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驱动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时空,中亚,太湖,天山,模型,特征。
驱动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阿里木·赛买提,吉力力·阿不都外力[1](2019)在《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中亚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联结大气圈、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重要纽带,因此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MMS/NDVI和CRU等多种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中亚地区1991—2015年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NDVI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因子探测、风险探测以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近25 a来,中亚地区植被变化整体上保持平稳波动,哈萨克丘陵中低海拔区域NDVI呈极显着上升;咸海盆地西南部受干涸湖盆盐尘近距离扩散影响,NDVI则呈极显着下降;由于中亚各国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锡尔河中游和下游的NDVI变化趋势相反;哈萨克斯坦北部旱地由于存在先弃耕后复垦的现象,NDVI下降趋势较大,但结果并不显着(P> 0. 1);根据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结果,水分因素主导着中亚地区植被的生长格局,气温与NDVI变化呈显着负相关,此外不同地形、高程、土壤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之间,NDVI的时空变化差异也十分显着;在交互因子作用方面,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NDVI空间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的解释力,潜在蒸散发与高程的协同作用对NDVI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达到64%以上。(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4期)
任瑞,李雪梅,李兰海,秦埼瑞,黄逸宇[2](2020)在《中国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驱动因子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山山区1960-2017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小型蒸发、海拔、坡度、坡向、经度和纬度资料,通过分离主要降水形态、计算表征降水形态转变态势的降雨日数/降水日数比率(RPR),以及构建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并采用BP神经网络改进的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BP-DEMATEL)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辨析了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2个指标因子中,气温是BP-DEMATEL模型中唯一的强驱动因子,同时在MLR模型中气温的贡献率也最大,表明气温是影响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其次,地表温度、海拔、纬度和气压是影响降水形态转变的次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姜倩倩,皮君[3](2019)在《产业创新的驱动因子及其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创新是经济保持中高端运行的根基,文章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开展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体制创新、人才培育正向推动产业创新。因此,通过"叁方联动"作用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业态,开拓新的产业市场需求,使无限的创新元素注入有限的现实产业生产力,将助推我国产业攀上全球竞争"高地",尽快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驱动经济保持长期中高位运行。(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惠洪宽[4](2019)在《黑龙江省西部盐碱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7月、10月对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型湖泊大庆水库、喇嘛寺泡分别设置3个采样点进行2次采样,探究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分布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庆水库共鉴定浮游植物29种,喇嘛寺泡31种,可划分为11个功能群,其中X1/J/W1/A是此区域的主要代表性功能群,MP/F/B/N/P等也较为常见。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水温、氮磷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刘静萍,徐小东[5](2019)在《苏南地区典型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驱动因子及其影响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目前出现的日趋严峻的"大国空村""乡村衰败"的现象与趋势亟须引起关注与重视。论文通过分析梳理,凝练出乡村空间结构演变的叁类驱动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复杂因子展开分解与重构,以城郊发展型、平原水网型和山地资源型叁种典型乡村为例,构建各驱动因子影响权重值的变化曲线以及2005—2015十年间乡村空间结构的演变图景,尝试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对其影响进行量化评析,以期为乡村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提供科学预判。(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赵雪松[6](2019)在《基于水生态系统演化驱动因子及空间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省为例,根据主要水系的水生态监测数据,以流域为系统,考虑了上下游,左右岸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1],结合省内各种流域的特点,提出了具有辽宁省特色的河流水生态卫生系统,探讨了各子流域水生态空间转换规律,为流域水生态空间尺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陶荣,孔雪松,陈翠芳,刘茜,张俊[7](2019)在《“二调”以来湖北省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识别耕地动态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基于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省域、县域与地块3个尺度,系统分析了2009—2016年湖北省耕地变化的数量和景观格局特征,运用回归分析定量识别了驱动耕地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面积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关系复杂而频繁,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已成为耕地补充的重要来源;(2)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斑块密度都呈现出小幅增长的态势,耕地斑块平均规模有下降趋势,耕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耕地破碎化程度趋于严重。