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片段克隆论文_潘丽丹,姚丹,王丕武,刘婷婷,郑成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差异片段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差异,水杨酸,人参,诱导,基因,诱导剂,片段。

差异片段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潘丽丹,姚丹,王丕武,刘婷婷,郑成忠[1](2015)在《大豆花芽差异表达基因片段GmFBDG01克隆和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每荚粒数是提高大豆产量的育种关键因素,因此研究与荚粒数相关的基因至关重要,花芽作为植物生殖生长的第一步,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对四粒荚的产生有影响。以大豆吉农18四粒荚突变体的7叶期花芽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片段Gm FBDG01;利用RT-PCR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的CDS核心序列,并借助中间克隆载体p Bluescript SK plus,成功构建了RNA干扰(RNAi)表达载体p CPB-Gm FBDG01-RNAi,该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大豆四粒荚相关功能基因的功能验证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聂燕华,王杰,林俊芳,郭丽琼[2](2012)在《银耳芽孢的诱导培养及其差异基因片段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银耳芽孢内源诱导型启动子克隆的有效方法,克隆银耳芽孢诱导型差异基因片段,本研究采用乙醇和纤维二糖两种碳源对银耳芽孢进行诱导培养,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cDNA-AFLP技术对差异培养的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及分析。结果表明乙醇、纤维二糖诱导碳源培养银耳芽孢与葡萄糖相比具有很大差异,其中乙醇培养细胞脱氢酶类活性提高168%,纤维二糖培养细胞最大生长量减小32.2%。从两种差异培养的细胞中克隆得到14条特异性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5条在乙醇、纤维二糖样品中各有表达的差异序列,与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b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该基因的表达与乙醇代谢途径及胁迫诱导相关。银耳芽孢诱导培养及其诱导差异基因片段的克隆是建立食用菌诱导型表达系统一次有益尝试,为构建高效银耳生物反应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2年07期)

唐金凤[3](2012)在《黄花石蒜花蕊与花葶差异片段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 Herb.)内含生物碱、黄酮、多糖、氨基酸及凝集素等化学成分,其中加兰他敏含量比其他石蒜属植物高。加兰他敏具有选择性和可逆性调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双重作用,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的首选药物之一。我们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七月份黄花石蒜花中加兰他敏的含量花中含量最高,茎(花葶)含量最少,另有文献表明花中花蕊部分加兰他敏含量最高,提示黄花石蒜不同部位中生物活性物质加兰他敏合成相关酶基因及加兰他敏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存在差异。本课题以此为立题依据,借助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黄花石蒜的花蕊与花葶中差异片段,并对其克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从湖南衡山采集的黄花石蒜,经中药鉴定教研室潘清平教授鉴定,所采集的药材为Lycoris aurea Herb.。利用试剂盒、CTAB法及SDS法分别黄花石蒜花蕊和花葶中总RNA,筛选出最适提取方法为试剂盒法。2.进行PCR条件优化,确定最佳PCR条件。筛选78对引物,找出花蕊和花葶中的差异片段,将差异片段DNA纯化后进行克隆。3.将克隆菌进行阳性检测及测序,所得的44个测序片段进行BLASTX比对,分析差异片段所编码的蛋白的主要功能,进一步分析其是否为加兰他敏合成的相关酶。(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赵永田[4](2009)在《紫外诱导麦长管蚜DNA变异检测及差异片段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环境污染,大气臭氧层渐趋变薄,导致大量紫外线的辐射至地表。试验证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就增加2%。过量的紫外线进入生物圈,势必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产生强大的选择压。蚜虫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个体小、繁殖快且孤雌生殖。为了生存和繁衍,蚜虫对环境的选择压力必须产生相应的遗传进化和抗性机制以应对环境变化。本研究以麦长管蚜Maciosiphum avenae (Fabricius)为材料,运用AFLP技术综合分析不同紫外处理样品间(不同胁迫时间、不同寄主条件下、不同体色间和不同世代)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并对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分析,以期发现蚜虫对UV响应的DNA片段或基因,从而为蚜虫抗UV胁迫的分子生态遗传与进化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 UV辐射时间与DNA变异频率呈正相关紫外处理时间的长短对蚜虫发育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处理时间与变异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r=0.9466),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蚜虫DNA变异频率不断增加。2. F1代对F2代DNA变异的累代效应蚜虫在F1代和F2代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DNA变异。F2代蚜虫DNA的变异频率总体均低于F1代,表明经诱导的蚜虫DNA变异在F2代有可能恢复,这可能与蚜虫体内的DNA损伤修复机制有关。3.红色型蚜虫DNA变异频率高于绿色型红、绿色型蚜虫对紫外处理的反应存在差异。红色型蚜虫在受到照射后DNA变异频率明显高于绿色型,在小偃-22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差异显着(P<0.05):说明紫外处理对红色型蚜虫遗传进化的影响程度比对绿色型蚜虫的影响更强。4.小偃-22上的蚜虫DNA变异频率强于Astron紫外处理对不同品种寄主蚜虫遗传变异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品种小偃-22上蚜虫的DNA变异频率强于Astron品种上的蚜虫,在红色型蚜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差异显着(P<0.05)。说明相对于综合抗逆品种小偃-22,专性抗蚜品种Astron上的蚜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发展其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而这种抗性在某种程度提高了其紫外处理的适应能力。5.克隆获得5类对紫外响应基因对63个测序成功的序列根据基因的功能将其分为以下各类:第1类是直接发挥保护作用的相关基因,如热激蛋白15(HSP15)、Fgd6、凝集素样蛋白等。第2类是在能量和信号转导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有关的基因,如质膜蛋白(mpd1)、铁调素(hepcidin)、4sin1(光系统I P700脱辅基蛋白)等。第3类是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如L11、S12、肽酰转移酶等。第4类基因涉及伤害反应,如94sin1(硫酸糖基化蛋白)、α-溶血素等。其余为未知功能基因及未知基因,它们的具体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确定。由以上结果可知蚜虫对紫外所做出的反应非常复杂,涉及多种代谢过程的众多基因。虽然部分测序结果所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但这些有限的信息为阐明蚜虫抗辐射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阐明其分子机制需要更多努力,对备受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地球生物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悦,王义,蒋世翠,张明哲,李凤华[5](2009)在《水杨酸诱导下人参培养物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人参愈伤悬浮细胞为材料,在其生长的第28天添加1×10-3mg/L水杨酸,测定水杨酸添加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3种酶在72h内的变化及皂苷含量,结果表明:水杨酸添加后对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影响最大,分别在24h和48h达到最大峰值,在18h开始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培养物生长的第28天添加水杨酸可以明显提高人参愈伤组织中皂苷的合成。确定添加水杨酸后24h提取总RNA,进行cDNA-RDA分析,筛选差异片段。确定差异基因并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FE900130。为探讨水杨酸作为诱导子对人参次生代谢的影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09年02期)

