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与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与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江建良[1]2003年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与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反映细胞凋亡的血浆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在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111例CHF患者,平均年龄49±12(28~90)岁,其中男性70例,女性41例,冠心病51例,心脏瓣膜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扩张性心脏病9例。入院后按NYHA标准分级,其中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46例,Ⅳ级37例。对照组为20例正常体检者,年龄66±16岁,男、女各10例,无心血管病、糖尿病史,未服用药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HF组和对照组血浆中sFas和sFasL水平。对研究对象每3个月通过门诊复诊、电话或信函访问随访一次,观察终点为心源性死亡事件和非心源性死亡事件。 结果:CHF患者血浆sFas、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5954±1.7684 vs 1.1717±0.6369ng/ml和0.3968±0.1724 vs 0.1998±0.1134ng/ml,P均<0.01),同时血浆sFas水平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增加,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325,P<0.05)。血浆sFas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EF)呈负相关(r=-0.252,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呈正相关(r=0.327,P<0.05)。血浆sFas、sFasL水平与原发病无关。98例CHF患者平均随访19.0±13.6月后发现,患者的生存时间与EF呈正相关,与血浆sFas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血浆sFas水平<3.01ng/ml组生存率高于血浆sFas水平>3.01ng/ml组,EF>0.35组生存率高于EF<0.35组(P均<0.05)。心源性死亡组血浆sFas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与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文摘要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源性死亡组(P<0.05)。 结论:CH下患者血浆sFas和sFas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高,提示两者可能在CHF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HF患者血浆sFas水平似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樊红光[2]2002年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sFas与sFas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作为凋亡抑制因子的可溶性Fas(sFas)和致凋亡因子的可溶性Fas配体(sFasL)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水平及其意义。 方法:67例不同病因的CHF患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4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瓣膜性心脏病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年龄在68±13(30~90)岁,心功能按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分类诊断并分级。正常对照组为20例年龄(66±16岁)、性别相当(男女各10例)的正常体检者,无心血管病、糖尿病病史,未服用任何药物。正常体检者,无心血管病、糖尿病病史,未服用任何药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HF组和对照组的血浆中sFas、sFasL、TNF-α、IL-6水平。 结果:CHF患者血浆sFas、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心功能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sFasL水平只有在较严重的CHF才与对照组水平有显着差异(p<0.01)。sFas和TNF-α与心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上述各因子水平与原发病无关。其中sFas与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和0.01),后两者之间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 结论:重度CHF患者血浆sFas、sFasL、TNF-α和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提示sFas和sFasL水平升高以至整个Fas/APO系统可能在CHF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NF-α和IL-6与sFas之间的相关性提示叁者在对CHF的发生发展作用过程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sFas、sFasL、mFas和mFasL作为两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向浆。。PsFas与sFas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对相互对立的凋亡介质,可以交叉作用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复杂 的免疫网络系统,某种原因导致该免疫网络夫衡可能是CHF进 展的一个基本环节。

吕晋琳[3]2008年在《NF-κB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发病学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TNF-α基因表达和血清sFas/sFasL水平,并结合超声心动图参数,探讨它们与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心肌重塑之间的关系,以及NF-κB、TNF-α基因和sFas/sFasL在CHF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CHF患者76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对照组30例,为年龄相匹配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培养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抽提核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NF-κB活化水平;RT-PCR法测定TNF-α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sFas/sFasL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分别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的厚度(IV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左室重量(LVMW)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析NF-κB、TNF-α基因和sFas/sFasL与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及心肌重塑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结果:1、CHF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mRNA表达、NF—κB活性以及血清sFas/sFas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心功能分级,随着心功能恶化TNF-αmRNA表达、NF-κB活性以及sFas/sFasL浓度均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HF组TNF—αmRNA表达和NF—κB活性分别与心功能参数LVEF、CO、CI呈显着负相关。sFas和sFasL浓度与LVEF呈显着负相关。3、CHF组NF-κB活性水平与心肌重塑参数LVDd、LVMI、LVESV、LVEDV呈显着正相关,TNF—αmRNA表达与LVDd、LVMI呈显着正相关。sFas和sFasL浓度与LVDd、LVMI、LVESV呈显着正相关。4、CHF组NF—κB活性水平与sFas/sFasL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5、CHF组NF—κB活性与TNF—α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1、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TNF—αmRNA表达及sFas/sFasL水平升高,并与心功能、心肌重塑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呈不同程度相关性。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化程度增高可能对心功能恶化及心肌重塑有促进作用,并可能通过激活外周血TNF—α基因转录及促进凋亡相关蛋白sFas/sFasL表达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而发挥作用。

