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梅[1]2004年在《试论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执政时期实施的全球均势外交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该时期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力相对衰落的产物。尼克松总统为了使美国的对外关系与其国力相适应,大规模调整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了现实主义的“均势外交战略”,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并极力推行具有现代内涵的均势外交,开辟了战后美国外交史上的新时代——“尼克松时代”。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在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的扩张,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本文试图对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做一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之提出一些粗浅看法。笔者认为,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不仅为美国赢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创造了相对和平的世界环境,但其历史局限性亦是显而易见的。 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 正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实施的国际国内背景,为全文做铺垫;第二部分以尼克松主义及其全方位实施为主线,分析尼克松政府在亚太、西欧和中东实施均势外交的全过程:第叁部分对尼克松主义进行再认识,并总结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的政治成就和历史局限性。 结语部分意在突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论文最后得出一个认识:当前主权国家利用均势来维护正当的国家利益仍不失为一项可供选择的政策,但不应被理想化为一种维护国际秩序的绝佳模式。
尤姣婵[2]2013年在《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遏制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冷战战略思维中,遏制战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冷战爆发后,尤其在美苏都具备核威慑能力以后,双方都希望避免全面战争,主要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心理、隐蔽行动等方式进行对抗。随着冷战进程的推进,国际局势发生转变,尼克松政府时期正处于冷战的转型期,美国在此时期对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在这一时期,美国对苏联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手段的运用及对西欧、日本经济遏制和政治拉拢措施,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并在美国实力相对衰落之时,通过调整与盟国的关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进行合围之势,充分借助外力来实现更好地遏制苏联的目的。绪论:介绍了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与视角及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具体论述了尼克松时期“遏制战略”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这一时期不仅对苏联采取迂回战略,运用多种遏制手段此外,也对西欧、日本采取了既打又拉的遏制手段。适时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来达到更好遏制苏联的目的。第二部分:论述尼克松时期“遏制战略”调整的原因。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受到了挑战。国内经济状况也十分低迷,反战浪潮不断以及尼克松和基辛格二人的均势外交理念,都对美国外交战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西欧、日本及中国的崛起,向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给美国带来极大的威胁。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尼克松政府对“遏制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第叁部分:对尼克松时期“遏制战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探究,它不仅对当时相互对立的美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局势也产生深远影响。
李智[3]2006年在《试论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基于美国国力下降的现实,面对苏联在全世界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做出了一个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决定:改变以往对华孤立、封锁、遏制的政策,以平等、友好、理解的心态来重新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这一决定不仅结束了中美二十多年来互相敌对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国际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这一壮举没有成为美国政治家的“缓兵之计”和摆脱危机的工具,最终昙花一现,而是开启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新纪元。因此对尼克松政府改变对华政策原因的论述,有助于今天我们了解和掌握中美关系方面许多问题的来龙去脉。因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遵循唯物主义史观,运用历史学、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考察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原因,分析了政策的继承和变化。本文重点对影响尼克松政府改变对华关系的叁个主要原因进行了研究,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辨证的分析,以期有所突破。文章分为序言、正文、结束语叁个部分。序言部分主要陈述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动机以及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现状。