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理论与实证

股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理论与实证

董兴[1]2003年在《股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本文应用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了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股市有效性与经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第一章);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分析(第二、叁、四章);股市有效性与经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章);最后,基于前面叁部分的分析,给出相应的证策建议,并总结全文(第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要总结了现有国内外文献有关股市有效性、股市有效性与经济有效性的理论论述和实证结论,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最后给出论文结构。第二章为了克服我国学者对随机游走的各种不同的实证结论,采用对随机游走分成叁个层次:RW1、RW2和RW3,从而清晰地描述出我国股市在弱有效性叁个层次中所处的位置。第叁章为了克服我国学者在股市弱有效性检验上的各种不同的实证结论,采用弱有效性的两种表现形式——随机游走和长期记忆性,使我们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地检验我国股市。第四章为了克服我国学者在半强有效性检验中的经典事件研究法中应用个股的缺点,采用了方差界方法。这种方法以反映整体股市的股指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反映了股市的半强有效性。第五章由于国内学者没有探讨股市有效性与经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是不等价的。我们比较了这两种有效性的基本特征,建立一个联系这两种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并应用模型分析了我国股市的经济效率。第六章基于前面叁部分的分析,给出相应的证策建议,并总结全文。

张兵[2]200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判断一个金融体系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该体系的效率高低。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依赖于其有效性的高低。我们认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本身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而市场有效性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实证问题,即检验现实股票市场是否有效,本研究将对实证检验方法进行归纳,并实际运用。同时新兴的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如何是学术界和证券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将着力于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力求使我们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以求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并使得政策建议的基础更加牢固。 股票市场有效性具有独特的内涵,本文将其分为信息有效性与资源配置有效性。如果在考虑风险因素和交易成本后,不能根据公开信息获得超额利润,我们就认为股市达到了信息有效性;如果股票价格充分反映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能够作为信号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我们认为股市达到了资源配置有效性。 信息有效性理论经过法玛等人的贡献已经成熟。本研究正是在该框架下考察中国股票市场的状况,而市场有效性的假定条件是完全信息和充分竞争,同时市场主体是理性的。因此,我们的实证研究和结果可以说是市场有效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研究。但是,我们在得出结论时必须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特征。中国股市在制度设计上的固有缺陷,政府为股市发展提供了隐性担保。股票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特征与计划性管理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日益突出。 资源配置有效性是股票市场的功能效率,只有当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且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机构投资者有激励积极制造股价信息时,价格信号才能对资源配置起到比较好的引导作用。 本研究正是以股票市场效率为中心线索的。本研究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实证分析的力量。因为股票市场有效性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实证问题,而多种经济计量学方法的运用也是本研究的特色。除导论外,本论文共分八章,所做的研究主要涉及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背景、市场有效性文献回顾与理论构建、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弱式有效检验、半强式检验(事件研究法)、内幕信息研究、分 中国股市有效性分析与实证研究形市场特征研究、资源配置有效性研究,最后提出对策性思考。 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股票市场有效性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具有自身独特的体系结构。我们认为将其分为信息有效性和资源配置有效性是合理的,信息有效性是指股票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相关信息;而资源配置有效性则是市场功能效率,即价格信号是否能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信息效率是股票市场效率体系的基石,是该体系的核心, L也是资源配置效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而资源配置效率是股市的功能效率。 2、信息有效性的核心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性。对信息不断追逐的竞争机制提供了效率的制约与平衡.信息有效性表明金融世界不存在免费午餐。但信息有效性隐含着叁个前提: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投资者是理性的;证券市场是完全竟争的。 3、中国股票市场弱式有效性检验发现:运用分年度和累计年度检验得到中国股票市场从 19 9 7年开始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中国股票市场指数收益具有时变性(波动性)同时表现出“高峰肥尾,微弱却持久记忆,波动集群”。枝术分析指标在中国股票市场具有较显着的应用效果,不论运用动平均线指标还是支撑阻力线指标都能获得超额收益,但是技术分析在1997年后效果不再明显。我国股票市场总体上具有显着的星期效应,星期五收益最高,而星期一、二收益低,但星期效应在1997年以后逐渐消失。 4、我国股市尚未达f1)半强式有效。对股票股利分配预案研究发现股票价格并未对这一公开信息迅速地反应,而是存在反应不足,或者提前反应(信息泄露);对股票盈余公告的事件研究发现,基于盈余信息披露的信息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即股市未达到半强式有效。 5、分形市场理论是在放松市场信息有效性前提条件下研究市场结构特征。我国深沪两市指数和个股收益的周数据及日数据序列均发现了明显的循环周期,时间序列是一个有偏的随机游走过程。 6、我国股市资源配置有效性不高。对中国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波动与市场热点的转换,而与上市公司本身绩效的关系并不显着。我们运用持续期限分析法证实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泡沫。我们认为,资金来源于国有机构,投资渠道单一,独特的股权结构及追逐价差为动力的二级市场特征是中国股市泡沫的制度原因。同时,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要达到有效,信息含量增强。必须对做市商、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经理进行足够的激励。

