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入世后的首次图书盛会——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孟亮亮[1](2021)在《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指明
王晓德[2](2021)在《中国拉丁美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但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逐步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创办了本领域的专门研究刊物,研究机构增多,研究队伍迅速扩大,成立了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的两个全国性学会——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对拉美历史与现状的探讨不断走向深入。如果把中国的拉美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话,那么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到现在这门学科的确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而且日趋成熟,正在满载着丰硕的研究成果稳步向前推进。然而,在总结成绩时尤其要看到不足,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拉美地区很多国家在研究中基本上还属于空白,与拉美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尚未深入开展。回顾过去,总结得失,认识不足,展望未来,必然有助于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大踏步地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朱佳毅[3](2017)在《地方公共外交的会议型载体研究 ——以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为对象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地方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地方政府通过自行创制和运营周期化运作的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并以之为载体开展针对特定海外公众群体的机制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关系中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然而,由于现阶段对地方公共外交的载体及其效果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针对国际会议品牌发展规律的论述也长期游离于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之外,造成该领域的研究近乎于空白。为全面理解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作用机理,本文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代表性样本展开具体的案例分析,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公共外交常用载体的运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国际会议品牌在公共外交中可能具有的优势和作用,进而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作为载体在地方公共外交中具有的实际优势和特点。其次,通过对地方国际会议品牌运作模式的简化分析,解释其对地方公共外交的支持原理和优势成因。同时,采用逻辑推导并结合图表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等统计学方法,对现阶段地方国际会议品牌自身的驱动力来源和性质进行定位,并分析其可能对后续发展形成的影响和造成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几大知名国际会议品牌发展规律的归纳,推导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可能的升级路径。本文认为,从载体的运作效果来看,地方国际会议品牌能为地方公共外交在效率、受关注度、辐射范围和直接收益等指标上带来明显优势。从载体的运作动力来看,现阶段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发展尚未形成结构性的驱动力,而主要依靠地方主体自源性的吸引作用。从载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现有模式下可能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但地方主体可能通过对会议模式的改进激发会议品牌的结构性驱动力,实现载体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地方公共外交的能级。
唐兴军[4](2016)在《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嵌入性治理是强调国家、行业协会与企业(市场)在坚守固有边界的同时又相互嵌入,这种嵌入既有源自国家的自主嵌入,也有因行业协会要求与依赖下的被动嵌入,二者在形式上相对分立,职能上交互嵌入的行业治理新模式。论文认为,嵌入性治理较之于传统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解决了以下几个现实问题:首先,通过政治嵌入行业协会之中,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与转型、市场自律与调控中的积极作用,避免了国家直接干预行业企业的弊病,消除了国家“越俎代庖”的职能越位与错位等不和谐的市场治理方式,构建起现代柔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其次,国家通过组织、制度与利益嵌入,与行业协会建立起共生关系,消除了社会经济精英主动挑战执政党与国家权威的动力;再次,由于国家嵌入行业协会,并逐步内化到行业协会的组织肌体之中,增强了其汲取市场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加了国家社会互动的机会,夯实了执政党与政府的社会基础;最后,嵌入性治理能够更好的整合行业信息,减少信息在权力系统中传递的时间与失误,降低行政成本,有效缓冲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摩擦。国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一是制度嵌入,即国家依靠公共权力的强制手段与法律制度规训,实现对行业协会监督管理、引导规制的目标,制度嵌入的最优状态是行业协会治理的法治化;二是组织嵌入,即执政党和政府将组织植入并内化到行业协会之中,通过人员安排,组织架构、价值引领来实现对行业协会的引导与控制;三是利益嵌入,国家通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等经济利益诱导,促使行业协会朝着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方向发展。三种嵌入机制之间互相联结,相互增进,继而为嵌入性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制度嵌入一方面为行业协会的存续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增进了行业协会内部的规范化治理,促使行业协会积极有序地参与行业发展规制与自律;组织嵌入有利于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与国家—市场体系有机衔接,通过执政党与政府的组织植入,确保行业协会行动方向与国家治理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增强行业协会的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嵌入有利于夯实执政党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利益整合功能;利益嵌入则是行业协会拓展公共空间,获取自身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重要渠道。对执政党和政府而言,利益嵌入行业协会之中,有助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个案研究发现,国家嵌入对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地位、组织结构、社会资源的汲取产生了积极的形塑作用,国家通过制度、组织与利益等路径嵌入行业协会之中,行业协会依据自身及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进行策略性行动。通过互动交汇,行业协会原有的自主性逻辑以反嵌入和妥协的形式纳入到国家治理中。基于资源依赖与合法性追求的动机,行业协会对行业企业和国家产生双向依赖的形态,嵌入性治理体现了权力行使过程的一种转化,即国家在社会之上行使权力转化为通过社会行使权力。