尼克松政府打开与华关系的僵局,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因冷战而造成的弥漫在全世界的紧张气氛,为大多数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称颂。我国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则更加丰富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由于时代和论证角度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没能做到与时代同步。本人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力求有所突破。正文部分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包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尼克松政府之前对历届政府对华政策以及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陈述和对尼克松政府时期国际局势、美国对外政策和对华新战略叁大原因的分析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论述在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国政府对华实行的孤立、封锁、遏制政策。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历届政府对华的政策在本质上仍是“遏制”为主,但是表现的形式各异。文章接下来论述了尼克松政府打开与华关系的大体过程,重点突出了缓和政策的方面。
刘邦艳[4]2014年在《尼克松时期的美越巴黎秘密谈判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尽快从越南脱身,改善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地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着“体面和平”的口号,授权基辛格同黎德寿等人就越战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秘密会谈。本文在运用新近解密的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剖析双方代表在谈判中的话语艺术及其策略转变,厘清美国和北越间巴黎秘谈的来龙去脉,以此考察双方的成败得失。全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叁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正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美越双方在春季攻势后认识到秘密谈判的必要性,追溯了美越两国传统外交思想及其对当政者外交理论的影响,进而对双方的谈判政策设想予以概括。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美越在秘密谈判中的博弈过程,将政策理论同现实结果相结合,在分析双方谈判策略、目标及手段的变化及其原因的同时,再现美越讨价还价的史实。第叁部分对美越在秘密谈判中的得失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探讨了秘密谈判的最终结果及其对美国、北越等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结语部分对文章做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申明在秘密谈判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相互妥协。
赵华富[5]2016年在《1971年南亚危机背景下的印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出现苏联进攻美国防御的战略态势。由巴基斯坦国内的问题引发了印巴对抗的南亚危机。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印美关系在南亚危机前后经受着巨大的变动和挑战。1971年南亚危机爆发前,美国试图拉拢印度并将其纳入争霸体系中,以便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取得优势的地位。此外,美国并没有放弃以巴基斯坦制约印度的战略,印巴均势仍然是美国南亚战略的核心。1966年英迪拉·甘地上台,印度需要美国的支持。同时,印度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南亚和印度洋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1971年南亚危爆发后,美国竭尽全力试图将南亚危机置于可控范围之内,服务于美国的整个霸权体系。危机因印度深入干涉持续升级,升级为第叁次印巴战争。印度顶住美国的压力发动第叁次印巴战争,印度顺利肢解了巴基斯坦。美国为了保护西巴基斯坦对印度进行武力威胁,印度在美国压力下停止了军事行动。印美关系还受到苏联、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影响。1971年南亚危机后为了避免印度被苏联过度拉拢,美国修复同印度受损的关系。印度则为了成为南亚霸主和世界性大国也乐于同美国保持联系,获取经济等支持。印美各自利益的推动下,印美两国关系渐渐改善。总之,1971年南亚危机前后,印美关系是由双方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印美两国利益的吻合与否决定了关系的走向,也是印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基础。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组成,正文内容共分为四章。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理论依据、资料运用、创新之处和文章的重难点。第一章主要论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世界格局与1971年南亚危机。这一时期美苏冷战格局逐渐改变。实力相对削弱的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实力下降,但仍希望在南亚地区保持影响力。由于巴基斯坦国内动荡并出现印巴危机,美苏两国卷入。第二章主要论述1971年南亚危机前的印美关系。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印度外交进行了调整。印度在粮食、资金等方面有求于美国。同时美国对印度采取拉拢政策,影响与控制印度有助于扩大美国在南亚的影响。印美间有相互合作的一面,也有斗争的一面。第叁章是论文的重点。1971年南亚危机爆发后,美国全力试图将南亚危机置于可控范围之内,达到维持美国在南亚的地位。美国希望印度能和平解决南亚危机,为此,美国在经济援助安抚印度的同时,企图敦促印度放弃军事肢解巴基斯坦的政策。美国对印度施加强大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压力,阻挠印度以武力方式肢解巴基斯坦。印度为了谋求地区霸权,希望借助危机削弱巴基斯坦。印度向苏联寻求支持。最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以武力手段肢解巴基斯坦。随后,印美恶化。第四章则介绍1971年南亚危机后的印美关系。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实力大增,仍然保持与苏联的特殊关系。美国为了争霸,积极主动地修复同印度的关系。成为南亚大国后的印度,也没有完全断绝同美国的联系。印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离不开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帮助与支持。在印美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印美两国关系渐渐改善。结语部分通过对南亚危机前后的印美关系进行阐述,总结出这一期间印美关系的特点,并将其视为未来印美关系发展的基础。
