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期启动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cMNPV,BmKIT,Sf9细胞,棉铃虫
晚期启动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1](2016)在《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的抗虫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含双链环状超螺旋DNA分子(约82-180 kbp)的病毒,因其病毒粒子呈长杆状而得名,其宿主主要是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昆虫。作为杆状病毒模式种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的DNA分子约为130 kbp,含有开放阅读框150多个。与化学农药相比,AcMNPV具有杀虫率高,对人、畜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但杀虫速度慢、杀虫效率低限制了AcMNPV的广泛应用。东亚钳蝎昆虫毒素BmK IT是一种兴奋型昆虫特异性毒素,包含69个氨基酸残基,作用于昆虫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导致昆虫兴奋型麻痹。相关研究表明,将蝎昆虫特异性毒素基因重组进AcMNPV基因组能够提高AcMNPV杀虫效率。本实验基于前期对BmK IT提高AcMNPV抗虫活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对昆虫Sf9细胞和棉铃虫体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分析了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对Sf9细胞凋亡蛋白P53表达及核内聚集的影响。前期我们表达纯化了P53蛋白,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用终浓度为2.28×1012 vp/mL(10 MOI)的野生型病毒AcMNPV和重组病毒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10)、AcMNPV-BmK IT(PH)感染细胞6-45 h,Western blot检测到AcMNPV、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10)、AcMNPV-BmK IT(PH)处理组分别在21、12、27、27h时P53表达量出现明显增加,推测细胞内P53表达受外源BmK IT表达水平的影响;接着,分别用AcMNPV、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感染Sf9细胞21、12、27、27h,免疫荧光法检测P53在细胞核内的聚集情况,结果表明AcMNPV、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处理组P53在细胞核的聚集量依次增高,由此推测重组病毒能够通过P53促进细胞凋亡。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叁种启动子调控BmK IT表达存在时间上差异,进而影响细胞内P53表达水平及向核内聚集的程度,加速细胞凋亡进程。第二部分:分析了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对Sf9细胞肌动蛋白重排的影响。用终浓度为2.28×1012 vp/mL(10MOI)的AcMNPV、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感染Sf9细胞6-46 h,结果表明,细胞感染病毒6-21 h时,四组病毒处理的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在细胞膜附近聚集,于细胞内表面形成聚集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聚物逐渐增加,随后肌动蛋白逐渐向细胞核内聚集。在病毒侵染37h后,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处理组细胞核内肌动蛋白的量明显减少;在病毒侵染46h后,AcMNPV-BmK IT(IE1)处理组细胞核内肌动蛋白的量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观察结果一致,即不同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的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均会推迟肌动蛋白向核内聚集,加快肌动蛋白出核。我们推测这种变化是由于BmK IT能够作用于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内微环境,促进了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重组病毒为适应这一变化,通过调控肌动蛋白的重排来调整其增殖的进度。第叁部分:分析了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对棉铃虫体侵染的机制。分别用终浓度为3.16×108 PIBs/mL的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侵染棉铃虫1h、4h、8h、12h。RT-PCR检测到在中肠组织中,叁个处理组BmK IT表达量分别在4h、8h、12h时达到最大值,并且AcMNPV-BmK IT(P10)处理组BmK IT最高表达量分别是AcMNPV-BmK IT(IE1)、AcMNPV-BmK IT(PH)处理组的1.4倍和3.2倍。RT-PCR检测到在表皮组织中,AcMNPV-BmK IT(IE1)处理组BmK IT表达量较低,推测为出芽型病毒直接侵染的结果,而在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处理组中,BmK IT表达量分别在8h、12h达到最大值。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的重组病毒侵染棉铃虫后肠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表明四个处理组中肠组织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棉铃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测定表明,AcMNPV-BmK IT(IE1)处理组虫体酚氧化酶活性在4 h达到最大值,分别是AcMNPV,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处理组的1.45倍、1.19倍、1.32倍。