但是,国家作为嵌入主体,行业协会作为嵌入客体,双方在深入和持久的互动博弈过程中,国家往往通过调适嵌入方式以试图加深对行业协会的嵌入层次和程度;而行业协会为获得合法性地位和行政性资源,不但乐于接受国家的嵌入,而且借助政府等公共权力资源对政府职能进行反嵌入,进而形成一种相互型塑、联动嵌入、协同治理的网络格局,但是双方没有边界的互嵌将导致嵌入过度,最终导致行业协会的组织趋同僵化、治理绩效低下,因此适度嵌入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国家适度嵌入行业协会的实现有赖于嵌入机制的优化与改善:在制度嵌入方面,建立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减少对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的微观干预,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制度供给要以制度需求为基础,防止制度供给过剩和制度网络过密。在组织嵌入方面,规范执政党与政府等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厘清国家与社会的边界。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设置要以行业发展和会员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政府的指令或政府职能的转移为中心,避免行业协会内化为“二政府”;淡化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政治职能,强化其利益整合与服务职能。在利益嵌入方面,以项目制推进行业协会治理,构建开放的利益吸纳与整合机制,同时注重提升行业协会的自主治理与行业服务能力,行业协会在参与行业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中应以服务会员企业和整个行业为中心,而不是以契合政府利益,取悦于权力部门为目标。研究还表明:嵌入性治理绩效取决于国家嵌入程度,适度的政治嵌入有助于构建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体系,过度嵌入则导致行业协会的内卷化与自主性缺失。从本原来讲,行业协会应从属于市场和社会,而不是从属于国家(或政府)。要防止国家过度的自主性扩展,需要国家行为制度化和国家权力制约化,前者依托于法治建设,后者依托于民主建设。国家的组织嵌入、利益嵌入都需要以制度嵌入为基础,改变国家以自身需求为中心吸纳整合行业利益的单向度传统管理体制,不断拓展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构建制度化、法治化的参与机制,将组织嵌入、观念利益嵌入逐步转向制度嵌入。这就要求国家在嵌入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坚持适度原则,通过调适制度嵌入、组织嵌入和利益嵌入的方式与程度,增进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陈燕[5](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凌慧明[6](2005)在《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律服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商业服务,为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项下的专业服务,其市场开放问题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调整范围。各方应通过谈判方式逐步开放法律服务市场,使外国律师有可能对本国的公司、企业或个人提供法律服务。从各国法律服务的实践看,法律服务实际上主要是律师所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范围上,包括民事、刑事、经济等多种领域,主要表现为代为诉讼、仲裁及非诉讼法律事务等。本文结合作者从事的实际工作,从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角度,在WTO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下对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应对策略及中国法律服务贸易制度的调整作相关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对法律服务的范畴、特征、国际性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职业化法律服务的意义作了论述,比较分析了关于服务贸易的各种学说,归纳了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意义与作用。通过对法律服务的内涵和法律服务贸易壁垒的分析,揭示了法律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法律服务具有高度专业性,法律服务属专业服务,一般只有取得律师资格和执业证书者方能提供。法律服务具有地域专属性,法律服务与当事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及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法律服务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律师从事的法律业务中,绝大多数均需与当事人直接接触,涉及到社会与经济的所有主体。国际性的服务贸易有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人员进入四种提供方式。律师参与诉讼和非诉讼法律服务的意义在于,通过最有针对性和最见成效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救济,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和减少诉讼,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服务贸易法的产生、《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内容、法律地位和在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意义的分析,从对各国学者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所提出的不同理论和学术观点入手,结合国际贸易原理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的比较分析,通过国际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推导出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法的产生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密切
欧志雄[7](2005)在《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引用海外华资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0多年来,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历经曲折和坎坷,但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本博士论文首先对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届政府的引进侨资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包括晚清时期(1895至1911年)、民国时期(1912至1927年)和南京政府时期(1927至1949年)。然后,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演变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至1976年)、改革开放后(1978至1991年)和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1992至2003年)3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最后,对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得与失进行评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广东的实际,为新世纪中国的引进海外华资政策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刘延章[8](2002)在《图书版权贸易的平衡》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我国图书版权的现状分析入手 ,从知识产权贸易的角度论述了图书版权贸易的平衡关系。
二、中国入世后的首次图书盛会——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入世后的首次图书盛会——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拉丁美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拉美研究 |
二 进入21世纪之前的中国拉美研究 |
三 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拉美研究 |
四 对中国拉美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3)地方公共外交的会议型载体研究 ——以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为对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地方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定义概述 |
第二节 对公共外交本质的理解 |
第三节 地方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
第四节 地方公共外交研究的理论视角 |
