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论文_布赖恩·博伊德,刘佳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博科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博科,普宁,民主党,传记,语料库,杰克,作家。

纳博科夫论文文献综述

布赖恩·博伊德,刘佳林[1](2019)在《纳博科夫的生平境遇》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作为优秀国际作家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面对这位个性鲜明、批评标准严格的文学大师,认识的分歧与误解仍然存在。纳博科夫与历史时代的关系是一个既令人却步又让人遐想的话题,戴维·M.贝西亚(David M. Bethea)和(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雪瑾,马晓颖,常智勇,田丽丽,王娟[2](2019)在《从“butterfly”一词看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的蝴蝶情结——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自建纳博科夫英文小说语料库,对"butterfly"一词在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词在这些小说中的搭配。研究通过数据验证了纳博科夫的蝴蝶情结在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探讨了纳博科夫对于蝴蝶的复杂情感。(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0期)

苑承丽[3](2019)在《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崔永光、李天滢在《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撰文指出,对于世界伟大作家的研究之所以能够恒久不衰,不断地除旧布新,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学创作思想和作品文本中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经典性遗产与价值。经过国内外一个多世纪的解读与正名,纳博科夫作为世界文学家的地位已经确立,其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直至今日依然在国内外得以广泛研究与传播。国内外纳博科夫研究也步入了"后纳博科夫"研究时代。站在前人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当代(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10期)

张桃洲[4](2019)在《纳博科夫的蝴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桃洲品读:纳博科夫的蝴蝶嗜好人尽皆知。美国昆虫学家、宗教学者库尔特·约翰逊和作家史蒂夫·科茨围绕纳博科夫的这一嗜好,写了一部名为《纳博科夫的蝴蝶》、兼具传记性和学术性的书,以专业眼光衡估纳博科(本文来源于《江南(江南诗)》期刊2019年04期)

周静研[5](2019)在《纳博科夫:“永不返乡,永不投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广西师大出版社精装再版的《纳博科夫传》在上海思南读书会举办新书发布会。生命如曲线蜿蜒流动“每个个体,每个生灵,每部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世界。”虽然纳博科夫如是说,但显而易见的是,他并不情愿别人——同样包括传记家轻易地步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1)

