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棣[1]2003年在《裴迪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裴迪是和王维同时而稍后的田园诗人 ,他的一生中大概有 2 0年是跟随着王维度过的。裴迪在唐代并不是显赫的诗人。但是他与当时除了李白以外的其他大诗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考证他的事迹和与这些诗人的关系 ,也可以使这些诗人得到更多的还原以被人们了解。
张广村[2]2012年在《中古河东裴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文中提出魏晋南北朝是世族政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士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垄断了当时的文化和学术,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近代以来,关于中古历史的研究,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出“家族——地域”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本文的研究可以说是受陈寅恪先生的“地域——家族”研究理论模式的启发,对河东裴氏家族作个案研究,以期能够对中古世族社会、文化的理解有所发明。论文共分七章,外加一个附录。第一章,主要论述河东裴氏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第一节分两个部分考查了河东裴氏家族的肇兴和崛起。认为河东裴氏肇兴于春秋时期,崛起于两汉时代。第二节论述了河东裴氏家族在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兴旺发达的局面。第叁节主要写河东裴氏在唐末的衰落情况。第二章分叁节考证西眷裴、沈马裴、中眷裴、南来吴裴、东眷裴的世系情况。在考证过程中以《新店书·宰相世系表》为基础,结合墓志材料,广泛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河东裴氏做出较为全面合理的世系表。第叁章考述河东裴氏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迁播情况。共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节考查河东裴氏在汉代以前的迁徙情况。第二节考查河东裴氏在西晋末年四散迁播的状况。第叁节主要写东晋南北朝时期中眷裴和南来吴裴的迁播情况。第四节写了河东裴氏在隋末唐代的迁播情况。第四章主要是总结河东裴氏的家风特点。总结出河东裴氏家风重视儒学、重视教育、恪守孝道、躬行节俭四个方而。并论述了河东裴氏的玄学、兵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家学传统。第五章探讨河东裴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情况。分别对裴启、裴迪、裴夷直、裴度、裴铡的文学生平、交游和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第六章论述河东裴氏家族成员的史学成就。第一节对裴松之《叁国志注》的体例、文献学贡献和裴松之的史学撰述观等问题展开论述。第二节主要研究裴骃《史记集解》的体例和内容。第七章分别总结了河东裴氏的文学、史学、玄学特色并分析其与裴氏家风、家学的关系。论文的附录分经史子集四部分考证了河东裴氏家族成员的着述情况,这样就可以更直观、更明白的让我们了解和研究其家族的文化、学术贡献。结语部分从总体上谈一下对河东裴氏家族研究的一些感想,并对家族文学的研究提出展望。
冯棣[3]2002年在《裴迪考论》文中研究说明裴迪,字不详,新、旧唐书无传,检《二十五史》无载。《新唐书·艺文记》也未见着录。因此只能从有关的资料中辑录出一些他的事迹加以大体的排比。
冯棣[4]2003年在《裴迪考论》文中指出本文是对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裴迪做的专题研究,裴迪是和王维同时而稍后的田园诗人,他的一生中大概有20多年的时间都是和王维一起度过的。虽然裴迪的地位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显赫,但是他与当时除了李白以外的大诗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来往。本文通过考证推论他与这些诗人的关系,力求还原当时的诗人圈子。从而使人们加深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作者群的印象,同时对裴迪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裴迪和王维之间的情感提出新的看法。 第一章 对裴迪的生平交游做了考察论证,介绍了他的主要经历,以及他与王维、钱起、杜甫等大诗人的交往。 第二章 对裴迪的诗歌进行分析,主要是从《辋川集》中发掘出前人忽略的裴迪诗歌的价值。其价值是可以帮助恢复定位辋川的原貌,以及帮助了解裴迪和王维在辋川的居住地点。 第叁章 王裴二人共同隐居多年,裴迪受到了王维诗风的浸染,写出了寂处有音、静中趣浓的怡人作品,从而确立了山水田园诗人的地位。 第四章 讨论裴迪与王维的情感问题。这一章主要是根据诗歌文本解读两人生活的背景条件,对裴迪和王维的亲密关系进行探讨。
冯棣[5]2004年在《裴迪考论》文中指出裴迪,字不详,新、旧唐书无传,检《二十五史》无载。《新唐书·艺文记》也未见着录。因此只能从有关的资料中辑录出一些他的事迹加以大体的排比。