张宁洁[6](2009)在《作物AFLP差异片段的回收与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低油酸花生的种植、DNA的提取、双酶切、连接、预扩增、再扩增、制胶及差异片段的回收、纯化、克隆等一系列操作,摸索出一套AFLP分子标记下的分子克隆技术,适合于花生,也适合于其他经济作物。(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古瑜,毛英伟,赵前程,孙德岭,刘惠静[7](2008)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抗黑腐病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花椰菜抗黑腐病近等基因系C731(感病系)和C712(抗病系)作为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花椰菜黑腐病抗性在黑腐病菌侵染和非侵染条件下基因表达的情况.获得了两个阳性克隆M2和M6.Northern杂交和点杂交进一步证明M2是组成型表达的cDNA片段,只是在病菌侵染与非侵染条件下表达丰度不同.而M6是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M6 cDNA片段在花椰菜基因组中是单拷贝序列.随后的序列分析发现M6 cDNA片段与拟南芥1号染色体的BAC F19P19中66665~66813bp有84%同源性,该片段编码拟南芥的2A6蛋白的部分序列.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的2A6蛋白部分序列有91%同源性.用H2O2作为外源分子胁迫处理的初步功能分析发现:M6 cDNA片段受H2O2诱导,在诱导早期16~24h高度表达,其在叶片中的积累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序列分析和初步的功能分析的结果推测:M6 cDNA片段可能就是编码花椰菜中类2A6蛋白的部分基因片段.是参与花椰菜抗病反应信号途径的相关调控基因片段.(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张悦[8](2008)在《水杨酸诱导下人参培养物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2年生人参根为外植体,采用MS+2,4-D(4.0mg/L)培养基中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在MS+2,4-D(2.0mg/L)+BA(2.0mg/L)+IBA(5.0mg/L)+V_c(30mg/L)的培养基质中进行悬浮培养,在细胞悬浮培养物生长的第7d、14d、21d、28d添加10~(-3)mg/L水杨酸,再次证实了在人参细胞的生长对数期添加水杨酸可提高人参细胞培养物中人参皂苷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可提高130%,而在细胞生长的早期添加水杨酸对细胞培养物中的皂苷含量影响不大。同时本实验观察得到,水杨酸的添加可以延长人参愈伤组织的培养周期,与未添加水杨酸的人参愈伤组织相比,在愈伤组织培养的第35天,添加水杨酸的人参愈伤组织仍然处于生长旺盛阶段,而未添加水杨酸的人参愈伤组织进入衰退期。本实验跟踪了水杨酸添加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叁种酶在72小时内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在24小时达到最高峰值,其活性可达到对照的1.5倍,随后活性开始下降,72小时后与对照基本接近。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在第18小时达到最大并且其活力在72小时之内高于对照。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在24小时后迅速攀升在48小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达到最大峰值,为对照的1.87倍。这叁种酶活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细胞次级代谢的增强,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水杨酸作为诱导子,已在多种药用植物细胞培养中使用,效果显着。但水杨酸作为诱导子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实验首次将cDNA-RDA技术应用到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中,优化了cDNA-RDA技术体系。确定了在添加水杨酸后提取总RNA的时间为添加后第24小时,置换合成双链cDNA,合成3对接头引物,筛选差异片段。经差异显示分析得到一个长为516bp的差异表达片段,通过查询国际互联网与GenBank库中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发现该基因的同源序列,因此我们认定这是一差异表达的cDNA序列可能来自一条未曾分离的新基因,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FE900130。其中差异片段的前217bp与己糖激酶有高度的同源性,我们因此推测,该差异片段的功能应与己糖激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具体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岳昌明,刘晓颖,王振英[9](2008)在《T载体的构建及对小麦差异显示片段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取克隆转化后蓝白斑菌落中蓝色菌落的质粒用于自行构建T载体,再将小麦差异显示片段克隆到该T载体中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T载体对PCR产物克隆效率在90%以上,而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王燕,汪以真[10](2007)在《猪骨髓抗菌肽PMAP-37基因片段的克隆及不同体重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杜×(长×大)母猪的股骨骨髓中提取基因组RNA,用RT-PCR扩增抗菌肽PMAP-37基因,获得1条约282bp的片段,以pGEM-T Easy vector为载体,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中。从筛选的阳性克隆中分离出PMAP-37基因,测定其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为PMAP-37 cDNA的部分序列,编码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研究得到的基因片段与报道的猪骨髓抗菌肽PMAP-37 cDNA部分序列同源性达到98%。以PMAP-37基因片段的克隆为基础,构建了优化的半定量RT-PCR法,以18S rRNA为内标,研究不同体重猪骨髓抗菌肽PMAP-37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发现,从刚出生到20kg,PMAP-37基因表达呈上升趋势,在20~40kg,PMAP-37基因表达呈下降趋势,40~60kg,PMAP-37基因表达又呈上升趋势,在60~90kg,PMAP-37基因表达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差异片段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银耳芽孢内源诱导型启动子克隆的有效方法,克隆银耳芽孢诱导型差异基因片段,本研究采用乙醇和纤维二糖两种碳源对银耳芽孢进行诱导培养,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用cDNA-AFLP技术对差异培养的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及分析。结果表明乙醇、纤维二糖诱导碳源培养银耳芽孢与葡萄糖相比具有很大差异,其中乙醇培养细胞脱氢酶类活性提高168%,纤维二糖培养细胞最大生长量减小32.2%。从两种差异培养的细胞中克隆得到14条特异性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5条在乙醇、纤维二糖样品中各有表达的差异序列,与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b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该基因的表达与乙醇代谢途径及胁迫诱导相关。银耳芽孢诱导培养及其诱导差异基因片段的克隆是建立食用菌诱导型表达系统一次有益尝试,为构建高效银耳生物反应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差异片段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潘丽丹,姚丹,王丕武,刘婷婷,郑成忠.大豆花芽差异表达基因片段GmFBDG01克隆和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

