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控制论文-林志展

乙醇控制论文-林志展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醇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生产智能化,乙醇自动调配,DCS,乙醇自动回收

乙醇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林志展[1](2019)在《中药生产乙醇自动调配回收DCS控制装置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中药生产企业提取车间中的乙醇回收、调配、储存使用实际需求,设计了乙醇自动调配回收DCS控制全自动装置,详细分析了乙醇回收塔、酒精调配罐、DCS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关键控制点,该装置在多家制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樊丽虹,李裕,宋尧,张鹏红[2](2018)在《原位水热合成b轴Silicalite-1膜时间控制及乙醇-水物系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英载玻片为基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对比研究在动态和静态环境下通过原位水热合成法合成Silicalite-1膜的生长行为及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膜层形貌、厚度和晶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静态水热环境比动态水热更有利于b轴取向Silicalite-1膜的定向生长,在水热温度170℃,水热时间为3h时,获得了致密覆盖、结构有序、高度b轴取向排列的Silicalite-1膜层;动态水热合成Silicalite-1膜速率快、膜层厚度均匀,晶面呈随机取向.通过渗透汽化实验在60℃分离5wt.%乙醇/水溶液,动态和静态水热合成Silicalite-1膜的渗透通量分别为1.52kg·m~(-2)·h~(-1)和3.01kg·m~(-2)·h~(-1),分离因子分别为3.14和2.35.(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永滕[3](2018)在《混合萃取剂分离THF-乙醇—水叁元共沸物系的协同效应及工艺集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四氢呋喃(THF)、乙醇和水叁元共沸体系,利用Aspen Plus和Aspen Plus Dynamics分析了单一溶剂和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的叁元萃取精馏工艺经济性,探究了不同萃取剂作用下叁元萃取精馏的动态控制特性,并考察了不同萃取剂下不同热耦合叁元萃取精馏工艺的经济性、热力学效率和环境影响。基于极性原则定性筛选了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四种溶剂,通过分析不同溶剂对THF-乙醇-水体系相对挥发度的影响,确定了DMSO和EG两种单一萃取剂,从而确定了混合萃取剂为DMSO和EG的混合溶剂。以最小年度总费用(TAC)为目标函数,采用序贯迭代优化程序对DMSO、EG和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的叁元萃取精馏工艺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工艺操作参数和TAC。与单一溶剂DMSO和EG作为萃取剂的叁元萃取精馏工艺相比,混合溶剂(60 mol%DMSO+40 mol%EG)的TAC可分别降低6.55%和31.88%。通过分析单一溶剂和不同组成的混合溶剂对叁元萃取精馏工艺中两个萃取精馏塔再沸器热负荷的影响,证明了两个萃取精馏塔之间萃取剂性能的优化是降低整个工艺能耗和TAC的关键。混合萃取剂仅通过改变混合溶剂组成就可实现叁元萃取精馏的权衡优化,增强了优化的灵活性。基于单一溶剂DMSO和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的叁元萃取精馏最优工艺,探究了不同萃取剂作用下叁元萃取精馏动态控制结构。±20%进料流率和进料组成扰动分析表明带有Q_R/F的组成控制结构对单一溶剂DMSO和混合溶剂作为萃取剂的叁元萃取精馏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扰动能力。通过对比不同萃取剂作用下的叁元萃取精馏动态特性,发现混合萃取剂的叁元萃取精馏工艺在控制性能上更具优势。基于传统的叁元萃取精馏工艺,进一步开发了两萃取精馏塔耦合(C1/C2)、萃取精馏塔和萃取剂回收塔耦合(C2/C3)两种不同的热耦合叁元萃取精馏工艺,通过对比不同萃取剂下不同热耦合叁元萃取精馏工艺的热力学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TAC,发现混合萃取剂的C1/C2热耦合叁元萃取精馏工艺在能量经济性、环境影响和经济性叁个方面均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6)

