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全[1]2004年在《玉米精细烘干工艺参数确定与优化》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之一。由于吉林省地处北方地区,玉米收获大多在10月份进行,此时气温已下降,成熟后的玉米含水率通常为25%~30%,甚至达到36%左右。各地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纷纷引入高产、晚熟的玉米品种,由于片面追求高产,忽视玉米生长积温,造成大量玉米越区种植的现象,使收获后的玉米未能达到正常的生理成熟,在收获时玉米的含水率较高,因此玉米收获后不能安全贮藏及外运,通常要通过机器烘干,将玉米含水率降到安全储藏水分才能入库。 烘干后的玉米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在的品质上都存在差异,我国目前使用的烘干设备大部分是传统型的粗放烘干设备,单纯以降水为目的,不注重烘干后玉米的品质如焦糊粒、裂纹及破碎粒等品质指标。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放开,粮食的品质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出口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影响玉米干燥后品质的指标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裂纹率。据有关资料表明:干燥后玉米的裂纹率在60~98%之间,干燥后玉米的裂纹增加了玉米在运输过程中的破碎率,大大降低了玉米的品质等级,影响了经济效益。西方国家从60年代开始对玉米在烘干过程中产生裂纹的现象作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分析,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裂纹率指标。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多数局限在理论研究上,还不能完全指导人们生产实践,在实际生产中,要使应力裂纹率降到最低水平,需要对烘干工艺参数进行合理选择,达到既能满足降水又能使烘干后的玉米具有较低的应力裂纹率。 近年来,有关烘干模型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集中于理论模型,而对生产实践模型研究较少特别是未考虑多因素多水平的情况。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五项主要烘干参数(粮层厚度、干燥时间、热风温度、热风速度、缓苏时间)为决策变量,研究以上五个因素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玉米烘干品质(裂纹率)的影响,明确各因素的作用,在保证要求的降水幅度的前提下,使烘干工艺参数选择达到精细化,为生产实践和理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可简化实验次数,优化的生产工艺参数,为生产实践、理论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各因素的影响趋势,得出各因素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玉米的烘干降水幅度的贡献率大小顺序:初始含水率为20%玉米的顺序为玉米干燥时间>粮层厚度>热风温度>热风速度>缓苏时间;初始含水率为24%玉米的顺序为热风温度>粮层厚度>干燥时间>热风速度>缓苏时间;初始含水率为30%玉米的顺序为粮层厚度>热风温度>干燥时间>热风速度>缓苏时间。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玉米精细烘干工艺参数确定与优化 由各因素对玉米降水幅度影响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在玉米初始含水率较低时,干燥时间对降水幅度的影响较大.随着玉米初始含水率的增高,粮层厚度和热风温度逐渐成为影响降水幅度的主要因素指标,这是因为,初始含水率较低的玉米在干燥时水分向外扩散的湿度梯度较弱,需要增加热空气的温度来增强温度梯度,加速空气介质与玉米之间的热交换,粮层厚度是影响空气介质热交换的主要因素,粮层较厚时不利于热空气的流动使热交换的速度降低。缓苏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粮粒内部水分达到平衡,在含水率较低的玉米干燥过程中缓苏时间的贡献率较高。另外在干燥初始含水率高的玉米时,由于采用的温度相对于高温干燥较低,在大幅度降水时,需要适当增加干燥时间,来达到所要求的降水要求,因此干燥时间相对缓苏时间在玉米初始含水率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贡献率相对增加。 通过试验获得参数,借助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完成试验方案的模拟运算、统计分析、筛选出最优化的生产条件,由试验得出,为了提高烘干后品质,降低裂纹率,对于初始含水率为2佩的玉米,精细烘干工艺参数选择范围为:粮层厚度1 03.9一106.9 mm,干燥时间47.9一56.smin,热风温度85.6一98.6oC,热风速度1.0一1.lm/s,缓苏时间60.4一65.smin;初始含水率为24%的玉米精细烘千工艺参数选择范围为:粮层厚度102.gmm,千燥时间59.9一61.3min,热风温度98.5一110.3℃,热风速度1 .lm/S,缓苏时间67.1一68.lmin;初始含水率为30%的玉米精细烘千工艺参数选择范围为:粮层厚度90.4一104.lmm,干燥时间61.9一69.7min,热风温度94.9一107.goC,热风速度0.9一1.lm/s,缓苏时间61.1一78.7min。 由于精细烘干采用的温度较高温干燥温度低,因此可以提高玉米烘千后的品质。