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心理过程论文-黄雅雯,董俊虹

翻译心理过程论文-黄雅雯,董俊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心理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语言学,机器翻译,语言理解,词汇歧义

翻译心理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黄雅雯,董俊虹[1](2012)在《从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看机器翻译的词汇歧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语言的多样性和任意性给机器翻译带来很多困难,词汇歧义就是其最难解决的困难之一。然而,与之相关的心理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并没有应用于机器翻译之中。文章依据心理词汇的组织和提取模型,从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中寻求解决机器翻译词汇歧义问题的新启示。(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何静[2](2012)在《浅析翻译阅读和单语言阅读心理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待翻译阅读过程对理论和实践都有所帮助。在理论上,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视角;实践上,它可以引导译者或翻译训练者对翻译过程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便提高译者的翻译技能。(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4期)

王芳[3](2010)在《译者翻译心理过程初探——基于Bell翻译过程模式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包括对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的研究,从本质上讲,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心理活动的过程。现有的研究多以翻译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而对译者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却相对不足。Bell的翻译过程理论模式以认知心理学和系统功能学为理论基础,对翻译过程做出描述和解释,虽然其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但基本上反映了翻译的本质,对翻译过程这个"黑匣子"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0年12期)

强云[4](2010)在《源语理解和译语产生的心理过程——从实验心理语言学看翻译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实验心理语言学对言语理解和产生的描述,提出翻译是一个理解源语和产生译语的连续性心理过程,认为该过程与言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相似:从辨认源语,建立源语意义,到产生表述动机,形成语义初迹,进而转化为内部言语并最终诉诸于外部言语(即译语)。(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周思思,韩静,刘含颖[5](2010)在《论TAPs理论对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芬兰等地开展的翻译研究中的"出声思维纪录",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分析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TAPs用于翻译研究,调查翻译行为的心理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翻译述要和翻译方式这四方面的研究。但是"出声思维记录"在目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该文通过讨论TAPs理论对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希求翻译理论工作者更多的关注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发展建立更全面更完善的过程模式。(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0年02期)

谢建[6](2009)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是整个翻译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一直是整个学科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块。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选取关联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结合认知语言学,对一直被称为“黑匣子”的翻译心理过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描述整个翻译认知心理过程来重新确认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用于指导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甚至蔓延到了翻译领域。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作为指导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的译者心理研究,并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作为一个“过程”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其精髓认知语境,并论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翻译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翻译在原文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之间进行,译者需要向译语读者传递原语文化和原文作者的各种意图,从这个角度看,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翻译需要重视各种语境因素,因此也是一种动态的语用过程;翻译涉及复杂的分析、推理等认知操作,所以又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第叁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重点阐释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心理操作。基于翻译的交际、语用和认知特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翻译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基于认知的语用交际过程。译者在翻译理解和表达阶段的认知心理过程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译者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的以下四个阶段:1.认知语境的建构整合——翻译推理的前提;2.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加工——获取最佳关联;3.语用推理——获取最佳关联;4.翻译策略的选择——传递最佳关联。由此可见,最佳关联是本文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的线索,本文的最佳关联包括叁个方面,第一是认知效果(或语境效果)的最大相似;第二是认知努力的最小化,即译文表达自然流畅;第叁是在相关方面与原文相似。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译者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对翻译的启示。通过前面的探讨得出最佳关联的成功传递与否是翻译评判的重要标准,而译者成熟的认知水平和良好的翻译素质则是最佳关联传递的重要保障。因此译者必须树立语境意识和语篇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语境,并培养一定的语用推理和语义匹配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以保证翻译的质量。总之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1-01)

戴俊霞[7](2009)在《TAPs:对翻译心理过程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TAP研究关注翻译过程的心理现实性,在识别翻译策略、建构翻译过程模式和揭示不同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丰富和完善主流译学、建立翻译心理学都有积极意义。TAP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对TAP研究本身的反思、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规范、对已有成果的整理等,这些方面的努力会使TAP研究更加成熟。(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李琪[8](2007)在《双语心理表征与翻译心理过程的互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的心理表征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其心理表征和翻译的心理过程有许多相似与交汇处。然而关于两者的互释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探讨了双语心理表征理论和翻译心理过程理论的互释作用,该研究有多个目的;首先是进一步考察两者牵涉到的各种因素,变量和机制。其次,验证其互相阐释的关系并指出两个领域中互补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后,作者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并对两者的相互阐释性做线性描述。作者首先回顾了在两个领域的已有研究和理论,并阐释了本项研究的背景。其后,作者探讨了两者的互释关系。翻译者作为特殊的双语使用者,其翻译过程作为特殊的双语交流过程,它们相互交织的关系已然不言而喻。对它们的研究以及对他们交织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开人脑“黑匣子”之谜。对两个领域的研究是互惠互利的。这主要体现在;翻译对等词既可以作为双语记忆的考察对象也可作为其研究工具。翻译效应既是双语研究的结果,又可以用以验证双语心理辞典模型。双语语义通达机制的实证研究为翻译理论中源语言和目标语为概念共存的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译者的双语水平为双语诃汇表征的非对称模型提供证据。尽管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还留有很多疑问,需要进一步;考察。双语心理表征和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正好互相补充。前者多为演绎,后者多为归纳法。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互相补充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性。李荣宝的双语语义通达及其机制的研究运用了神经心理学实验手段,探索了二语学习中二语依靠与母语的匹配过程,从而使二语逐渐内化及自动化,逐步完善了二语语言表征的建构过程。该研究解释了翻译的理解阶段,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一些匹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图式,语用等监控因素。同时,作者还试图对翻译界中存在的关于水平翻译和垂直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对两者的相互阐释性做了一个线性描述。同时,作者明确指出本次研究的几点不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2-24)

刘桂英[9](2006)在《心理过程翻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分区的研究成果,提出“双语词典”控制原理并建立了以“双语词典”为基础的双语调控翻译模式,表述了对翻译本质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许丹凌,陈红[10](2006)在《俄语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将它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实际上是探讨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其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概念的转换、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等内容都需要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对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有一个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全面认识是必要的,有利于思考更科学合理的翻译教学方法和规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翻译心理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待翻译阅读过程对理论和实践都有所帮助。在理论上,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视角;实践上,它可以引导译者或翻译训练者对翻译过程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便提高译者的翻译技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心理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雅雯,董俊虹.从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看机器翻译的词汇歧义[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何静.浅析翻译阅读和单语言阅读心理过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3].王芳.译者翻译心理过程初探——基于Bell翻译过程模式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

[4].强云.源语理解和译语产生的心理过程——从实验心理语言学看翻译性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

[5].周思思,韩静,刘含颖.论TAPs理论对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0

[6].谢建.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09

[7].戴俊霞.TAPs:对翻译心理过程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李琪.双语心理表征与翻译心理过程的互释[D].南昌大学.2007

[9].刘桂英.心理过程翻译模式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0].许丹凌,陈红.俄语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标签:;  ;  ;  ;  

翻译心理过程论文-黄雅雯,董俊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