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福山东省寿光市寿光中学262704
美术是高中课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组成之一,也是提高高中学生欣赏、分辨、个性品质、基本素质养成以及培养良好课外兴趣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在多数高中美术课中,是以基本功为基础,以老师指导、模拟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很少开设类似于欣赏课、立体写生、对比创作等课型。其实,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就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辨析和借鉴,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理念和创作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一、走出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困境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领悟与创作启迪。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向高中学生灌输美术创作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原则,全面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的动态化和创新性。事实上,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十分尴尬的情境。比如说,高中学生不乐意接受欣赏或者被动欣赏,更有学生学习与欣赏动机也十分模糊。为此,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最大障碍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兴趣,并使之保持长久,这样,不仅能够达不到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兴趣培养,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在生产、建设等各个生活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内在的这种特殊关系,也给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二、美术欣赏课的实践与体会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必须以高中学生为起点,以教学实际为目标,以调动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动机,以提高高中学生美术的基本能力和创作激情为着眼点。例如,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课教学,首先,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我们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或者网络将名人创作的作品呈现给全体学生,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
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马(远)夏(圭)山水”。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们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们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辩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触类而旁通”,这样,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