高伟[6]2012年在《1970年中东恐怖活动对尼克松政府“缓和”政策的挑战》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美苏两极依然是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宰。但是,由于美国受到经济危机、越南战争的拖累,以及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使得自身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遭受冲击。同时,苏联的进攻态势也使得美国不得不在两极争霸中采取守势。1970年又是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一年。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人力、资本等各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也使得国际化组织借机兴起。中东地区的固有激进势力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恐怖组织,并连续发动恐怖袭击,对美国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的设计造成严重损害。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发动的“劳工节劫机事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约旦发动的“黑九月事件”,严重危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也使得美国的“缓和”政策陷入困境。但是固守传统的国与国外交模式的美国政府,却对恐怖势力的兴起措手不及,无法采取直接有效地手段进行处理,原先推行的“缓和”政策也备受挑战。这也更加突出的表明,在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的影响日趋明显,值得民族国家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为导论,第一章为概念界定,主要讲述词典、各国官方及学者关于“恐怖主义”的各种界定,深入探析恐怖主义的各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恐怖主义的基本概念,为本文写作奠定基础。长久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对恐怖主义都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如何界定恐怖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对我们防范及打击恐怖主义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通过解析各种定义,牢牢把握住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将恐怖主义定义为:恐怖主义是指为了制造公众慌乱、威胁政府当局或者国际组织,而采取暴力手段、破坏行动、恐吓行为或者各种其他方式,意欲造成或造成非战斗人员(尤其是平民)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第二章主要讲述中东恐怖主义兴起的原因并简单陈述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主要情况,并探讨尼克松政府关于“缓和”政策的出台背景及相关内容。恐怖主义在中东的兴起,既有宗教因素,也与中东地区特殊的地区因素、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同时,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也加剧了恐怖主义的滋生和成长。第叁章阐述两起恐怖事件——“劳工节劫机事件”和“黑九月事件”对尼克松政府的“缓和”政策的具体冲击。在两起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没有意识到恐怖组织的国际化特性,反而固守传统的国与国的外交模式,导致美国在应对恐怖活动时的力不从心。第四章提出本人对当前国家对外政策及积极反恐的几点思考。一方面,应重视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愈加重要的作用,加强外交政策的明晰化和灵活化;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推行反恐措施,积极保障我国地区安宁和对外政策的顺利实施,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国家利益。
常县宾[7]2004年在《试论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印巴危机中的外交政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较为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尼克松政府在危机期间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考察,力图作到史论结合。 第一章简述了1971年印巴危机。该年3月巴基斯坦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人民联盟所领导的东巴高度自治运动,此举引起许多东巴民众外逃到印度,导致了印巴两国的外交纠纷。印度出于各种原因,决心利用难民问题向巴基斯坦开战,趁机发动了第叁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 第二章探讨了尼克松政府的危机政策。在危机的第一阶段,即印巴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力图阻止战争的爆发,一方面秘密敦促巴基斯坦政府向东巴作出让步,另一方面劝阻印度勿要动武,并拨巨款来救济难民。同时美国也力图要求印度的后台苏联劝其保持克制。但美国的努力没有成功。在危机的第二阶段,即印巴战争期间,尼克松政府完全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力图保持西巴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美国一边向印度施加压力,要求印军停火,一边采用各种手段力图使苏联压印度罢手。当印度占领达卡后,苏联也要求印度停火。在此情况下,印度才同意全线停火。尼克松、基辛格认为这是他们施加压力的结果。 第叁章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尼克松政府外交政策的因素。本文认为这些因素包括南亚的基本状况、尼克松主义、政府的外交决策机制和尼克松本人因素。 最后本文认为尼克松政府主要关注印巴危机在世界造成的影响,而不是仅限于南亚地区。尼克松、基辛格从抗衡苏联的角度出发,始终考虑的问题是:危机是否对中美间的和解产生消极影响,是否波及局势动荡不安战略要地中东,盟国巴基斯坦会不会彻底崩溃。印巴危机也暴露出美国南亚政策的一些问题。美国没有什么手段左右南亚局势的发展,这也表明即使美国再强大,也并非无所不能。
