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大冲刷深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深度,隧道,山溪,丁坝,局部,河口,模型。
最大冲刷深度论文文献综述
万占伟,陈翠霞,段文龙[1](2019)在《黄河下游河床可能最大冲刷深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至2017年4月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量达29亿t,已超出以往研究提出的下游河道最大冲刷量,河道持续冲刷对下游供水和灌溉带来了严重影响。分析了叁门峡水库拦沙期、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冲刷变化及其对水位、比降等的影响,采用冲刷极限状态法和数学模型计算,分别预估了未来下游河床可能最大冲刷深度,并提出工程设计推荐采用成果,相比小浪底水库投入前,下游花园口至利津河段沿程自上至下最大冲刷深度为5.01 m~2.09 m,考虑2015年汛前已有冲刷,未来仍可继续冲刷1.66 m~0.54 m。成果可为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及涉河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陈刚,朱涤非,杨元平,王瑞锋[2](2015)在《考虑局部冲刷影响的钱塘江过江隧道最大冲刷深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钱塘江河口河床是冲淤变幅大的地区,过江隧道最大冲刷深度常成为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以青年路过江隧道为例,运用正态水槽模型试验,分别模拟了过江隧道河段的自然冲刷和邻近涉水工程如丁坝引起的局部冲刷,分析两类冲刷对隧道的影响,并从工程安全出发,提出了最大冲刷深度的确定方法,与其他研究手段比较,结果较为一致,可为过江隧道、海底管线等隧道的合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钱撼,郭志学,苏杨中[3](2013)在《堆积体作用下的河道最大冲刷深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地震、暴雨的影响,破碎的山体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在河流岸边形成堆积体,改变了河道水流边界条件,在堆积体下游附近形成冲坑。本文通过动床水槽试验,研究了不同堆积体作用下的最大冲刷深度。结果表明,最大冲刷深度随流量、堆积体尺寸增大而增大。本文采用一些常见的丁坝、桥台最大冲深公式对试验成果进行了计算,但由于水流结构差异及公式适用范围限制,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普遍相差较大。因此,本文参考丁坝、桥台冲刷深度计算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作用,采用因次分析法,建立了堆积体作用下河道最大冲刷深度计算公式的基本形式,并根据实测资料拟合了公式参数。(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张为,李义天,袁晶[4](2011)在《长江下游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下游这种冲淤较大的河床上修建过江隧道,最大冲深是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以长江下游南京河段拟建纬叁路过江隧道为例,对最大冲深的确定方法开展探讨。首先针对研究河段来水沙特点,充分考虑叁峡水库的影响,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水沙条件的确定方法,并确定了不利水沙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工程位置的河床最大冲深进行模拟计算,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结果较为一致;最后,考虑叁峡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对以上结果进行了修正,并与地质勘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上方法确定的最大冲深是合理的,对工程而言是偏安全的,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史英标,柳崇敏,曹颖,杨元平[5](2011)在《钱江通道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钱江通道位于钱塘江河口的强涌潮区域,在洪潮水动力作用下河床冲淤剧烈。极端水动力作用下河床的冲刷深度是过江隧道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河床演变分析、动床数值模拟、动床物理模型试验、沉积物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钱江通道过江隧道河段洪、潮水流冲刷深度的预测模型,经钱塘江河口的实测地形、水流泥沙及河床冲淤等资料的验证。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过江隧道断面在极端水动力作用下最大冲刷深度,并与沉积物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四种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定性定量基本合理,进一步表明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预测的最大冲刷深度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黄惠明,王义刚,李奇[6](2009)在《强潮山溪性河口围垦后桥墩最大冲刷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溪性强潮河口围垦工程的实施束窄了河口的行洪通道,由此可能降低河口固有涉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为此,在就河口围垦对桥墩冲刷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面二维嵌套潮流数学模型以及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就霍童溪河口围垦工程实施之后下游云淡大桥桥墩的可能最大冲刷深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围垦工程实施后,洪水期间云淡大桥的桥墩冲刷还是相当严重的,有必要对桥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此外,通过对桥墩最大冲刷深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指出实际桥墩冲刷深度一般还是难以达到计算所得到的可能最大冲刷深度.(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董天乐,史英标,鲁海燕,杨元平[7](2008)在《钱塘江河口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钱塘江河口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化的实际情况,从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运动方程、不平衡泥沙输移方程及河床变形方程出发,建立了钱塘江河口平面二维动床数学模型。