精细烘干参数范围的确定还可指导实际生产,为烘干机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王露露[2]2018年在《玉米淀粉多糖铁100L中试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缺铁性贫血属于全球领域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是由人体内铁元素长期不足引起的,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缺铁性贫血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服用补铁剂,常用的补铁剂为亚铁盐补铁剂,但这些补铁剂对胃肠道刺激大、副作用多,因此对新型补铁剂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多糖铁作为第叁代补铁剂,不仅铁含量较高、稳定性比传统补铁剂好,而且更易被人体吸收、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小,是国内外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采用无毒、来源广、价格低的玉米淀粉糖浆和六水合叁氯化铁为原料,通过它们之间的络合反应生成玉米淀粉多糖铁。探究中试工艺,对合成反应、醇沉、烘干工艺中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能够在工业化生产时提供依据和指导。首先,对原料六水合叁氯化铁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含量、重金属和砷盐检测,重金属含量低于5ppm、砷盐含量低于2ppm,运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产品中残留的乙醇含量。以上检测方法均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证明,选用的检测方法准确、可靠、符合检测要求。然后,优化合成工艺参数,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对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73.6℃、反应时间3.8h、反应体系pH=11.02、搅拌速率90r/min。在最佳工艺参数下,产品铁含量为44.58%。其次,优化醇沉、烘干工艺参数,选择95%乙醇对反应液进行醇沉,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对各参数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95%乙醇比例76.5%、离心转速5830r/min、离心时间20min、复溶加水比8:1(L:L)、烘干时间6h。在此工艺参数下,铁收率为52.53%,乙醇残留量为0.26%。最后,研究产品的基本性质并进行产物鉴别,通过化学法(铁盐鉴别法、蒽酮鉴别法)和光谱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对产品进行鉴别和分析,并与原研药力蜚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多糖铁与原研药结构相似。
王红英, 李倪薇, 高蕊, 杨洁, 康宏彬[3]2012年在《不同前处理对饲料玉米比热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以玉米为原料的配方饲料在调质、膨化、冷却过程中传热传质的基本特性,该文利用差示量热扫描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测比热的方法,研究了自然干燥条件下,不同的烘干温度(45~105℃)、含水率(12%~16%,湿基计)、粉碎粒度(0.2~0.6mm)等前处理因素对玉米比热的影响。采用3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设计,通过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建立了玉米比热基于烘干温度、含水率(湿基计)、粉碎粒度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拟合情况良好,当烘干温度为45℃、含水率为12%(湿基计)、粉碎粒度为0.6mm时,玉米的比热值最小为2051J/(kg·K)。此模型的建立可为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比热值的直接获得提供理论方法与依据,为不同配方饲料的湿热加工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夏稳稳[4]2013年在《糯米粉加工关键工艺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寻找适应现代发展需求的糯米粉加工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糯米粉加工的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生产,促进我国糯米粉行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本文对3种典型的糯米粉制粉方法进行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通过对3种制粉方法制备的糯米粉进行品质比较,并进一步分析3种制粉方法的加工过程,优选出适合现代发展的制粉方法,然后对优选方法的工艺进行实验室工艺试验,并选择合适的加工条件,最后根据优选条件进行糯米粉加工工艺设计。(1)对3种典型加工方法制备的糯米粉的基本理化指标(水分、灰分、粗蛋白、淀粉、白度、酸度、脂肪酸值)与物化性质(溶解度、溶胀度、保水力、透明度、凝沉性)以及热力学性质和质构特性等进行了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湿法制粉法,其糯米粉的水分容易控制,色泽较好,灰分、酸度、脂肪酸值均低于其它2种制粉方法,但其粗蛋白、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少量损失;湿法制备粉的溶解度较小,溶胀度好,凝沉性弱,而这3种方法制备粉的透明度差别不大,在低温下这3种方法制备糯米粉的保水力变化不大,但随温度升高干法制粉的保水力要明显高于湿法制粉;制粉方法对糊化温度的影响不明显,糊化峰值温度在62.99~64.38℃之间变化;TPA数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湿法制备粉品质的优越性,总之,湿法制粉较适合现在发展的需要。