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毒活性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杆状,活性,家蚕,病毒,系统。
抗病毒活性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先翔,赵泽,王朋,刘兴健,胡小元[1](2019)在《羊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λ干扰素作为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属于Ⅲ型干扰素,研究表明其能够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逃逸的病毒起作用。为了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出具有高抗病毒活性的羊λ3干扰素(OvIFN-λ3),首先将OvIFN-λ3基因优化后合成,将其克隆至转移载体pVL1393中,得到重组质粒pVL1393-OvIFNλ3,再将重组质粒与失活拯救型家蚕杆状病毒穿梭载体reBmBac DNA共转染家蚕卵巢传代细胞Bm-N,得到含OvIFN-λ3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随后利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五龄起蚕,待其发病后收集蚕血淋巴。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羊肾细胞上进行重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型口炎病毒(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VSV-GFP)的攻毒实验,测定OvIFN-λ3抗病毒活性可达(6.5±0.27)×10~5 U/mL;利用空斑筛选法筛选重组病毒,感染家蚕后,测定其效价最高可达(3.1±0.42)×10~6 U/mL,表达量明显提高。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为羊λ3干扰素产品的大量生产应用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梁秀丽,刘书梅,蒋志惠,马发顺[2](2019)在《3种检测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的检测方法,采用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_(50))测定、荧光试验、MTT比色3种方法,用Vero ccl-81作为细胞模型,以猪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作为模式病毒,对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进行评价。依据3种方法浓度水平测定的结果和由此结果推算出的抗病毒指标值建立回归模型,并对3种方法的稳定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肽浓度在0~62.5μg/mL时对Vero ccl-81细胞安全,在此浓度区间检测方法有效。在3种检测方法中,TCID_(50)法最准确,荧光试验特异直观迅速,MTT比色法准确又直观。TCID_(50)方法回归模型方程为:y=0.285x+1.890(R~2=0.928),荧光试验回归模型方程为:y=2.138x+6.136(R~2=0.903),CPE法回归模型方程为:y=10.229x+3.859(R~2=0.979),3种方法稳定性均较好。说明牛白细胞源抗菌肽基于TCID_(50)法、荧光试验、MTT比色法3种方法联合检测模型可以定量化地准确计算其抗病毒活性。(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5期)
王朋[3](2019)在《鸭α、γ、λ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国家禽养殖业稳步发展,作为畜牧业中的重要一环,家禽养殖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家禽业养殖模式逐渐从散养转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在规模化养殖中家禽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引起家禽死亡率的病因中病毒所占比例达到36%,水禽则是很多病毒的携带者。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强大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对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制备了鸭的Ⅰ型(α)、Ⅱ型(γ)和Ⅲ型(λ)干扰素,期望对鸭(禽)类病毒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首先对鸭α、γ、λ干扰素的基因序列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基因序列,将鸭α、γ、λ干扰素基因构建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的多克隆位点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VL1393-DuIFN-α、pVL1393-DuIFN-γ和pVL1393-DuIFN-λ,将重组转移载体与失活拯救型家蚕杆状病毒穿梭质粒reBmBac共转染BmN细胞,收集重组病毒rBmBac-DuIFN-α、rBmBac-DuIFN-γ、rBmBac-DuIFN-λ,用重组病毒感染家蚕幼虫并收获表达产物,并通过PCR、RT-PCR的方法证明了叁种干扰素基因均重组到了家蚕杆状病毒基因组中,且随着病毒基因组在家蚕幼虫体内进行了复制和高效的转录。其次,本研究利用CEF/VSV-GFP系统对蚕血淋巴中的鸭α、γ、λ干扰素进行了抗病毒活性检测,即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CEF细胞上检测蚕血淋巴中的鸭干扰素对VSV-GFP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抗病毒结果显示蚕血淋巴中表达的重组鸭α、γ、λ干扰素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重组鸭α、γ、λ干扰素抗病毒效价分别为8.13×10~5U/mL、3.0×10~5U/mL、6.1×10~5U/mL。最后通过空斑筛选对共转染病毒进行纯化,分别获得了高表达叁种干扰素的病毒毒种,重组鸭α干扰素效价为(1.9±0.25)×10~6 U/mL,重组鸭γ干扰素效价为(8.65±0.52)×10~5U/mL,重组鸭λ干扰素效价为(1.56±0.1)×10~6U/mL,与未经纯化的重组病毒相比,纯化后的最高表达量的毒株所表达的干扰素效价均有2~3倍的提高。本研究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鸭的α、γ、λ干扰素进行了高效表达,经检测均由较强抗病毒活性。为廉价鸭(禽)用干扰素的生产奠定了基础,期待对鸭(禽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5)
