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大名县杨桥镇北马头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后者提倡民主共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通过这一联系对比,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取舍的过程,只有到了“五四”运动后,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实现了思想上的又一飞跃。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迸发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革命献身精神的讲述,教育学生继承“五四”精神。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新民主义革命和迈向社会义义现代化奋斗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
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历史课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有“以史为鉴、厚今薄古”的立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爱国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千古传诵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名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之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如: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遍插槐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宗棠;“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法英雄谭嗣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屈不挠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将领吉鸿昌等。这一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烧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联想。教师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材、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一校一厂的社会调查,谈改革开放,农村巨变,发家兴业,说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让学生饮水思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知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应付诸什么行动等。
4.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课堂情感基调,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借助媒体达到快速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的学习链接,例如我教八年级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制作课件先将视频画面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再将红军长征路线图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填出沿途经过的省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画面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热情高涨。
“感人心焉,莫先乎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