AcMNPV-BmK IT(P10)处理组和AcMNPV-BmK IT(PH)处理组酚氧化酶活性在8 h达到最大值,并且AcMNPV-BmK IT(PH)处理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AcMNPV-BmK IT(P10)处理组。Western blot检测了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对棉铃虫中肠组织细胞P5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cMNPV-BmK IT(IE1)处理组在4 h时,凋亡蛋白P53在中肠组织细胞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AcMNPV-BmK IT(P10)和AcMNPV-BmK IT(PH)处理组在8 h时凋亡蛋白P53在中肠组织细胞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推测在虫体水平,BmK IT可通过P53蛋白介导组织细胞凋亡。以上实验分别在细胞和虫体水平分析了 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 IT的控害机制,研究结果在为杆状病毒感染鳞翅目害虫提供可寻的普遍规律的同时,揭示出重组病毒AcMNPV-BmK IT的潜在机制,为有效改造利用AcMNPV和科学生物控害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任禾林[2](2015)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晚期启动子在非受纳细胞系中的表达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是一类由囊膜包被杆状核衣壳的、含单一双链环状超螺旋基因组的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5tellagranulovirus,PlxyGV)属于杆状病毒中的β-杆状病毒属。由于缺少合适的受纳细胞系,有关PlxyG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直较为缓慢。本文通过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晚期启动子在非受纳细胞系中的表达活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制约PlxyGV离体复制的原因。(1)通过基因克隆,构建由PlxyGV的晚期启动子(pxPan、pxPe18、pxPe25、pxPgp41、pxPp6.9、pxPvp39、pxPpk1、pxPgran、pxPorf21 与 pxPorf50)分别控制报告基因luciferase的10个报告质粒。通过瞬时表达实验我们发现,PlxyGV基因组不能在被转染的Sf9细胞中启动晚期与极晚期基因表达。同时我们也注意到,PlxyGV的晚期启动子报告质粒与AcMNPV共转染时均产生较高水平的荧光素酶活性。(2)通过基因克隆,构建与PlxyGV报告质粒对应的由AcMNPV的晚期启动子(acPan、acPe18、acPe25、acPgp41、acPp6.9、acPvp39、acPpk1、acPpolh、acPp10)分别控制报告基因luciferase的9个报告质粒。通过瞬时表达实验,我们发现PlxyGV晚期基因报告质粒与AcMNPV DNA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对应AcMNPV晚期基因报告质粒和AcMNPV DNA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接近甚至更高。(3)利用Bac-to-Bac系统将由PlxyGV和AcMNPV晚期启动子控制的luc基因分别转座到AcMNPV bacmid bMON14272上构建相应的晚期基因报告病毒。通过转染后感染和实时表达分析,我们发现:在PlxyGV的非受纳细胞系Sf9细胞中,插入AcMNPV基因组的PlxyGV晚期启动子都能够被激活并驱动报告基因表达。其中,pxPgp41(或 pxPgp41L)与 acPgp41、pxPvp39(或 pxPvp39L)与 acPvp39、pxPe18与acPe18(或acPe18L)、pxPorf50与acPp10四组中,虽然对应启动子所含核心基元序列TAAG的数目可能相等,但它们的表达活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显着。在pxPan与acPan、pxPpk1与acPpk1两组中,对应启动子在报告病毒感染细胞中的表达活性高低有明显差异,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却基本相同。而acPp6.9与pxPp6.9、acPe25 与 pxPe25、acPpolh 与 pxPgran、pxPorf21 与 acPp10 四组中对应启动子在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的表达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基本相同。(4)通过λ-red同源重组的方法从AcMNPV基因组中分别敲除ie1、p35、lef8或vp39基因构成重组病毒vAci~(leIKO)、vA~(cp35KO)、vAc~(lef8KO)和vAc~(vp39KO)。同时,利用Bac-To-Bac系统将含pF-~(pxPp6.9-luc)与pF-~(pxPgran-luc)的报告质粒分别转座到PlxyGV bacmid上,构成报告病毒vPx~(pxPp6.9-luc)和vPx~(pxPgran-luc)。