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1]2004年在《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道路景观、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烘托城市建筑艺术,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洁生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所聚居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有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创造一个适应人类聚居的有个性、有魅力的城市环境,加快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位置得天独厚,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探讨其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及规划设计对武汉城市形象、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以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从总体布局、特色构筑、艺术构思、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进行了总体设计,以及对各类型道路绿地景观进行了具体设计并提出改进方法;最后分析了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发展优势和规划设计难点,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便为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靳牡丹[2]2009年在《上海市崇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的城市要与绿色并存。生态城市要依靠城市绿地系统来营建,同时又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目标。因此,应该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机动车尾气成为当前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占整个城市污染的60—90%,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基本骨架的道路绿地(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的用地),具有净化城市、调节气候、消音降噪、防风固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作用,同时又具有组织道路空间、美化道路景观、提供游憩休闲、体现文化特色、提供方便交通等功能,并且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绿地形式和多变的季相色彩影响着城市的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所以,为了减轻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是当务之急。上海市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而崇明是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空间。依照《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上海崇明岛将基本建设成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品牌,以闻名的游乐度假为主导,以发达的清洁生产为支撑,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健全、城乡融合的上海世界级城市的生态岛区和最优美的“海上花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类生态环境与生态活动示范岛区。道路绿地建设在崇明整体规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ArcGIS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分析了崇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评价和景观格局,研究了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的生态学基础和尾气、噪声扩散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AutoCAD2004对崇明城市道路绿地的代表类型进行了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平面图和剖面图。旨在更好地发挥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来减轻机动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崇明的整体规划奠定基础。
申勇[3]2006年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面对21世纪,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我国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道路绿地也备受关注。道路绿地景观是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花、地被等绿化植物和绿地范围内的喷泉、座椅、花坛、亭廊等小品组成的以视觉为主并兼顾游憩功能的景观,包括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用地范围内环境景观营造。道路绿地景观的美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市区域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它以网状的形式分别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乡之间,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绿地系统。 道路、广场绿化具有生态保护,交通组织,景观组织,安全保护、文化隐喻等功能。建设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交通安全和城市形象等,间接地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道路绿地的建设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搞好道路、广场绿化,美化城乡环境,提高道路综合效益是城建、道路、园林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搞好道路绿地建设工作的关键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工作,它不仅要考虑设计范围内的气候、土壤、水文及植物的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和美学特性,还要考虑绿化植物的选择、种植形式、造景手法等,同时要处理好道路绿地景观因素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营造、景观组织、人文化内涵、色彩展示之间的关系等。 近年来,我国珠海在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塑造了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的特色。通过对珠海道路绿地建设的实地考察,本论文结合珠海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文化内涵的展示和色彩的运用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道路绿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道路绿地设计的水平,深入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特色化的了解,为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刘锐[4]2017年在《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带给人类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与自然协调的呼唤日益强烈。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它处于自然水体和陆地相交的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度高、人文历史悠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矛盾也更为集中突出,寻求两者关系的协调,其挑战也更加艰巨。当今的广州旧城发展过程中,重经济轻生态、重利用轻保护的问题在旧城滨水地区普遍存在,使得旧城滨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受到很大破坏,滨水地区一度从城市的正面走向城市的背面,甚至变成了城市中被遗忘的地带。面对现实的各种困境,需要重新思考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整体重塑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主线,展开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在两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人、水、城关系密切,经历了从傍水而居、因水而兴、水城一体,而又逐渐瓦解变化的历史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特征和启示,归纳出了 "古代自发协调"、"近代逐步失调"、"现代全面失调"的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脉络,深刻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是贯穿广州旧城演变历程的核心主线。