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论文_鲁耀鹏,张秀霞,李军涛,王冬梅,郑佩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螯螯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饲料,生长,模式,生长率,敌害,消化酶,血细胞。

红螯螯虾论文文献综述

鲁耀鹏,张秀霞,李军涛,王冬梅,郑佩华[1](2019)在《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肌肉组成、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糖源。体重(0.29±0.03) g的红螯螯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糊精、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作为糖源制作5种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喂养红螯螯虾幼虾8周。结果显示,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蔗糖组和玉米淀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蔗糖组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糖源对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蔗糖、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总抗氧化性能(T-AOC)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蔗糖组螯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螯虾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而糖源对螯虾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结果表明,蔗糖和玉米淀粉是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适宜糖源。(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吴国正[2](2019)在《红螯螯虾常见疾病与拟生态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水产养殖在疾病治疗方面相对完善,但在预防方面观念仍不足,而在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多数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是避免养殖损失的关键之一,但由于红螯螯虾底栖的特性造成观察不易,往往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且预防工作是持续性管理操作,而非特定状况下采取的手段,拟生态的养殖模式采用系统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在多方面同时进行预防,来达成"以防为主"的养殖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10期)

冼健安,张秀霞,潘训彬,鲁耀鹏,李军涛[3](2019)在《红螯螯虾血细胞分类、结构与免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细胞在甲壳动物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探讨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不同类型血细胞结构与免疫特性有助于其病害防治。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的强度差异对血细胞进行分类,利用特异性荧光染料进行标记,分析血细胞总数(THC)、线粒体数量、溶酶体数量、吞噬活力、活性氧(ROS)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和非特异性酯酶活力。结果显示,应用FCM可以区分透明细胞(HC)、半颗粒细胞(SGC)和颗粒细胞(GC)叁类血细胞,其占比分别为9.82%、61.11%和25.24%;红螯螯虾平均血细胞总数(THC)为(8.43±0.87)×10~6个/mL;GC含有最多数量的线粒体和溶酶体,HC中含量最少;HC、SGC和GC的吞噬率分别为2.54%、14.45%和6.98%,SGC吞噬活力最强,HC最弱;HC、SGC和GC的活性氧(ROS)含量分别为7.80、45.95和134.69 AU,GC的ROS含量最高,HC最低;HC、SGC和GC的一氧化氮(NO)含量分别为8.20、79.78和344.31 AU,GC的NO含量最高,HC最低;HC、SGC和GC的非特异性酯酶活力分别为86.59、121.84和236.91AU,GC的酯酶活力最高,HC最低。研究表明,红螯螯虾叁类血细胞在形态结构、数量及免疫特性上均存在差异,SGC的数量最多、吞噬活力最强,而GC含有最多与能量供应、免疫防御相关的细胞器,并拥有最强的氧化活力和酯酶活力,表明GC和SGC是红螯螯虾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血细胞类型。(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鲁耀鹏,汪蕾,张秀霞,王冬梅,李军涛[4](2019)在《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脂肪源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源,为红螯螯虾幼虾专用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鱼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菜籽油作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喂养红螯螯虾幼虾8周后,取样测定其生长性能(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肌肉组成(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肝胰腺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及免疫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存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下同);菜籽油组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鱼油组(P<0.05,下同),而豆油组、花生油组和玉米油组与鱼油组间无显着差异。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肌肉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力均无显着影响,但以豆油作为脂肪源时更有利于提高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肝胰腺的SOD、ACP和AKP活力均无显着影响,但在T-AOC方面,豆油组和花生油组显着高于菜籽油组。【结论】菜籽油作为单一脂肪源时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受到抑制,肝胰腺T-AOC相对较低,因此不宜选用菜籽油作为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单一脂肪源;以玉米油、豆油和花生油替代鱼油对红螯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功能均无显着影响,且使用豆油和花生油时肝胰腺T-AOC相对较高,即豆油和花生油可作为替代鱼油的植物脂肪源。(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程顺,贾永义,迟美丽,郑建波,刘士力[5](2019)在《红螯螯虾小棚标粗池塘养殖模式试验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模式的探索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并已在江浙地区普遍展开,在江浙地区池塘养殖红螯螯虾亩产可达150千克以上,亩效益达万元。由于红螯螯虾为热带性种类,且具有抱卵少、不同步的特点,特别在非热带地区普遍出现养殖周期短、养成规格小及苗种成活率低等问题,导致其行业发展受阻。本次研究针对红螯螯虾生物学特性及浙北地区的气候与消费(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9期)