通过瞬时表达实验,研究不同 AcMNPV 突变体(vAc~(ie1KO)、vA~(cp35KO)、vAc~(lef8KO)、vA~(vp39KO))对报告病毒中PlxyGV的晚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报告病毒vPx~(pxPp6.9-1uc)和vPx~(pxPgran-luc)分别与vAc~(vp39KO)共转染的Sf9细胞中均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荧光素酶活性;在vPx~(pxPp6.9-luc)和vPx~(pxPgran-luc)分别与vAc~(ie1KO)共转染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仅略高于vPx~(pxPp6.9-luc)和vPx~(pxPgran-luc)单独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vPx~(pxPp6.9-luc)与vAc~(lef8KO)或vA~(cp35KO)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是其与vAc~(vp39KO)共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0.98%和34.49%;而vPx~(pxPgran-luc)与 vAc~(lef8KO)或vA~(cp35KO)共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其与vAc~(vp39KO)共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0.29%和28.49%。这些结果说明:在被转染Sf9细胞中,由PlxyGV晚期启动子控制的报告基因的表达主要依赖于AcMNPV编码的RNA聚合酶;PlxyGV自身的晚期表达因子可能没有有效表达。(5)为研究AcMNPV基因组对PlxyGV DNA复制的影响,用不同的PlxyGV bacmids单独或与AcMNPV的突变体共转染Sf9或Hi5细胞。从被转染细胞中提取的病毒DNA经DpnI处理后,以gp41为标的,通过PCR检测复制的PlxyGV DNA。无论是在Sf9细胞中还是在Hi5细胞中,PlxyGV的基因组均可以进行复制;AcMNPV的叁种拯救因子ie1、p35和gp64可以增强其基因组的复制;在vAc~(lef8KO)或vAC~(vp39KO)存在的情况下,PlxyGV基因组的复制可进一步得到加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琳琳,何彩云,徐倩,袁媛[3](2012)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4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4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4,ERCC4)启动子区具有潜在功能性的rs6498486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铂类为基础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228例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DNArs6498486多态性,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28例NSCLC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化疗,化疗后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89例,无变化109例,进展26例,化疗总有效率40.79%,疾病控制率88.60%。肺鳞癌患者携带ERCC4 rs6498486 AC+CC基因型者的化疗敏感性是AA基因型者的2.77倍〔P=0.040,95%CI(1.05,7.33)〕;吸烟的男性肺鳞癌者携带ERCC4 rs6498486 AC+CC基因型者的化疗敏感性是AA基因型者的4.17倍〔P=0.023,95%CI(1.22,14.33)〕。结论 ERCC4 rs6498486多态性与晚期肺鳞癌患者铂类化疗反应性显着相关;与AA型者相比,AC+CC型携带者对铂类药物更敏感,携带同样基因型的吸烟男性肺鳞癌者的化疗敏感性则更高,提示ERCC4可能作为肺鳞癌铂类化疗反应性的预测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2年24期)
陈建芳,李建军,蒋金妍,邹岚,裴莉[4](2010)在《晚期大肠癌ERCC5基因启动子-763A>G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疗效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ERCC5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晚期大肠癌奥沙利铂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以奥沙利铂为主化疗的105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开始前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LDR方法检测ERCC5基因3个SNP位点-1415C>T(rs2094258)-7、63A>G(rs2016073)及-413C>T(rs943245)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结果:携带ERCC5-763GG-、763AG和-763AA基因型的患者化疗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7%、69.2%和52.6%,其中携带-763GG基因型的患者疾病控制率显着高于携带-763AA基因型的患者,P=0.028。携带-763AA基因型的患者中位PFS(36/95例,6个月)低于携带-763AG基因型(48/95例,8个月)及携带-763GG基因型(11/95例,10个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05,P=0.002。-1415C>T多态性与化疗疾病控制率和PFS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413C>T位点未发现遗传多态。结论:ERCC5启动子区-763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晚期大肠癌奥沙利铂临床疗效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0年24期)
