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寒湿邪气“损阳气”

谈寒湿邪气“损阳气”

一、谈寒、湿邪气“损伤阳气”(论文文献综述)

苏蓉,田永衍[1](2021)在《“寒多夹燥”之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寒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现象,当气候发生异常或人体自身正气不足时,寒气则成为病邪侵犯人体。本文通过对寒燥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相关文献挖掘,并结合现代研究,针对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探析寒燥之邪当以温润为先,辛甘助阳,散寒润燥予以施治。

周钰,赵平,周光[2](2021)在《小针刀联合龙火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龙火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小针刀联合龙火灸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针刺联合特定电磁波(TDP)及复方小活络丸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NRS)、症状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53/55),对照组总有效率87.3%(48/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疼痛NR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针刀联合龙火灸疗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为临床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介平[3](2021)在《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蠲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新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收集2020年1月起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都以甲氨蝶呤片作为基础的治疗用药,试验组加服蠲痹颗粒。按照每位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入组,治疗8周,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疾病疗效判定、ACR20标准达标比较以及甲襞微循环检测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截止2021年1月,共入组63例寒湿痹阻证尪痹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8周后,回访结果对比分析显示:1.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29%。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对于尪痹寒湿痹阻证均有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ACR20标准达标率:治疗组达标率为87.50%;对照组达标率为64.52%。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所用药物均可缓解寒尪痹湿痹阻证患者的病情,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压痛以及关节功能、DAS28疾病活动度、血沉、C反应蛋白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甲襞微循环综合判断:治疗组治疗前轻度异常为29例,占90.30%,中度异常为3例,占9.70%;治疗后正常为3例,占9.38%,大致正常为24例,占75.00%,轻度异常为5例,占(15.63%);对照组轻度异常为28例,占90.60%,中度异常为3例,占9.40%;治疗后正常为1例,占(3.23%),大致正常为14例,占(45.16%),轻度异常为14例,占(45.16%),中度异常为2例,占(6.45%)。说明蠲痹颗粒组及对照组均可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但蠲痹颗粒组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蠲痹颗粒可以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同时甲襞微循环检测也可以佐证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新的客观依据;2、蠲痹颗粒可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关节晨僵等临床症状;3、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4、此次临床研究证实蠲痹颗粒是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有效的、安全的药物。

徐凤荣[4](2021)在《雷火灸联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6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3月被我院妇科门诊确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46例,给予雷火灸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阿是穴,每穴20~30min,每日一次;少腹逐瘀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显着降低;总有效率为97.83%;复发率为2.22%;化验室检查肝功肾功,所有病例未见异常;未见恶心、呕吐消化道反应病例。结论:雷火灸联合少腹逐瘀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且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

