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振动台,模型,动力,隧道,洞口,黄土,围岩。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1](2019)在《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液化场地–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试验,对土体和桩基的加速度反应、饱和砂土层的孔压反应等进行了测试。重点阐述了土体和群桩基础的加速度地震响应特征和饱和土体的孔压发展规律,并对土体侧向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05g拍波输入时,土体和桩基对加速度反应有着明显放大作用,土体各处孔压比增长幅度不大,土体侧向位移较小;0.3g汶川地震卧龙台地震记录输入时,桩基加速度反应规律与土体反应基本一致,土体孔压比增长明显,上部土体完全液化;土体水平侧向变形较大。本文成果可为液化场地–群桩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做对比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柴少峰,王平,郭海涛,蒲小武,车高凤[2](2019)在《大型振动台试验土质边坡模型材料相似性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是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研究的重要手段,其中相似材料的选择是决定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以黄土地区2类典型边坡为研究对象,在对滑坡体原状土样开展室内土动力学测试的基础上,提出6种相似比条件下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配比方法;对2种相似比条件下相似材料的参数进行量纲分析,依据相似判据、相似准则的约束,以模糊数学理论进行优化,并提出大型土质边坡振动台试验的材料相似性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韩俊艳[3](2019)在《液化自由场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含上部黏土层、饱和砂土层、密实砂土层的可液化自由场地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地震动激励时饱和砂土液化后场地加速度、位移、孔压比时空响应等动力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震激励时,场地动力反应较小,加速度反应自下而上不断放大,各深度处孔压比均较小,模型地基整体处于弹性反应阶段;0.3g汶川地震卧龙台地震记录输入时,孔压积累迅速,可液化土体最上部土层孔压比达到1,饱和土体液化,模型地基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反应特征,加速度反应在饱和砂土层中未有明显放大,土体卓越周期对应的反应加速度自下而上有不断增大趋势。该研究是土-群桩-上部结构体系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中可液化自由场动力反应部分,可供今后做对比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猛,梁庆国,王丽丽,边磊[4](2019)在《黄土隧道边仰坡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完成了1∶80比例尺的高陡黄土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探讨地震作用下模型洞口仰坡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加载的过程中,坡面的PGA随着测点高程的增大而增大,在隧道仰拱和拱顶所处的位置,PGA有突然减小的过程。其中仰拱周围边坡坡面的PGA减小更大,说明隧道的存在对坡面加速度的放大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仰拱位置比拱顶位置抑制作用更强。台面峰值加速度越大,仰拱对加速度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坡顶面的PGA最大,因此坡面越高,加速度的放大效应越明显,并没有出现加速度放大系数饱和的这种状态。试验结果有助于揭示黄土隧道仰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为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2期)
崔光耀,孟令瀚,张军徽,王明年,朱长安[5](2018)在《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强震区交通隧道洞口段的地震安全性和结构抗震性能,以汶川地震白云顶隧道进口段为研究背景,开展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试验设备、相似设计、动力荷载、动力特性及加载制度。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由硬岩向软岩方向发展过程中隧道结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纵向应变、接触应力及结构内力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由硬岩向软岩方向发展,隧道结构PGA放大系数由1.04增大至1.68,纵向应变增加倍数由1.09增大至4.29,接触应力增加倍数由6.34增大至32.16,安全系数最小值减小百分比由26.18%增大至53.48%;随着受软岩影响的增大,作用于隧道结构的地震惯性力和强制位移不断增加,致使结构安全性不断降低。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交通隧道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孙志亮,孔令伟,郭爱国[6](2018)在《不同含水状态堆积体边坡地震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已有的大型动叁轴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状态对堆积体的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有重要影响。针对含水状态这一因素,开展了2组不同含水率的1:12比尺的大型振动台堆积体边坡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其在连续地震荷载序列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特性与坡顶位移发展趋势。试验结果表明:2组边坡模型均表现出第一阶自振频率随着加载序列递减、阻尼比随着加载序列增大的现象,但含水率为6.6%时,边坡第1阶自振频率与阻尼比均大于含水率为0.7%的堆积体边坡。堆积体边坡含水率为6.6%时的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放大系数大于堆积体边坡含水率为0.7%时的工况。2组模型坡顶水平响应加速度的傅里叶频谱特征相似,均表现出输入地震波的特征频率越接近模型第1阶自振频率,坡顶水平加速度放大效应越明显,而且从低频侧接近第1阶自振频率的响应比从高频侧接近的要显着。含水率为6.6%的堆积体边坡在多级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坡顶永久位移均大于含水率为0.7%的边坡,堆积体边坡含水率为6.6%,坡顶永久位移对输入地震波的频谱特性更敏感。研究结论有助于增强不同含水状态对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影响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7期)