陈建芳,梁后杰,王东,童晶涛,廖玲[5](2009)在《ERCC5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晚期大肠癌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5(ERCC5)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晚期大肠癌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8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以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开始前的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LDR方法检测ERCC5基因启动子区3个SNP位点-1415C>T(rs2094258)、-763A>G(rs2016073)及-413C>T(rs943245)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人群中各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但在-413C>T位点,只观察到了CC基因型,未发现遗传多态。携带-763GG基因型的患者化疗有效率高于携带-763AA基因型患者(χ2=8.568,P=0.008)及-763AG基因型患者(χ2=4.475,P=0.046)。携带-763A等位基因的患者化疗失败风险是携带-763G等位基因患者的2.39倍(OR=2.390,95%CI:1.241~4.601;P=0.009)。-1415C>T多态性与化疗敏感性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结论:中国汉族晚期大肠癌患者ERCC5启动子区-763A>G多态性与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肿瘤学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陈建芳[6](2009)在《ERCC5基因启动子区SNP与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疗效的关联分析及其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铂类药物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但就肿瘤患者个体而言,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显着个体差异。已知药物敏感性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密切相关。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途径是主要的DNA修复途径之一,与铂类药物抵抗关系密切。NER是目前唯一明确的哺乳动物正常细胞针对铂类药物造成的DNA加合物等较大损伤的修复机制。虽然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已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但目前NER修复途径SNP与铂类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少且各研究之间的结论很不一致,因此筛选出能够预测铂类药物治疗结直肠癌疗效的预测指标意义重大。ERCC5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5)又称XPG (Xeroderma pigmentosum pomplementary group G),是NER修复途径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表明ERCC5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启动子区域含数目众多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因此是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区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启动子区的基因突变如SNP可影响靶基因的转录。有研究提示ERCC5启动子区域的SNP位点可能影响基因的转录或基因功能但缺乏确凿证据。我们通过dbSNP数据库及Ensembl数据库查询ERCC5基因的SNP相关信息,结果显示此基因各个区域均存在多个SNP位点,在5’-UTR区及其上游也有较多的SNP位点;在HapMap数据库中搜索汉族人群中此基因的SNP信息也得到相吻合的结果。因此我们推测由于某些启动子区域SNP的存在,使得基因的表达水平或生物活性呈现个体差异,从而对铂类药物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有必要对ERCC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疗效的相关性作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铂类药物为主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ERCC5基因启动子区域SNP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筛选出与疗效相关的SNP位点进一步鉴定其生物学功能,并研究其对结直肠癌组织ERCC5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表达水平、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国际共享库中ERCC5基因启动子区SNP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筛选出可能影响基因表达或基因功能的SNP位点。2.应用PCR-LDR法检测ERCC5基因启动子区域候选SNP位点在以铂类药物为主化疗的中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基因型分布由χ2检验分析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通过LDA软件检测连锁不平衡。通过PHASE软件构建和分析单倍型。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及单倍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Time to progression,TTP)。应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基因型及各临床因素对TTP的影响。3.采用PCR定点突变法构建含ERCC5基因两个与疗效相关的SNP位点4种单倍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通过转染结肠癌细胞株LOVO观察SNP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合成含-763A、-763G、+25A、+25G等位的寡核苷酸探针,通过EMSA实验观察不同等位探针与核蛋白结合能力的差异,以初步鉴定SNP的功能。