聂绪雯[3]2007年在《中国股市泡沫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股市泡沫一直是学者重点研究的前言问题,随着股市的繁荣,它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备受关注的几大热点问题之一。资产泡沫是指资产价格中不能被基本面因素所解释的部分,它对现实经济的影响非常大。资产泡沫可以分为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前者以投资者理性行为和理性预期理论为基础,后者则是从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情绪或行为的角度来分析泡沫的产生发展,区分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对于正确认识股市运行状况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用市盈率法和动态自回归模型两种方法,对我国股市实际情况展开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由于本文运用的泡沫检验模型以市场有效为前提,所以本文首先运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和ADF单位根检验,对我国沪深两市的弱式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EMH),判别依据为股价序列是否符合随机游走过程。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沪深两市均满足弱式有效假设,可以进行下一步泡沫水平检验。2.本文从泡沫的统计学特征理论模型出发,对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进行了泡沫的实证检验,得出不同时期的泡沫水平图,并进一步用泡沫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判断泡沫的性质。首先采用市盈率法粗略考察不同时期市场大致的泡沫水平;然后使用动态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两市泡沫水平,绘出不同时期泡沫水平途;最后,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分析我国股市泡沫主要为理性泡沫还是非理性泡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在不同时期泡沫水平各不相同,股市刚起步时泡沫较大,在前期泡沫水平跟股市指数的拉升呈现一定联动性,但自2006年至2007年,股指虽然大幅拉升,但是泡沫仍然在可控制的合理水平内,这一结果显着异于当下流行观点,在文中,笔者具体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另外,我国股市泡沫主要为理性泡沫,即在投资者行为理性的情况下仍具有的泡沫。3.针对股市泡沫提出一些建议。笔者认为这些结果对于合理认识我国股市泡沫及风险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以给投资者的决策和管理层的监管提供一些参考。

方智[4]2012年在《基于多技术指标模型的沪深300指数走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沪深300指数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在技术分析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技术指标能不能对股市进行预测,存在着股市是否达到弱式有效性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研究我国股市有效性问题的相关文献,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得出我国股市未达到弱式有效性,在这一前提下,基于多技术指标构建模型短期预测沪深300指数。股票中的技术指标,是评价股票某一特性而构造出的数学公式,用来计算股票相关数据。技术指标分析法,根据统计学中分析方法,考察技术指标间的统计性质,构建模型预测股票未来走势的分析方法。本文根据技术指标选取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组合使用原则,挑选出能概括超买超卖型、成交量型、能量型、趋势型和停损型的14个常用技术指标,对14个技术指标提示的买卖点进行数据预处理,以便后文分析。由于单一技术指标在提示股票指数买卖点上存在着片面性,利用多个技术指标提高预测准确率就显得势在必行,而且选取技术指标的方式对于成功构建预测模型预测沪深300指数走势至关重要。本文运用统计学中的泊松相关系数矩阵考察技术指标两两之间在提示买卖点上的相似性,再进一步利用聚类分析对技术指标提示买卖点进行分类,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常用的14个技术指标与沪深300指数之间的关联程度数量化,进行排名并结合样本数据的实际状况,最终选取与沪深300指数关联度比较大的OBV、RSI、PSY、DMI、SAR五个技术指标,基于这五个技术指标构建预测模型短期预测沪深300指数,在最大精准率下应用最少的技术指标是本文选取技术指标的一个基本原则。预测方法按统计性质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本文主要是对沪深300指数运用定量分析手段预测其短期走势。定量预测方法的发展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大体上可分为叁个阶段:结构计量模型阶段、时间序列分析阶段和智能预测阶段。由于股票市场无时无刻都受到各种确定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并且时间的不可逆性导致了股票市场具有非线性的特征,继续使用以前的线性分析或近似分析已无法准确分析研究出股票市场的特征和趋势。从定量预测发展阶段来说,目前主要研究集中在非线性、非参数的智能预测,把新的预测方法应用于实际是否能提高预测效果和精度就显得异常重要。股市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非线性和时变性等特征,本文在对股价主要预测方法介绍及评论后,最终确定决策树分析和RBF神经网络分析预测沪深300指数。决策树分析不仅能对沪深300指数走势方向进行预测,而且能够验证技术指标用于预测的有效性。最后运用RBF神经网络分析对沪深300指数短期具体点位进行预测。实证分析表明决策树分析和RBF网络分析能够准确地进行短期预测,为投资者短期预测提供思路及方法参考。最后本文分别给予证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相关建议,对证券监管机构来说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对投资者来说,要将本文分析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结合运用;(2)顺势而为;(3)量价配合;(4)多种技术指标结合使用;(5)利用非线性方法预测。为保证我国股市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不断提高股市有效性、甄别筛选技术指标思路和应用恰当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实用价值。

