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土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土,精神,乡村,本土化,文化,乡土文学,内蒙古自治区。
乡土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玉,刘洁[1](2019)在《乡土教育发展大讨论——乡土精神如何在教育中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是每个人的心灵故土、精神家园。以教育的方式延续乡土文化、传承乡土精神,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的根、留住自己的本,是培育孩子乡土意识、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然而,在现实中,乡土教育这条路却并不好走。目前,乡土教育实践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和实践者共话"乡土教育发展之路",就乡土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解疑答惑。(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9年38期)
冀亭苇,祝大勇[2](2019)在《乡土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而精神力量则是农民思想转变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提出乡土精神的重塑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乡土精神是村民的生活态度、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态和谐的内在统一,精神的内化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下乡土精神的固守与拓展更新着乡村振兴的面貌。(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金涛,李博,吴华[3](2018)在《乡村振兴首先是乡土精神的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叁农”工作的总抓手。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03-19)
倪浓水[4](2017)在《培育地域特色文化与构建乡土精神家园》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浙江已经推行了3年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传统文化本土化传承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可以认真总结的经验。本文主要考察文化礼堂在承载、传承和发扬广大传统文化方面的路径和结合点,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成为真正的广大渔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本文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期刊2017年00期)
王晓军,张晓东[5](2017)在《乡土精神的怀念与坚守——评葛水平的小说《空山草马》》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山草马》是葛水平的一篇近作,该作品延续了她对乡土世界的观照。文章以该小说为基础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艺术创作的基本理论,认为写作在实质上是寻求认同的事业,进一步阐释了葛水平为何会对乡村、以及底层生命给予持续的人性观照。此外,文章还沿用西方现代性的理论,从另一层面认为,乡土精神的没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化对乡土的冲击造成的。最后,本文更潜入作家的情感态度,试图探讨作家面对乡土没落所持的价值立场,进而得出葛水平对乡土传统的深情眷恋和执意坚守。(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魏继承[6](2017)在《现代化浪潮下乡土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当今,美好愿望与精神空虚并存;看社会,辛勤劳作与偷盗奸邪同在。如何在过去优秀传统和未来时代要求之间,寻找一条融洽的渠道以塑造现代中国精神?梳理历史脉络,以寻求人文精神之道,来为破解难题提供借鉴。是什么精神让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度过难关,此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有那些帮助?华夏历史告诉我们,有一种精神存在于乡土之中。生活在乡土的人们没有受到过更多的教育,生活也不是多么富有,但是他们身上有着自强不息、敢于牺牲的精神。而且每每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总是闪出熠熠光辉。在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甚至在改革开放起始阶段,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见乡土精神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传承和发扬。探究和梳理我们的精神根源是理解我们自身,并提升自己的一面历史镜鉴。探讨和研究乡土精神,更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卓越精神,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途径。温古而知今,我们在努力建设美好明天的时候,温故卓越之乡土精神,以为现代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想要民族复兴,必先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乡土精神的内涵、起源、特征。乡土精神起源于何方?有哪些内涵?又如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特征?将从这叁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论述了乡土精神的起源和内涵。二是论述了乡土精神独具的叁个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乡土精神的作用。精神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乡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精神,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一是论述了乡土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论述了乡土精神对我们当代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作用。第叁部分:论述了现代化浪潮下乡土精神的流失及影响。一是论述了乡土精神流失的表现:诸如淳厚、朴质的观念慢慢消逝;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精神慢慢消散;勇于牺牲的精神慢慢萎靡;敬顺自然的思想和行为慢慢湮灭;孝道伦理思想慢慢薄弱。二是论述了乡土精神流失造成的影响:对经济建设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个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安定的影响、还有对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影响。第四部分:论述了乡土精神流失的成因。一是论述了技术的滥用消磨了乡土精神。二是论述了城镇化的发展对乡土精神物质基础的破坏;分别是对生活环境、产业结构、经济生产方式的破坏。叁是论述了城镇化发展对家族文明代代相传的影响。四是论述了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对乡土精神的影响:从教育的传承、考试制度、选拔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探究了乡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一是论述了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传承并发展我们宝贵的乡土精神。二是论述了有序的推进现代化建设:从现代化技术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品质方面展开论述。