4.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基因型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5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筛选出6个候选SNP位点-1415C>T (rs2094258),-763A>G (rs2016073),-413C>T (rs943245),+25A>G (rs751402),+202C>T (rs2296147)及+372C>T (rs2296148)进行进一步研究。2.本研究人群中存在-1415C>T、-763A>G、+25A>G、+202C>T及+372C>T等5个位点多态,各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而在-413C>T位点,未发现遗传多态。3. 105例患者中,携带-763GG基因型的患者客观缓解率显着高于携带-763AA基因型的患者(60.0% vs. 26.3%,P=0.021)。携带+25AA基因型的患者客观缓解率显着高于携带+25GG基因型的患者(56.3% vs. 27.0%,P=0.042)。类似的,携带-763GG基因型的患者疾病控制率显着高于携带-763AA基因型的患者(86.7% vs. 52.6%,P=0.028)。携带+25AG基因型的患者疾病控制率显着高于携带+25GG基因型的患者(73.1% vs. 51.4%,P=0.035)。在-1415C>T,+202C>T及+372C>T叁个位点,未观察到多态性与化疗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相关。4.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只有-763A>G与+25A>G两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r~2=0.73,D’=0.87),单倍型分析发现105例患者中存在两种主要单倍型:-763G/+25A与-763A/+25G,其中携带-763A/+25G单倍型的患者化疗不敏感(SD+PD)的风险显着高于携带-763G/+25A单倍型的患者(62.5% vs. 29.7%,OR 2.000,95% CI 1.110~3.602,P=0.021)。类似的,携带-763A/+25G单倍型的患者化疗疾病进展(PD)的风险显着高于携带-763G/+25A单倍型的患者(66.7% vs. 25.0%,OR 2.148,95% CI 1.130~4.085,P=0.020)。5.联合基因型分析发现常见的基因型联合有叁种,分别是-763AA+25GG,-763AG+25AG,-763GG+25AA。携带-763GG+25AA基因型的患者化疗客观缓解率(61.5%)高于携带-763AA+25GG基因型的患者(27.3%),差异显着(P=0.044)。携带-763GG+25AA基因型的患者化疗疾病控制率(84.6%)及携带-763AG+25AG基因型的患者(73.3%)均高于携带-763AA+25GG基因型的患者(51.5%),差异显着(分别是P=0.049,P=0.047)。6. 95例患者总的中位TTP为8个月。含-763AA基因型的患者中位TTP(36/95例,6个月)显着低于含-763AG基因型(48/95例,8个月)及含-763GG基因型(11/95例,10个月)的患者(P=0.009)。同样,含+25GG基因型的患者中位TTP(35/95例,5个月)显着低于含+25AG基因型(48/95例,8个月)及+25AA基因型(12/95例,6个月)的患者(P=0.029)。而-1415C>T,+202C>T,+372C>T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中位TTP无显着差异。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763AA基因型、+25GG基因型是疾病进展的风险基因型,携带一个或以上风险基因型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显着增加(HR 1.948,95% CI 1.211~3.134,P=0.006)。7.成功构建了含ERCC5基因-763A>G及+25A>G两个SNP位点的四种单倍型pGL3-Basic重组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ERCC5基因-910至+292bp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但不同单倍型片段启动子活性存在差异,-763A/+25G单倍型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叁种单倍型(P<0.05)。8.在-763A>G位点,-763A、-763G等位探针均能特异性地与核蛋白结合且二者与核蛋白的结合量存在差异,A等位探针与核蛋白的结合量较多,约为G等位探针的1.5倍。在+25A>G位点,+25A等位探针不能与核蛋白特异性结合,+25G等位探针能与核蛋白特异性结合。9.不同基因型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5 mRNA及蛋白表达均存在差异。ERCC5 mRNA在-763AG+25GG、-763AA+25GG、-763AA+25AG基因型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763GG+25AA基因型(P<0.001);而在-763AG+25AG基因型中的表达则显着低于-763GG+25AA基因型(P<0.01)。ERCC5蛋白在-763AA+25GG及-763AG+25GG基因型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763GG+25AA基因型(P<0.05),而在-763AG+25AG基因型中的表达则显着低于-763GG+25AA基因型(P<0.05)。在叁种较常见的基因型中,-763AA+25GG基因型组织中ERCC5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较强,-763GG+25AA次之,而-763AG+25AG最弱(P值均<0.05)。结论1. ERCC5基因启动子区域SNP位点-763A>G及+25A>G与中国汉族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相关。2. ERCC5基因-763A/+25G单倍型能显着增强基因启动子活性。基因型为-763AA+25GG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5 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强。3. -763A、-763G等位探针之间,+25A、+25G等位探针之间与核蛋白结合能力存在差异。