(2)对糯米粉加工的浸泡、磨浆工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低于10℃的温度下,在5h内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在室温(25℃)时缩短浸泡时间在3h以内;通过磨浆方式和磨浆机械的搭配,选择使用砂轮磨粗磨浆后经过精磨机进行细磨的工艺,能得到符合要求的粒度;对糯米粉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实际生产提供给理论建议,使生产更科学规范。(3)依据连续化、规模化、自动化、规范化的生产原则,选择合适的加工规模,进行糯米粉加工工艺设计与计算,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并应用AutoCAD绘制出合理的工艺流程图,为糯米粉加工工艺设计的提供参考依据。
李浩涌[5]2014年在《一种饲料烘干机的温度控制研究及其流场分布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人们对饲料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膨化饲料的加工过程中,烘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艺步骤。本文通过实验测定了带式饲料烘干机热交换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采用一阶近似法求取了数学模型,研究了模糊PID控制策略;同时,针对烘干效率低下、烘干不均匀等问题,利用CFD软件FLUENT对烘干室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提出了四个优化方案。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论述了饲料加工相关技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对带式饲料烘干机热交换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了实验测定,采用一阶近似法求取了数学模型,接着以热交换系统为控制对象,分别讨论了PID控制、模糊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确定了模糊PID控制为热交换系统的控制策略,并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了设计,最后针对其数学模型分别采用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下进行仿真实验,发现单纯地采用PID控制很难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而模糊PID控制能增强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对参数时变或模型不够精确的对象相对更好的控制。第叁章介绍了带式饲料烘干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了烘干室内气体在物料层的流动过程的数学模型,接着介绍了烘干室内流场数值模拟理论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说明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步骤,最后确定了烘干室内流场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处理。第四章利用CFD软件FLUENT对带式饲料烘干机烘干室内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烘干室内流场的五个纵向剖面和五个横向剖面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针对流场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四个优化方案并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比较分析,发现设置挡风板方案在各个性能指标上有所提升,从而为带式饲料烘干机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五章是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臧华[6]2019年在《智能化移动式粮食干燥机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粮食收获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及发展,智能化移动式粮食烘干机因其体积小、操作方便、便于输送和移动、烘干品质好、自动化程度高、机动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烘干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油菜、谷子等作物,市场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本文就智能化移动式粮食干燥机进行研究。