蒋中原[5](2020)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推拿结合火针、单纯推拿及单纯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验证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组、火针组各30例。观察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结合火针疗法,推拿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疗法,火针组干预措施为火针疗法。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1)疼痛综合评定:简化Mc Gill量表;(2)腰部活动功能评定: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3)总疗效评定:使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三组临床受试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探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临床受试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以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比较,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疼痛评定结果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减轻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部活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疗效比较:三组治疗后,观察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推拿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火针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结论:推拿和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明确效果,但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以及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或单纯火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娜[6](2020)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从疏肝健脾的角度探索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总结付志红教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拓宽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古文献及期刊论文,搞清楚疏肝健脾法的理论源流,并从多个角度理清肝、脾之间的关系以及肝、脾与肾之间的关系,并收集及整理肝、脾与卵泡发育之间的联系,探讨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理论基础。在临床跟师的过程中,收集付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验案,并系统的整理出付师治疗该病的经验,以供同行参考借鉴。结果:通过对相关古文献及期刊论文的阅读及整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清晰的论述了疏肝健脾法的理论渊源,论文的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并且有条理的阐述了肝、脾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是肝、脾之间经络的联系;第二是肝、脾共同作用调节全身气机;第三是肝、脾在血液的生成及运行上相互作用;第四是肝、脾两脏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发挥着协同作用,并弄清了肝脾与肾之间的关系,论文的第三部分揭示了肝与卵泡发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两个角度来论述,一是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肾之间能够互相影响,肝主藏血,为卵泡发育提供所需的精微物质,而肾又为卵泡发育的重要脏器,肝血充盈则化生肾精,肾精充足则化生肝血,为卵泡发育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是肝主疏泄,能够调畅冲任二脉的气血,若肝主疏泄功能正常,亦有利于卵泡正常的发育与排出。论文的第四部分揭示了脾脏与卵泡发育的关系,同样也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肾之间的也是相互充养的关系,脾的运化正常,输送至肾脏化为后天之精,肾精肾气充足亦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故脾肾两脏功能协调,是卵泡发育的重要力量;二是脾化气血,充养冲任,脾与冲任二脉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脾化生的气血能直接通过冲任的中间桥梁运输至胞宫,为卵泡发育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为论证从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五部分亦是全文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阐述了付志红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的经验总结,付师认为疏肝健脾法主要在于疏肝,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付师在疏肝健脾法中如何疏肝,一是用药不远温,从温肝、暖脾、温肾三个角度来疏肝;二是善用风药以疏肝;四是敛肺以疏肝;四是降胃以疏肝,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付师的治疗特色及经验。最后一个部分是分享了两个付师在临床上较为典型的两个案例。结论:卵泡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人体多个脏腑息息相关,其中卵泡发育与肾最为相关,但亦于肝、脾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临床观察中,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付志红教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经验做了较为详细的整理,为今后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陈思思[7](2020)在《五子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及对CTx、PINP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五子地黄汤治疗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方案和经验。方法:将已入选的60例T2DM合并OP(肾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平行对照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骨化三醇胶丸、维D钙咀嚼片,治疗组基于对照组加服五子地黄汤。观察周期半年,收集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①两组在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方面,治疗组的降分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在FBG、PBG、HbA1C、CTx、PINP、BMD、PTH等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PINP、BMD均有所增加,FBG、PBG、HbA1C、CTx、PTH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BMD、PINP增幅和FBG、PBG、HbA1C、CTx、PTH降幅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考虑五子地黄汤临床安全可靠。结论:五子地黄汤能明显改善T2DM合并OP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糖、维护钙磷代谢、升高PINP、降低CTx、提高BMD、降低骨折风险,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为临床提供治疗策略。