吴国正[6](2019)在《红螯螯虾各生长阶段最适饲料蛋白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饲料成分是红螯螯虾养殖中的关键因素之一,饲料营养中以蛋白质最为重要,是影响红螯螯虾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的核心。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的特定生长率在幼虾、小虾、大虾叁阶段最适合的饲料蛋白水平分别为28%、32%、36%,随着红螯螯虾成长,最适蛋白水平呈现逐渐提升的现象。饲料并非采用高蛋白水平饲料就能取得最好的特定生长率,而应该依照红螯螯虾生长阶段给予匹配的饲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09期)

吴国正[7](2019)在《红螯螯虾高科技现代化工厂养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工厂化车间建设成本仍然比较高,更适合高价值品种或苗种生产,红螯螯虾虾苗恰恰符合这两大特性,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标准化管理、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将带来不俗的回报与表现。近年随着国内水产业工厂化生产的技术不断提升与普及,其概念也逐渐被国人所认同和接纳,尤其在高价值的鱼、虾类产业,越来越多从业者尝试采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工厂化的车间通过科学化管理,具有生产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08期)

何俊,张宪中,蒋造极,蒋严,罗绍华[8](2019)在《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与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和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红螯螯虾回捕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红螯螯虾平均亩产量略高于稻虾共作模式,种养成本高于稻虾共作模式。虾苗放养时间早、平均放养密度低的南3#稻虾共作田块红螯螯虾生长规格明显高于其它田块(池),至10月底,该田块虾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比南2#稻虾共作田块高15.1%、60.5%,比北1#传统养殖池高18.5%、66.6%;经济效益以及投入产出比也最高。相近苗种放养模式下,稻虾共作模式红螯螯虾生长速度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两种模式投入产出比例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7期)

彭刚,陶胜,严维辉,殷悦,蒋琦辰[9](2019)在《狭小空间高密度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体质量约(0.025±0.0068)g的红螯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25、375、625、875、1125尾/m~2 5种密度对幼虾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增高,幼虾成活率不断降低,组SD1与组SD3、SD4、SD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螯螯虾幼虾个体体质量的平均增重率和平均体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组SD1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7期)

袁娟,王光毅,张云龙,李西雷,万全[10](2019)在《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von Martens 1868),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原产地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部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于1992年引进国内。红螯螯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佳、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与其他虾类相比,红螯螯虾在养殖方面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一是体大肥厚,一般个体重100-200g,大的可达500g以上;二是营(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9年11期)

红螯螯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水产养殖在疾病治疗方面相对完善,但在预防方面观念仍不足,而在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多数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是避免养殖损失的关键之一,但由于红螯螯虾底栖的特性造成观察不易,往往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且预防工作是持续性管理操作,而非特定状况下采取的手段,拟生态的养殖模式采用系统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在多方面同时进行预防,来达成"以防为主"的养殖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螯螯虾论文参考文献

[1].鲁耀鹏,张秀霞,李军涛,王冬梅,郑佩华.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肌肉组成、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力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9

[2].吴国正.红螯螯虾常见疾病与拟生态防治[J].中国水产.2019

[3].冼健安,张秀霞,潘训彬,鲁耀鹏,李军涛.红螯螯虾血细胞分类、结构与免疫特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9

[4].鲁耀鹏,汪蕾,张秀霞,王冬梅,李军涛.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9

[5].程顺,贾永义,迟美丽,郑建波,刘士力.红螯螯虾小棚标粗池塘养殖模式试验示范[J].科学养鱼.2019

[6].吴国正.红螯螯虾各生长阶段最适饲料蛋白水平的研究[J].中国水产.2019

[7].吴国正.红螯螯虾高科技现代化工厂养殖[J].中国水产.2019

[8].何俊,张宪中,蒋造极,蒋严,罗绍华.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与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对比试验[J].水产养殖.2019

[9].彭刚,陶胜,严维辉,殷悦,蒋琦辰.狭小空间高密度对红螯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9

[10].袁娟,王光毅,张云龙,李西雷,万全.红螯螯虾高效养殖模式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9

论文知识图

3-1健康红螯螯虾的无WSSV检...红螯螯虾不同组织中冷休克Y-box...冷休克Y-box氨基酸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红螯螯虾胚胎发育各期可溶性蛋...~12红螯螯虾胚胎外部结构的形态发...红螯螯虾胚胎发育各期脂肪酶比...

标签:;  ;  ;  ;  ;  ;  ;  

红螯螯虾论文_鲁耀鹏,张秀霞,李军涛,王冬梅,郑佩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