罗羽慧[4]2003年在《福辛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目的 细胞凋亡的概念于1972年由Kerr提出,它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提出了细胞凋亡作为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损伤机制,可能参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细胞凋亡与某些凋亡相关基因的调节与表达有关,凋亡刺激基因Fas是调控凋亡信号途径的重要基因,最近的研究证明Fas/Fas配体(FasL)系统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CHF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心肌组织Fas/FasL基因的蛋白或mRNA表达水平可以了解凋亡的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CHF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着重要的启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可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和逆转心肌重塑等机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福辛普利是一种长效ACEI,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使用它能有效地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使扩大的心脏恢复正常。本实验通过缩窄大鼠腹主动脉构建慢性CHF模型,探讨福辛普利干预对心肌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慢性CHF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手术-左室代偿性肥厚组(简称肥厚组)及手术-心衰组。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观察发生心衰的实验性高血压大鼠和同期仅左室肥厚而未发生心衰的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以免疫组化ABC显色法分别检测Fas与FasL蛋白水平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Fas基因mRNA的表达改变,从而探讨心<WP=7>肌组织中Fas基因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心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我们以福辛普利对心衰组大鼠进行干预,对照观察血流动力学、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组织Fas和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心肌中仅有少许心肌细胞凋亡,实施手术的代偿性肥厚组与心衰组大鼠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但心衰组心肌细胞凋亡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经腹主动脉缩窄术后4周,左室肥厚而未发生心衰的大鼠其心肌组织Fas蛋白阳性染色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FasL蛋白阳性染色指数与假手术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发生心衰的大鼠其心肌组织Fas及FasL蛋白阳性染色指数明显高于肥厚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和肥厚组相比较,心衰组心肌组织Fas基因的mRNA表达也上调(P<0.05)。应用福辛普利干预心衰组大鼠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LVEDP显着升高(P<0.01),+dp/dtmax和-dp/dtmax显着降低(P<0.01),福辛普利组LVEDP显着低于心衰组(P<0.01),+dp/dtmax和-dp/dtmax显着高于心衰组(P<0.01)。心衰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心肌组织Fas和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福辛普利组AI、心肌组织Fas和FasL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心衰组(P<0.05)。结论 实验性CHF大鼠心肌细胞凋亡、Fas基因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及FasL蛋白表达均增加,心肌细胞出现凋亡可能是心脏由代偿性心肌肥厚向心衰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心肌组织Fas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这一改变有关,并可能是其促进因素;心肌细胞凋亡与Fas/FasL系统参与了慢性CHF的发生、发展过程。福辛普利长期干预慢性CHF,能够降低细胞凋亡及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其减少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心肌功能有关。