[2].聂燕华,王杰,林俊芳,郭丽琼.银耳芽孢的诱导培养及其差异基因片段的克隆[J].现代食品科技.2012

[3].唐金凤.黄花石蒜花蕊与花葶差异片段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

[4].赵永田.紫外诱导麦长管蚜DNA变异检测及差异片段克隆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张悦,王义,蒋世翠,张明哲,李凤华.水杨酸诱导下人参培养物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

[6].张宁洁.作物AFLP差异片段的回收与克隆[J].毕节学院学报.2009

[7].古瑜,毛英伟,赵前程,孙德岭,刘惠静.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var.botrytis)抗黑腐病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张悦.水杨酸诱导下人参培养物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D].吉林农业大学.2008

[9].岳昌明,刘晓颖,王振英.T载体的构建及对小麦差异显示片段的克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王燕,汪以真.猪骨髓抗菌肽PMAP-37基因片段的克隆及不同体重的表达差异[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正向SSHcDNA文库重组质粒中cDNA插入片...部分差异片段克隆PCR鉴定凝胶电...差异片段克隆测序序列差异片段克隆PCR扩增片段M:DGL2...酶切鉴定差异片段的克隆Figur...差异片段克隆的质粗提取结果

标签:;  ;  ;  ;  ;  ;  ;  

差异片段克隆论文_潘丽丹,姚丹,王丕武,刘婷婷,郑成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