王町囡[8](2020)在《《金匮要略》湿病“病脉证并治”阐释及“湿流关节”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深入探讨《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规律,开展“湿流关节”的实证研究(客观证据、生物学机制)。方法1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收集史料,梳理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及医学史料中对“湿”字含义的解析及湿病的理论源流。2采用文献结合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张仲景湿病之诊疗纲要、湿病脉证并治规律及动态演变分析。3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依据“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金匮要略心典》),探讨《金匮要略》“湿流关节”之客观证据及生物学机制。构建胶原诱导CIA大鼠关节模型,外湿干预,同时,以正常大鼠作为CIA大鼠的对照。首先,观察外湿对各组大鼠关节肿胀、软骨损伤、免疫炎症、尿量等的影响,探寻“湿流关节”之客观证据及发生条件,其次,通过免疫学、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16S rRNA高通量测序等实验方法,从C5a-C5aR驱使炎性细胞定向关节趋化、粪便代谢物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三个角度探索“湿流关节”之生物学机制。结果1先秦至西汉文献对“湿”及“湿病”的记载1.1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对“湿”字的解析:“湿”字在字形演化及语义丰富的过程中,已蕴含“湿居于下位”、“湿性迟犹缓”等含义。1.2先秦至西汉出土医籍文献《五十二病方》运用温覆法治疗婴儿索痉;武威汉代医简中以“秦艽五分、附子一枚”治疗湿痹手足肿。1.3《神农本草经》:该书中明确记载治疗与“湿”相关疾病的药物有53种,以上品、中品居多,药性以苦平、辛温、苦寒、甘寒为多见,其功效涵盖湿病大部分症状。后世仍常用的有24种,以化湿药、温里药居多。1.4《黄帝内经》:①湿气之生理为可润泽万物;②湿邪之病理为“湿伤于下”“湿伤于脾”等;③湿病的发病部位可分为湿邪在表、在肺、在脾、在肾;④湿邪的治法有内服泽泻饮、鸡矢醴、兰草汤等内治法和按摩、坐浴、针灸等外治法。1.5《难经》:在五行克生观的原则下,认为“湿邪伤肾”为湿邪的“正经自病”,在“五邪损伤”概念中,湿邪为心的贼邪,并明确湿病主脉为濡脉。2《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探讨2.1仲景辨“病脉证并治”之诊疗决策模式《伤寒论杂病论》每篇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冠名,可见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独特之临床诊疗决策模式。该诊疗模式,提示临床诊疗首先区分“病”,在辨清“病”这一级母分类的基础上,平“脉”辨“脉”,再依据“证”进行细分类(子分类)---辨证。“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诊疗模式,“病”和“脉”的等级高于“证”。“脉”的分类先于“证”,且《伤寒论》又以“平脉法”“辨脉法”开头,可见脉诊在“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中意义深远。“病脉证并治”这种逐级分类、循证推理的诊疗决策模式,是仲景智慧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仲景在诊疗上的大局观和精准度,也是诊疗精准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病脉证并治”诊疗决策思维逻辑为“病→脉→证→治”。而且每个环节都是基于临床证据之循证推理,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是临床诊疗过程的高度概括,其不仅强调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即辨病→平脉→析证→定治(方药、中病反应、调护),而且体现临床诊疗决策的动态性或复杂性,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2《金匮要略》湿病之诊疗纲要:①湿病的常见病因为土德不及,客邪外至,内外相引。②湿病常见病位在表为“湿伤于下”及“湿流关节”,在里内应脾脏。③湿病的外症特征主要有发热、汗出;身重、身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身黄、先血后便、目赤、眦黑;脚肿及带下等其他症状。④湿病主脉为沉缓脉,可兼见细脉、虚脉、涩脉、濡脉。⑤湿病的治疗法则主要为发汗、利小便,同时,还可以用“浸脚”等外治法辅助治疗。⑥湿病的治禁:禁大汗、禁火攻、慎攻下。2.3《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探讨2.3.1《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之全过程解析①麻黄加术汤:病-湿家;脉-沉而细;证-身体持续不断地疼痛;治-微汗;方-麻黄汤加减;中病反应-微似汗;调护-温覆。②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风湿;脉:沉而细;证:遍身疼痛,发热,午后尤甚;治-微汗;方:麻黄汤加减;中病反应-有微汗;调护-避风。③防己黄芪汤:病-风湿;脉-尺浮;证-身重,汗出恶风;治-微汗;方-黄芪五两,防己四两等;中病反应-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调护-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覆。④桂枝附子汤:病-风湿相抟;脉-浮虚而涩;证-身体持续剧烈疼痛,小便不利;治-微汗;方-桂枝汤加减;中病反应-原文未记载;调护-原文未记载。⑤白术附子汤:病-风湿相抟;脉-浮虚而涩;证-身体持续剧烈疼痛,大便坚,小便自利;治-微汗;方-桂枝附子汤加减;中病反应-身痹,如冒状;调护-原文未记载。⑥甘草附子汤:病-风湿相抟;脉-浮虚而涩;证-骨节疼痛痉挛疼痛;治-微汗;方-桂枝汤加减;中病反应-得微汗;调护-恐一升多,服六七合。⑦桂枝芍药知母汤:病-历节;脉-寸口脉沉而弱;证: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等阳病,温温欲吐等阴病;治-微汗;方-桂枝汤加减;中病反应-原文未记载;调护-原文未记载。2.3.2《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之动态性分析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均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针对阳病为主之表实;防己黄芪汤→针对阳病为主之表虚;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均以桂枝汤为基础方,针对阳病为主之表虚兼有水湿内停之阴病;桂枝芍药知母汤→针对“身体尪羸”患者阳病之表虚兼有水湿泛滥上中下之阴病。3基于C5a-C5aR轴及组学的“湿流关节”实证研究3.1“湿流关节”之客观证据:①关节评分:外湿能显着加重CIA大鼠踝关节肿大、变形程度,外湿能一定程度使正常大鼠后足发红;②组织病理学:外湿能直接诱发或加重大鼠关节软骨损伤;③尿量:外湿能减少CIA大鼠及正常大鼠的尿量。3.2基于C5a-C5aR轴驱使炎性细胞定向关节趋化的“湿流关节”生物学机制:①外湿能显着增加CIA大鼠及正常大鼠外周血C5a及炎症因子的含量;②外湿能显着增加CIA大鼠及正常大鼠关节软骨中C5aR的表达。3.3基于粪便代谢物GC-MS代谢组学检测探讨“湿流关节”生物学机制:①KEGG结果表明,湿邪显着扰动50条代谢通路,其中有代表性的通路有:1.鞘脂信号通路;2.谷胱甘肽代谢;3环状腺苷信号通路;4.氨酰tRNA生物合成;5.氨基酸的生物合成。②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55个差异代谢物在湿邪干预正常大鼠及CIA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排名前20的代谢物中有13个代谢物重合,其中与RA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共有差异代谢物为:肉碱、撷氨酸、腺苷。