(3) 2009—2016年,经济驱动因素对湖北省耕地变化的作用明显,尤以人均GDP的影响最为显着,而自然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研究将为统筹耕地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关系,制定区域差异化的耕地资源保护策略提供决策思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姚天,赵强,钱秀红,邹春辉,高倩[8](2019)在《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rcGIS技术对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对影响聚落时空分布的驱动因子进行归纳整合。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山东省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遗址点数量变化经历了上升期、激增期和衰退期。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后李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前平原地带;北辛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集中在鲁中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东南以及鲁中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西北地区;岳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点分布范围显着减少,零散分布在平原地区。9.0—7.3 ka B.P.,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得以发展;7.3—4.0 ka B.P.,气候总体温和,且冷暖波动,在优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依次发展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4.0 ka B.P.前后出现极端降温及洪水事件,超出人类适应能力范围,龙山文化衰落,之后岳石文化兴起。气候环境变化影响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气候的关系较大,但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发展受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聚落的时空分布。(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栋,栾兆擎,徐丹丹[9](2019)在《1984~2017年太湖岛屿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围堰、跨区域调水、清淤等人类活动导致太湖中的岛屿面积的变化及其边界的迁移。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探究太湖内岛屿面积的变化趋势及边界的迁移方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为因素对岛屿动态变化的的影响,进而指导太湖治理工作。通过波段分析、非监督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的方法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岛屿信息,获得1984~2017年不同时期的岛屿面积和边界数据,并对岛屿面积和边界数据进行动态变化趋势的分析,最终结合从文献、年鉴和其他与太湖相关资料中总结的与太湖岛屿相关的人为活动信息分析引起太湖主要岛屿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小贡山、漫山岛和叁山岛屿总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与年际间波动幅度不同,岛屿面积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可归纳为清淤和旅游开发,自然驱动因子为流水侵蚀;岛屿边界的迁移与"禁止围网养殖"、"湿地公园建设"等政策实施呈现显着相关性,且具体变化与政策颁布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刘裕辉,王雪茹,王志雄,付小虎,计勇[10](2019)在《吉安市用水结构演变驱动因子分析及用水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3~2017年吉安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及总用水量数据,采用信息熵与均衡度的方法分析了用水结构的演变过程,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出主要的驱动力因子,并建立GM(1,1)模型,预测未来年份的用水量.结果表明:吉安市的用水以农业用水量为主,而生态用水所占比重较小;各部门用水量及总用水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其农业用水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信息熵和均衡度变化过程为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表明区域用水结构正在向理想(平衡)状态演变和发展;影响吉安市用水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有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产出及气候特征等;农业用水量及总用水量在未来呈现减少的趋势,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及生态用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江西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驱动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天山山区1960-2017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小型蒸发、海拔、坡度、坡向、经度和纬度资料,通过分离主要降水形态、计算表征降水形态转变态势的降雨日数/降水日数比率(RPR),以及构建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并采用BP神经网络改进的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法(BP-DEMATEL)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辨析了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2个指标因子中,气温是BP-DEMATEL模型中唯一的强驱动因子,同时在MLR模型中气温的贡献率也最大,表明气温是影响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其次,地表温度、海拔、纬度和气压是影响降水形态转变的次要驱动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驱动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阿里木·赛买提,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的中亚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9
[2].任瑞,李雪梅,李兰海,秦埼瑞,黄逸宇.中国天山山区降水形态转变的驱动因子辨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3].姜倩倩,皮君.产业创新的驱动因子及其实现路径[J].产业创新研究.2019
[4].惠洪宽.黑龙江省西部盐碱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5].刘静萍,徐小东.苏南地区典型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驱动因子及其影响量化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6].赵雪松.基于水生态系统演化驱动因子及空间差异性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
[7].陶荣,孔雪松,陈翠芳,刘茜,张俊.“二调”以来湖北省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识别[J].水土保持研究.2019
[8].姚天,赵强,钱秀红,邹春辉,高倩.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及驱动因子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张栋,栾兆擎,徐丹丹.1984~2017年太湖岛屿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10].刘裕辉,王雪茹,王志雄,付小虎,计勇.吉安市用水结构演变驱动因子分析及用水预测[J].江西水利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