赵璐璐,赵泽,杨鑫,刘兴健,胡小元[4](2018)在《牛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牛λ3干扰素(BoIFN-λ3)是一种新型干扰素,可应用于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可实现BoIFN-λ3的高效表达。首先在优化合成的BoIFNλ3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引入Kozak序列,将其克隆至转移载体pVL1393,获得pVL1393-BoIFN-λ3重组质粒。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整合BoIFN-λ3基因的重组家蚕杆状病毒,将重组病毒感染五龄起蚕,在蚕血淋巴中得到表达产物BoIFN-λ3。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MDBK/VSV*GFP系统检测蚕体中表达BoIFN-λ3的效价可达(2.7±0.12)×10~5U/m L,利用空斑筛选法筛选重组病毒,测得最高表达量的重组病毒表达的BoIFN-λ3的效价可达(8.1±0.52)×10~5U/m L,表达量提高3倍。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为优质高效的牛λ3干扰素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魏文燕,朱玲,汪开毓,李良玉,杨倩[5](2018)在《虹鳟Ⅰ型干扰素e7在胖头鳜肌肉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表达虹鳟Ⅰ型干扰素e7(IFNe7),并检测其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活性,本实验采用RT-PCR从虹鳟肾脏组织中扩增虹鳟IFNe7基因,克隆至p MD19-T载体,测序分析后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IFNe7,并转染至胖头鳜肌肉细胞(FHM)检测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虹鳟IFNe7基因序列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与大西洋鲑Ⅰ型干扰素(IFN-I)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荧光观察、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显示,真核表达载体p EGFP-IFNe7能在FHM细胞中表达49 ku的重组蛋白;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表明IFNe7具有抗IHNV的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虹鳟病毒性疾病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赵泽[6](2018)在《鸡、羊λ3-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增殖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根据干扰素的结构和受体的特异性,可将其分为叁类:I型、II型和III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具有十分强大的抗病毒作用,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些病毒如PRRSV产生了逃脱宿主防御系统追捕的机制,使得宿主体内Ⅰ型干扰素对这些病毒无法产生抑制活性。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IFN-λ1、IFN-λ2、IFN-λ3和IFN-λ4。Ⅲ型干扰素在蛋白质功能上与Ⅰ型干扰素相似,在基因结构上与IL-10相似。研究表明III型干扰素对有些发生抗性逃逸的病毒起作用。本实验旨在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出具有较高抗病毒活性的鸡λ3-干扰素(ChIFN-λ3)和羊λ3-干扰素(OvIFN-λ3),为III型干扰素与多种常见畜禽病毒互作研究及干扰素的复合使用奠定基础。本实验对NCBI网站上搜索到的鸡、羊λ3-干扰素相关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后,确定要表达的ChIFN-λ3和OvIFN-λ3的氨基酸序列。根据家蚕密码子的偏好性对目的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优化后的ChIFN-λ3基因GC含量调整为48.38%,CAI值为0.93;OvIFN-λ3基因GC含量调整为52.44%,CAI值为0.94。去除了基因片段中常用酶切位点,在优化序列两端加上Bam HⅠ和Eco RⅠ酶切位点,在起始密码子前加上Kozak序列,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基因合成。将合成的ChIFN-λ3和OvIFN-λ3连接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多克隆位点。重组转移载体与失活拯救型杆状病毒reBmBac共转染BmN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将重组杆状病毒通过挑斑进行纯化后注射5龄家蚕幼虫,收集发病蚕的血淋巴。通过基因组PCR证明了ChIFN-λ3和OvIFN-λ3成功与杆状病毒基因组同源重组,重组杆状病毒在家蚕幼虫体内进行增殖并表达目的蛋白。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VSV-GFP系统上检测所表达的重组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根据Reed-Muench法计算效价。结果表明:所表达的鸡和羊的λ3干扰素样品中,ChIFN-λ3效价可达5.5±0.8×10~6U/mL血淋巴,OvIFN-λ3效价可达3.1±0.6×10~6U/mL血淋巴。(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6)
付雪娇,张佳,蔡智超,安红柳,王真[7](2017)在《植物乙醇浸提物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性检测及其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刀豆、皂荚和蛇麻子植物乙醇浸提物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作用机制,试验以嵌合荧光素酶基因的病毒株IBV-3ab-luc为供试病毒,在感染人类肺癌H1299细胞2 h后,用刀豆、皂荚和蛇麻子乙醇浸提物处理细胞,24 h后检测荧光素值,同时利用RT-PCR分析刀豆、皂荚和蛇麻子对干扰素的调控作用,研究其抗病毒机制。结果表明:皂荚和蛇麻子乙醇浸提物对病毒复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蛇麻子乙醇浸提物的抑制作用最强,皂荚的作用次之,而刀豆乙醇浸提物无显着效果;另蛇麻子和皂荚乙醇浸提物可增强β干扰素RNA的转录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7年24期)