由此可知,湿邪可以通过扰动肉碱的含量,破坏氧化还原反应,增加缬氨酸含量,导致ROS的大量释放,从而影响内质网清除脂溶性废物和代谢物的作用,通过扰动腺苷的代谢影响破骨细胞及腺苷酸环化酶的分泌以加重软骨损伤,并使氨基酸的代谢功能异常,从而诱发或加重关节的损伤,以上环节涉及氨基酸、脂类、核苷酸及谷胱甘肽的代谢。3.4基于肠道菌群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探讨“湿流关节”生物学机制:①在四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种类与数量对比中,真杆菌、支原体、拟杆菌等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性较为显着;②湿邪干预正常大鼠及CIA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对比中,可使变形菌、脱硫弧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在物种丰度上具有显着差异,这些微生物与炎症相关,可引发炎症反应而损伤关节。结论1先秦早期文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分别为仲景湿病诊疗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药物学、生理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2“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是临床诊疗过程的高度概括,其不仅强调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即辨病→平脉→析证→定治(方药、中病反应、调护)而且体现临床诊疗决策的动态性或复杂性,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仲景湿病诊疗以“湿流关节”的动态为线索,以“微汗法”和“利小便”为治疗总则。4“湿流关节”客观存在,湿邪可直接诱发关节损伤。5 C5a-C5aR轴驱使炎性细胞定向关节趋化是“湿流关节”的生物学机制之一。6湿邪通过影响氨基酸合成、脂代谢、核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引发关节损伤,是“湿流关节”的生物学机制之一。7湿邪可以显着增加变形菌、脱硫弧菌等炎症相关微生物的物种及丰度,并破坏普雷沃氏菌的物种丰度,从而诱发免疫性炎症反应,损伤大鼠关节。湿邪使炎症相关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引起炎症反应从而诱发关节损伤是“湿流关节”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宋美旭[9](2020)在《从地域、生活习惯与体质、疾病的关系探讨月经病的预防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年轻育龄女性月经、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探讨地理气候、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等因素对月经、中医体质的影响,从而分析月经病、偏颇体质的发生原因,为减少和预防月经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一般资料调查表、月经情况调查表、生活习惯调查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女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析上大学前后女大学生月经情况、中医体质类型并加以分析,探讨中医体质、月经情况与地理气候、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等因素的关系。采用SPSS26.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采用列联系数、Logistic回归、对应分析等。结果:1本研究共收到1663份有效问卷,其中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占11.7%;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占17.7%;北亚热带湿润区占14.0%;中亚热带湿润区占12.6%;南亚热带湿润区占6.2%;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占37.8%。2各地区女大学生初潮年龄大部分在12-14岁,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初潮年龄较其他地区晚,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上大学前,各地区体质分布、月经情况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4对比同一地区上大学前后体质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阳虚质、气虚质人数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比同一地区上大学前后月经情况,中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月经过少人数增多,月经过多人数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上大学前后,同一体质类型女大学生月经情况无明显变化(P>0.05)。7女大学生体质分布、月经情况与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差异等因素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方面:易惊、易怒、易恐人群均多见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嗜食甜人群多见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嗜食油腻人群多见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嗜食生冷人群多见阳虚质,嗜食酸、辣人群多见阴虚质,嗜食咸人群多见阴虚质、气虚质;睡眠不佳人群多见阴虚质;大运动量人群多见阳虚质,小运动量人群多见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月经方面:易怒人群多见经期延长,易惊人群多见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易思人群多见月经后期;嗜食辛辣、油腻人群多见月经后期;睡眠不佳人群多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大运动量人群多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小运动量人群多见经期延长。结论:1不同生活环境、习惯对女大学生初潮年龄具有一定影响。2不同生活环境、习惯对体质分布、月经情况具有一定影响。3体质类型与月经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质类型是某些月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不是必然因素。4北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体质类型有明显变化,中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月经病的分布有明显变化,其它地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体质类型、月经病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地理气候差异对体质、月经有一定影响。5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与体质、月经关系密切。