李智[8]2010年在《美国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4)》文中研究表明阿以冲突一直是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火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阿以问题能够从冷战之初、后冷战时代直至走到今天,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因素被注入到阿以问题中,从而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并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样阿以冲突也主导并影响着美国中东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在冷战时期,美国希望中东成为保卫自由世界、抵抗共产主义和苏联势力侵入的主要阵地,但是阿以间的矛盾一直是美国制定冷战政策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解决阿以问题。本文主要是对1967年到1974年美国中东政策进行研究,利用大量原始解密文件并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试图叙述中东地区阿以冲突的国际背景和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阐述从约翰逊政府后期到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中东政策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而揭示美国中东政策与中东局势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在综合运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美国政府解密文件进行了细致缜密地梳理和分析,最终试图说明问题如下:(1)由于正值越南战争,美国对六日战争的态度由最初的“克制”变成后来“默许”,变相同意了以色列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2)约旦危机是对尼克松政府的一次重大考验,同时尼克松政府成功地处理危机,这为抵制苏联影响、协调阿以关系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3)十月战争的爆发极大地震惊了美国政府,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成为影响美国调整中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4)美国中东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与美国同苏联、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5)美国政府内部对政策制定的不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罗金平[9]2012年在《试论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1969-1972)》文中研究说明1969年1月,当尼克松上台成为美国第46届总统之时,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政权正摇摇欲坠。巴基斯坦声势浩大的打倒阿尤布·汗运动最终使阿尤布·汗于1969年3月下台。代替阿尤布上台的叶海亚·汗上台伊始便宣布停止实行所有法律,实行军法管制。此时的尼克松政府是如何看待巴基斯坦这次政局变动?面对东巴基斯坦要求独立的呼声,以及巴基斯坦与印度不断升级的冲突,尼克松政府又是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和应对政策?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尼克松时期的1971年南亚危机和美国以巴基斯坦为跳板与中国进行秘密外交这两个问题上,而对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巴基斯坦政策进行系统研究的相对较少。笔者通过研究和整理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对巴外交档案、总统公开文件等史料,并结合西方学术界近年出版的相关论着及当事者回忆录,试图深入探讨1969-1972年之间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先就冷战中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概括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杜鲁门政府时期将其对巴政策定义为“友好,非联盟”。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通过一系列协定使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在亚洲重要的盟国。肯尼迪上台之后,美国的南亚政策由之前单一倚重美巴军事联盟转变为了同时援助印巴两国,这使得美巴两国在联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约翰逊政府时期,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其对南亚次大陆的兴趣也有所消退,美巴关系持续降温。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约翰逊政府采取了不介入的立场。第二部分研究尼克松上台初期美国的对巴外交政策。尼克松政府上台初期,美国对巴基斯坦实行的是“善意的‘忽视’”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1969年初巴基斯坦国内的政局变动持观望态度,实际上是对叶海亚·汗的上台持默认态度。其次则是基本延续了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巴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的政策。尼克松政府之所以对巴基斯坦采取“善意的‘忽视’”政策,一是因为尼克松本人对巴基斯坦向来持有好感,二是因为尼克松上台之初南亚地区并非美国关注的重点,加之尼克松外交团队的不成熟,同时要应对当时其他更为重要的突发外交事件。因此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对巴基斯坦采取“善意的‘忽视’”政策,而这种政策只是暂时性的。第叁部分研究尼克松政府如何“求助”并“拉拢”巴基斯坦。随着尼克松政府亚洲新政策的出台,美国白宫将缓和美中关系提上了外交日程。尼克松政府注意到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并希望借此打开通向中国的道路,由此尼克松开始“求助”并“拉拢”巴基斯坦政府。在这种背景下尼克松不得不考虑调整其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虽然遭到了来自国务院的反对,但是尼克松还是坚持增加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援助。同时将恢复自1965年中断的对巴基斯坦军事援助重新提上日程,最终美国出台了对巴“一次例外”军售政策。于此同时,为了表明对叶海亚·汗政府的支持,尼克松政府在1970年底巴基斯坦宪政危机中坚持站在叶海亚·汗的一边。第四部分重点论述在1971年南亚危机中尼克松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偏袒”政策。1971年3月,东巴危机爆发,在这场危机初期,美国白宫虽然宣布与保持一种不介入的“超然”态度。但实际上美国这种“超然”态度正是对西巴基斯坦政府的一种变相支持,因为东巴人民联盟不可能抵挡得了西巴军队的军事镇压。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对东巴难民问题的解决,从而加强对巴基斯坦的经济援助。