抓住这一主线,从规划、建筑、景观叁个层面概括总结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现状特征,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教训进行相应的设计策略分析,进而综合集成了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一体化设计策略群作为互联、动态、开放的体系,价值取向是内在的核心影响因素,论文最后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价值观念,探索性地从稳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序活力的人类滨水活动、延续多元的城市历史文脉叁方面总结提炼出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设计价值取向。论文分四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立题。包括本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结合背景研究、相关学科理论及各种研究的综述,通过追踪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历程,确立了"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作为本论文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体系建构。主要是本论文的第叁章。结合"人与自然协调"这一主线,从"整体思维、价值观念、专业理论"叁方面,对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的内涵进行解读和研究体系建构。明确了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叁个层面进行分析,综合集成一体化设计策略群;并提出"指导原则"、"多级策略"、"总结提炼"叁个层次的设计研究推导模式。第叁部分:分析求证。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主线,分别从规划、建筑、景观叁个层面进行论证,详细分析并概括了广州1旧城滨水地区的现状特征,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的经验教训,总结出规划层面"总体协调"、建筑层面"特色延续"、景观层面"多维均衡"的多项具体策略。第四部分:总结提炼。总结回顾前文基础上,围绕人与自然协调的主线,综合集成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并进一步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价值观念,总结提炼出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设计价值取向。
隋晓冬[5]2011年在《哈尔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长远的意义。本文以哈尔滨主城区(南岗区、香坊区、道里区、道外区)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旨在促进哈尔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建设。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除第一章外,第二章主要阐明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概念,以及本文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包括景观生态学、现代道路美学、景观叁元论等理论。第叁章是在城市道路和城市道路绿地分类的基础上,划分了哈尔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类型,并说明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功能和影响要素,从而为下面的调研活动提供了依据。第四章首先运用统计分析法,定量的分析了哈尔滨路绿地增长情况,以及各等级道路绿地率情况,将其与园林城市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同时比较了各个行政区间道路绿地面积的差距。然后通过实地勘察的方式,调研了哈尔滨各类型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包括植物种类,植物配置形式,小品类型,养护管理现状等。从生态学、景观学等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总结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包括:绿地率不足,缺乏艺术配置,地域性特色不突出,养护管理不足等问题。第五章是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各类型道路绿地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以及适合哈尔滨道路绿地种植的植物类型。最后提出了:丰富绿化物种,加强垂直绿化,构建欧陆风情、冰雪文化等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等发展建议,希望对哈尔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未来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婷[6]2013年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美丽的色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的财富,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审美要求也日益增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景观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容易创造气氛和情感的手段之一。景观设计中的色彩问题也由过去不被人们注意,逐步提高到设计主体的地位。有学者直接针对城市、建筑和色彩的主题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研究工作围绕这一系列的主题展开。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的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色彩的研究多集中在道路路面、标识系统、道路两侧建筑外立面的色彩设计上,而忽略了绿地景观的色彩设计;又或者仅以绿地景观中植物景观色彩的美学应用等微观领域为主,缺乏宏观系统的研究。这都使得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出现诸如“色彩污染”、“色彩混乱”等色彩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尤其是其色彩设计的研究以及完善一套系统的理论势在必行。由于对色彩设计的研究是城市中出现的新问题,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的设计研究更是匮乏,因而还没有成熟完整的理论,也没有公认的方法可供借鉴。因此,本文采取文献分析、类比演绎、交叉学科研究与系统综合四种研究方法,从色彩学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入手,以城市道路绿地使用主体的差异为线索,探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以此指导实践。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城市道路绿地的发展起源、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存在的色彩问题,体现色彩设计对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重要性;(2)介绍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探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范围界定、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要素的构成;(3)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色彩、色彩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使用主体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4)分析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具体设计方法指引;(5)将分析所得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的具体实践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郭雅洁[7]2008年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具有周期长、牵涉面广的特点,设计意图在实施中往往难以被充分贯彻,常规的设计成果面临着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本论文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应的可供遵循或参考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标准和范例,以更有效地推动设计导则的研究,控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实施。