-763A>G及+25A>G多态可改变与核蛋白的结合活性。4. -763A等位基因、+25G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增强与转录因子结合能力,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引起相关基因型患者癌组织中ERCC5的表达增强最终导致对铂类药物反应性差。(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刘明富,梁布锋,陈东,胡志红[7](1995)在《昆虫杆状病毒晚期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启动CAT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油桐尺蠖(Buzurasuppressaria)核多角体病毒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及5′端编码区,以两种不同方式置于缺乏启动子的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基因上游,使其分别终止在不同翻译终止位点,其宿主菌具有明显不同的氯霉素抗性,最高达200mg/L LB培养基以上,表明昆虫病毒启动子能启动原核基因表达。对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能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工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杂志》期刊1995年02期)
王晓鸣,于曼,王嘉玺,吴淑华,胡裕文[8](1989)在《人β干挠素基因在SV40晚期启动子控制下在小鼠骨髓瘤细胞中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成纤维细胞干挠素(Hu-IFN-β)基因的HindⅡ片段,插入载体pSV2-dhfr质粒中SV40晚期启动子(Lp)下游PvuⅡ位点处。用此重组质粒与带有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XGPRT)基因的质粒pSV2-gpt共转染次黄嘌吟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缺陷的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在含有霉酚酸和氨基喋呤的选择培基中,筛选出有效地组成性表达的细胞株。在未加氨甲喋呤压力倍增的条件下,Hu-IFN-β抗病毒活性为1275U/10~5细胞,1ml,48小时。(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89年05期)
李景赞,胡裕文,陈勇,侯云德[9](1988)在《在大肠杆菌中人腺病毒5型及昆虫核多角体病毒晚期启动子表达CAT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证明,含有人5型腺病毒及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cNPV)启动子的DNA片段,可在大肠杆菌中起始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使转化宿主菌表现为氯霉素抗性型。这说明,除痘苗病毒启动子外,其它人类病毒及昆虫病毒的启动子也能有效地在大肠杆菌中工作。(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周春燕,柳元元[10](1986)在《利用5型腺病毒晚期启动子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病毒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用腺病毒(AdV)做载体也早已有人研究。Carl Thummel等构建了AdV-SV40重组体,在AdV晚期启动子控制下表达SV40T抗原。我们用AdV5晚期启动子(LLP)构建了一个新的质粒。用SV40启动neo基因做为真核细胞筛选标志,用AdV5 LLP在Vero细胞内表达HBsAg。并单独用AdV5LLP代替SV40早期启动子,在Vero细胞内表达neo基因。(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1986年04期)
晚期启动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杆状病毒是一类由囊膜包被杆状核衣壳的、含单一双链环状超螺旋基因组的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5tellagranulovirus,PlxyGV)属于杆状病毒中的β-杆状病毒属。由于缺少合适的受纳细胞系,有关PlxyG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直较为缓慢。本文通过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晚期启动子在非受纳细胞系中的表达活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制约PlxyGV离体复制的原因。(1)通过基因克隆,构建由PlxyGV的晚期启动子(pxPan、pxPe18、pxPe25、pxPgp41、pxPp6.9、pxPvp39、pxPpk1、pxPgran、pxPorf21 与 pxPorf50)分别控制报告基因luciferase的10个报告质粒。通过瞬时表达实验我们发现,PlxyGV基因组不能在被转染的Sf9细胞中启动晚期与极晚期基因表达。同时我们也注意到,PlxyGV的晚期启动子报告质粒与AcMNPV共转染时均产生较高水平的荧光素酶活性。(2)通过基因克隆,构建与PlxyGV报告质粒对应的由AcMNPV的晚期启动子(acPan、acPe18、acPe25、acPgp41、acPp6.9、acPvp39、acPpk1、acPpolh、acPp10)分别控制报告基因luciferase的9个报告质粒。通过瞬时表达实验,我们发现PlxyGV晚期基因报告质粒与AcMNPV DNA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对应AcMNPV晚期基因报告质粒和AcMNPV DNA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接近甚至更高。(3)利用Bac-to-Bac系统将由PlxyGV和AcMNPV晚期启动子控制的luc基因分别转座到AcMNPV bacmid bMON14272上构建相应的晚期基因报告病毒。通过转染后感染和实时表达分析,我们发现:在PlxyGV的非受纳细胞系Sf9细胞中,插入AcMNPV基因组的PlxyGV晚期启动子都能够被激活并驱动报告基因表达。