吴匡衡,周亚威,马宪印,丁辰,蔡文斌[4](2018)在《Au-Pt催化剂的控制合成及其对乙醇电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醇电氧化(EOR)是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和电解乙醇制氢共有的阳极反应.Au@Pt核壳和AuPt合金是广泛使用的两种电催化材料,迄今尚无两者对EOR性能的对比研究.以CO作为还原剂和淬灭剂合成了近似Pt单层的Au@Pt/C催化剂,作为对照,以Na BH4还原法合成了相同Au∶Pt物质的量比和金属载量的AuPt/C催化剂;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TEM-EDS)、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综合表征了两者结构之差异,同时以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测试了在碱性体系中其对EOR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商业化的Pt/C和Au/C,Au@Pt/C和AuPt/C对EOR的活性和稳定性均有着显着提升;Au@Pt/C对EOR的电催化活性和对C—C键断裂能力略优于AuPt/C.双金属催化剂中Au与Pt之间的晶格应力和部分电荷转移等效应可能是其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亢玉红,张芸刚,李建兵,李健,闫龙[5](2017)在《乙醇-苯-水非均相共沸精馏过程稳态模拟与动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以苯为轻夹带剂,建立了乙醇-苯-水叁元非均相体系两塔共沸精馏工艺流程。对工艺流程中关键设备汽提塔和脱水塔进行了稳态模拟与优化,优化后的结果为:汽提塔共31块塔板,塔直径2.07 m,塔顶压力0.203 MPa,塔顶回流罐的温度313 K,回流比0.648,再沸器的热负荷9.149 MW;脱水塔共21块塔板,塔直径1.38 m,塔顶压力0.101 MPa,塔顶回流罐的温度347 K,回流比0.2,再沸器的热负荷4.57 MW。最终在汽提塔塔底可得到摩尔分数99.6%的乙醇产品。采用Aspen Dynamic建立了全工艺流程的控制结构,并对进料流量和进料组成的扰动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控制结构可满足对产品纯度的设计规定要求。研究结果对工艺与控制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化工》期刊2017年04期)

胡俊勇,李杰,王先瑞,杨越[6](2017)在《E100乙醇发动机电加热喷油器冷启动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E100乙醇燃料在低温环境下冷启动会出现性能恶化,存在低温(-5℃)时E100燃料发动机启动时间长或无法启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控制精度准确、结构简单及成本低的喷油器加热控制系统,对乙醇燃料加热以改善冷启动性能。描述了电加热喷油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经实车测试,在水温为-5℃及以上温度点发动机一次启动成功,启动时间2.3 s。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加热喷油器系统可以极大地提升乙醇发动机的冷启动性能。(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师》期刊2017年08期)

华天争[7](2017)在《秸秆发酵制取燃料乙醇过程的软测量与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的合理利用有利于降低因秸秆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及颗粒物,对治理雾霾、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秸秆发酵规模逐渐扩大,过程控制的要求也持续提高。秸秆发酵过程内部机理复杂,受多个环境参量影响,表现出非线性、时滞性、强耦合等特点。尤其是一些对发酵效率和产物得率有关键影响的变量受限于硬件检测仪器无法实现在线检测,制约了秸秆发酵的优化控制,严重影响了秸秆发酵自动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论文以秸秆发酵的工艺为基础,对发酵的重要过程变量(如基质浓度、发酵菌种浓度、乙醇浓度)无法实时检测和闭环优化控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软测量技术构建了重要过程变量的软测量模型;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广义预测控制(GPC)的补料方法;利用Cortex A9的嵌入式控制单元和Visual C++开发平台,开发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并完成了实时监控界面的设计。主要的工作如下:1、针对秸秆发酵乙醇重要过程变量(乙醇浓度)不易实时检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LSSVM的秸秆发酵重要过程变量软测量建模的方法。针对LSSVM模型重要参数常规选取方法缺乏方向与耗时过长等缺点,提出了基于果蝇优化算法(FOA)与混沌(chaos)算法的重要参数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FOA搜索模型重要参数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且迭代精度更高,采用寻优参数的LSSVM软测量模型训练时间更短、预测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为优异,能够实现重要过程变量的实时测量。2、针对秸秆发酵多变量、时变性和非线性等特点,以CFOA-LSSVM模型为基础构建非线性预测控制模型,同时为了避免直接运用非线性模型预测时的复杂计算,影响实时控制,在采样点采用线性化操作得到线性的预测模型。基于此,提出了秸秆分批补料发酵重要过程变量的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实现了闭环优化控制。仿真表明,所建预测模型预测的控制质量更高,其测量准确度更高、稳定性更强。3、针对传统Diophantine方程求解控制量的方法具有的计算量过大、复杂度过高等缺点,提出了采用人工鱼群算法(AFSA)作为滚动优化策略求解最优控制量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了AFSA中的步长和视野范围,设计了广义预测控制器。实验结果与仿真表明,以AFSA为滚出优化策略的GPC能够针对控制量在线寻优,且有超调量小、系统更稳定等特点,优化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发酵产量和产物得率。4、基于Cortex A9的嵌入式控制单元和Visual C++平台开发了秸秆发酵乙醇数字控制系统,系统设计时分别完成了软、硬件设计,并将提出的重要过程变量软测量和闭环优化控制方法移植到系统中,与液态发酵装置组合使用。开发的监控界面在系统运行期间显示良好,可实现参量的显示、预估和发酵过程远程监控等功能,满足了发酵系统实时监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庄国坤[8](2017)在《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过程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化石燃料的日渐枯竭、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物质能源以其资源巨大、可再生、低污染等优点,成为能源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而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可作为车用燃料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特别是以秸秆木质纤维素为生产原料通过生物发酵制取燃料乙醇,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避免秸秆废弃、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但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至今仍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自动化水平低、配套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无法满足秸秆发酵燃料乙醇对过程优化控制的需求,且生产过程中错误和故障不易及时发现,造成原料的浪费和设备的空转,严重制约着秸秆发酵燃料乙醇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过程。所以研究控制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过程控制系统对降低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提高发酵效率和产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过程的工艺机理和生产流程,以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确定机械粉碎同酸纤爆破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并采用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同时进行木质纤维素的酶解和发酵糖的发酵。针对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过程的非线性、滞后性和时变性特点,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对发酵过程主要参数进行优化控制。以温度变量为例,采用模糊PID算法对秸秆发酵燃料乙醇的温度进行动态调节,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比传统PID响应速度更快、控制精度更高。在所建立的秸秆发酵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基础上,以乙醇浓度为最优化目标,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补料流加速率进行优化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发酵产物乙醇的质量浓度。为提高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过程的智能化水平,设计出一种基于ARM-Linux和GPRS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在现场嵌入式监控终端,分别选用与ARM9微处理器的SPI接口和I2C总线相连的AD芯片ADS8344E和DA芯片DAC8574,使得系统能够进行快速、多路同步的数据采集和输出控制,并通过GPRS网络将数据信息同步上传至远程接收端。在远程数据监控中心,采用基于Ajax的B/S架构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异步处理,实现Web客户端与现场监控终端之间的动态数据交互。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合理,可靠性高,实时性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林影影,阳向波,纪奇森,韩丽[9](2016)在《超临界CO_2与乙醇结合工艺制备蛋黄油及其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临界CO_2与乙醇结合工艺提取蛋黄油,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分别采用TLC法鉴别蛋黄油中β-谷甾醇和卵磷脂成分;HPLC-ELSD法测定蛋黄油中磷脂酰胆碱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蛋黄油中总磷量进行测定。结果:超临界CO_2与乙醇结合工艺制备的蛋黄油性状稳定;TLC均能检测出蛋黄油中β-谷甾醇和卵磷脂的特征斑点;HPLC-ELSD法精密度、重现性良好,磷脂酰胆碱在50.49~400.72μg/mL范围内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8%,RSD为1.7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63%,RSD为2.6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工艺良好,为建立和完善蛋黄油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6年23期)