虽然美国白宫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决定暂缓对巴“一次例外”军售政策,但在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政策上美国白宫期望通过对叶海亚·汗的支持,实现东巴的政治解决。随着难民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中美秘密外交浮出水面,促使苏印结盟,南亚问题更加复杂化。为了防止印巴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白宫最终不得不停止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但1971年11月,第叁次印巴战争还是爆发了。为了维持印巴均势,不使巴基斯坦被印度所肢解,尼克松决定“偏袒”巴基斯坦。为了达到“偏袒”巴基斯坦的目标,美国采取了各种办法,但终究无法避免巴基斯坦在战争中的失败。最后兼谈1971年南亚危机之后美巴关系的新发展。第五部分分析影响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对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之中,尼克松政府的新亚洲政策最为重要和直接。尼克松在公布尼克松主义之后,开始转变其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而此后不管美国是支持还是限制巴基斯坦,都是为了更好的为维持南亚均势服务。因为巴基斯坦同中国的特殊关系,以及南亚的特殊地缘政治。中、苏、印叁国在美国制订对巴基斯坦外交政策之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尼克松总统以及基辛格对于当时南亚局势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此届政府独特的外交运作机制也对尼克松政府对巴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夏云[10]2017年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印关系调整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对印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在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四位总统任期内实行。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实行的尼克松主义是收缩美国全球态势的政策。但收缩不是取消而是调整,通过这些调整,试图使美国能更长久更牢靠地维护其利益。根据国内外局势,美国对印度地区的策略不得不服从于他的全球战略计划,竭尽全力避免使印度地区成为不安定因素,所以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尽可能稳定下来。尼克松下台以后,福特基本延续了其前任的南亚政策,未做大的改动,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福特认为南亚地区的稳定有赖于改善美印两国之间的关系,在他的任期内他也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到1976年卡特上任时,他提倡美国与南亚所有国家发展不偏不倚的国家关系,所有国家一视同仁。这一政策使美印关系得到了一些改善,里根执政时,出于冷战形势发展的需要,美国大大提高了南亚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发展加强与印度的关系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内容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外,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印关系调整的表现以及这一时期美印关系调整的特点。第二章重点分析美印关系调整的原因,分别从国际背景、美国及印度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叁章主要分析美印关系调整的影响,分别从对两国自身的影响、周边国家的影响和对中国的影响来展开论述,对周边国家影响包括对南亚地区国家尤其对巴基斯坦的影响突出出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美印关系调整的对策。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70-80年代美印关系的调整,分析了美印关系调整的主要因素,以揭示美印关系的调整给当时的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说明从尼克松政府时期到里根政府时期对印度的政策变化是统筹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大体系之下,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试论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D]. 张志梅. 山西大学. 2004
[2]. 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遏制战略”研究[D]. 尤姣婵.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3]. 试论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D]. 李智. 辽宁大学. 2006
[4]. 尼克松时期的美越巴黎秘密谈判研究[D]. 刘邦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 1971年南亚危机背景下的印美关系研究[D]. 赵华富.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6]. 1970年中东恐怖活动对尼克松政府“缓和”政策的挑战[D]. 高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7]. 试论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印巴危机中的外交政策[D]. 常县宾.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8]. 美国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4)[D]. 李智.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9]. 试论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1969-1972)[D]. 罗金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10]. 20世纪70-80年代美印关系调整研究[D]. 夏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尼克松论文; 军事论文; 印巴战争论文;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印巴冲突论文; 中国的秘密论文; 中国巴基斯坦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南亚历史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外交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