岳琳琳,梁庆国,蒲建军,张钦鹏[7](2019)在《不同进洞高程隧道洞口段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中西部铁路建设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黄土地震区隧道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如目前已建成的宝兰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正在修建的成兰铁路、银西铁路等都穿越黄土地震带。长期以来,进洞高程作为影响黄土隧道洞口段边坡隧道系统动力响应的重要参数,很少得到关注。因此,将进洞高程作为一个关键参数,借助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定性研究了坡-隧系统动力响应的特点,设计了相似比为1∶70的隧道洞口段边坡隧道系统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坡脚进洞和1/2倍坡高进洞模型试验震害观测结果表明:坡-隧系统坡高、坡角、入射地震波、岩土体材料、填筑方式、衬砌结构相同,进洞高程不同,洞口段破坏形态不同,破坏程度各异。进洞高程对衬砌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与激振幅值的大小密切相关,坡脚进洞的加速度响应远远小于1/2倍坡高处进洞衬砌结构的加速度响应。(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正权,刘小生,周国斌,刘启旺,赵剑明[8](2018)在《高面板堆石坝面板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面板是面板堆石坝整个防渗体系的核心结构,其结构安全性是整个大坝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强震作用下,面板产生动应力应变反应与静力作用效应相迭加,可能会对面板的结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故面板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一直都是大坝抗震设计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高面板堆石坝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面板在地震作用下的各向动应变反应过程及其极值空间分布规律,再根据面板动应变反应过程和材料力学理论分析面板的动应力反应过程及其极值空间分布特性,并利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成果推求研究原型坝混凝土面板的动力反应特性。研究表明: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测面板叁向应变反应过程及其推求的主应变、主应力过程符合对面板动力反应特性的一般认识,振动台模型试验可作为研究面板动力反应特性的重要手段;沿竖直方向上,面板的大、小主应变极值均出现在0.6倍坝高左右的高程上;和应变分布规律基本对应,面板的大、小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极值同样分布在0.6倍坝高左右的高程上;面板在地震中所受动拉应力水平总体低于动压应力。(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志铭,黄俊杰,李世君,刘善忠,万军利[9](2018)在《边坡桥梁桩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某铁路线上一代表性的陡坡地段抗滑桩支护桥梁桩基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模型与原型按照尺寸相似比1:40进行模型试验相似设计。模型试验通过输入的正弦波和汶川波的测试结果分析边坡模型地震作用规律。结果发现:桥梁桩和抗滑桩桩间土压力呈叁角形分布,抗滑桩后土压力呈"R"形分布;边坡对监测点加速度有放大效应;位移随地震荷载增加而增大。抗滑桩的各种响应强度均大于桥梁桩基,说明抗滑桩对桥梁桩基有很好的支护作用。试验研究为边坡抗滑桩-桥梁桩基新结构抗震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8年02期)
程新俊,景立平,崔杰,董瑞,程前[10](2016)在《考虑上覆水效应的沉管隧道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荷载下考虑动水压力对沉管隧道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以港珠澳沉管隧道为原型进行了缩尺比例为1:30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试验分为水平向和竖向地震输入两组。取两组试验过程中监测的结构侧墙动土压力、结构应变和结构弯矩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地基土的密实程度对结构地震反应存在影响;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动水压力对结构模型的作用显着;在仅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时,动水压力对结构模型的作用较小;在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动水压力和竖向地震荷载应要考虑。(本文来源于《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期刊2016-10-27)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是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研究的重要手段,其中相似材料的选择是决定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以黄土地区2类典型边坡为研究对象,在对滑坡体原状土样开展室内土动力学测试的基础上,提出6种相似比条件下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配比方法;对2种相似比条件下相似材料的参数进行量纲分析,依据相似判据、相似准则的约束,以模糊数学理论进行优化,并提出大型土质边坡振动台试验的材料相似性评价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2].柴少峰,王平,郭海涛,蒲小武,车高凤.大型振动台试验土质边坡模型材料相似性及评价[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韩俊艳.液化自由场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J].岩土力学.2019
[4].王猛,梁庆国,王丽丽,边磊.黄土隧道边仰坡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5].崔光耀,孟令瀚,张军徽,王明年,朱长安.隧道洞口软硬围岩交接段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
[6].孙志亮,孔令伟,郭爱国.不同含水状态堆积体边坡地震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J].岩土力学.2018
[7].岳琳琳,梁庆国,蒲建军,张钦鹏.不同进洞高程隧道洞口段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8].杨正权,刘小生,周国斌,刘启旺,赵剑明.高面板堆石坝面板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8
[9].朱志铭,黄俊杰,李世君,刘善忠,万军利.边坡桥梁桩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8
[10].程新俊,景立平,崔杰,董瑞,程前.考虑上覆水效应的沉管隧道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C].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