周凤娇[5]2008年在《养心康片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理论研究简单介绍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回顾了祖国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详细分析了现代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特色和优势,详述了目前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治情况,回顾了养心康片治疗心力衰竭的既往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方向。2.实验研究2.1研究目的通过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动物模型,探讨养心康片对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养心康片在临床上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及治疗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改善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2.2动物造模、分组SPF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8只,造模组72只。造模组再分为药物空白组(模型组)、养心康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组24只,采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的方法造模。2.3给药方法:养心康高、低剂量组在造模开始即分别给予高剂量、低剂量养心康灌胃,正常对照组及药物空白组以蒸馏水灌胃。2.4检测指标心气虚证候的观察,体重、力竭游泳运动时间、呼吸频率、尿量,心脏彩超,血清脑钠素(BNP)、肌钙蛋白I(cTnI)、可溶性Fas(sFa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心肌ATP、ADP、AMP含量,心肌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线粒体呼吸功能以及心肌病理切片、透射电镜观察2.5结果2.5.1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采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进行造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逐渐出现了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鼻尾透青色等体征,但无肢体水肿情况,各组各时间点的24h尿量也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各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空白组呼吸频率加快;空白组EF值、FS值均降低,而左室收缩末内径增大;空白组血清BNP水平也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或者高度显着性。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也显示了空白组心肌结构的明显病变。这些均说明了运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造成心力衰竭模型取得成功,且该模型为轻度心衰模型。2.5.2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本研究采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的复合造模方法建立心气虚证模型。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心气虚证候表现,且造模各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缩短。空白组呼吸频率加快,EF值、FS值均降低,左室收缩末内径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减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或者高度显着性。根据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心功能评价等多种心气虚证模型评价方法,说明心气虚证造模成功,且该模型稳定持久。2.5.3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的变化造模后,空白组血清BNP、sFas、cTnI水平水平明显上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或者高度显着性。说明心气虚证大鼠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存在着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等变化。2.5.4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自由基代谢情况在各阶段空白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明显减低,丙二醛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说明大鼠体内出现了自由基代谢紊乱,出现了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2.5.5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造模结束次日空白组心肌线粒体增生,体积增大,压迫肌原纤维,线粒体形状大小不一,结构不清,嵴变稀疏,部分溶解、断裂。造模后2周见心肌线粒体明显减少,结构不清,造模后12周也见线粒体体积增大,结构不清。说明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存在线粒体肿胀、嵴变稀疏,部分溶解、断裂等超微结构改变。空白组大鼠各阶段心肌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呼吸控制率(RCR=R3/R4)、氧化磷酸化效率均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或者高度显着性,表明心气虚证大鼠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减低,使ATP生成减少,心肌ATP、ADP含量减低,而AMP含量上升,能荷(EC)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或者高度显着性。因此心气虚证大鼠体内出现了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也出现了能量代谢的紊乱。2.5.6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病理及电镜结果正常组未见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空白组大鼠切片可见心肌细胞横纹模糊,颗粒变性,间质内见淋巴细胞浸润等改变。电镜下观察,可见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明暗带结构不清甚至肌原纤维溶解、消失,呈大片空泡化。早期线粒体增生、肿胀,后期则明显减少。还可见细胞核固缩,多个核仁,核膜不清等心肌细胞损伤、凋亡现象。说明造模后大鼠心肌细胞出现了明显炎症反应甚至坏死,发生了超微结构紊乱,同时有心肌细胞凋亡现象。2.5.7养心康对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作用及其机制养心康高、低剂量组心气虚证候表现比空白组提前16天恢复正常;呼吸频率未见明显加快;心脏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功能未见减低。养心康还降低了大鼠血清BNP、cTnI、sFas水平: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的水平;提高了大鼠心枷吡L锤a~+—K~+—ATP酶活性,增强了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提高了大鼠心肌ATP含量。说明了养心康具有补益心气、防止心气耗竭,提高大鼠活动耐量,促进心气虚证恢复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养心康片改善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了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改善了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减轻了心肌损伤,抑制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及心室的重构,保护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6结论运用“控食+力竭游泳+心得安”造成心力衰竭心气虚证模型是可行的,且其模型是稳定持久的,得到了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的验证。研究还表明,养心康不仅能够补益心气,防止心气耗竭,促进心气虚证的恢复,还能够保护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这将为临床运用养心康进行心力衰竭的一、二级预防,提前干预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抑制或者减缓心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提供理论依据。3临床回顾分析3.1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中医证型与心衰ABCD分期、NYHA分级、心衰类型等的关系,为心力衰竭的中医整体辨证治疗提供参考。3.2研究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及2002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有关SHF的诊断标准,收集心衰各期的病例共255例,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3.3结果3.3.1所有病例的特点在心衰各期的患者中,常见的证型是气虚血瘀夹痰;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冠心病;1-3个危险因素最多见。临床中处于心衰B期、心功能为Ⅰ级的患者很普遍。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患病率较高,且大部分为无症状性舒张功能不全。3.3.2各证型与ABCD分期的关系随着证型从气虚、血瘀、痰浊向气阴两亏、阳虚水泛的发展,心衰分期也随着增高。气虚、血瘀、痰浊证主要处于B期;而气阴两亏以C期为主,阳虚水泛则主要处于D期。3.3.3各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各证型的心功能分级随着气虚、血瘀、痰浊向气阴两亏、阳虚水泛的发展而增高。单纯气虚证的心功能全都是Ⅰ级,夹血瘀、痰浊者也以心功能Ⅰ级为主。气阴两亏主要以Ⅲ、Ⅳ级为主,阳虚水泛证则以Ⅳ级多见。3.3.4各证型与心衰类型的关系随着气虚、血瘀、痰浊向气阴两亏、阳虚水泛的发展,心衰类型由舒张功能不全转向收缩功能不全或者两者兼有。气虚、血瘀、痰浊以单纯舒张功能不全为主:气阴两亏、阳虚水泛证型均以收缩功能不全或者合并舒张功能不全为主。3.3.5各证型危险因素个数的分析各证型危险因素个数的多少随着证型兼夹的变化而变化,证型兼夹程度越高,体现了其危险因素可能越多;兼夹证类似者其危险因素的个数也比较一致。3.3.6各证型基础疾病的分析气虚、血瘀、痰浊证主要见于高心、冠心的患者,气阴两亏、阳虚水泛证型主要见于扩心、先心、风心等其他基础病。3.3.7兼夹证分析气虚、血瘀、痰浊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兼夹证候,但各兼夹证的心功能分期、分级没有统计学差异4结论心衰的中医证型跟心衰分期、分级、心衰类型、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处于心衰B期、心功能为Ⅰ级的患者很普遍,且其主要证型是心气虚证,或夹血瘀、痰浊。