郑茗元[6](2019)在《《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常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本的细节化和文学的想象性,而纳氏"文学即童话"的理论实则植根于蕴含着深邃道德内涵的民族文学之中,表现在具有欺骗性的叙述语言及技巧上。本文从童话的魔力、细节的意义与审美狂喜的反思叁个向度,探讨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中的"文学性"规律,并分析纳博科夫来自彼岸世界的"审美狂喜"的诗意主题和"自由意志"的生命精神。(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杨莉[7](2019)在《论纳博科夫短篇小说中的流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对流亡有着切身的体验,从俄罗斯到西欧,再从西欧到美国,直至晚年时重回欧洲,这种体验几乎伴随纳博科夫一生。同时,流亡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素材,尤其在他的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集中表现了主人公的流亡经验。本论文拟对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进行整体性研究,密切关注其不同篇目就“流亡”这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貌。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中,对纳博科夫的生平及创作进行了概述,并对纳博科夫的作品,尤其是其短篇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由于他的短篇小说全集中译本在国内的长期缺席,导致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有限。研究背景里说明了选取流亡主题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在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包括《木精灵》《娜塔莎》《词语》在内的12则短篇小说,它们共同显示了流亡者面临的诸种困境。流亡者被驱逐后处在了俄罗斯之外,也因流亡地延续的政治压迫,使得他们丧失了应有的权利,处在了生活之外;同时,漂泊动荡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的亲密关系难以维系,陷入了孤独的境地。在第二章中,重点论述包括《这里说俄语》《复活节之雨》等短篇小说,它们共同展现了俄国流亡者们在异国重现故国的种种途径,一是用语言、文学和传统的在场弥补“俄罗斯”的缺席;二是在记忆的维度里重现他们共同的恋人——俄罗斯。第叁章主要探讨《柏林向导》《风流成性》《完美》等短篇小说所展示的流亡者如何积极寻找出口。流亡者们以惊奇的目光打量世界,用好奇与温柔对待他者,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困境中突围,奋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纵观纳博科夫的诸多短篇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对流亡的书写,不仅仅是对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的洞见,他笔下的流亡之路是个体从被压迫走向反抗、走向自由,从失去所有到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显现在流亡主题背后的,是纳博科夫对人的存在这一终极问题的探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洪雨涵[8](2019)在《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对外接受史上,纳博科夫成为难以绕开的影响发生源。纳博科夫以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技法,给中国的当代文坛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20世纪后期的当代作家,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纳博科夫的文学遗产的馈赠。总体来说,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的革新上。本论文在这一既定的影响事实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中国当代作家对纳博科夫所遗留的文学遗产的接受和借鉴以及被再创造的程度,从而呈现出新时期当代文学吸纳性和本土性兼具的特质。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研究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尤以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及其创作与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之关系为主线。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避免了将纳博科夫与单个当代作家进行简单的对比解读,而是提炼了纳氏独特的文学观念、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作为研究的主题。以主题研究为大框架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有专题性的细部讨论。全文一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共四大章节组成:绪论部分概括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指出纳博科夫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概述了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研究情况。正文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80年代以来纳博科夫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情况,着重介绍了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与中国当代作家的不解之缘。第二章从文学观念的影响入手,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出发,具体论述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认为“好小说都是好童话”,文学的虚构与现实的真实之间存在异质性;作家应该是“魔法师、教育家、说书人”叁位一体的存在,指出小说世界是作家独创的新天地;将写作视为“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而非道德说教;极力推崇优秀作家与优秀读者的相遇。不难发现,在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中有明显的纳博科夫影响的痕迹。第叁章从小说创作的变化入手,从创作题材、叙事策略以及语言风格叁方面探究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所给予我国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启示。第四章总结了自新时期以来,纳博科夫被我国当代文坛接受的原因,并反思了纳博科夫在中国接受之路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重申了纳博科夫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我国当代作家在吸收外国文学有益影响的同时,作为创作主体也努力寻找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发展的契合点,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文学。(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冯泽寰[9](2019)在《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非自然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不仅擅用俄、英双语写作,且精通文体学、鳞翅目昆虫学,代表作《洛丽塔》、《幽暗的火》、《普宁》、《阿达》、《说吧,记忆》等已享誉文坛多年。相比之下,尽管《绝望》的创作历程贯穿纳氏半生,却远未得到学界足够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窘境。本文拟结合非自然叙事学的观点,考察小说中的叙述时序设置、叙述空间架构,及与叙述者相关的处理(包括叙述者、叙述者心理、人称视角),借以探讨作品中的非自然特征及其所折射出的艺术创作理念。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纳氏生平、小说《绝望》的情节和创作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重点剖析《绝望》的非自然时序。故事中接续时序的混乱倒错体现在以预叙式追叙与追叙式预叙为主的无时性叙述和对省叙策略的创造性运用;叙事中反常的伪时序则具体表现为背离传统期待视野的非常规的开端、怪异的进程和出人意料的结尾。第叁章聚焦小说中的空间构造。后现代空间中的复合空间融合了过去和未来,开创了预叙性质的历时空间叙事;消解空间从话语层面解构了完整连续的传统空间,凸显了叙述的不可靠性。弗洛伊德式梦境、幻境空间中,似是而非的神话隐喻和反常的意识分裂现象分别是对释梦疗法及泛性论的滑稽戏仿。第四章围绕叙述者、叙述心理和人称转换展开。首先,叙述者赫尔曼以消解叙述欺骗读者凸显了其欺骗性,与纳博科夫争夺着作权也表现出很强的入侵性。其次,赫尔曼的不可读心理体现在他应对婚姻危机的方式、与阿德里安关于同一性的认识误差,以及他与菲利克斯的虚妄相似性叁方面。最后,在人称转换方面,第一人称复数叙述在经验自我与叙事自我之间随意转换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同人称之间的转换产生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标准形式及自带目的形式的第二人称叙述增添了文本的非自然魅力。第五章概述各章要点,总结了文中的非自然叙事手法及其所传达的反摹仿艺术理念并指出了本研究的未尽之处。通过非自然叙事的透镜,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绝望》中新颖独特的时空构造,欣赏作者别出机杼的叙述手法,一窥纳氏的反摹仿创见。(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贾莹[10](2019)在《纳博科夫的传记实验——“作家传记”的诗性历史与艺术真实》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曾在多部作品中尝试以非传统的方式撰写"作家传记"、展开大胆的传记实验。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传记以散文为主体的形式惯例,尝试了诗歌、小说、文学评传等多种艺术样式;从内容来说,他利用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为其生命历程做注解,以不同主题串联相关的人与事,聚焦抽象的意识和情感,放逐看似客观的枯燥表象。纳博科夫的传记实验消解了传统传记对线性叙事和客观真实的追求,并与传记写作中捕风捉影、猎奇翻新、哗众取宠的做法形成对抗。"作家传记"是纳博科夫以诗性的方式再现作家个人史的努力,他对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等问题的探索,透露出其独特的真实观和历史观。(本文来源于《现代传记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纳博科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自建纳博科夫英文小说语料库,对"butterfly"一词在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词在这些小说中的搭配。研究通过数据验证了纳博科夫的蝴蝶情结在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探讨了纳博科夫对于蝴蝶的复杂情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博科夫论文参考文献

[1].布赖恩·博伊德,刘佳林.纳博科夫的生平境遇[J].世界文学.2019

[2].李雪瑾,马晓颖,常智勇,田丽丽,王娟.从“butterfly”一词看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的蝴蝶情结——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作家天地.2019

[3].苑承丽.论纳博科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学术交流.2019

[4].张桃洲.纳博科夫的蝴蝶[J].江南(江南诗).2019

[5].周静研.纳博科夫:“永不返乡,永不投降”[N].社会科学报.2019

[6].郑茗元.《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

[7].杨莉.论纳博科夫短篇小说中的流亡主题[D].西北大学.2019

[8].洪雨涵.论纳博科夫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9

[9].冯泽寰.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非自然叙事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贾莹.纳博科夫的传记实验——“作家传记”的诗性历史与艺术真实[J].现代传记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汉德森的“公主电话”随着数字时代的...《洛丽塔》的叁个叙述层及其相互关系...猛火油柜结构猛火油柜结构木翻在水上。男孩站在圆木猛火油柜复原图

标签:;  ;  ;  ;  ;  ;  ;  

纳博科夫论文_布赖恩·博伊德,刘佳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