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涛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目的对肝内结石应用肝段切除术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内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肝段切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17.5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段切除术比胆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肝内结石;肝段切除;胆管取石术;疗效
肝内结石是临床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且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十分的重要。本研究就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将报告整理如下,供临床研究和参考。
1一般资料和临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内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
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9-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1±5.32)岁,病程在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09±1.32)年,其中有单纯性左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双侧胆管结石患者12例,单纯性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5例。
对照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8-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5±5.27)岁,病程在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89±1.13)年,其中有单纯性左肝胆管结石患者14例,双侧胆管结石患者13例,单纯性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肝内结石患者,且排除心肾功能严重受损、伴有其他严重病变或病史及手术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
另,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经对比证实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1.2方法
1.2.1实验组患者行肝段切除术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麻醉和消毒后,给予患者开腹探查,做好肠道准备后,实验组患者行肝段切除术治疗,将患者的十二指肠韧带进行游离,阻断肝门,根据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肝切除。
1.2.2对照组患者行胆管切开取石术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麻醉和消毒,将患者的结石胆管切开,使用T管引流管或者是U管引流管进行引流,给予患者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采取肝段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和采取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进行观察,治疗总有效率越高,不良反应率越低,代表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项,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结石消失,不存在残留,手术结束后,无严重并发症,且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结石消失,体内存在少许的残留,手术结束后,可康复出院。
无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体内的结石无消失迹象,或者手术结束后,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
本研究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感染、肠梗阻、黄疸症、下脓肿、胆漏、胆管炎等。
1.4数据处理
对采取肝段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和采取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代表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比较表[n(%)]
组别显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n=40)32(80.00)5(12.50)3(7.50)37(92.50)﹡
对照组(n=40)26(65.00)5(12.50)9(17.50)31(77.50)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中,共有1例患者并发感染、2例患者出现胆漏,肠梗阻、黄疸症、隔下脓肿及胆漏患者各1例,即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17.50%,共7例,对照组共有2例患者并发感染、2例患者出现胆漏,肠梗阻、黄疸症、隔下脓肿及胆漏患者各2例,即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0.00%,共12例,经对比证实,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导致肝内结石最主要的原因是肝内存在胆道寄生虫、胆管炎症或者胆汁淤积现象,结石和炎症因子发生因果作用,进而引发了胆管狭窄,导致结石堆积[1]。肝内结石的治疗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胆管结石往往会引起胆总管的梗阻和阻塞,增加了去除结石,解除狭窄的难度,但在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会增加由炎症和梗阻引起的局部组织增生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引起肝功能下降,肝组织发生纤维化和退化[2]。
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肝内结石的常见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两种手术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胆管切开取石术具有视野暴露困难,结石残留的局限性,尤其用于肝方叶肥大的患者中;该手术需结扎相应的门静脉,而容易导致部分肝坏死的后果。除此之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根治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抵御结石产生的炎症反应,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3-4]。
肝段切除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好的临床应用,受到了众专家的一致好评,与胆管切开取石术相较,该手术具有以下优点[5-6]:(1)手术过程中,可充分暴露其手术视野,结石去除的更加彻底;(2)复发率较低,手术过程中可以将胆管病变彻底的摘除;(3)手术创伤性较小,在手术过程中只需结扎和切除肝叶血供,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7.50%,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也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故肝段切除术比胆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治疗效率,且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小波.肝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56-57.
[2]张红卫,彭孝雄,陈亚进等.肝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1,05(1):18-20.
[3]李立鑫,齐孝安,卢金喜等.肝叶切除配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体会[J].腹部外科,2010,23(5):281-282.
[4]罗昆仑,方征,刘洪等.多肝段联合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4):341-342.
[5]陈德烽,陈宇峰,韩明瑞等.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尾状叶代偿性肥大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464-466.
[6]杨康明.肝段切除联合手术加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