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卷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油机,燃油,匹配,双卷流燃烧室
双卷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荣,周海琴,万远亮,苏立旺,刘福水[1](2016)在《柴油机双卷流燃烧室内外室燃油匹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双卷流燃烧室内室燃油质量分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双卷流燃烧室最佳的内室燃油质量分数范围。首先利用AVL Fire软件仿真计算不同油束夹角下双卷流燃烧室内室燃油质量分数变化,分析内室燃油质量分数变化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发现内室燃油质量分数约为10%~20%时,发动机指示功率较高,碳烟排放较低。然后总结归纳了内室燃油质量分数随喷油提前角和转速变化的规律。转速增大,内室燃油质量分数减小;喷油提前角增大,内室燃油质量分数增大。研究表明转速提高时,适当增加喷油提前角可以保证内室燃油质量分数处于较优值,使柴油机取得较佳性能。该研究可为双卷流燃烧系统的燃油匹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20期)
胡启坤,陈杰,黄加亮[2](2015)在《双卷流燃烧室与燃油喷射系统匹配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建立了某船用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对燃油喷射系统的相关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再利用AVL_FIRE软件将优化结果与原机燃烧室基础上设计的双卷流燃烧室进行缸内燃烧计算,同时研究油束夹角为150°、155°、160°时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24mm-14.0mm-0.46mm·(Ca A)-1-950mm-155°(喷孔直径-柱塞直径-凸轮型线速度-高压油管长度-油束夹角)参数组合,可以将喷油压力提高到105MPa,碳烟生成质量分数较原机降低约0.01‰,油束夹角为155°时,碳烟质量分数较油束夹角为150°和160°时低0.02‰~0.08‰,NOX质量分数较油束夹角为150°和160°时低0.03‰~0.12‰。(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万远亮[3](2015)在《基于双卷流燃烧系统的生物柴油喷雾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可再生的替代燃料,在保证柴油机动力性的基础上尽量的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生物柴油便是一种重要的替代燃料。生物柴油由于黏度较大,燃油喷射过程中,液滴不易破碎,影响其在燃烧室内的分布,而双卷流燃烧系统则能通过特殊结构对上述问题加以改善。因此,生物柴油与双卷流燃烧系统结合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围绕着生物柴油的雾化和破碎机理展开,研究生物柴油的喷雾特性,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双卷流燃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掌握双卷流燃烧系统的工作特点及应用条件。其次,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纹影方法和高速摄影技术,在可加热的定容燃烧弹中分别进行了生物柴油蒸发态与非蒸发态喷雾的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试验条件对生物柴油雾注宏观特性的影响。再次,本文利用AVL FIRE,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叁种燃烧室计算模型,研究生物柴油在叁种燃烧室内的燃烧状况,并着重分析了双卷流燃烧室内生物柴油的燃烧特点和排放特性。同时对不同工况下双卷流燃烧室内外室的油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室油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最终对双卷流燃烧系统进行了性能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1-21)
高浩卜,李向荣,耿文耀,赵陆明,刘文鹏[4](2014)在《双卷流燃烧室与油束夹角匹配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喉口直径96 mm的双卷流燃烧室的排放特性,通过试验对喷油油束夹角进行匹配。选取油束夹角为155°和160°的喷油器进行试验。在外特性和部分负荷特性的试验数据显示,油束夹角为155°时,颗粒浓度比油束夹角为160°时低0.02~0.27 mg/m3,NOx浓度比油束夹角为160°时高14×10-6~70×10-6(NOx与总排气体积比的10-6)。通过试验数据解释了造成上述排放特性的原因,并运用仿真分析阐明了上述排放特性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采用油束夹角为155°时,可以有效降低颗粒排放,若采用缸外处理NOx,可以达到国4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苏立旺,李向荣,李杰,赵陆明,张长岭[5](2013)在《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排放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评价双卷流燃烧系统的排放水平,在单缸机试验台架上对双卷流燃烧室和某国Ⅲ柴油机使用的TCD燃烧室的颗粒、NOx排放、燃油消耗率、缸内压力等进行了测量,并对燃烧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特性工况下,使用双卷流燃烧室可比TCD燃烧室减少颗粒排放7%~47%,缩短燃烧持续期1°~6°,降低油耗0.75%~3.05%;部分负荷工况下,由于油束贯穿度较小,缸内燃烧以空间燃烧为主,采用双卷流燃烧室时其卷流作用不明显,排放性能与TCD燃烧室相差不大。该研究可为双卷流燃烧系统在降低柴油机排放方面的应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21期)