杨国荣[6]2012年在《唐代组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组诗既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唐代重要的文学现象。本研究主要包括唐代组诗的发展与演变、组诗的主要类型分析、重要诗人专论及组诗的结构等内容。绪论部分定义组诗概念,概括介绍唐代组诗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以各时期组诗的表现风格、结构、创作技巧等分析为基础,梳理唐代组诗前后继承、创新的发展脉络与轨迹,对各时期组诗的文学史地位进行准确的定位与评价。第二章探讨四种类型组诗的发展演变的轨迹,总结各类型组诗的创作典范与创作惯例,探讨唐代组诗典范与惯例前后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脉络及规律。第叁章以杜甫与元白的组诗为典范,分析诗人对组诗形式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几位诗人对发展与创新唐代组诗的结构、章法、技巧等表现艺术的历史贡献。第四章总结分析了唐代组诗中常见的十种结构形态,探讨唐代组诗声律的演变与发展轨迹,总结唐代组诗的声律运用方法与技巧。
郭小稳[7]2013年在《王维与园林》文中研究表明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更是一位在书、画、乐、园林等方面都有丰硕成就的人。他的诗歌为人吟诵、他的画作为人模仿、他的音乐为人流传、他的园林为人游赏、他的故事为人传唱。他是一个”全面的典型”;他是一个独立的范式;他奠定了“唐音正宗”;他设计并建成了着名的文人园林——辋川别业,开辟了自然山水与文化结合的辋川模式,尝试了中国自然山水园向文人园的转型;他对后世文人园有着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王维的研究集中在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王维的思想和作品,并且研究得比较充分,分析得也比较透彻,研究的水平比较高,然而缺乏了从造园的角度去对王维这个造园家的研究,缺乏作为一个专业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对于王维的园林观的研究。本课题就从王维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交游场所、个人喜恶等方面来分析那个时代的文人对园林的看法,并从他留下来的诗集、绘画、文章、园林来分析他的造园方法,系统地、元素化地分析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再结合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平经历等来分析和研究作者的园林审美观。对造园家王维的立体化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唐朝那个时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时期的园林建设审美与倾向,推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造园学理论,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悦祺[8]2017年在《杜甫流落两川时期交游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杜甫一生走过了许多地方,吴越、山东、梁宋、洛阳、长安、凤翔、秦州,到两川、夔州、荆湘,基本形成了一个圆圈,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漂泊。伴随着这样漫长的行程,杜甫还结交了数百位朋友,写下了 700多首寄赠诗歌。同时,杜甫还收获了广博的见识、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样的诗歌风格,以及在生活上得到的援助、精神上得到的安慰和支持。因此,对杜甫交游状况的研究考证,对于考察他一生的行踪、诗歌创作、思想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杜甫在两川时期五年零五个月左右时间的生活阶段,力求从杜甫在两川时期的交游诗歌出发,探究他这段时期的交游对象和交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分析他在两川时期的心态变化。笔者以萧涤非先生主编,2014年出版的《杜甫全集校注》为本文引用诗歌的出处,结合多家注解和目前关于杜甫交游的研究成果,将杜甫在两川时期交游的140余人,按照时间、空间的不同进行分类,再就具体的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的身份等细则进行具体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笔者将杜甫在两川时期的行踪变化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界定,探究杜甫入蜀的原因,并对交游对象和交游诗歌进行了概述,这对后文进行交游状况的具体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弄清楚行迹也使整个研究过程更加清晰明白。第二部分是第二、叁、四章的整体研究。由于杜甫在两川时期交游的对象众多,交往方式也比较多样,因此笔者对这些人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现存资料,尽量将这些交游对象的身份,以及与杜甫的交往过程考证出来,或是结合诗歌内容和杜甫的行踪等条件进行合理推测,把杜甫流落两川时期的交游情况尽可能详细地呈现出来。第叁部分是个案研究,即杜甫与高适、严武的交游,笔者把他们分别放在第二章和第四章。此前,已经有多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结论也不一致。笔者从杜甫与两人的交往诗歌出发,结合其他时段的与两人的交游,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而明确杜甫与高适的关系始终亲密;杜甫对严武一直存在依赖的心理,严武对杜甫也是颇为用心,一心想帮忙解决杜甫的困境,尽管杜甫因为与幕府中人的摩擦等原因,与严武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亲密而坚定的友谊。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语。