:一次微波功率160w,微波二次功率700w,一次微波与二次微波时间分配为4-2min,处理量为90g。3.对比了四种不同杀菌方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同时与空白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采用微波杀菌和巴氏杀菌相结合的灭菌方式杀菌效果较好,即先微波功率600w,杀菌时间60s,处理量90g,然后90℃水浴10min处理的样品,肉质损伤小,口感优良,且储存时间较长。4.比较微波、清蒸、水煮叁种加热方式熟化后对鲭鱼的品质的影响。得出微波熟化后鲭鱼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高,但清蒸、水煮、微波不同熟化方式对鲭鱼过氧化值的变化没有显着影响,不同熟化方式处理后的鲭鱼脂肪酸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5.产品货架期的预测。通过对产品储藏期间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的分析,研究了产品感官品质、挥发性 基氮、酸价、和过氧化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产品过氧化值为参数,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为方法,预测产品货架期。得出在4℃贮藏下产品关键因子过氧化值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A=A0e 0.010469t通过此模型预测在4℃下产品的货架期为82天。
李嘉[10]2017年在《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及功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来源于“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现代实验技术迅猛发展,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冬瓜及其皮籽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皮、籽在日常食用和工业加工中通常被当作废弃物丢掉,造成很大浪费。本次研究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重点以冬瓜皮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冬瓜皮进行一次较为详细的研究,包括冬瓜皮的制备、干燥工艺,皮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工艺的优化,再到对冬瓜皮提取物功能特性的研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和功效研究方案,为后续开发相应的功能性食品或药品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实验:一、采用不同切片方法和干燥方法研究冬瓜皮制备、干燥工艺,通过比较冬瓜皮中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得出结论:切片厚度相同时,越新鲜的冬瓜皮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含量越高;而对于新鲜程度相同的冬瓜皮,在相同干基情况下,厚度在1mm左右的冬瓜皮蛋白质及活性物质含量较高,也从侧面证明了冬瓜皮中活性物质和蛋白质的含量要高于果肉。通过比较冬瓜皮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叁萜含量的变化,证明了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法(450W)烘干新鲜冬瓜皮,对皮中活性物质的保留程度最好,因此,真空微波干燥法(450W)是新鲜冬瓜皮的最佳干燥方法。二、实验对冬瓜皮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活性物质总叁萜类物质进行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使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总叁萜类物质进行提取,判断不同流速、进样浓度、洗脱剂对叁萜类物质分离纯化的影响。找到了最佳进样浓度0.6mg/mL和最佳流速1.25mL/min,并根据提取分离的组分不同,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组分的最佳洗脱剂组合。叁、采用前期实验筛选的最佳条件对冬瓜皮进行提取和萃取,得到不同的萃取粗提物,对各粗提物开展抗氧化试验和抑菌试验。通过羟基自由基实验、DPPH实验和ABTS实验测定冬瓜皮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率,从而得出冬瓜皮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抗氧化活性最为明显。实验还运用生长速率法、抑菌圈法和平板稀释法研究冬瓜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证实了冬瓜皮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性,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抑菌活性强而广,对麦赤霉病原菌、小麦纹枯病菌原菌、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率达到了80%以上,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抑制率达93.8%。其对小麦赤霉病原菌、小麦纹枯病菌原菌、玉米大斑病菌的MIC分别可达40 mg/mL、10 mg/mL、10 mg/mL,抑菌效果突出。因此冬瓜皮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可以作为进一步分离提纯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实验初步达到了对冬瓜的副产物——冬瓜皮进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的目的,为冬瓜皮的药用价值和功能特性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复合肥料的微波干燥研究[D]. 郭胜利. 郑州大学. 2003
[2]. 微波能在钼化学品中的应用研究[D]. 秦文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04
[3]. 微波—热泵联合干燥硫酸铵特性及新工艺研究[D]. 李长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0
[4]. 干燥方式对酿酒葡萄皮渣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D]. 王霄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5]. 八水氢氧化锶的干燥研究[D]. 王万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09
[6]. 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胡湘渝. 四川大学. 2003
[7]. 丹参茎叶资源化学研究与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D]. 沙秀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8]. 施肥对金银花药材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D]. 吴世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9]. 微波加工即食鲭鱼的工艺研究及货架期预测[D]. 王云. 天津科技大学. 2015
[10]. 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及功能特性研究[D]. 李嘉. 河南农业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