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苷酸切除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酰,核苷酸,基因,损伤,蛋白,碱基,复合物。
核苷酸切除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1](2019)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和肺耐药蛋白不同表达水平对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和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不同表达对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市胸科医院肿瘤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拒绝全身化疗仅胸腔注射顺铂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37例,将胸腔积液沉渣石蜡包埋切片中查见肿瘤细胞的124例纳入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简称"免疫组化")行ERCC1和LRP基因检测,按患者基因组合表达的不同分为A组(ERCC1和LRP均低表达)28例、B组(ERCC1和LRP均高表达)38例,C组(ERCC1低表达且LRP高表达)35例、D组(ERCC1高表达且LRP低表达)23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为治疗有效,比较不同基因组合表达的疗效差别。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B组、C组、D组胸腔注射顺铂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5.71%(24/28),26.32%(10/38),51.44%(18/35),56.52%(13/23),4组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95,P=0.000)。A组疗效明显高于B、C和D组(χ~2值分别为22.772、8.229、5.403,P值分别为0.000、0.007、0.029)。B组疗效明显低于C和D组(χ~2值分别为4.860、5.566,P值分别为0.033、0.029)。C组和D组疗效相当(χ~2=0.145,P=0.197)。结论 4组疗效比较显示,A组疗效最佳,C组和D组疗效次之,B组疗效最低。ERCC1和LRP均高表达考虑对顺铂耐药,建议更换其他药品治疗。(本文来源于《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阿斯楞[2](2019)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人群胰腺癌发病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属于恶性程度极高肿瘤之一。关于胰腺癌的病因学研究,普遍认为主要与环境、遗传两方面有关。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细胞DNA修复中,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途径主要基因的单核甘酸多态性,探讨环境、遗传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胰腺癌易感性的影响情况。方法:1)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收集2013年1月-2015年3月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胰腺癌患者254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277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采用统计学描述的方法,对定量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组别之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胰腺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对于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检测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ERCCl、ERCC2、ERCC3、ERCC4、ERCC5、DDB2、XPA、XPC等8个基因的多态性及分布特点;同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系;采用SHEsis系统分析这些基因位点的连锁不平衡状态,以及单体型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联。3)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胰腺癌易感性的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大量吸烟(OR=2.249,95%CI=1.085-4.660)、过量饮酒(OR=2.030,95%CI=1.013-4.488)、有2型糖尿病史(OR=21.073,95%CI=2.436-182.323)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1)ERCC1rs3212986、rs3212930、rs3212951 等11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有差异。(p<0.05)。2)ERCC1rs3212986、rs3212930、rs1007616 等 21 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有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ERCC1基因的rs3212986 CA+AA基因型、rs2298881 CA+AA基因型等8种基因型与参照基因型相比,能够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而ERCC1基因的rs3212930 AG+GG基因型、rs3212951 GA+AA基因型等5种基因型与参照基因型相比,能够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4)共19个位点未发现连锁不平衡关系(D'值<0.5,r2<0.8)。第叁部分1)ERCC3 rs4150441 TT基因型与XPC rs3729587 CC基因型、XPC rs2607775 CC基因型与DDB2 rs3781620 GG基因型存在正向交互作用,能增加胰腺癌发生的风险。2)ERCC1 rs3212986 CA+AA基因型、ERCC1 rs2298881 CA+AA基因型、XPC rs3729587 CG+GG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史之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能增加胰腺癌发病的风险。结论大量吸烟、过量饮酒、2型糖尿病史是胰腺癌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群,若同时携带ERCC1 rs3212986 CA+AA基因型、ERCC1 rs2298881 CA+AA基因型、XPC rs3729587 CG+GG基因型,应当是胰腺癌预防及干预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6)