张然然,王宾[10](2016)在《基于Simatic S7-200的木薯乙醇工艺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木薯粉发酵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的过程。由于发酵系统的参数大多为非线性时变性的,并且诸如温度、溶解氧、PH值等参数互相具有耦合性,因此发酵系统参数常常是难以控制。利用西门子PLC控制器对发酵罐系统进行系统控制,实现实时在线的控制发酵系统中温度和PH值,使发酵系统能更高效率的产出燃料乙醇。(本文来源于《智慧工厂》期刊2016年11期)

乙醇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石英载玻片为基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对比研究在动态和静态环境下通过原位水热合成法合成Silicalite-1膜的生长行为及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膜层形貌、厚度和晶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静态水热环境比动态水热更有利于b轴取向Silicalite-1膜的定向生长,在水热温度170℃,水热时间为3h时,获得了致密覆盖、结构有序、高度b轴取向排列的Silicalite-1膜层;动态水热合成Silicalite-1膜速率快、膜层厚度均匀,晶面呈随机取向.通过渗透汽化实验在60℃分离5wt.%乙醇/水溶液,动态和静态水热合成Silicalite-1膜的渗透通量分别为1.52kg·m~(-2)·h~(-1)和3.01kg·m~(-2)·h~(-1),分离因子分别为3.14和2.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醇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林志展.中药生产乙醇自动调配回收DCS控制装置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9

[2].樊丽虹,李裕,宋尧,张鹏红.原位水热合成b轴Silicalite-1膜时间控制及乙醇-水物系分离[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赵永滕.混合萃取剂分离THF-乙醇—水叁元共沸物系的协同效应及工艺集成与控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4].吴匡衡,周亚威,马宪印,丁辰,蔡文斌.Au-Pt催化剂的控制合成及其对乙醇电氧化性能[J].化学学报.2018

[5].亢玉红,张芸刚,李建兵,李健,闫龙.乙醇-苯-水非均相共沸精馏过程稳态模拟与动态控制[J].能源化工.2017

[6].胡俊勇,李杰,王先瑞,杨越.E100乙醇发动机电加热喷油器冷启动控制策略[J].汽车工程师.2017

[7].华天争.秸秆发酵制取燃料乙醇过程的软测量与预测控制[D].江苏大学.2017

[8].庄国坤.秸秆发酵燃料乙醇过程控制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7

[9].林影影,阳向波,纪奇森,韩丽.超临界CO_2与乙醇结合工艺制备蛋黄油及其质量控制[J].亚太传统医药.2016

[10].张然然,王宾.基于SimaticS7-200的木薯乙醇工艺控制系统[J].智慧工厂.2016

标签:;  ;  ;  ;  

乙醇控制论文-林志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