第五节 地方公共外交实践方式的特点和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方公共外交载体中的地方国际会议品牌 |
第一节 对公共外交载体的广义理解 |
第二节 对公共外交载体的狭义理解 |
第三节 地方公共外交常用载体中的会议型载体 |
第四节 国际会议品牌的界定 |
第五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公共外交载体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中的应用分析——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例 |
第一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样本选取 |
第二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建构 |
第三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中的应用形式 |
第四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在地方公共外交实践中的效果优势 |
第五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对地方公共外交的作用原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公共外交载体升级:地方国际会议品牌机制的优化 |
第一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的升级动因 |
第二节 知名国际会议品牌的典型运作模式 |
第三节 国际会议品牌的一般规律与核心要素 |
第四节 地方国际会议品牌升级路径推演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5 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名单 |
附录二:2015 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国家和行业分布情况一览表 |
附录三: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章程 |
附录四:2015 年伦敦国际企业咨询会议出席名单 |
附录五:2015 年罗马国际企业咨询会议出席名单 |
附录六:关于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对会议革新的建议意见汇总 |
(4)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
一、核心概念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文献回顾述评 |
一、从商会到行业协会: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对象的扩展 |
二、从控制到治理:国家对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 |
三、政治嵌入: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命题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理论基础 |
二、嵌入性治理现实背景与理论假设 |
三、嵌入机制:几个核心要素界定 |
四、嵌入性治理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行业协会的生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一、总体性社会: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构 |
二、调适与互动: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关系变迁 |
第二节 全能型政府的转型:自上而下生成的行业协会 |
一、从划桨到掌舵:执政党与政府权力的收缩 |
二、从部门到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下而上生成的行业协会 |
一、自由竞争的市场治理机制需要行业协会参与 |
二、多元分化的利益结构促成行业协会的生成 |
第四节 上海行业协会产生及其发展变迁 |
一、恢复起步:政府主导下上海行业协会的萌芽 |
二、快速成长: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下上海行业协会的发展 |
三、逐步完善走向成熟阶段:嵌入性治理下上海协会的转型 |
第四章 从全面管控走向嵌入型监管: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
第一节 上海有色金属产业及其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同业公会与上海有色金属行业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有色金属行业 |
第二节 政府转型与市场成熟: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诞生 |
一、政府放权:管理体制调整与管理权限下放 |
二、市场的成长:企业自主经营权限与能力提升 |
三、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市场自组织的生成 |
第三节 嵌入性治理:政府与有色行业协会伙伴关系的构建 |
一、上海有色行业协会治理主体地位的确立 |
二、互动协作治理机制的构建 |
三、从伙伴关系到相互嵌入 |
第五章 嵌入机制: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制度、组织与利益互动 |
第一节 制度嵌入:制度环境与行业规制 |
一、行业协会的制度体系与制度环境 |
二、行业协会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嵌入 |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治理与规制中的制度嵌入 |
第二节 组织嵌入:协会党建与枢纽堑行业协会 |
一、行业协会中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嵌入 |
三、业务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机构的嵌入 |
第三节 利益嵌入:政府购买服务与行业协会评估 |
一、思想建设与争先创优中的利益观念引领 |
二、行业协会评估与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嵌入过度: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困境 |
第一节 制度嵌入过度:制度供给过剩与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
一、制度供给过剩 |
二、产业规制中的国家主导 |
第二节 组织嵌入过度:组织吸纳与行业协会内卷化 |
一、执政党与政府的全面组织吸纳 |
二、行业协会行政化 |
三、行业协会组织趋同与“内卷化” |
第三节 利益嵌入过度:利益失衡与代表性缺失 |
一、国家与单一会员的控制:集体行动的困境 |
二、代表性缺失:会员利益还是行业利益 |
三、利益媾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嵌入性治理:行业协会治理现代化的抉择 |
第一节 嵌入与脱嵌:治理现代化中的国家与行业协会关系 |
一、脱钩而不是脱嵌 |
二、嵌入程度:适度抑或过度 |
第二节 制度嵌入优化:供需平衡与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适度的规制与宽松的制度环境 |
二、适量的制度供给与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组织嵌入调适:枢纽型党组织与有限政府的构建 |
一、回归行业:枢纽型党组织的构建 |
二、服务替代行政:有限政府的构建 |
第四节 利益嵌入调整:代表性与利益整合能力的提升 |
一、提升行业协会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
二、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利益嵌入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从法律服务到法律服务贸易 |
第一节 法律服务和法律服务贸易的概念 |
一、法律服务的范畴 |
二、法律服务的特征 |
三、涉外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 |
四、职业化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意义 |
第二节 世贸组织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
一、关于服务贸易的理论 |
二、服务贸易法的产生 |
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意义与作用 |
第三节 法律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
一、法律服务贸易壁垒 |
二、法律服务贸易自由化 |
三、多哈回合的有关情况 |
第二章 法律服务贸易与WTO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
第一节 中国与《服务贸易总协定》 |
第二节 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体现状 |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
第三节 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与完善 |
一、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的构成 |