汪安勇[8](2016)在《检测柯萨奇病毒A10的RT-PCR方法研究及白叶藤碱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菌、抗病毒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在少数病例中,患者也会出现神经并发症,像脑脊髓炎和无菌性脑膜炎。在亚太地区,已报道有多次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尤其是在整个南亚地区。而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现在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其他肠道病毒如CVA4、CVA6、CVA10等也是该病的病原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这些病原体中,柯萨奇病毒A10相关的HFMD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CVA10病毒最早在1957年一位新西兰的手足口病患者身上被分离出来,日本最早报道发生流行是在1983年。2008年的时候新加坡手足口病大流行,约11.8%的患者被检测出来是由CVA10病毒感染引起的;同年在欧洲芬兰的手足口病大流行,也认为CVA10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原体。通过哨点检测数据发现,2010年手足口病的发病中CVA10感染率占到了39.9%,高于EV71和CVA16的感染率。在我国大陆地区,用CVA10作为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体的检测指标,已经和EV71、CVA16的地位相当。尤其是近年来,在整个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检测中,除了EV71和CVA16,CVA10也“功不可没”。因此,研究CVA10病毒的基因变异和演化非常重要,尤其在发生手足口爆发流行的时候。同时,针对于该型病毒建立一个快速诊断的方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检测和病毒流行的监控方面。本部分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快速检测柯萨奇A10病毒的实时RT-PCR方法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分析了VP1基因的保守区域,构建了在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CVA10病毒的VP1基因探针。开发一种快速检测CVA10病毒的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同目前使用的HEV通用引物的常规检测相比该方法更加灵敏、准确,同时该方法是一种定量的检测方法,对CVA10病毒的的检测限可以达到10 copies/μl。而此前尚未有VP1基因所构建的快速检测CVA10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相关研究结果报道。2.“叁步法”扩增CVA10全基因组本研究基于CVA10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个长片段的“叁步法”扩增CVA10全基因组RT-PCR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设计了A105UF/A820,EVP4/A6141和A4879/A1005R叁对引物用于CVA10全长基因组扩增。结果显示这个方法能准确地扩增CVA10毒株的叁个重迭的基因,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结果稳定可重复。与之前发表的“六步法”RT-PCR方法相比,这一方法快速准确,而且能够用于扩增从我国大陆地区分离的CVA10毒株的全基因组。第二部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的活性成份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是人们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白叶藤碱是一类吲哚并喹啉类的生物碱,最早是从西非的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攀爬类灌木植物Cryptolepis sanguinolenta中分离出来的。近年来研究表明这类吲哚并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学活性,包括抗菌、抗毒覃碱、解热抗炎、抗锥形虫、抗疟疾等药理作用。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首次报道了8个新合成的双取代白叶藤碱衍生物,并选择了部分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和柯萨奇病毒A10作为试验研究对象,评价了这些新合成化合物的抗菌、抗病毒活性。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于病毒增殖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菌方面:化合物6d和6h呈现出的抗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分析显示化合物6d对真菌和所测试的革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广谱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和氨苄西林,而对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作用则与氨苄西林相当。上述结果提示该类化合物具有成为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条件。抗病毒方面:化合物对CVA10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构效关系分析显示,在白叶藤碱7、8和9,11-位引入两条侧链后,化合物6a-6h抗病毒活性均下降,但没有一定的规律。而7、8和9位分别是甲氧基取代时活性较好,其中9位甲氧基取代(3c)抗病毒活性最好,选择指数也最高。由于化合物数量较少,该数据不能够完全讨论出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但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长的侧链的引入降低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的同时,也降低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而短取代基甲氧基的引入则是提高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但是相应的细胞毒性也比较强。这些结果对于我们后续进行白叶藤碱结构的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9-01)