魏绍峰,孙宝飞,张爱华[3](2018)在《银杏叶提取物对砷致肝L-02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对miR-145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ERCC2表达调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银杏叶提取物对砷致肝L-02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为砷中毒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在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μg/m1))中,5%CO_2、37℃条件下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组、NaASO_2组和EGb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在RPMI-1640培养基中进行培养24h;EGb组用200μg/mlEGb作用L-02细胞24h;NaASO_2组用20μmol/LNaAsO_2作用L-02细胞24h;EGb干预组用20μmol/LNaAsO_2作用L-02细胞24h后加入200μg/mlEGb再继续培养24h。每组均设3个平行孔,实验重复叁次。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检测ERCC1、ERCC2蛋白表达;qRT-PCR检测miR-145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AsO_2组细胞活力下降,DNA损伤增加,ERCC1及ERCC2蛋白表达下降,miR-145表达升高。与NaAsO_2组相比,EGb干预组细胞活力升高,DNA损伤水平下降,ERCC1及ERCC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iR-145表达水平下降。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抑制砷致L-02细胞损伤,提升染砷L-02细胞的活力,降低细胞DNA损伤水平,该过程与其提高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及ERCC2蛋白表达水平和抑制miR-145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3)
张文龙[4](2018)在《核苷酸切除修复识别过程中中心蛋白作用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丰富的Ca~(2+)除了分布于骨骼与牙齿中作为机体的基本组成外,还有少量分布于血液、细胞间液及软组织中作为第二信使,来调节大量的下游细胞信号,参与受精、收缩、细胞分化、增殖、及细胞凋亡等多个过程。细胞质与细胞核内的Ca~(2+)浓度维持在50~100 nM,高水平的Ca~(2+)对细胞是有毒的,其稳态的破坏与各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Ca~(2+)流的适当调节是全身代谢所必需的,细胞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来维持机体Ca~(2+)内稳态,使细胞内的游离Ca~(2+)被严格控制在纳摩尔范围内,包括大量Ca~(2+)泵和与血浆、线粒体、细胞内膜相关的通道,以及大量Ca~(2+)结合蛋白(CaBPs)。CaBPs在Ca~(2+)信号传导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从控制Ca~(2+)通道的打开和关闭到调控Ca~(2+)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将这些信号转导成生化信号或生物力学响应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充当了不同的角色。CaBPs的这种重要性也体现在它们与疾病的直接联系上,包括老年痴呆症、心律失常、糖尿病并发症、慢性炎症疾病和癌症。CaBPs广泛分布在细胞的各个部位,目前已有1000余种物种被鉴定。在众多CaBPs中,钙调蛋白(calmodulin)和中心蛋白(centrin)是目前最受关注的Ca~(2+)-sensor,它们包含共同的结构基础:EF-hand motif。这种小尺寸蛋白的功能多样性与专一性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完美的研究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及与Ca~(2+)结合的模型。Centrin,作为一种酸性中心粒蛋白,与收缩纤维紧密相关。自从首次于单细胞绿藻(Tatraselmis striata或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被发现,centrin从单细胞生物到脊椎动物,在真核生物中的分布无处不在。作为一种Ca~(2+)sensor,与calmodulin类似,centrin包含两个结构域,N-端域与C-端域,中间由一段弹性的α-helix连接。晶体结构揭露了中心蛋白形状似哑铃,包含4个helix-loop-helix结构域,即所谓的EF-hand结构域。EF-hand motif于1973被正式定义,是一种最公共的Ca~(2+)结合基序。Ca~(2+)通常能够与EF-hand motif中的一般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loop区配位。Centrin与Ca~(2+)结合后,会发生构象变化,由“closed”转变为“open”,疏水区暴露,由细长丝形变成类球状。此外,centrin还具有一些不同于calmodulin的性质,例如依赖其前20个氨基酸的聚集性质。该区域承担了Centrin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研究表明,centrin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浓度达到10μM以上就会形成多聚体。Centrin在细胞内多个过程起到作用,广泛的研究表明centrin在细胞周期中与微管组织中心(MOTC)的复制与分离有关,然而,细胞内仅仅有10%centrin存在于微管组织中心,centrin分散存在于细胞的各个部位,涉及到光感受细胞的转导级联,信使RNA前体的形成,酵母信使RNA的输出及K~+通道的调控。近期相关的研究发现中心蛋白还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的识别过程,与着色性干皮病相关蛋白(XPC)及人类同源蛋白(HR23B)形成异源叁聚体,作为一种损伤探测器启动了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然而对于这个过程涉及到的分子机理,尤其是centrin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有助于了解centrin的功能多样性。