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琼[1]2003年在《高等学校学生医疗费用分析与健康保障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的保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医疗保障尚无统一的、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保障制度。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在校期间的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以及疾病别医疗费用的测算,了解高校学生医疗费用消耗情况;对比分析学生参加医疗保险前后公费医疗的开支和学生个人承担的费用,了解学生参保的利弊;最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保障需求的调查,明确学生实际卫生服务需要。 本课题通过对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五年来医疗费用及健康保障意愿调查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农村居民的保障措施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的高等学校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的来说,学生的整体患病率、住院率相对较低,但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次均住院费用也在逐年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在上升,大病、重病时有发生,给学生身体健康造成新的威胁;况且普通高校学生近50%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低(50%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400元),对疾病的风险承担能力较低;而目前高校学生中有不良生活行为的比例较高,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结合高校学生对目前学生医疗保障措施的满意度的调查,最后建议针对高校学生采取综合性的医疗保障措施,以节约公费医疗开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鲲鹏[2]2008年在《高校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截至2007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到1738.8万人。近年来高校学生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他们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学费及生活必需品物价的上涨,对学生(尤其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进而影响高校学生的健康水平,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态势。国内学者针对亚健康成因的研究[1-3]主要从生活方式、学业、心理、家庭结构等角度出发,所得结果也大致相同:学习压力加大、年级增加、缺乏身体锻炼、非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残缺等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然而经济学因素对亚健康的影响还很少涉及。目的调查分析武汉某高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健康状况的经济、社会及心理等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学生健康状况,缓解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提供数据及理论基础;为高校及社会对提高学生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数据来源:数据均来源于现场问卷调查。采取典型抽样的方式,选取地处武汉市的武汉科技大学,该校学生的整体特征代表武汉地区各高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调查对象为该校在校本科生,分理、工、文、医学四个专业,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1088人。本次调查的问卷回收率在86.6%,有效问卷923份,有效率为98%。(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信息、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心理健康评价、就诊情况及态度调查等4各方面内容(叁)数据分析方法包括:1.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的均值、标准差计算;计数资料的率、频数分布描述;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2.多因素分析: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层分析等。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专业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一)学生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该所大学在校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为50.90%;高年级亚健康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学生;医学专业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压健康发生率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二)学生经济状况对健康影响:家庭年收入与每月个人消费额这2个学生主要经济指标对学生健康状况有统计学差异。(叁)经济因素对学生就医行为影响:学生家庭收入、每月消费金额等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就医心理及就医行为。(四)经济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生经济状况与学生的失眠、焦虑、多梦等心理问题有相关性。(五)现有高校医疗保障、筹资及报销制度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卫生及健康需求。结论(一)高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二)学生经济状况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健康状况。(叁)经济状况影响学生就医行为,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健康状况形成恶性循环。(四)贫困生的健康及心理状况需得到广泛关注。对策(一)加大对大学生社会资本投入,将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逐步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并增强其公平性和可及性。(二)建立健全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高校筹资渠道。(叁)深化高校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学生满意度。(四)采取多种医疗费用支付形式。(五)加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检测学生的健康状况
李云辉[3]2012年在《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制度探析》文中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是中国医疗保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主要经历了免费公费医疗,公费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公费医疗、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结合叁个发展阶段。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在给学生提供健康需要和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公费医疗存在诸如覆盖面窄、补偿范围小、补偿标准低、模式单一的问题。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卫生体制不断深入,国家开始在全国高校建立起学生公费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结合的制度,但这种制度也存在国家拨款不足,学校医院服务水平不高、质量得不到提升、保险的补偿有限等缺陷。2009年8月,国家出台新的医改方案,我国的大学生开始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社保主要保障学生的住院费用和门诊医疗两方面的费用。开始逐渐实行学生公费医疗、社会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后,学生医疗保险的受益额进一步增大,但是社会医疗保险报销存有手续繁杂、报销时间长,报销比例低的诸多问题。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日常医疗费用的增加,政府投入的相对有限等问题,学生公费医疗的体制已暴露出较多的弊端。因此,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学生公费医疗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学生医疗保险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现状对策的研究,实证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外四个国家大学生医疗保险运行机制的特点,如德国实行的强制性医疗保险;美国实行的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英国实行的全民保健体系模式;新加坡实行的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在总结上述国家医疗保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情,尝试性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主要构想为:一方面各高校应建立完善学校医院服务功能,从而保障学生日常疾病治疗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将学生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的保险体系:一是要在大学生中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险基金,当学生遇到就医困难时,给予相应资金帮助;叁是各高校学生组织、民政部门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等要建立学生慈善基金会,并构建好贫困学生的临时医疗救助体系;最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商业保险,将商业保险作为学生医疗保险必要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进而在大学生中建立起“小病靠学校、大病靠社保、商保做补充、慈善基金多帮扶”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生医疗保险服务体系。