二、《对外贸易法》在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三、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管理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三章 中外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服务市场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服务市场的现状 |
一、中国法律服务业对外开放现状 |
二、CEPA的实施与我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新机遇 |
三、中国法律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法律和规章 |
四、外国律师的业务范围与限制 |
五、外国律师在我国提供法律服务活动的特征 |
六、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开放的对策 |
第二节 外国法律服务业的管理 |
一、外国律师管理机构 |
二、外国律师实习制度 |
第三节 制约我国律师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
一、关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定位 |
二、关于律师事务所的体制 |
三、关于法律服务市场 |
四、关于律师管理 |
五、关于律师执业机构 |
六、关于律师队伍素质 |
七、关于律师执业责任赔偿 |
第四节 外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状况 |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服务市场开放概况 |
二、德国有关外国律师资格的取得和从业条件 |
三、英国有关外国律师资格的取得和从业条件 |
第五节 中国律师执业的生态环境 |
一、立法环境 |
二、司法执法环境 |
三、法庭环境 |
四、社会环境 |
五、技术环境 |
第四章 中国加入WTO对法律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加入WTO对法律服务业带来的机遇 |
一、拓宽律师服务的业务范围 |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律师业的综合实力,加快我国律师业的国际化进程 |
三、有利于加快我国律师职业化、产业化的进程 |
四、有助于法律服务外部环境的改善 |
五、法律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助于推动律师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的提高 |
第二节 加入WTO对中国法律服务业带来的挑战 |
一、业务的竞争 |
二、人才的竞争 |
三、机构的竞争 |
第三节 中国法律服务业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对策 |
一、制度上的对策 |
二、管理上的对策 |
三、机构上的对策 |
四、律师行业管理的对策 |
五、发挥律师事务所在律师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
第五章 我国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
第一节 我国法律服务业的产业化 |
一、推进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
二、加快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
三、实现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目标展望 |
四、促进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政策取向 |
第二节 律师事务所的整合与规模化 |
一、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二、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扩展 |
三、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 |
四、律师事务所分支机构的建立 |
五、中外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 |
六、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律师制度的创新 |
一、关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
二、关于律师业监管理念问题 |
三、关于律师管理体制问题 |
第六章 结论——关于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
一、中国法律服务规则的现状 |
二、中国法律服务规则调整的意义 |
三、中国法律服务规则调整的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 |
一、调整外国法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
二、调整本国法律服务的市场规则 |
第三节 《律师法》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 |
一、关于律师资格的取得条件 |
二、扩大律师的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 |
三、加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
四、改革律师收费制度 |
五、建立新的律师惩戒制度 |
第四节 《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则的调整 |
一、《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对于法律服务的意义 |
二、与人身权保障相关规则的调整 |
三、保障依法获取证据规则的调整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范围及有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历史视角:旧中国引进海外侨资政策述评(1949年以前) |
第一节 晚清时期引进侨资政策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引进侨资政策 |
第三节 蒋介石南京政府时期引进侨资政策 |
第二章 曲折历程:改革开放前中国引进侨资政策演变(1949至1976年) |
第一节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引进侨资思想与实践 |
第二节 建国后引进侨资概况 |
第三节 建国后引进侨资特点分析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与台湾引进侨资政策比较 |
第三章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78至1991年) |
第一节 引进海外华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引进海外华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分析 |
第三节 海外华人和港澳台胞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分析 |
第四节 同期大陆与台湾引进海外华资政策比较 |
第四章 南巡讲话:中国政府引进海外华资政策新篇章(1992至2003) |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海外华资的大致分布及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引进海外华资政策分析 |
第三节 9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分析 |
第四节 广东引进海外华资政策的得失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入世后的首次图书盛会——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D]. 孟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拉丁美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王晓德. 拉丁美洲研究, 2021(01)
- [3]地方公共外交的会议型载体研究 ——以地方国际会议品牌为对象的分析[D]. 朱佳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4]嵌入性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行业协会研究 ——以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为个案[D]. 唐兴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5]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6]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D]. 凌慧明. 武汉大学, 2005(05)
- [7]新中国引用海外华资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D]. 欧志雄. 暨南大学, 2005(01)
- [8]图书版权贸易的平衡[J]. 刘延章. 焦作大学学报,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