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及研究现状,本文以八肋游仆虫中心蛋白(EoCen)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应用光谱法、凝胶法及等温滴定量热法等方法研究了在10 mM pH 7.4Hepes缓冲溶液中,EoCen的N-端半分子(N-EoCen)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观测了二者作用后的构象变化。结果表明中心蛋白能够与DNA形成复合物,二者的作用会使得蛋白及DNA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蛋白的疏水腔外露且α螺旋减少,DNA的双螺旋结构受到微扰。Ca~(2+)结合的中心蛋白(holoN-EoCen)与DNA的作用强于没有结合Ca~(2+)的中心蛋白(apoN-EoCen)与DNA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Ca~(2+)的结合使得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使其更易与DNA结合。随后,本文对N-EoCen,C-端半分子(C-EoCen)及EoCen与DNA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其次,应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共振光散射(RLS)、硫磺素T(ThT)荧光等研究了双链DNA(dsDNA)在金属离子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对中心蛋白聚集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dsDNA能够有效调控中心蛋白的自聚集或金属离子诱导的聚集,而随意卷曲的单链DNA(ssDNA)则不具有调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蛋白中的疏水位点可能起到作用。同时,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N-EoCen能够通过水解方式切割pBR322DNA,使得超螺旋质粒DNA首先被切成带切口型DNA,最后变成线型DNA,该过程是通过水解发生的,金属离子与蛋白的结合能够促进这种作用。丝氨酸及苏氨酸,尤其是N-端域22位的丝氨酸对于中心蛋白发挥类核酸内切酶活性具有关键作用。对于中心蛋白的这种类酶活性,目前还没有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角色解释,可能与NER相关,但至少这是中心蛋白中心粒外的又一新功能。最后,基于中心蛋白对于NER的体外活性的重建有重要意义,可以与XPC、HR23B形成叁聚体启动全基因组核苷酸切除修复。为了了解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机理,本文描述了EoCen与蜂毒素(melittin)及DNA之间的相互作用。EoCen与中心蛋白2具有66%的序列同源性。Melittin拥有能够与中心蛋白结合的关键疏水氨基酸残基(WLL),类似于其他一些中心蛋白靶肽(Sac3、Sfi1),该序列的氨基酸排列方向与传统中心蛋白靶肽疏水残基的排列方向相反(LLW)。因此这里melittin被作为一种天然靶肽来模拟EoCen的靶肽。结果发现melittin对EoCen的类核酸内切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叁元复合物形成。另外,melittin与EoCen或DNA的结合可以调节其与另一成分的结合。这些发现提出了melittin驱动的EoCen在DNA上的重新定位,强调了多肽及中心蛋白的关键作用,可能与核苷酸切除修复识别过程中中心蛋白与靶肽的作用模型相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Meimei,Zhao,Rui,Geng,Xiang,Guo,Ruoshi,Yuan,Xiao,Zhou[5](2018)在《PCAF/GCN5介导的RPA1乙酰化促进核苷酸切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本研究聚焦于DNA损伤修复。复制蛋白A(RPA,Replication protein A)是一类重要的单链DNA结合蛋白复合物,主要参与DNA的复制和修复。RPA复合物包含叁个亚基,分别是RPA1、RPA2、RPA3。其中,RPA1除了在DNA复制检验点中具有重要作用之外,还广泛参与多种DNA损伤修复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同源重组(HR)、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碱基(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Hanqing,He,Jiajia,Wang,刘婷[6](2018)在《UV诱导的RPA1乙酰化促进核苷酸切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RPA复合体中的大亚基RPA1能够发生乙酰化修饰。这一研究工作发现,RPA1的163位赖氨酸残基在细胞受到UV损伤后发生乙酰化修饰,该位点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这一修饰在细胞内由GNAT家族的乙酰转移酶GAN5和PCAF协同催化,并由去乙酰化酶HDAC6进行去乙酰化调控。(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于冬冬,付雪鸽,路玫,滕迎春,程相琨[7](2018)在《针灸对环磷酰胺小鼠骨髓细胞DNA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和RRM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后小鼠骨髓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以及核糖核苷酸还原酶1(RRM1)的调节作用,探讨针灸改善化疗后小鼠骨髓抑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KM)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针刺组、艾灸组选取"大椎"、"膈俞"、"肾俞"和"足叁里"分别进行针刺、艾灸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空白组、模型组每日陪同固定,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小鼠于第6天取股骨ELISA法检测骨髓中ERCCI和RRMI的含量。结果针刺和艾灸可以明显上调CTX模型小鼠骨髓细胞DNA修复基因的表达,促进骨髓细胞DNA损伤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从而减轻CTX造成的骨髓抑制。结论针灸可以促进骨髓细胞DNA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的能力,保护因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细胞损伤,应该是针灸改善小鼠化疗所致骨髓抑制,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4期)