苏晓玉[4]2007年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群体数量随之增加,而针对这一特殊群体,迄今为止无规范性的医疗保障制度出台。我国现行的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还是沿用的旧的公费医疗制度,然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弊端显露出来。比如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医疗资源浪费问题、高校医疗管理体制问题等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医疗待遇水平。虽然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在实行公费医疗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还采取了补充性质的保险如商业保险,但是由于商业保险操作的不规范和缺少国家的政策扶持,改革也进行得不是很顺畅。目前,我国高校医疗体制定位不清,相关支持政策缺失,高校校医院与大学生之间在沟通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冲突,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医疗拨款太少,已跟不上现在药价的飞涨和疾病发生频率的增加,大部分学生对校医院都感到不满意。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有某高校的案例分析,有对一些高校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人的访谈,随后又剖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现存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成因。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合,让我们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了解得更加深刻。文章也指出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高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并结合一些专家的建议,探讨了建立高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性以及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具体措施。将高校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也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险水平。高校医疗体制改革意义重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高校的学生医疗制度改革,完善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实例,就此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对国内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现状叙述和原因分析,建议建立起完善的多层次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将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制度纳入国家社会医疗保障计划内,增强其保险意识,以确保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程峰[5]2006年在《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建立于1953年的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对于满足大学生医疗保健需要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医疗保障制度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和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理论探讨了构建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理论意义,在总结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利用社会政策分析框架和史密斯模型对公费医疗制度的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为个案,对近年来高校的改革实践进行总结。通过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健康状况、医疗行为等的分析,界定了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原则和各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对保障制度的内容和配套改革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刘新林[6]2016年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动得较快,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还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不全,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满足率不太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度偏小,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说明,金融机构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惜贷”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和违约率,导致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40%。如此多的青年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开展好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1999年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一波叁折,经历了探索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改革阶段、完善阶段六个时期。随着时间的增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供给方式,即由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而贫困学生的偿债能力很低,不要求贫困学生提供担保,具有很大的风险。政府提供的补助仅限于利率优惠、还款期限优惠、贷款减免优惠,没有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为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障金融机构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安全,提高金融机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地开展,从我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就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承担义务。随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越来越多,到现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了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等五项义务。我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在制度变迁上选择了强行性制度变迁的方式,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地安排预期制度。由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不太明确,导致制度不断地变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对以往的政策予以调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频繁地发布命令和规章,相互之间难免不和谐,有的甚至前后矛盾,相互抵触。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不具有制度的普适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实施机制的畅通性、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性,并且效用递减得特别快。无论从动态方面讲,还是从静态方面讲,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都不太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负效率。这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提高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与预期相反的推高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和拖欠率的作用。为了保证所有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有必要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予以检讨,重新设置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重新设置的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义务,要起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效率。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像我国一样,也承担义务。不过,在这些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与我国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不同,他们承担的是提供就业信息义务、代扣利息义务、代扣代缴义务、出具证明义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只有一种,少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有两种。而且,这些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履行起来,都比较容易,不太难,费用不高,成本较低,负担不太重。国外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高,与这些都息息相关。这些启示我们,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义务,应当尽量少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与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紧紧挂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分期定额还款方式,这种还款方式一出台,就受到了广泛的诟病。分期定额还款方式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外部性有效内在化,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无法使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厌恶得到克服,有强烈的变更需求。缓解国家助学贷款价格的上升,需要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全额管理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制度上的障碍已经扫清;个人所得税征收技术的进步,具备了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方式具备可行性。我国税务机关的征收组织早就已经覆盖了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税务机关基本上能够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风险,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成本低,税务机关不仅应当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而且应当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的方式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机构不必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只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大大降低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机构的管理成本。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用人单位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代扣代缴毕业生应当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了保障到国家鼓励的地区和岗位工作的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由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在毕业生申请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和出具证明义务,原来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可以废止。
