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胡蜂,质体,种子,百部,生态,拉萨市,昆虫。
种子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李菁[1](2019)在《撒播绿色种子 搭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桥梁》一文中研究指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不仅是诗人海子对未来的向往,还是坐落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最美海岸”杨梅坑一带七娘山下的深圳市生态监测自然学校(以下简称“自然学校”)真实写照。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生态监测自然学校,它于2018年7月成为原环境保护部宣传教(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12-06)
王天奡[2](2019)在《将健康传播的种子撒到最基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传播健康知识,要结合习惯和风俗指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未来更多的中国人少得病、晚得病、得小病。”11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作为中国健康知识宣传员,出现在湖南的传播讲台上。此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湖南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中(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1-27)
陈嘉木[3](2019)在《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记吉林省烟草专卖局退休干部姜国林》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市净月区的金叶嘉园里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但在收藏雷锋藏品、弘扬雷锋文化和传承雷锋精神上却十分大方,从不吝啬。他就是省烟草专卖局退休干部姜国林。今年66岁的姜国林,居住在带有阁楼的11楼。从室内拾阶而上进入阁楼,映入眼帘的全部都是雷锋题材的藏品。这位"雷锋知音"为什么对雷锋有如此浓厚的情结?又(本文来源于《新长征(党建版)》期刊2019年11期)
陈曦,李新臣,宋小玲,强胜,戴伟民[4](2019)在《入侵植物黄顶菊的植物学性状和种子传播特性观察及ITS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的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inn.) Kuntze]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性状和种子传播特性进行观察和统计,并基于ITS序列构建黄顶菊与菊科(Asteraceae)其他植物的系统进化树。观察结果表明:黄顶菊株高0.3~2.0 m、茎直径1.62~5.45 mm,根系发达;每个头状花序包含小花1~20朵,其中,舌状花1朵、管状花0~19朵;成熟种子黑色、披针状、扁平、无冠毛,种皮具10棱痕。黄顶菊单株有小花8 302朵、饱满种子6 698粒,结实率为80.7%;种子千粒质量0.224 0 g,种子萌发势和萌发率分别为86.0%和98.6%。黄顶菊种子的水平漂移距离随风速增大(0.7~3.5 m·s~(-1))逐渐增大且差异显着(P<0.05),其中,在3.5 m·s~(-1)风速(相当于自然界中叁级风)下,种子的水平漂移距离最大(60.54 cm)。在静止和搅拌条件下分别浸泡6~36 h,漂浮种子数存在明显差异;在搅拌条件下,随搅拌次数和浸泡时间的增加,漂浮种子数逐渐减少,浸泡36 h(6次搅拌)后已无漂浮种子;而在静止状态下,浸泡36 h后仍无种子下沉,漂浮种子数保持恒定。ITS片段扩增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黄顶菊ITS片段长度为682 bp,含有变异位点310个、简约信息位点284个、保守位点242个和自裔位点26个,T(U)、C、A和G碱基数量分别占碱基总数的26.6%、23.6%、24.0%和25.8%,且供试黄顶菊与原产地(南美洲)黄顶菊的ITS序列完全一致;在NJ系统进化树上,供试黄顶菊与原产地黄顶菊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与其他4种供试菊科植物以及黄顶菊属(Flaveria Jussieu)及其近缘属植物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结实率较高、单株种子数多,种子萌发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随风和随水流传播的能力;供试黄顶菊的株高和头状花序所包含的管状花数均高于原产地,与其生境适应性有关。依据观察结果,对黄顶菊的防除提出了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宁,高帅,陈思宇,任源浩,李延鹏[5](2019)在《云南拉沙山滇金丝猴的种子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灵长类是森林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其行为对于森林植物的更新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虽然大量国外科学家关注了灵长类的种子传播行为,但我国的灵长类种子传播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不利于厘清我国灵长类的种子传播行为特点。本研究以云南拉沙山为研究地,关注滇金丝猴对果实性植物的取食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通过在夜栖地和午休地收集粪便分析灵长类的种子传播特点。结果表明:滇金丝猴共取食9科14种果实性植物,其中蔷薇科植物相对较多,共有6种,占所有植物种类的42.86%。