以钱塘江河口的典型实测水流、泥沙及河床冲淤的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潮位、流速、含沙量及河床冲淤变形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计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钱塘江河口过江隧道河段在极端洪水作用下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动床物理模型及地质详勘的成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动床数学模型的可靠性,预测成果可为过江隧道的合理埋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08年07期)
张景新,刘桦[8](2007)在《潮流条件下床面最大局部冲刷深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岸带的床面冲淤演变是在一定的流动条件下发生的,潮流、波浪作为动力因素决定着床沙的运动规律,而冲刷强度的计算对于工程设计非常重要.关于泥沙运动及床面的冲淤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针对定常流动条件下的局部冲刷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总结出了许多定常流条件下局部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并用于诸如桥墩等工程的设计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对于潮流作用下的冲刷计算方法的研究较少.通过分析流动特性,阐明对于最大可能冲刷深度而言,潮流作用与定常流作用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即潮流条件下的最大冲刷深度与极值条件相应的定常流作用下的冲刷深度相当.但对于短周期波动条件下的最大冲刷深度,则不存在如此类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期刊2007-08-01)
谢东风,高抒[9](2006)在《淤泥质潮流深槽最大冲刷深度的一个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概念模式方法计算了淤泥质潮流深槽的最大深度,探讨了涨落潮流速、涨落潮历时、深槽淤泥质物质粒径、深槽顶底部原始深度、水道长度等因素对潮流深槽最大深度的影响。概念模式的假设条件是:(1)深槽形态为长方体,底部纵向坡度为0;(2)沉积物粒径无垂向变化;(3)只考虑潮流作用的影响,涨、落潮流速在时间序列上呈正弦分布;(4)不考虑细颗粒物质的粘性和絮凝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涨、落潮历时对深槽最大深度的影响很小。(2)优势潮流流速与最大深槽深度之间存在着幂函数关系。(3)深槽的底质粒径、深槽的长度均与最大冲刷深度呈正相关关系。(4)深槽顶部水深与最大深度呈负相关关系。(5)由于潮汐水道深度与潮流流速和沉积物侵蚀强度之间具有负反馈关系,因此水道冲刷存在着一个极限,即最终可以达到均衡状态。潮流深槽的均衡态特征和达到均衡态所需的时间可运用沉积动力学方法来确定;同时,若应用深槽的真实参数,进一步减少模型的假设条件,可望使该模型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凌建明,崔伯恩,赵鸿铎,林小平[10](2006)在《BP神经网络预测河湾最大冲刷深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河湾凹岸最大冲刷深度的因素众多,而且这些因素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实现河湾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的实质是建立一个非线性映射.实现这种映射的传统途径是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量纲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式建立经验公式.根据BP(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能逼近任何闭区间的连续函数的性质,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河湾冲刷深度进行预测,并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能够更为准确地对河湾最大冲刷深度做出预测.(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8期)
最大冲刷深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钱塘江河口河床是冲淤变幅大的地区,过江隧道最大冲刷深度常成为工程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以青年路过江隧道为例,运用正态水槽模型试验,分别模拟了过江隧道河段的自然冲刷和邻近涉水工程如丁坝引起的局部冲刷,分析两类冲刷对隧道的影响,并从工程安全出发,提出了最大冲刷深度的确定方法,与其他研究手段比较,结果较为一致,可为过江隧道、海底管线等隧道的合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大冲刷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1].万占伟,陈翠霞,段文龙.黄河下游河床可能最大冲刷深度分析[J].泥沙研究.2019
[2].陈刚,朱涤非,杨元平,王瑞锋.考虑局部冲刷影响的钱塘江过江隧道最大冲刷深度试验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5
[3].钱撼,郭志学,苏杨中.堆积体作用下的河道最大冲刷深度[J].泥沙研究.2013
[4].张为,李义天,袁晶.长江下游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1
[5].史英标,柳崇敏,曹颖,杨元平.钱江通道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的综合分析[J].泥沙研究.2011
[6].黄惠明,王义刚,李奇.强潮山溪性河口围垦后桥墩最大冲刷深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董天乐,史英标,鲁海燕,杨元平.钱塘江河口过江隧道河段最大冲刷深度的数值模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8].张景新,刘桦.潮流条件下床面最大局部冲刷深度计算[C].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2007
[9].谢东风,高抒.淤泥质潮流深槽最大冲刷深度的一个概念模型[J].海洋学研究.2006
[10].凌建明,崔伯恩,赵鸿铎,林小平.BP神经网络预测河湾最大冲刷深度[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