张璐,吕乐春,吴艳瑞,袁方,唐文羽[8](2018)在《基于GEO数据库进行人类皮肤芯片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A表达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系统水平平行分析碱基切除修复相关途径中的重要基因XPA在众多人类皮肤疾病中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ScanGEO工具对GEO数据库中59个皮肤或皮肤疾病样品相关的基因芯片数据从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进行平行比对,对XPA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样本进行筛选和差异分析.结果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表皮损伤模型、DNA损伤和紫外线辐射、包皮成纤维细胞对弓形体RH 1型(ROP5)突变体感染的反应、白细胞介素-20亚族细胞因子对表皮角化细胞的影响、Egr-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过度表达的影响:时间过程、炎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模型7个芯片样本中XPA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一般呈现下调表达.结论基于GEO数据库和ScanGEO工具能够高效进行高通量共享数据的筛选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魏绍峰,孙宝飞,张爱华[9](2017)在《miR-145靶向调控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2在砷致DNA损伤修复抑制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砷可抑制DNA损伤修复能力,但其毒作用机制至今未明。microRNA-145(miR-145)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因子,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广泛参与细胞生长、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等过程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5靶向调控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2在砷致DNA损伤修复抑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砷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人正常肝细胞L-02经不同浓度和时间的NaAsO_2及miR-145抑制剂(miR-145 inhibitor)、miR-145类似物(miR-145mimic)处理后,应用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B)与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分别检测miR-145表达水平变化、ERCC1与ERCC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及细胞DNA损伤情况,分别探讨剂量-效应关系及时间-效应关系。同时,通过构建ERCC1-3'UTR及ERCC2-3'UTR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检测miR-145与ERCC1及ERCC2的靶向结合关系。结果:NaAsO_2能诱导L-02细胞DNA损伤并伴随rniR-145表达升高(P<0.05)及ERCC1、ERCC2的表达降低(P<0.05),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miR-145 inhibitor或miR-145mimic干预能分别引起ERCC2蛋白表达的升高或降低(P<0.05),但不引起ERCC1蛋白表达的改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显示miR-145与ERCC2可以靶向结合,进一步证明了miR-145与ERCC2的靶向调控关系。结论;NaAsO_2可引起人正常肝L-02细胞DNA损伤增加、miR-145表达增高及DNA修复基因ERCC1与ERCC2蛋白表达降低;高表达的miR-145通过靶向结合ERCC2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其参与了砷抑制DNA损伤修复的过程。(本文来源于《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0)
何汉卿[10](2017)在《RPA1乙酰化修饰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基因组时刻经受着内源与外源因素的挑战,单个哺乳动物细胞内的DNA平均每天发生104-105次损伤,损伤的DNA如果不能被及时正确地修复,将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凋亡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进化产生了 DNA损伤应答系统(DNA damage response,DDR),处理DNA损伤发生后的信号转导与修复过程。DDR包括损伤DNA的识别,损伤应答蛋白的招募,细胞周期检验点激活与DNA修复。其中,DNA修复系统在DDR中起核心作用。核苷酸切除修复(NER)负责修复包括紫外辐射损伤在内的多种局限性DNA损伤,NER途径中一大类关键因子的缺失或功能失常会导致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生。尽管参与NER信号通路的主要功能性蛋白已经在此前的研究中得到鉴定,然而NER中关键因子在细胞内如何协同完成损伤修复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单链结合蛋白RPA复合体由RPA1、RPA2和RPA3叁个亚基组成,在DNA代谢中发挥多种功能,包括参与了 NER信号通路。已有研究表明,RPA复合物的功能受到磷酸化、泛素化及SUMO化等多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调控。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RPA复合物中大亚基RPA1在细胞受到紫外损伤后发生了 163位赖氨酸上的乙酰化修饰,这一乙酰化修饰由乙酰转移酶GCN5所催化,并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6和SIRT1所调控。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当细胞受到UV损伤后,RPA1与HDAC6的结合减弱,从而使得GCN5能够催化RPA1发生乙酰化。而发生K163位乙酰化修饰后的RPA1与XPA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促进了NER修复的完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核苷酸切除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属于恶性程度极高肿瘤之一。关于胰腺癌的病因学研究,普遍认为主要与环境、遗传两方面有关。