叁是论述了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促进乡土精神的传承:分别从乡村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制度、考试形式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四是论述了改善环境,促进乡土精神的传播:分别从建筑形式、现代化农村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五是论述了以世界眼光,博采众长传承和发展乡土精神。综上五部分,探讨乡土精神的过去和起到的作用,以求扎实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乡土精神。(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贺仲明,李伟[7](2017)在《乡土精神的坚守与文学审美的深化——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仲明教授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类型,对于它的历史、现状,特别是未来发展前景存在着一定争议。贺仲明教授在这次访谈中,全面详细地阐释了"乡土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并论述了乡土文学的独特美学价值,以及乡土文学与乡村伦理,与地域性和民族性,与文学本土化、文学生活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还阐述了对乡土文学未来发展的看法,特别阐释了"乡土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未来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余冰[8](2016)在《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乡土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着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文学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纠正现实世界的使命,同时也是作家内心对于一种时代精神的呼唤与救赎。贾平凹的小说,几乎可以说实现了整个当代文学的所有想象,其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以内在与外化的双重合力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文化精神,而作家本身对于农村现实与乡土变迁的关注与把握,体现了贾平凹虔诚的态度与勇往直前的决心。作为行走于乡土大地之上的思考者,贾平凹从自身的乡土经验出发,以琐碎而平常的细节叙述方式,以现代性的眼光,向我们诠释了当下乡土世界中,生存与命运背后的精神力量。本文试图从贾平凹的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中出发,剖析其乡土小说中所体现的内蕴与精神向度。第一章,乡土经验的素朴呈现,主要追溯了贾平凹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与其个人经验的完美碰撞,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在乡土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历史与现实所进行的“接地气”般的厚重描摹,对于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二章,乡土的破败与人性危机——从《秦腔》到《老生》,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秦腔》、《古炉》、《带灯》、《老生》四部作品出发,逐一论述其宏大叙述之下的精神力量,《秦腔》唱起了乡土大地上的最后一曲挽歌,而这余音未尽,作家却带着《古炉》再次回到历史中去追寻,进而通过《带灯》完成了一场全面的综述,而这乡土大地上的生死歌哭与世道人心,终以《老生》完成了历史的终结。第叁章,乡土的终结与新美学精神的建构,主要从乡土精神的坍塌与建构的自觉、还原现实的乡土叙事以及贾平凹的个性品格叁个方面来重估贾平凹乡土小说的精神内涵。总之,贾平凹在贴着乡土大地飞翔的自由之中,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思维碰撞,并发出了沉重的叹息,乡土叙事背后所执着坚守的乡土历史精神,在历史风云与岁月涤荡之下,愈久弥新,源远流长。(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舒薇[9](2016)在《乡土精神和城市理念的双重观照——土家族作家陈克海小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80后"山西新锐作家,陈克海给晋军新方阵贡献了不少佳作,他生于湖北恩施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求学工作于现代化的大都市。纵观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从情节到情感,皆有一种城乡间的双重视域和心理倾向。通过小说创作,陈克海在乡与城的身份转换中,孜孜不倦地传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他的小说可以明显归纳为"乡村"与"都市"的双重视域。乡土情怀让他执着于回忆逝去的乡村故事,而所置身的消费时代,也不知不觉催促他开掘物质书写和欲望书写。(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姜亭亭,李秀云[10](2015)在《对乡土精神世界的再认识——以东北民间故事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故事一直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心灵写照,心理补偿与情感宣泄则是民间故事的主要功能。就东北民间故事而言,文本的表述当中既有对超现实力量的崇拜和依赖,也存在着现实理性对主体力量的极大肯定;既有对财富及其持有者的讥刺贬损,也有对财富地位的向往与认同,而"道义"的规定则突破了阶级意识的局限。东北民间故事反映出乡土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乡土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而精神力量则是农民思想转变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强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提出乡土精神的重塑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乡土精神是村民的生活态度、乡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态和谐的内在统一,精神的内化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下乡土精神的固守与拓展更新着乡村振兴的面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土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李成玉,刘洁.乡土教育发展大讨论——乡土精神如何在教育中传承[J].教育家.2019
[2].冀亭苇,祝大勇.乡土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论析[J].黑河学刊.2019
[3].金涛,李博,吴华.乡村振兴首先是乡土精神的振兴[N].中国艺术报.2018
[4].倪浓水.培育地域特色文化与构建乡土精神家园[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7
[5].王晓军,张晓东.乡土精神的怀念与坚守——评葛水平的小说《空山草马》[J].绥化学院学报.2017
[6].魏继承.现代化浪潮下乡土精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贺仲明,李伟.乡土精神的坚守与文学审美的深化——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仲明教授访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余冰.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乡土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6
[9].舒薇.乡土精神和城市理念的双重观照——土家族作家陈克海小说论[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姜亭亭,李秀云.对乡土精神世界的再认识——以东北民间故事为考察对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