孙柏刚,谢均,柴国英,赵建辉,李向荣[6](2013)在《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的排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双卷流燃烧系统对直喷式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影响,该文采用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分析方法,探讨燃油喷射系统中喷油提前角、喷孔直径、油束夹角和涡流比对双卷流燃烧系统(DSCS)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油提前角的增加和喷孔直径的减小,NOx生成量增加,碳烟生成量降低;随着油束夹角的增加,碳烟生成量降低,NOx生成量先增加后降低;涡流比和弧脊的匹配直接影响着双卷流燃烧系统中燃油的雾化、混合和燃烧过程,为了降低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应采用较小的涡流比与双卷流燃烧室,确定了与双卷流燃烧室相匹配的满足NOx、碳烟排放最佳涡流比为1。该研究可为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白冰,刘福水,李向荣[7](2009)在《高强化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喷油参数匹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双卷流燃烧系统的单缸柴油机进行了强化燃烧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喷雾锥角燃烧特性试验和相同负荷下不同转速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发现,柴油机喷雾锥角的合理设计对燃烧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提高转速是提高柴油机强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但是转速提高会带来排温升高及燃油经济性恶化等问题。通过调节喷油定时可以在提高发动机转速时使排温及燃油经济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采用双卷流燃烧系统并配以合适的喷油参数(喷雾锥角、喷油定时)可以达到提高柴油机强化程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09年06期)
刘福水,白冰,李向荣[8](2009)在《双卷流燃烧室燃烧特性仿真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双卷流燃烧室和浅盆形燃烧室进行了不同负荷工况下的叁维仿真分析,并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卷流燃烧室在整个负荷范围内在燃烧速率及效率上都比浅盆形燃烧室有明显的优势。证明双卷流燃烧室比浅盆形燃烧室更适用于大功率柴油机的高效快速燃烧,其燃烧室的内室在提高空气利用率及加快扩散混合速率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09年04期)
李向荣,杜巍,范委修,李建,姚正军[9](2008)在《双卷流燃烧系统应用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双卷流燃烧系统以往的研究情况,介绍了目前在中等缸径柴油机上的推广应用新进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运用Pro/E软件的行为建模方法设计了3种双卷流燃烧室。然后,建立132 mm缸径柴油机的喷雾和燃烧计算模型,对不同燃烧室的喷雾发展形态和缸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双卷流燃烧室内的燃油分布更加均匀。最后,选择较优方案在132 mm缸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双卷流燃烧系统后燃油经济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李向荣,何圣华,魏熔[10](2003)在《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喷雾高速摄影试验和多维数值模拟等方面探讨了双卷流燃烧系统促进柴油机喷雾与空气快速、均匀混合的工作机理。同时,在150系列柴油机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双卷流燃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油耗,并且适用于高增压下的柴油机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可调进气涡流,可以使发动机经济运行区域进一步扩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双卷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建立了某船用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对燃油喷射系统的相关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再利用AVL_FIRE软件将优化结果与原机燃烧室基础上设计的双卷流燃烧室进行缸内燃烧计算,同时研究油束夹角为150°、155°、160°时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24mm-14.0mm-0.46mm·(Ca A)-1-950mm-155°(喷孔直径-柱塞直径-凸轮型线速度-高压油管长度-油束夹角)参数组合,可以将喷油压力提高到105MPa,碳烟生成质量分数较原机降低约0.01‰,油束夹角为155°时,碳烟质量分数较油束夹角为150°和160°时低0.02‰~0.08‰,NOX质量分数较油束夹角为150°和160°时低0.03‰~0.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卷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向荣,周海琴,万远亮,苏立旺,刘福水.柴油机双卷流燃烧室内外室燃油匹配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
[2].胡启坤,陈杰,黄加亮.双卷流燃烧室与燃油喷射系统匹配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J].船舶工程.2015
[3].万远亮.基于双卷流燃烧系统的生物柴油喷雾燃烧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4].高浩卜,李向荣,耿文耀,赵陆明,刘文鹏.双卷流燃烧室与油束夹角匹配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
[5].苏立旺,李向荣,李杰,赵陆明,张长岭.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排放特性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3
[6].孙柏刚,谢均,柴国英,赵建辉,李向荣.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的排放特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3
[7].白冰,刘福水,李向荣.高强化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喷油参数匹配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9
[8].刘福水,白冰,李向荣.双卷流燃烧室燃烧特性仿真及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9
[9].李向荣,杜巍,范委修,李建,姚正军.双卷流燃烧系统应用研究新进展[J].内燃机学报.2008
[10].李向荣,何圣华,魏熔.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