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首先(第一章),阐述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方法。其次(第二章),界定和辨析城市道路景观概念,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要素特性,从硬性建构和软性建构两方面来进行组成建构和设计策略研究,并尝试建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评价体系。再次(第叁章),根据以上的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和导则编制方法,提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理论架构。之后(第四章),确定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城市道路的特点,提出导则编制的基本内容,确定导则编制模板,并对导则的执行提出实施策略。最后(第五章),选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查,形成设计导则范本,验证本研究理论成果的实用性。本文形成五项技术成果:①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建构和策略。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③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模板。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实施管理办法。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范例性文本文件。全文正文共69293字,15张表格和53幅图片,参阅参考文献134篇(部)。
邹斐[8]2016年在《长沙市星沙城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道路的快速建设和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道路绿地景观在丰富城市景观和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日益突出。植物是绿色空间的主角,同时也是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兼顾着景观和生态的功能。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不仅扮演着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角色,更是保障人类健康生存空间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加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总结了城市道路分车带类型、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功能、构成要素、设计原则及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长沙市星沙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对星沙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星沙所有道路的道路绿化断面形式、植物种类及应用频率、植物的生长状况、观赏特性、植物群落结构及各道路分车带植物景观现状,分析得出星沙道路植物景观总体现状及树种应用情况,探讨星沙地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提出值得推荐的树种种类及植物配置模式,并针对星沙地区道路绿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改进的措施,为星沙地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参考建议。1本次调查了星沙26条道路,道路断面形式有一板两带式和两板叁带式。通过对星沙道路分车带景观调查发现:一板两带的道路由于车行道过宽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且该分车带上植物景观配置相对单一,有的甚至只有行道树,看不到灌木和地被;两板叁带的道路通常是对原有的道路的扩建或新建,其植物种类比较多,景观层次也相对丰富,且大大地提高了行车安全,起到了很好地分隔车流、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2调查发现,植物有85种,属57科。其中乔木32种,灌木31种,草本19种,藤本植物1种,竹类2种,分别占总植物的37.6%、36.5%、22.4%、1.2%、2.3%。不同种类植物应用频率不同,其乔木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前八位依次是香樟、广玉兰、复羽叶栾树、桂花、银杏、紫叶李、樱花、杜英,其中香樟应用频率达100%;灌木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前八位依次是红橙木、杜鹃、海桐、山茶、大叶黄杨、四季桂、红叶石楠、小叶女贞;草本植物使用频率的前叁位依次是:麦冬、美女樱、叁色堇;藤本只有爬山虎;竹类只有凤尾竹和四季竹。3通过调查星沙道路绿地的植物种类、应用频率、生长状况、观赏特性、植物群落、及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道路绿地断面形式过于简单;行道树品种较少,长势不一;植物配置缺乏特色;冬季植物景观效果较差;养护不周;部分行道树间距不合理。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重视道路分车带设计;道路绿地植物种类多样性;注重植物配置多样化;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完善后期养护工作;依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进行设计。4通过对星沙道路绿地树种调查和总结,提出其值得推荐的树种种类,包括行道树、乔木、灌木、地被等。并分别从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乔木+地被、灌木+地被这五类配置模式对星沙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进行探讨。
杨晶[9]2014年在《滨江大城市绿地空间演变的历程、机制与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成长是过去100年的普遍特征。无论城市大小,国家贫富,成长都是主导特征。因此,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造成的环境冲击也是多元的:城市蔓延改变周围地区,并影响自然环境。大量人口涌入,快速化的城市发展,必然给母体城市带来不容忽视的能耗,污染问题。城市绿地空间既是环境的一部分,也臣服于环境的限制与机会;城市及其绿地空间既是环境过程的容器,也是它的塑造者。因此探索城市绿地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考察自然环境与城市绿地空间的微妙关联,挖掘隐性的或互为掣肘或互相扶持的各种社会、经济、甚至人文要素,将增进我们对自然对绿地的敬畏与理解,也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于城市本身的社会理解。因此,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滨江大城市绿地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尤其是积极探索大城市绿地空间演变及其合理规划布局的策略,对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与指导意义,向绿色城市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论文第一部分:阅读历史。论文系统梳理了滨江大城市绿地空间演变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构筑滨江大城市绿地空间演变的概念体系。论文整理了武汉市绿地空间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将近代、现代、当代武汉城市绿地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为:自然的蕴育与生态的绿地、市政的萌芽与公园的出现、大武汉的崛起与绿带的黎明;城市绿地空间改造与城市绿地空间调整;以及恢复与发展并重、高潮与理性共存。论文亦剖析了武汉市绿地空间的发展内因与规律,结合时代历史,提取出愿景、决策、交通、人口及经济五大要素。论文探讨了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关系,理清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作用机制是进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空间演变预测的前提和基础。论文通过回溯武汉市绿地系统、绿地空间发展的历史,系统研究、总结影响或制约武汉市绿地空间演变的要素,做到以史为鉴;论文第二部分:识别地图。论文重点研究了武汉市绿地系统空间演变特性,挖掘绿地空间区域分布的特征与关联要素,探索土地变迁、经济发展、城市蔓延对绿地分布的影响和作用,构建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生态需求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论文通过对武汉四个时间节点(2000年、2001年、2005年、2007)遥感影像图的解读,提取城市化加剧的建设时期,武汉市绿地空间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得出建成区不断吞食绿地生态区和农业区,绿地分布密度持续下降、分布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离散度与破碎度持续增大、中小型绿地比重增大、大型绿地面积、比重急剧下降等特征。