其中,pxPgp41(或 pxPgp41L)与 acPgp41、pxPvp39(或 pxPvp39L)与 acPvp39、pxPe18与acPe18(或acPe18L)、pxPorf50与acPp10四组中,虽然对应启动子所含核心基元序列TAAG的数目可能相等,但它们的表达活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显着。在pxPan与acPan、pxPpk1与acPpk1两组中,对应启动子在报告病毒感染细胞中的表达活性高低有明显差异,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却基本相同。而acPp6.9与pxPp6.9、acPe25 与 pxPe25、acPpolh 与 pxPgran、pxPorf21 与 acPp10 四组中对应启动子在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的表达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基本相同。(4)通过λ-red同源重组的方法从AcMNPV基因组中分别敲除ie1、p35、lef8或vp39基因构成重组病毒vAci~(leIKO)、vA~(cp35KO)、vAc~(lef8KO)和vAc~(vp39KO)。同时,利用Bac-To-Bac系统将含pF-~(pxPp6.9-luc)与pF-~(pxPgran-luc)的报告质粒分别转座到PlxyGV bacmid上,构成报告病毒vPx~(pxPp6.9-luc)和vPx~(pxPgran-luc)。通过瞬时表达实验,研究不同 AcMNPV 突变体(vAc~(ie1KO)、vA~(cp35KO)、vAc~(lef8KO)、vA~(vp39KO))对报告病毒中PlxyGV的晚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报告病毒vPx~(pxPp6.9-1uc)和vPx~(pxPgran-luc)分别与vAc~(vp39KO)共转染的Sf9细胞中均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荧光素酶活性;在vPx~(pxPp6.9-luc)和vPx~(pxPgran-luc)分别与vAc~(ie1KO)共转染的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仅略高于vPx~(pxPp6.9-luc)和vPx~(pxPgran-luc)单独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vPx~(pxPp6.9-luc)与vAc~(lef8KO)或vA~(cp35KO)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是其与vAc~(vp39KO)共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0.98%和34.49%;而vPx~(pxPgran-luc)与 vAc~(lef8KO)或vA~(cp35KO)共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其与vAc~(vp39KO)共转染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0.29%和28.49%。这些结果说明:在被转染Sf9细胞中,由PlxyGV晚期启动子控制的报告基因的表达主要依赖于AcMNPV编码的RNA聚合酶;PlxyGV自身的晚期表达因子可能没有有效表达。(5)为研究AcMNPV基因组对PlxyGV DNA复制的影响,用不同的PlxyGV bacmids单独或与AcMNPV的突变体共转染Sf9或Hi5细胞。从被转染细胞中提取的病毒DNA经DpnI处理后,以gp41为标的,通过PCR检测复制的PlxyGV DNA。无论是在Sf9细胞中还是在Hi5细胞中,PlxyGV的基因组均可以进行复制;AcMNPV的叁种拯救因子ie1、p35和gp64可以增强其基因组的复制;在vAc~(lef8KO)或vAC~(vp39KO)存在的情况下,PlxyGV基因组的复制可进一步得到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期启动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星.AcMNPV早、晚期启动子调控表达BmKIT的抗虫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6
[2].任禾林.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晚期启动子在非受纳细胞系中的表达活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张琳琳,何彩云,徐倩,袁媛.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4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
[4].陈建芳,李建军,蒋金妍,邹岚,裴莉.晚期大肠癌ERCC5基因启动子-763A>G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疗效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
[5].陈建芳,梁后杰,王东,童晶涛,廖玲.ERCC5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晚期大肠癌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
[6].陈建芳.ERCC5基因启动子区SNP与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疗效的关联分析及其功能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9
[7].刘明富,梁布锋,陈东,胡志红.昆虫杆状病毒晚期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启动CAT基因表达[J].生物化学杂志.1995
[8].王晓鸣,于曼,王嘉玺,吴淑华,胡裕文.人β干挠素基因在SV40晚期启动子控制下在小鼠骨髓瘤细胞中表达[J].遗传学报.1989
[9].李景赞,胡裕文,陈勇,侯云德.在大肠杆菌中人腺病毒5型及昆虫核多角体病毒晚期启动子表达CAT基因[J].病毒学报.1988
[10].周春燕,柳元元.利用5型腺病毒晚期启动子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J].病毒学报.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