谢梦然[10](2019)在《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观察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疗效性以及其安全性,并进行初步探讨此法的作用机理,从而制定出一种针对寒湿凝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安全有效的整体疗法。方法:本临床研究严格遵循中医以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以收入研究病例,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的门诊患者,共计录入72例病例,按照病例的就诊顺序将其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观察中共脱落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入组64例,按试验设计,其中治疗组(32例)采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进行治疗。口服中药液以14天作为一个疗程,每日早晚饭后温服;每日进行艾灸1次,每次30分钟,艾灸14次作为一个疗程,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改善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出临床疗效。结果: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0%。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调治前后,治疗组对患者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等的诊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对比分析,运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疗效显着,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二、谈寒、湿邪气“损伤阳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寒、湿邪气“损伤阳气”(论文提纲范文)

(1)“寒多夹燥”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记载
2 证治
    2.1 临床表现
    2.2 治疗
3 寒燥的特性
    3.1 地域性
    3.2 季节性
4 小结

(2)小针刀联合龙火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2 对照组
        1.3.3 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程度
        1.4.2 症状评分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疼痛NRS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3 讨论

(3)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见表 1-3)
        1.4 病例排除标准(见表 1-4)
        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见表 1-5)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 1-6)
        1.8 患者入选情况
    2.研究方法
        2.1 药品来源
        2.2 药品分配
        2.3 用药方法
        2.4 用药疗程
        2.5 合并用药
        2.6 停药或减量
        2.7 依从性及药品清点
        2.8 药品保存
    3.观测指标
        3.1 一般观测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3.4 观测时点
    4.疗效评价标准
        4.1 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3 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
        4.4 EULAR DAS28 评定标准
        4.5 甲襞微循环检测评定标准
        4.6 关节压痛数、肿胀数(个)
        4.7 晨僵时间
        4.8 关节功能分级
        4.9 VAS评分
        4.10 健康评估调查表(HAQ)(见附表3)
    5.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5.1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5.2 不良事件的处理
    6.伦理性原则
    7.数据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
    1.入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1.1 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1.4 两组RF(IgM)、CCP构成比较
    2.疗效评估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两组中医疾病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DAS28疾病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比较
        2.7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2.8 两组治疗前后健康问卷调查(HAQ)比较
        2.9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2.10 两组达到ACR20 标准比较
        2.11 两组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
        2.12 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比较
    3.安全性评价
    4.不良反应的处理
讨论
    1.中医尪痹病名的由来
    2.中医对尪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3.现代医家对尪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4.阳虚邪凑是尪痹寒湿痹阻证发生的病机关键
    5.蠲痹颗粒的药物组成与分析
        5.1 蠲痹颗粒的药物组成
        5.2 蠲痹颗粒的功效
        5.3 蠲痹颗粒的药物功效分析
        5.4 方义分析
        5.5 现代药理研究
    6.甲襞微循环的结果分析
    7.甲氨蝶呤片与叶酸片的治疗作用与机理
    8.醋氯芬酸片的作用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甲襞微循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表2 压痛/肿胀关节计数
附表3 健康评估调查表
附表4 实验室检查
附表5 合并用药登记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雷火灸联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与辨证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辨证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雷火灸
        1.4.2 中药治疗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1.5.2 中医症状积分[7]
        1.5.3 预后情况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症状积分
    2.2 临床疗效
    2.3 预后情况
3 讨论