同时,主城区绿地的建设呈分散化和“建而不见”的特点。论文对比了武汉市2006年绿地现状图与2020年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在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滞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饱和,严重缺绿,规划难度较大且无成熟的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尝试找出导致异同的因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论文第叁部分:演化计算。论文融合前期提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要素,选择统计理论中的Biplot模型、聚类模型、图解模型,基于1949-2010年的公开统计数据,演算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人类行为—绿地发展指标群的聚类关系。根据聚类结果和偏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造成指标关联的要素,并提出科学构建评判指标体系的原则。论文应用Biplot模型对主城区宏观数据(人口、城区面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支出、耕地面积、产业人口等)的关系进行双标图及多维尺度分析,用以欧氏距离最远距离法进行聚类,对22个宏观指标进行指标聚类和偏相关分析,将指标群不断求精。对指标聚类的结果和绿地空间结构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从数据聚类关系解释结构要素特征。最终通过图解模型实现数据可视化,将基于数据演算的指标聚类关系直观展示。论文第四部分:预言未来。数据演算的结果得到8个核心绿地关联指标,根据上述指标,论文采用生长模型龚伯兹曲线,结合对应统计数据,尝试拟合1949-2010年的人口成长,拟合度实现99%,进而探讨2049年的武汉市人口、人均GDP、建成区绿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绿地总面积和生活用水总量的演算预测,与《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对比,针对异同给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武汉的思路。论文最后探讨了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
贺坤[10]2007年在《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生,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以其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和快速的衍生能力而成为遍布于我国各省、市、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高新区的出现,不但促进了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大大增强了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且打破了人类一直以来认为居住与工作难以共存的思想,对人类的未来生存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绿地景观是高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高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道路绿地景观做作为高新区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景观和生态廊道的功能,不仅可以美化高新区环境、塑造高新区形象,更是改善高新区生态环境,保障人们健康工作空间的主体。本文结合国内外诸多参考文献、国内外发展状况、国内诸多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研究探讨了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依据、原则,并结合高新区道路绿地的景观设计要素,总结归纳了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作者实际参与的泰安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具体阐述了作者的研究内容。全文共分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道路绿地景观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结合有关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2.对高新区的相关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的要求及特点,使人们对目前我国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本文后期提出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原则奠定了基础。3.结合我国高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理论基础:景观生态学及其廊道理论、视觉景观理论、人的行为心理;并详细阐述了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原则;4.从构成要素和控制要素两方面分析了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要素。5.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部分提出了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充分理解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上,首先将廊道景观的理论及有关方法应用到了高新区道路绿色廊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分析了高新区道路廊道景观设计的内容;接着从高新区道路景观的动态序列、行车环境、空间尺度和色彩质感等方面分析了高新区道路绿地视觉景观设计;最后,对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从绿化形式、功能性设施及环境小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6.泰安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以上的研究理论,详细论述了泰安高新区道路廊道景观规划。并从植物种植、功能性设施、环境小品等方面对视觉景观设计及人性化设计进行了实践,力争营造一个优美的高新区道路绿地环境。现阶段,我国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还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提高,道路绿地景观已影响到高新区的形象和环境,而且还影响到投资环境的建设。因此,本文进行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希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D]. 张红娟. 武汉大学. 2004
[2]. 上海市崇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分析及规划设计研究[D]. 靳牡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 申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4].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D]. 刘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5]. 哈尔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研究[D]. 隋晓冬.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6].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色彩设计研究[D]. 王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7].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D]. 郭雅洁. 苏州科技学院. 2008
[8]. 长沙市星沙城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D]. 邹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9]. 滨江大城市绿地空间演变的历程、机制与预测研究[D]. 杨晶. 武汉大学. 2014
[10]. 高新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贺坤.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林业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武汉市论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绿地面积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武汉规划论文; 武汉发展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绿地论文; 广州规划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景观植物论文; 道路建设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