周显青, 夏稳稳, 张玉荣[7]2013年在《我国糯米粉加工及其质量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综述了糯米制粉技术及其对糯米粉品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加工过程中糯米粉原料、在制品和成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技术,可为糯米粉加工、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董小山[8]2011年在《小麦粉制粒生产米粒状食品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小麦粉为原料,魔芋精粉为辅助剂,添加或不添加其他杂粮粉及营养强化剂,通过调整双螺杆压制机工作参数和制工作条件,使淀粉限制性化,然后高压下从机头模处,经高旋转切刀切削加工成米形状,经干燥、冷却、分后即为米状食品生产工。首先,从添加了魔芋精粉对原料粉化特性、流变特性实验数据分析中,步可添加了魔芋精粉对小麦粉化特性及流变特性有所改善结论。同时,本课题进行了小麦米产品配方和键参数优化,分析进料配比、物料外加水量及双螺杆压制机Ⅱ区温度制对产品制影响。通过现场设备实验及数据分析,可如下结论:经混合均匀后小麦粉与魔芋精粉最佳配比为99:1;压物料外加水分为22%,同时双螺杆压制机Ⅱ区温度设置为170℃,Ⅰ区和Ⅲ区温度均为80℃。另外,本课题还对蒸熟小麦米米饭进行了蒸煮与食味品质品评和电镜观察,从内部结构图片中证实了添加1%魔芋精粉确有改善小麦米结构作用。最后,本课题还加水量、浸泡时间、蒸制时间和焖制时间为实验因,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蒸煮小麦米米饭最佳参数,即加水量为米:水比= 1:1.2;浸泡时间(25℃水浴)20min;蒸制时间40min;焖制时间20min时,小麦米米饭口味最佳。及草拟了小麦米生产相质量标准。
薛超[9]2005年在《新型代森类杀菌剂丙森锌的合成及其制剂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新型代森类杀菌剂丙森锌的小试合成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丙森锌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设计及合成工艺进行探讨;初步阐述了丙森锌的合成机理和分解机理;根据丙森锌原药的特点,研制出了30%丙森锌水悬浮剂。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对丙森锌的各种合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以1,2-丙二胺、二硫化碳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分别采用采用铵盐法、钠盐法以及铵钠盐混合法系统研究了丙森锌合成工艺,通过对丙森锌合成工艺中的物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介质pH值、加料方式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适合工业化生产要求的丙森锌合成工艺条件。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了稳定批平行实验,丙森锌原药平均收率≥96%,纯度≥90%。试验表明得到的叁种丙森锌合成均适宜于工业化生产,工艺条件稳定、原料易得、可操作性强。 2.进行了丙森锌稳定性研究。对丙森锌与其它金属离子络合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合成出丙森锌与钙、铁、镍及镉离子的配合物,提高了原药稳定性及其药效;对丙森锌分解机理和其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各种影响丙森锌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根据分解机理,筛选出两种复合稳定剂TC-1、SC-1,并将其应用于原药和水悬浮剂,使原药分解率低于3%,水悬浮剂分解率低于5%,为其它代森类杀菌剂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3.丙森锌剂型研究。根据丙森锌特殊的理化性质,开发出了符合农药剂型发展方向的丙森锌水悬剂。选择了合适的悬浮分散剂、抗冻剂等助剂,制定了30%丙森锌水悬剂的制剂配方。丙森锌水悬剂的稳定性、悬浮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并得到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丙森锌水悬剂制备工艺。 4.进行了30%丙森锌水悬浮剂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丙森锌悬浮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300倍稀释液与安泰生(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1]. 玉米精细烘干工艺参数确定与优化[D]. 董洪全. 吉林农业大学. 2004
[2]. 玉米淀粉多糖铁100L中试工艺研究[D]. 王露露. 青岛科技大学. 2018
[3]. 不同前处理对饲料玉米比热的影响[J]. 王红英, 李倪薇, 高蕊, 杨洁, 康宏彬.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4]. 糯米粉加工关键工艺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D]. 夏稳稳. 河南工业大学. 2013
[5]. 一种饲料烘干机的温度控制研究及其流场分布数值模拟[D]. 李浩涌. 浙江大学. 2014
[6]. 智能化移动式粮食干燥机的研究与开发[J]. 臧华.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
[7]. 我国糯米粉加工及其质量控制技术现状与展望[J]. 周显青, 夏稳稳, 张玉荣. 粮油食品科技. 2013
[8]. 小麦粉制粒生产米粒状食品的研究[D]. 董小山. 武汉工业学院. 2011
[9]. 新型代森类杀菌剂丙森锌的合成及其制剂研究[D]. 薛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