方森[7]2010年在《中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长期游离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我国现行的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其单一性早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补充性质的商业保险因操作不规范且缺少国家政策支持,其推广也陷入两难。因此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是医疗保险改革的唯一出路。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医疗保险方面有着相当成熟的经验,对我们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将高校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各高校发展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各地改革实例,就此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医疗保险现行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经验,为我国推进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提高政府、学校、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参保意识,有助于各级政府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社会保障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所在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城市的高校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青岛作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试点城市,已将大学生医疗保险纳入统筹范围,其经验做法具有前瞻性和可推广性,这将在本文中得以归纳与阐述。
张新生[8]2006年在《我国二元经济与健全社会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下、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突出的特点。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狭小、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不完全、城乡社会保障存在明显差别。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城镇社会保障的扩面工作;积极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认真完善城市社区救助和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继续巩固农村的社会救助;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构建公平均等的教育体制;以解决“叁农”问题为契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高全民的福利水平。
毛德智[9]2006年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从资源结构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 本论文共七章,从逻辑上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第二和第叁章为总论部分,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内容是概括性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在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历史考察与现状评价,并对美国、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经验进行剖析,将其概括为“先发模式”和“后发模式”,据此提出了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与借鉴。接下来第叁章系统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不尽相同,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基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第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在当前市场化与国际化不断加速的社会进程中,从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教育是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第六章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农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经验借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农村职业技能开发之路。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在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路的基础上,从观念开发、教育性开发、制度性开发、迁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等角度,系统探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比较优势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本文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使静态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但从动态看,由于放弃了具备潜在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结果会由于工业化推进速度的迟缓及国际分工低级化和边缘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社会经
张冠鹏[10]2013年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内在构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制度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建立和完善同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革除旧制度基础上起步发展、曲折前进,经历了初步形成、遭到破坏、恢复发展等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党和国家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后,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制度规范,逐渐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法》(1999年颁布实施)和《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2005年颁布实施)为基础,涵盖国家、地方和高校叁类制度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为我国开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新变化,现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规则。本文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类构成问题、历史发展问题、运行现状问题和发展完善问题。在基本理论部分,笔者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功能、原则、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意涵的前提性问题;在分类构成部分,笔者从横向平行和纵向竖列两个维度对现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理论划分;在历史发展部分,笔者从四个阶段逐次追溯和梳理了建国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形成、改革和发展过程,并提纯和总结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在运行现状部分,笔者从整体和具体的双重维度对现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价,提出了主要问题和现实瓶颈;在发展完善部分,笔者探讨和提出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理念选择、价值向度和实现路径,并从基本要求和体系设计两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整体建构,最后以奖学金制度和惩处制度为代表,具体细化了完善创新意见。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学生医疗费用分析与健康保障对策研究[D]. 贺晓琼. 安徽医科大学. 2003
[2]. 高校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 鲲鹏. 武汉科技大学. 2008
[3]. 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制度探析[D]. 李云辉. 南昌大学. 2012
[4]. 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研究[D]. 苏晓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5].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 程峰. 苏州大学. 2006
[6]. 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D]. 刘新林. 武汉大学. 2016
[7]. 中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析[D]. 方森.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8]. 我国二元经济与健全社会保障研究[D]. 张新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9].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毛德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10].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 张冠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标签: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论文; 医疗保险论文; 国家助学贷款论文; 医疗论文; 高校学生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医疗体系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大学生论文; 公费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