周东生[5]2005年在《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与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指出市场有效性研究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投资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市场特征的分析,同时也是可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策略的探索过程,它还是投资者选择积极投资管理或消极投资管理的重要依据。本论文以市场效率为核心,在分析检验市场有效性的同时,探讨投资策略与投资决策方法。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根据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分析,得出市场绝对有效缺乏微观基础的结论,市场有效是相对的;市场有效程度和投资策略的可获利性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投资者需要对市场有效程度和投资策略可获利性进行动态的监测与分析,并努力发现新的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策略,不断进行投资策略的创新,在择股择时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投资组合的调整,才能在投资竞争中取得理想的业绩。 2.股票市场有效程度的准确测度依赖于股票市场中所有股票和股票组合的有效程度的测度。为此,本文引入了股票有效、市场有效度、市场一致有效度、市场分类有效度等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测度方法。由于市场不是绝对有效的,也不是一致有效的,以前的许多研究经常由于股票抽样不同和时间区间选择不同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度量市场的有效度和一致有效度比单纯判断市场是否有效更有价值,也更加合理。市场分类有效度对于正确选择投资范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对沪深两市进行了市场有效度分析。结论是:1996年后沪深两市的股票日收益率关于游程检验、Q统计量检验和方差比检验已达到一般弱有效,但未达到高度有效;股票的周收益率关于Q统计量检验和方差比检验达到了一般弱有效,关于游程检验基本达到了高度有效;股票的月收益率关于叁种检验方法都基本达到高度有效。在市场分类有效度的检验中发现,小盘股的有效度要低于大盘股的有效度。 4.提出了一种与投资策略相结合的技术分析有效性检验方法:采用计算考虑交易费用的投资策略的动态总收益率并与购买—持有策略收益率相比较的方法,对技术分析方法在中国股市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进行分析,并由此检验我国股市的弱式有效性。探讨了移动平均线法则和过滤检验等技术分析方法的参数优化问题。对几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手段进行了推广。对于移动平均线方法,将变长移动平均交易法则的参数由叁个扩展到六个,交易范围中断交易法则的参数由一个扩展到二个,即允许买入与卖出的参数不同。对于过滤检验,允许买入滤子与卖出滤子不同。实证分析表明,推广后的技术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效果;它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市场的有效性。本文同时利用遗传规划方法对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发现通过遗传规划方法能够产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新的综合交易规则,并在许多方面要优于单一技术分析方法。