笔者结合杜甫在两川时期的交游概况,对杜甫这段时间里的心态变化进行了探究。明确了杜甫在心情上由初到草堂的闲适安然、漂泊梓阆的孤独苦闷,到重归成都的喜悦和忧愁的变化,从而心态上产生了由渴望和乐于安定生活,到在严武的鼓励下重拾政治理想,从厌倦蜀中漂泊不定而欲出峡东游,到严武再度镇蜀而欲经由幕府逐步实现政治理想,直到最后失望而重拾江海之志,不再对入朝为官抱有幻想的变化过程。而这样的变化当然会对杜甫出川以后的行踪、交游活动和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刘湘兰[9]2015年在《唐宋“口号”诗考论》文中研究说明"口号"的形成是诗歌演进史上的重要现象。口号诗起源于刘宋时期,兴起于唐,为即时创作、随口吟成的诗体。永明"四声八病"诗歌理论导致诗歌创作方式的改变,是口号诗成为诗体并得以发展的主因。当唐代格律诗盛行,诗人们在对诗歌进行精心推敲打磨时,口号诗机智、快捷的创作特点被凸显出来,成为诗人逞才弄技、酬赠唱和的重要诗体。即时成章、要求作者有临机之能的口号诗被有巧智的俳优所运用,成为唐宋杂剧的表演手段——"辞捷"。由于宋代宫廷宴乐中的乐语关涉到皇家威严、国家事体,其文辞常由翰林学士代拟,乐语中的口号诗也由即兴创作改为事先撰写。口号的地位及价值因其创作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乐语中的口号以歌功颂德为主,格调低下,为文人所不屑,最终走向消亡;而保持自由吟诵状态的口号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荣小措[10]2017年在《王维诗歌明代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分上下两编共八章,对明代与王维诗歌有关的基本文献、诗话、唐诗选本、评点本、明代诗人创作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探讨,涉及的内容及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和方法。明代是唐以后王维诗歌接受的一个高峰期,在王维诗的刊刻、结集、传播、批评、鉴赏以及诗歌创作中的模拟效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具有研究价值。在当前学术界仍缺少对明代王维诗歌接受史的系统研究的前提下,本文吸收现有的零散研究成果,确立该选题。上编第一章梳理了明代前期与王维诗歌相关的唐诗选本的刊刻、流传情况以及本期诗话笔记类着作中对王维诗歌的品评;探讨了明代前期二十一位诗人在创作中对王维诗风的仿效及成就,总结了此期王维接受在继承中有创新的过渡期的特点。第二章梳理了明代中期与王维诗歌相关的唐诗选本的刊刻、流传情况以及本期诗话类笔记类着作中对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细致品评;探讨了顾起经的《类笺唐王右丞诗集》这部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王维诗集注本,以及顾可久《唐王右丞诗集注说》二书的版本价值、利弊得失和影响;分析了明代中期近叁十位诗人创作中的王维诗歌接受情况;总结了本期王维诗歌接受在基本文献、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收获。第叁章梳理了明代后期与王维诗歌相关的基本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此期诗话笔记类着作中的王维诗歌批评成就;最后分析了后期十余位诗人在创作中所受王维诗歌的影响;总结了本期王维诗歌接受在理论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下编属于接受个案研究。第一、二章着重分析了前后“七子”在选录、评论王维诗歌方面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创作中对王维诗风的学习,梳理了何景明、徐祯卿、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等领军人物对王维诗歌接受的不同贡献。第叁章重点总结了胡应麟《诗薮》和许学夷《诗源辨体》两书对王维诗歌集大成式的总结及其新见:二人吸收了复古派百年来品评王维诗歌的理论精华,进行了全面且有突破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另外,也涉及到胡应麟创作中对王维诗的学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五部着名唐诗评点本中的王维诗歌接受情况,总结了明代在王维诗歌评点接受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影响。结语部分对王维诗歌明代接受的特色、创获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
参考文献:
[1]. 裴迪考论[J]. 冯棣.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中古河东裴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D]. 张广村. 山东大学. 2012
[3]. 裴迪考论[C]. 冯棣. 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2
[4]. 裴迪考论[D]. 冯棣.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5]. 裴迪考论[J]. 冯棣. 唐代文学研究. 2004
[6]. 唐代组诗研究[D]. 杨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王维与园林[D]. 郭小稳. 天津大学. 2013
[8]. 杜甫流落两川时期交游考论[D]. 刘悦祺.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9]. 唐宋“口号”诗考论[J]. 刘湘兰. 文史哲. 2015
[10]. 王维诗歌明代接受研究[D]. 荣小措. 西北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