(5)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概述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干预方式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3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中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的论述
        3.2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及民族医治疗概述
        4.1 推拿疗法
        4.2 火针疗法
        4.3 针刺疗法
        4.4 艾灸疗法
        4.5 拔罐疗法
        4.6 中药外治疗法
        4.7 中医药综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治疗前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
        3.1.2 三组治疗前简化McGill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3.1.3 三组治疗前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3.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及比较
        3.3 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比较
        3.4 三组治疗前后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比较
        3.5 三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3.6 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 推拿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3 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4 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优势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5.2 疼痛缓解程度和腰部活动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McGill简化量表
    附录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辨证论治
        1.2.1 补肾调肝
        1.2.2 补肾活血
        1.2.3 补肾健脾
        1.2.4 周期疗法
    2 现代医学对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研究
        2.1 卵泡发育机制
        2.2 治疗
1 疏肝健脾法的理论渊源
2 疏肝健脾法的理论内涵
    2.1 经络相互联络
    2.2 肝脾调节气机
    2.3 肝藏血脾统血
    2.4 调节水液代谢
3 肝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3.1 肝肾同源,精血相生
    3.2 肝主疏泄,调畅冲任
4 脾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4.1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
    4.2 脾化气血充养冲任
5 付志红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经验
    5.1 用药不远温
        5.1.1 暖肝以助疏肝
        5.1.2 暖脾以助疏肝
        5.1.3 暖肾以助疏肝
    5.2 善用风药以疏肝
    5.3 敛肺以助疏肝
    5.4 降胃以助疏肝
6 案例举隅
    验案一
    验案二
总结
展望与不足
    1 展望
    2 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五子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及对CTx、PIN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探析
        2.2 病因病机探讨
        2.3 中医临床应用
        2.4 基础研究
        2.5 五子地黄汤的研究概况
        2.6 总结与展望
    3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3.1 研究背景
        3.2 发病机制
        3.3 诊断及评估方法
        3.4 骨折风险
        3.5 防治措施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对象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出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
    3.7 中止标准
    3.8 脱落和中止病例处理
4 临床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6.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6.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病例完成情况
    8.2 治疗前一般情况
    8.3 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8.4 疾病疗效比较
    8.5 糖代谢比较
    8.6 钙磷代谢比较
    8.7 BMD比较
    8.8 PINP、CTx比较
    8.9 安全性分析
9 讨论
    9.1 肾虚为本,变证亦生
    9.2 血瘀为标,贯穿始终
    9.3 体质分型,血瘀易感
    9.4 虚瘀偏颇,青海易发
    9.5 辨证知理,以理立法
    9.6 五子地黄汤的组方分析
    9.7 药物的选择
    9.8 疗效分析
    9.9 机理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8)《金匮要略》湿病“病脉证并治”阐释及“湿流关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湿病的现代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先秦至西汉史料对“湿”及“湿病”的记载
    第一节 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对“湿”字的解析
        1 “湿”字形之演化
        2 “湿”字含义的归纳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先秦至西汉出土医籍文献中的湿病材料梳理
        1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
        2 武威汉代医简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中治疗湿病的药物分析
        1 药物分布
        2 药性分析
        3 应用规律
        4 古今应用异同
        5 小结
    第四节 《黄帝内经》湿病相关理论分析
        1 湿气之生理
        2 湿邪之病理
        3 湿病之病位
        4 湿病之治法
        5 小结
    第五节 《难经》对湿病的认识
        1 “正经自病”与湿病
        2 “五邪损伤”与湿病
        3 湿病脉象
        4 小结
第二章 《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探讨
    第一节 仲景辨“病脉证并治”之诊疗决策模式
        1 “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决策模式的起源
        2 “病脉证并治”诊疗决策的层级逻辑
        3 “病脉证并治”诊疗模式的意义
    第二节 《金匮要略》湿病之诊断治疗纲要
        1 湿病之诊断提要
        2 湿病之治疗法则
        3 小结
    第三节 《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探讨
        1 《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之全过程解析
        2 《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之动态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C5a-C5aR轴及组学的《金匮要略》“湿流关节”实证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湿流关节”的客观证据及发生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从C5a-C5aR轴驱使炎性细胞定向关节趋化探讨“湿流关节”的生物学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粪便代谢物GC-MS代谢组学检测探讨“湿流关节”生物学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基于肠道菌群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探讨“湿流关节”生物学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从地域、生活习惯与体质、疾病的关系探讨月经病的预防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问卷来源
        2.2 诊断及判定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出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调查
        5.2 体质情况分析
        5.3 月经情况分析
        5.4 体质与月经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月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月经先期
        1.1 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
        1.2 月经先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1.3 月经先期的治疗
    2 月经后期
        2.1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2.2 月经后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2.3 月经后期的治疗
    3 月经先后不定期
        3.1 病因病机
        3.2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3.3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治疗
    4 月经过少
        4.1 病因病机
        4.2 月经过少的中医辨证分型
        4.3 月经过少的治疗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病机
        5.2 月经过多的中医辨证分型
        5.3 月经过多的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4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课题病例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及病情分级
    5 研究方法
    6 结果分析
    7 典型病例
    8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谈寒、湿邪气“损伤阳气”(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多夹燥”之探析[J]. 苏蓉,田永衍. 甘肃医药, 2021(12)
  • [2]小针刀联合龙火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研究[J]. 周钰,赵平,周光. 河北中医, 2021(05)
  • [3]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介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雷火灸联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6例[J]. 徐凤荣.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03)
  • [5]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中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疏肝健脾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症的经验总结[D]. 李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五子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及对CTx、PINP的影响[D]. 陈思思. 青海大学, 2020(02)
  • [8]《金匮要略》湿病“病脉证并治”阐释及“湿流关节”的实证研究[D]. 王町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从地域、生活习惯与体质、疾病的关系探讨月经病的预防机制[D]. 宋美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D]. 谢梦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谈寒湿邪气“损阳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