毛春林[6]2012年在《有效市场理论与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文中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是现代金融经济学领域两大基石之一,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Fama于1970年正式提出了市场有效性被广为接受的定义,形成了有效市场理论的框架体系,同时,也奠定了理论本身在金融学理论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对市场有效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二十余年中,市场迅速扩张,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也逐渐上升,表明股票市场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从萌芽、产生、发展到向规范化推进的过程中,中国股市在发展中慢慢成熟,同时也暴露了“股市泡沫”、“政策市”及“信息非对称”等问题。通过对我国股市有效性程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实施,也为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理性投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市场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并指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相关研究的改进等。其次重点分析了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市场有效性的内涵及形式、前提条件等基本内容,在正确认识股票市场效率的基础上,阐述了市场信息、股票价格与市场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提供了基础。然后,运用实证方法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弱式有效性,并从新股发行事件的超额收益率和信息含量两个角度分析是否进入半强式有效。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了我国股市低效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股市成立时间较短,是一个新兴市场,对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起步较晚,需要进行相关的经验总结。本文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最新数据,对我国股市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股票市场已具有弱式有效性,且沪市比深市更具有效率;第二,我国股市尚未进入半强式有效,但有效性水平有所提高。要有效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程度,我们要大力培养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努力实现股票全流通,规范投资者行为,提高理性程度,并建立严格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以实现我国股票市场的日趋成熟化。

刘贵鹏[7]2011年在《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其根源与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同年,我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货膨胀在弗里德曼看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切足以说明戴着神秘面纱的货币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货币理论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货币理论历来是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货币理论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而又生生不息的道路。可以说,它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体制转轨,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的一个缩影。总体来说,我国当代货币理论基本来源于国外,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带有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若干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翔实地展现了经济体制变迁下中国货币理论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代的货币理论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且经历一个“约束→繁荣→迷失”的过程。本文在横向上将货币理论分为五大部分,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供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政策。同时,在每部分以时问的先后次序为线索进行论述,尽量体现货币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具体内如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为货币基本理论的研究,归纳分析了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的本质问题、价值基础及职能问题的争论,同时论述了有关货币本质问题的观点以及货币有无阶级性与时间价值的争论。第叁章是货币流通理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有关货币流通范围和货币概念的研究,然后对货币流通规律(主要是纸币流通规律)的有关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货币流通正常化标志的有关研究作了梳理,还就中国的“经验数据”的论述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四章为货币供求理论,我国的货币理论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出现的,因此,本文将其划分为叁个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至今进行阐述,依次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最新发展叁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两个部分。第五章是有关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首先简述了通货膨胀的涵义,然后对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作了归纳评析,随后介绍了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特别是李拉亚的粘性预期理论,最后对叁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作了大体的归类。第六章为货币政策理论,主要从国内金融界关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析。