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细胞DNA修复中,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途径主要基因的单核甘酸多态性,探讨环境、遗传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胰腺癌易感性的影响情况。方法:1)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收集2013年1月-2015年3月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胰腺癌患者254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277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采用统计学描述的方法,对定量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组别之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胰腺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对于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检测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ERCCl、ERCC2、ERCC3、ERCC4、ERCC5、DDB2、XPA、XPC等8个基因的多态性及分布特点;同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这些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系;采用SHEsis系统分析这些基因位点的连锁不平衡状态,以及单体型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联。3)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胰腺癌易感性的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大量吸烟(OR=2.249,95%CI=1.085-4.660)、过量饮酒(OR=2.030,95%CI=1.013-4.488)、有2型糖尿病史(OR=21.073,95%CI=2.436-182.323)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1)ERCC1rs3212986、rs3212930、rs3212951 等11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有差异。(p<0.05)。2)ERCC1rs3212986、rs3212930、rs1007616 等 21 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有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ERCC1基因的rs3212986 CA+AA基因型、rs2298881 CA+AA基因型等8种基因型与参照基因型相比,能够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而ERCC1基因的rs3212930 AG+GG基因型、rs3212951 GA+AA基因型等5种基因型与参照基因型相比,能够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4)共19个位点未发现连锁不平衡关系(D'值<0.5,r2<0.8)。第叁部分1)ERCC3 rs4150441 TT基因型与XPC rs3729587 CC基因型、XPC rs2607775 CC基因型与DDB2 rs3781620 GG基因型存在正向交互作用,能增加胰腺癌发生的风险。2)ERCC1 rs3212986 CA+AA基因型、ERCC1 rs2298881 CA+AA基因型、XPC rs3729587 CG+GG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史之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能增加胰腺癌发病的风险。结论大量吸烟、过量饮酒、2型糖尿病史是胰腺癌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群,若同时携带ERCC1 rs3212986 CA+AA基因型、ERCC1 rs2298881 CA+AA基因型、XPC rs3729587 CG+GG基因型,应当是胰腺癌预防及干预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苷酸切除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常丽,林红,孙素芹,庞有铨,边楠楠.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和肺耐药蛋白不同表达水平对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响[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9
[2].阿斯楞.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人群胰腺癌发病的关联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3].魏绍峰,孙宝飞,张爱华.银杏叶提取物对砷致肝L-02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对miR-145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ERCC2表达调控的影响[C].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2018
[4].张文龙.核苷酸切除修复识别过程中中心蛋白作用的初探[D].山西大学.2018
[5].Meimei,Zhao,Rui,Geng,Xiang,Guo,Ruoshi,Yuan,Xiao,Zhou.PCAF/GCN5介导的RPA1乙酰化促进核苷酸切除修复[J].科学新闻.2018
[6].Hanqing,He,Jiajia,Wang,刘婷.UV诱导的RPA1乙酰化促进核苷酸切除修复[J].科学新闻.2018
[7].于冬冬,付雪鸽,路玫,滕迎春,程相琨.针灸对环磷酰胺小鼠骨髓细胞DNA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和RRM1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
[8].张璐,吕乐春,吴艳瑞,袁方,唐文羽.基于GEO数据库进行人类皮肤芯片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A表达的差异性[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
[9].魏绍峰,孙宝飞,张爱华.miR-145靶向调控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2在砷致DNA损伤修复抑制中的作用研究[C].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7
[10].何汉卿.RPA1乙酰化修饰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