果实特征影响着滇金丝猴的食物选择,滇金丝猴偏好选择肉质果植物和红色果实植物,分别有12种和8种,各占总数的85.71%和57.14%。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滇金丝猴粪便排放的种子有所差异,75%的种子被排放至夜栖地,仅有25%被排放至午休地。在夜栖地中,大量完整的蔷薇科植物种子被滇金丝猴排放至冷杉林中,这对于某些阔叶树种子在冷杉林中更新至关重要。本研究初步证实了滇金丝猴作为种子传播者在生态系统植物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施铭[6](2019)在《我省科学家解析胡蜂传播对大百部种子的识别机制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施铭)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团队经过多年探索,解析了胡蜂传播对大百部种子的识别机制及其生态意义。胡蜂传播,即种子被胡蜂科昆虫进行传播,是蚁播植物中罕见的种子传播类型。目前仅在3个被子植物科中被发现,即Vancouver(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9-03-21)
徐杰[7](2019)在《种子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你一定知道,蒲公英是靠风传播种子的。其实,靠风传播种子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悬铃木、臭椿、枫杨等。叁角槭(qì,又名叁角枫)的果实较重,不像蒲公英、杨柳那样可以随风飘得很远,但叁角槭两翼的翅膀扩大了果实的风阻,这对翅膀在有风的情况下,果实就会不停地旋转,叁角槭的种子在这张薄膜的两(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9年22期)
王坤宁,李婧璇[8](2019)在《《种子钟扬》:传播“种子”的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9月25日,一场车祸让53岁的复旦大学植物学家钟扬永远地停下了他追梦的脚步。2018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追授钟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十几本有关钟扬的图书陆续上市,其中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新华社记者陈芳(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1-10)
赵汉斌[9](2018)在《为了传播,大百部种子扮成昆虫“招蜂”》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在整个东南亚,百部科植物百部属的大百部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其杀虫、止咳润肺的功效已得到验证。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百部属植物种子传播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直到最近,研究团队在进行植物调查时,才破解了这一秘密。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2-11)
纪红建,王永红[10](2018)在《传播现代医疗的“种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燕、杨海明、于亚滨、张莉莉……这一个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更代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事业。从2015年开始,一批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舍小家顾大家,从内地各大医院来到雪域高原,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挥洒青春和汗水。随着他们的到来,我区一项又一项医(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8-11-05)
种子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传播健康知识,要结合习惯和风俗指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未来更多的中国人少得病、晚得病、得小病。”11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作为中国健康知识宣传员,出现在湖南的传播讲台上。此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湖南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晶,李菁.撒播绿色种子搭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桥梁[N].中国环境报.2019
[2].王天奡.将健康传播的种子撒到最基层[N].人民政协报.2019
[3].陈嘉木.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记吉林省烟草专卖局退休干部姜国林[J].新长征(党建版).2019
[4].陈曦,李新臣,宋小玲,强胜,戴伟民.入侵植物黄顶菊的植物学性状和种子传播特性观察及ITS分子鉴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5].李宁,高帅,陈思宇,任源浩,李延鹏.云南拉沙山滇金丝猴的种子传播[J].生态学杂志.2019
[6].施铭.我省科学家解析胡蜂传播对大百部种子的识别机制及意义[N].云南日报.2019
[7].徐杰.种子的传播[J].阅读.2019
[8].王坤宁,李婧璇.《种子钟扬》:传播“种子”的力量[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9].赵汉斌.为了传播,大百部种子扮成昆虫“招蜂”[N].科技日报.2018
[10].纪红建,王永红.传播现代医疗的“种子”[N].西藏日报(汉).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