陈江鹏[8]2013年在《基于网络舆论的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自成立至今只有短短二十余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然而,相比于经过长期发展的西方成熟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还有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治理和改进。股票市场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从无效市场向有效市场的演进过程,只有检验其有效性,认清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股市监管和建设政策,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步。因此检验我国股市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是我国股市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研究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微博、博客和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被广泛应用,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情绪、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金融投资领域,越来越多的股票投资者参与网络舆论表达自己的投资情绪,同时其投资决策也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舆论是影响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一个因素,是股票市场收益率反映一种公开信息。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股市收益率完全反映公开信息,具有不可预测性,那么市场有效;如果股市收益率不能完全反映公开信息,具有可预测性,那么市场无效。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股票市场收益对网络舆论信息的反映程度,判断股市收益率是否具有可预测性,从而检验股票市场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上海股票市场,将股票论坛中的网络舆论作为投资者情绪的表现形式,分析网络舆论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建立适当的股市收益率解释和预测模型,检验和对比模型在引入网络舆论信息前后对上海股票市场收益率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从而检验我国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问题提出、理论分析、方法选择、实证研究。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依据行为金融学分析了网络舆论的性质,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认为网络舆论是与股票市场相关的公开的信息,可以基于网络舆论信息检验股票市场有效性。然后,我们依据有效市场理论,分析了股票市场对不同层次信息的反映:如果股票市场收益率(股价)能够完全反映相应层次的信息,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无法预测股市收益率,即股市收益率不具有可预测性,市场有效;反之,市场无效。同时,由于网络舆论是公开信息,因而基于网络舆论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是检验其半强式有效。方法选择部分,本文总结了II指数、BSI指数和央视看盘指数的不足,并弥补其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投资者情绪强度及其变化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指数。本文依据行为金融学中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模型,选择了在实证研究中多次使用的引入投资者情绪因子的Fama-French四因子模型;本文对传统的事件研究法进行的分析,认为该方法存在着超额收益率不准确和不能研究高频事件的缺陷,故本文没有选择该方法。根据市场有效性的本质和检验方法的演进,本文选择检验资产定价模型对股市收益率解释和预测程度的方法,并称之为条件资产定价模型检验法,最终选择了Fama-French叁因子模型,与分析投资者情绪对股市影响的模型不谋而合。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网络舆论对股市的影响,检验了Fama-French叁因子模型和引入投资者情绪因子的Fama-French四因子模型对股市收益率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判断股市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检验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式有效。主要研究包括:理论分析了网络舆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选择FF叁因子模型和引入投资者情绪因子的FF四因子模型作为解释和预测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模型;以新浪股吧中“上证50”成分股为样本,挖掘了2012年全年的股评文本共416716条,经过降噪处理后共得到241808条有效股评;按股评表达的投资者情绪将股评文本分为积极股评、消极股评和中性股评叁类;实现2012年交易日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指数;实证分析了网络舆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选择了上海股票市场8种指数,检验的FF叁因子模型和引入投资者情绪因子的FF四因子模型对上这8种海股票市场指数收益率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判断上海股票市场指数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检验股市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指数与股票市场收益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网路舆论是影响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因素,网络舆论信息是与股市收益率相关的信息。2.与FF叁因子模型相比,引入投资者情绪因子的FF四因子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股市收益率,基于网络舆论信息可以预测上海股市收益率,上海股票市场不具有半强式有效性。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直接对投资者的股评进行文本分类,构建了反映投资者情绪强度及其变化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指数。2.以网络舆论为角度,结合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学,检验市场有效性。3.在市场有效性检验的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事件检验法,而根据有效市场理论的本质,检验资产定价模型对股市收益率对公开信息的反映程度,以及收益率的可预测性,并将其称之为条件资产定价模型检验法。由于学术水平、文献资料、技术和时间限制,本文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1.只选择了新浪股吧中“上证50”成分股的股评为样本分析投资者情绪,在有效性检验时只选择了8种指数收益率代表上海股票市场收益率,其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股评文本分类、投资者情绪指数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指数的构建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3.本文只考虑基于网络舆论信息检验股票市场有效性,没有考虑其他所有公开信息。

李文军[9]2002年在《资本市场的效率:理论与实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资本市场实践发展迅速而资本市场理论滞后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金融理论中,资本市场理论被认为是“最不成熟、最薄弱、最贫乏的”。事实上,怎样定义资本市场的效率以及如何判断资本市场的效率,一直是最近叁四十年来世界金融经济学界讨论的重点课题,也是资本市场理论的重要议题。因而,有关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资本市场的效率”作为研究主题,较为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有关资本市场效率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并对评价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和运行效率高低构建了一种相对全面、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 本文共分为八章上下两篇,第一章作为“导论”部分相对独立,第二至第四章为上篇——理论方法篇,第五至第八章为下篇——实证分析篇。 第一章作为全文的导论,对资本市场效率研究进行必要的概念铺垫,重新构造了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的理论体系。认为对资本市场效率的考察,一方面要按照“有效市场假说”(EMH),通过对虚拟资本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程度判定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拓宽到实体经济领域,考察整个市场上市公司募集资本的运作效率。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资本市场效率做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为资本市场效率研究建立对相关理论基础的认识。这些理论基础包括:资源最优配置的检验标准——帕累托有效性的有关理论;有关预期、理性预期、信息经济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们不否认有效市场假说是描述资本市场效率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隐含的前提是:与金融资产价格有关的信息发掘和利用是高度竞争的商业行为,基本不存在尚待开发的超额利润;在资产的价格发现中,人们依据所获得信息形成对市场价格的理性预期,基本不存在可以利用的“定价错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有效市场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理性预期革命”,而预期又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 第叁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资本市场效率的核心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内核。首先阐述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理论,区分了市场外部有效和内部有效及叁类有效市场的内涵,然后进一步阐释了有效市场假说与相关命题的关系,并系统论述叁类有效市场检验的数量分析方法。诸多实证研究得出的所谓市场“异常现象”(anomaly)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严峻挑战,本章也对其进行了剖析和归纳。最后,从投机行为模式角度考察了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常现象的存在和股价的暴涨暴跌的可能性,探讨股市泡沫现象的起因和计量问题。 第四章深入到上市公司层面,研究考察实物资本乃至全部资源配置及运用效率的理论方法。对上市公司层面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的。首先介绍了测度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生产函数和前沿生产函数的有关概念;然后概述了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生产效率的非参数方法并建立了基本模型。考察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有两种路径,其一假定产出不变考察投入的效率,其二假定投入不变考察产出的效率。本章后两节分别建立了两种路径下即基于投入和基于产出的前沿生产函数测度生产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模型。 自第五章开始转入实证分析部分。股票市场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因而本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检验主要是针对股票市场进行的。本章不仅描述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而且对诸多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加以简要评论。本章的重点在于构建ARMA—GARCH—M模型,对深圳和上海两个证券市场分别进行有效性检验,检验的样本区间为市场建立之初至2001年10月底止,对象为大盘指数日收益序列。实证结果均表明,在一定显着性水平下,两市日收益序列标准残差均存在自相关,因而总体上我们不支持深沪股市通过弱型有效检验,即深沪股市在股票价格的形成和决定上不具有效率,其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指示器”作用也必然大打折扣。 第六章将视角转向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上市公司,考察并分析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之后引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变动情况。本章在对中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总体概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选取家电行业和冶金行业作为典型行业,考察两类行业大多数上市公司上市前后基于投入和基于产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情况。考察是在同一行业内分叁种情形进行的:1995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比较、上市公司1997年与1995年比较和上市公司 2000年与 1999年比较。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实体经济领域,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很不理想的,从而更进一步印证了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经历短短十来年的发展,在资金募集和资本形成、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就资本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而言,却是乏善可陈。这其中的症结何在?又需要如何加以治理从而更高效地配置资源呢?第七章对此作出了阐释,从市场构造的缺陷、市场运行的缺陷和上市公司的缺陷等叁方面剖析了股票市场低效配置资源的症结。剖析不