胡司淦, 蔡鑫[6]2006年在《Fas系统在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Fas(Apo-1,CD95)系统是细胞凋亡(apoptosis)调控信号途径的重要部分,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均有重要关系,它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条重要调控途径。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了细胞凋亡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张永正[7]2019年在《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和肌钙蛋白Ⅰ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和肌钙蛋白Ⅰ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3级和4级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25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叁组研究对象的BNP、c TnⅠ水平。患者均给予规范化治疗,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NP、c TnⅠ水平。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心功能3级、4级组患者的BNP、c TnⅠ水平表现为心功能4级组患者>心功能3级组患者>对照组健康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BNP、c TnⅠ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BNP及c TnⅠ水平是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NP、c TnⅠ水平显着升高,心功能分级、治疗前BNP及c TnⅠ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与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江建良. 苏州大学. 2003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sFas与sFas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樊红光. 苏州大学. 2002

[3]. NF-κB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发病学意义的临床研究[D]. 吕晋琳. 昆明医学院. 2008

[4]. 福辛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D]. 罗羽慧. 重庆医科大学. 2003

[5]. 养心康片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研究[D]. 周凤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6]. Fas系统在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意义[J]. 胡司淦, 蔡鑫.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7]. 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和肌钙蛋白Ⅰ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 张永正. 内科. 2019

标签:;  ;  ;  ;  ;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与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