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媛(烟台三中分校山东烟台264000)
2010年11月16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两个周的研修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在教学一线工作了16年、极其渴望提升自己的我来说,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此次培训活动中,专家们简要精辟但不乏生动、形象的理论分析,一线名师们对数学教学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同期学员们畅所欲言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每天都在震撼着、滋润着自己那渴望成长的心灵。回望二周的学习生活,自己收获满满:不仅仅是因为教学实践中诸多困惑的释然,更重要的是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及教学技能的提高。
首先,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老师对此次培训的周全考虑和科学安排。郭文莲、夏日及邓宇林三位老师的全程陪同及细心服务使我们在深秋的北京如沐春风,特别是他们在致学员的一封信中的三条建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学习生活需要您展示快乐的笑容;②培训团队活动需要您的支持;③别忘了,您是带着秘书班子来的。这让我们这些来自异地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因此很快投入了这里的生活和学习。
其次,就本次培训谈谈自己一点儿粗浅的学习体会,其实也是对此次培训学习成果做一个基本的梳理、总结。
1.深化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什么是新课程?新在哪些方面?专家门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诠释。我曾经肤浅地以为,新课程就是内容上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等,而听了刘坚老师的报告,感觉受到了一次心灵的冲击,新课程不仅仅是停留在课程标准的思想内容上,也不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是在新课程指导下,培养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才,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创新。所以,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我们要跳出“初中数学”,从数学的角度、从课程的角度,认识初中数学、认识数学教材。教材曾经是我们教书的“圣经”,但是,今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材只是展示数学的方式,还不是唯一的方式。
在如何实施教学的“三维”目标方面,由于以前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了对“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混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力求将“三维目标”文字化,力求每节课都写出明确可读的“三维目标”,常常会把“情感价值观”目标写成放之四海皆可的目标,甚至成为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即“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它有内在的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交融互进,是一种文化形成的渗透;而教学目标则要以教学内容特点为基础,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内容特点和学情来确定,而且要有可操作性,不能空,要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
来自大兴一中、101中学及北大附中的四位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如何落实“生本教育”,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更是加深、固化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新课程是一种文化,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自然也是一种文化,如何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去体现这种文化、建设这种文化,将是我们今后数学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2.全面、深入反思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的激情在慢慢的消退,在肯定自己课堂教学的同时却找不到进一步提高的突破口,遇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进入了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到底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什么样的课会让学生喜欢?学生怎样才能喜欢数学?如此等等都让我感到困惑与迷茫。本次培训中王尚志、朱文芳和张思民等几位专家老师的讲座则为我的困惑与迷茫点亮了一盏“心灯”,他们不仅有高深易懂的理论,更有来自教学一线的经验和调研成果、事例,让我感到每一个事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直接变成自己的做法、优化自己的教学。如:王尚志老师讲过一个事例,有一位老师在让学生结对互助的时候,让学困生讲给学优生听,每天十分钟的检查。这不就是在合作学习吗?而且是集创新与落实为一体的一种做法。其实这种做法,我在教学中也用过,但是我用的是学优生讲给学困生听,相比之下,不难看出,自己的做法效果上与王老师有明显的差距。再深一层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一种方法为什么没有变通,原因何在呢?再比如说:张思民老师的课题学习教学,是那么的有心、那么的善于发现问题,看见A4纸张就会思考大小不一的各种纸型的归类问题,就会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而这个课题中却涉及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我通常称这些发现为“数学灵感”,只有老师有灵感,学生才能有灵感。的确有些问题可以直接拿来用,但能在生活中、工作中发现问题才是保证教育教学永远充满新鲜活力的不变法宝,才是更重要的。那么,如何使自己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呢?朱文芳老师说的好,要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包括一个字、一个词,我们数学中经常用“强化”这个词,在数学上这个词应怎样解释,为什么能解释,我们都没有考虑。问题意识的提高,还要关注学情,要能看到学生的巨大潜力,更要将学情作为自己一种教学资源。问题意识的缺乏,也常常是自己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自己的做法上升到理论层次。所以,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上课的一次口误、学生提出的小问题、教学实践的困惑、课堂出现的教学小意外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就像专家说的,我们要将问题和载体统一,善于给问题一个载体,让问题变得细化、明确、具体、可操作,就会更便于我们研究使用。再如:张英伯教授带给我们的《英才教育的启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做好分层教学。我们追求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常说“教无定法,学有定规”,我也再次思考,什么是因材施教,“材”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更有我们授课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内容就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方式,但是永远不变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3.交流、切磋、借鉴,共同学习提高
本次研修中,郭文莲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小组交流互动、班级交流互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交流中我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认知,学到了更高的教学技能,可以说研讨交流充实了我、丰富了我,使我的业务水平得了更大的提升。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成果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郭老师还为我们建立了将这个班级延续下去的网上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继续享受交流的快乐与幸福,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点燃激情,学以致用,再上新台阶
半个月的培训,点燃了已退却的激情,让我有了一种急于体验的冲动,想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立马用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去。但是,冷静细想,共同的研修学习是结束了,但属于个人的研修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十几天来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一个梳理、吸收、内化的过程,几乎每位专家都讲过培养学生知识梳理能力的重要性,我想作为教师更应该对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基本的梳理。我曾经带着困惑来到这个研修班,在学习结束的时候我同样要带着问题回去,这是来自专家跟同行们的问题,我初步进行了整理:来自专家的24个问题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未来发展的建议、指导;来自同学们的60个问题大多是教学一线的困惑,今天我要把他们带回去,与我的同事们继续完成这些问题的研讨与实践。当然,我也会学以致用,发挥好“种子”的作用,发挥好带头和指导作用。
总之,此次培训学习的经历自己的收获是巨大的,它不仅为自己满怀信心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而且还为自己尽快跨越职业的“高原期”指明了方向,这必将成为自己教师职业生涯的新起点,并推动自己向下一个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