李丹凤[10]2016年在《沪港股市有效性及联动性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作为其"前沿阵地"的金融全球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加之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资本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自身有效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与其他资本市场间联动关系的变化。而不管是投资者进行高效决策,还是监管者推出有效政策,前提都是对市场有效性及联动性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市场有效性及联动性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沪港通"的开启为此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本文基于"沪港通"视角,以沪港两市有效性及联动性为研究内容,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给出政策和投资建议。首先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沪港两市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初步了解两市场各自的特征。检验结果表明:目前,上海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而香港市场已达到半强式有效。在对沪港两市各自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后,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考察"沪港通"视角下两市之间的联动性。从宏观层面研究时,首先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沪港两市在"沪港通"开启前后指数收益率的联动特征。研究发现:"沪港通"开启前,沪港股市不存在长期联动性;"沪港通"开启后,长期联动性存在,且短期联动性有所加强。其次,构建AR(1)-GARCH(1,1)模型来研究指数波动率的联动性特征,发现香港市场的波动会加强上海市场的波动。从微观层面研究时,主要考察双重上市的联动性,研究发现沪股通和港股通中的AH股虽是同一公司但因上市地不同,当面对同样的外部冲击时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然而大致走势基本趋于一致,并且港市波动总是先于沪市。此外,通过进一步探究联动性结论的共性,进而得到:市场的有效性程度对联动性关系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实证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进一步对"沪港通"进行完善的同时,积极筹备推行"深港通";完善内地资本市场机制,审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借助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投资者加强自身投资素质,转变投资理念。

参考文献:

[1]. 股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理论与实证[D]. 董兴. 天津大学. 2003

[2].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与实证研究[D]. 张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3]. 中国股市泡沫的实证研究[D]. 聂绪雯.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4]. 基于多技术指标模型的沪深300指数走势预测[D]. 方智.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5].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与投资决策研究[D]. 周东生.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6]. 有效市场理论与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D]. 毛春林. 湘潭大学. 2012

[7]. 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 刘贵鹏. 西北大学. 2011

[8]. 基于网络舆论的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研究[D]. 陈江鹏.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9]. 资本市场的效率:理论与实证[D]. 李文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10]. 沪港股市有效性及联动性的实证研究[D]. 李丹凤. 山西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股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理论与实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