吴斯宇,黄健妮,崔进,冯赛祥,欧阳国文[9](2016)在《鸡β干扰素的原核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GenBank中发表的鸡β干扰素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与人工合成,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b-ChIFN-β,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和镍柱亲和纯化后,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ET-28b-ChIFN-β表达正确,并且表达量较高。重组鸡β干扰素蛋白在DF-1细胞上能明显抑制水疱性口炎病毒繁殖,抗病毒活性达2.73×10~6UI/mg。本研究结果为鸡β干扰素在临床防治禽类病毒性疾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兴健,李皓洋,胡小元,张志芳,易咏竹[10](2016)在《猪γ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和抗病毒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在畜牧养殖业中可以用于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和疫苗免疫效力的提高,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中表达了猪γ干扰素。根据已发表的序列对猪γ干扰素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合成,将其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 VL1393上,与Bm Bacmid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Bm N细胞系,获得重组病毒,猪γ干扰素基因位于重组Bm NPV病毒的多角体基因启动子下游。用该重组病毒感染家蚕获得含有猪γ干扰素的表达产物。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表达产物中的猪γ干扰素,用微量细胞病变法利用干扰素抑制VSV-GFP感染VERO细胞的方法来测定干扰素活性,结果显示干扰素效价可以达到6×105 IU/m L以上。在家蚕幼虫体内成功表达并获得了有活性的猪γ干扰素。(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抗病毒活性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建立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的检测方法,采用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_(50))测定、荧光试验、MTT比色3种方法,用Vero ccl-81作为细胞模型,以猪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作为模式病毒,对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进行评价。依据3种方法浓度水平测定的结果和由此结果推算出的抗病毒指标值建立回归模型,并对3种方法的稳定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肽浓度在0~62.5μg/mL时对Vero ccl-81细胞安全,在此浓度区间检测方法有效。在3种检测方法中,TCID_(50)法最准确,荧光试验特异直观迅速,MTT比色法准确又直观。TCID_(50)方法回归模型方程为:y=0.285x+1.890(R~2=0.928),荧光试验回归模型方程为:y=2.138x+6.136(R~2=0.903),CPE法回归模型方程为:y=10.229x+3.859(R~2=0.979),3种方法稳定性均较好。说明牛白细胞源抗菌肽基于TCID_(50)法、荧光试验、MTT比色法3种方法联合检测模型可以定量化地准确计算其抗病毒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毒活性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先翔,赵泽,王朋,刘兴健,胡小元.羊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J].生物技术进展.2019
[2].梁秀丽,刘书梅,蒋志惠,马发顺.3种检测牛白细胞源抗菌肽抗病毒活性方法的建立[J].畜牧与兽医.2019
[3].王朋.鸭α、γ、λ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D].江苏科技大学.2019
[4].赵璐璐,赵泽,杨鑫,刘兴健,胡小元.牛λ3干扰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J].生物技术进展.2018
[5].魏文燕,朱玲,汪开毓,李良玉,杨倩.虹鳟Ⅰ型干扰素e7在胖头鳜肌肉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活性检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6].赵泽.鸡、羊λ3-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检测[D].江苏科技大学.2018
[7].付雪娇,张佳,蔡智超,安红柳,王真.植物乙醇浸提物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性检测及其机制初探[J].中国家禽.2017
[8].汪安勇.检测柯萨奇病毒A10的RT-PCR方法研究及白叶藤碱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菌、抗病毒活性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16
[9].吴斯宇,黄健妮,崔进,冯赛祥,欧阳国文.鸡β干扰素的原核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检测[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6
[10].刘兴健,李皓洋,胡小元,张志芳,易咏竹.猪γ干扰素在家蚕中的表达和抗病毒活性检测[J].生物技术通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