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变形论文-罗正东,谌灿,董辉,屈畅姿,谭荣晒

承载变形论文-罗正东,谌灿,董辉,屈畅姿,谭荣晒

导读:本文包含了承载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挖填路基,竹筋格栅,力学性能,路基加固

承载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罗正东,谌灿,董辉,屈畅姿,谭荣晒[1](2019)在《竹筋格栅加筋山区挖填路基承载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我国西部山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利用加筋土技术,本文研究了竹筋格栅代替土工格栅在山区挖填路基结构加固应用中的可行性。首先,采用室内试验,对湘西楠竹竹筋的抗拉、抗压及抗剪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将其与传统土工格栅的力学性能对比表明,竹筋格栅能够满足规范对加筋材料力学参数的要求;然后,通过现场拉拔试验,对不同法向应力下的竹筋格栅与填筑体界面特性进行研究,并对承载变形机理展开了分析;最后,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竹筋格栅加筋挖填路基的叁维模型,就挖填交界处不加筋、加土工格栅及加竹筋格栅叁种不同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筋能有效控制挖填路基的变形,提高路基承载力,且竹筋格栅的加筋效果优于土工格栅。上述结果可为竹筋格栅加筋土提供试验依据,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朱蒙蒙[2](2019)在《门架式双排抗滑桩承载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了锚固深度、连梁刚度等设计参数对滑坡体位移与桩身位移和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连梁刚度增加,滑坡体位移、桩身位移和最大应力都会减小,但增至1. 5倍桩基刚度后,都有趋于定值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5期)

曹卫平,高帅鹏,秦强毅[3](2019)在《上拔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变形性状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上拔荷载作用下斜桩的承载变形性状并与直桩进行比较,分析了桩身倾角对桩顶位移、极限抗拔承载力、桩身弯矩、剪力及轴力的影响,研究了斜桩-土接触压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特征,探讨了长径比与斜桩有效桩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上拔荷载作用下,斜桩桩顶的上拔位移均大于相应直桩.桩身倾角及上拔荷载越大,上拔位移和水平位移越大;斜桩极限抗拔承载力大于直桩,且在15~20°之间存在一个最佳倾角使斜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达到最大;桩身最大弯矩均出现在z/L=0.1处,最大剪力均出现在桩顶截面处.在z/L=0.4以下区域,桩身弯矩及剪力几乎全部为零.同一桩身相对深度处,桩身剪力及弯矩都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直桩及各斜桩桩端存在真空吸力.倾角对桩身轴力的影响不大;桩-土接触压力的大小与桩身倾角的大小有关.桩与土沿深度方向脱离的范围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大;斜桩左、右两侧摩阻力分布相差较大,其大小与倾角的大小有关;上拔荷载作用下斜桩存在有效桩长.倾角的大小对有效桩长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仲崇硕[4](2019)在《地表变形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和承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表移动和变形一直是威胁我国采煤影响区内输电线路工程安全的重大隐患。近年来,我国山西省等煤炭产区内以下击暴流为代表的局部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采动区输电线路工程带来进一步的严重危害。因此,开展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在地表变形和边界层风、下击暴流共同作用下的风振响应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建立了110kV、220kV和±800kV典型输电塔线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网格尺寸对铁塔杆件应力和支座反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模态分析,得到了导地线对典型塔线体系振型和频率的影响规律。基于脉动风速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了典型输电塔线体系上风速模拟点的布置方法;提出了边界层风的荷载模型,采用线性滤波法模拟得到了边界层风速;提出了下击暴流的风速模型,基于Vicroy模型得到了下击暴流的平均风速,基于Kaimal风速谱结合进化谱谐波迭加法得到了下击暴流的脉动风速;通过风荷载转换,分别得到了边界层风和下击暴流的风荷载时程函数。以叁种不同电压等级的典型输电塔线体系为对象,考虑不同的地表变形类型,以及地表水平变形的不同方向,分析了地表变形作用下,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的受力变形特征和破坏模式,得到了不同地表变形下铁塔抵抗地表变形的性能,揭示了地表水平变形的方向对塔线体系抗变形能力的影响规律。考虑不同风向的边界层风和不同方向地表水平变形的作用,分析揭示了地表变形方向、地表变形程度对塔线体系抗风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风向角下塔线体系抗风承载力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与不同地表变形方向对应的最不利风向;提出了一种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在边界层风作用下安全性的评估方法。考虑不同移动路径的下击暴流和不同方向的地表水平变形的作用,分析得到了下击暴流作用下塔线体系的杆件应力时程和控制点位移变化规律;获得了地表水平变形方向、地表变形的程度对塔线体系抗风承载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采动区输电塔线体系在下击暴流作用下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宜虎,邬爱清,周火明,王帅,罗荣[5](2019)在《悬索桥隧道锚承载能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锚作为悬索桥相对新型的锚固形式,对其理论和实践认知都还比较欠缺。首先从抗拔承载安全和锚碇变形控制两方面归纳了当前隧道锚工程普遍采用的安全控制指标;然后分别总结了隧道锚承载能力和变形特征的研究方法;对项目团队20年来针对10余个隧道锚工程所开展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目前已建和在建隧道锚在主缆数万吨级荷载下的变形普遍为mm级、隧道锚的超载稳定性系数普遍大于7的结论,说明目前已建和在建隧道锚存在较大安全裕度,隧道锚设计还存在一定优化空间;同时指出目前规范建议的隧道锚变形控制标准是基于桥梁结构提出的,没有考虑锚体自身及围岩等材料对变形的限制要求;总结出隧道锚承载能力主要是锚体混凝土及围岩系统的承载能力,没有考虑钢绞线材料强度等其他可能控制锚碇系统承载能力的因素。研究结论具有其特定条件和适用范围,后续对隧道锚系统的承载机制等科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敬一,蒋志军[6](2018)在《承压扩体锚杆承载-变形特性现场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膨胀土场地的基坑采用桩锚支护对锚杆的承载变形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取成都某膨胀土场地通过叁组锚杆的现场抗拔试验、蠕变试验、松弛试验,对比研究承压扩体锚杆和普通拉力锚杆的抗拔力极限值和蠕变-松弛特性,每组试验锚杆均为3根。试验结果表明,承压扩体锚杆承载力高、变形控制好,抗拔力极限值约为普通拉力锚杆的四倍;蠕变特性和应力松弛均优于普通拉力锚杆,蠕变率约为普通拉力锚杆的1/3,预应力损失率显着小于普通拉力锚杆;承压扩体锚杆在成都膨胀土地区呈现良好适用性。试验结果可为类似膨胀土场地承压扩体锚杆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曹玲珑[7](2018)在《循环荷载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是指在地基中设置刚柔性长短桩作为竖向加筋材料,并在垫层中设置水平加筋材料的地基加固方法。因其加固效果好、工期短、成本较低的特点,该技术常用于软土路基的加固。目前针对循环荷载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性状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循环荷载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性状进行研究。以大比尺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探究荷载频率、土工格栅加筋层数和支承桩类型对循环荷载作用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坡顶沉降、土工格栅应变、桩身轴力分布及桩体荷载分担比的影响。使用Plaxis 3D软件模拟模型试验,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基于杭州地区地质条件,根据实际工程尺寸建立复合地基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正交试验,确定桩帽尺寸、土工格栅层数、柔性桩桩长、格栅刚度等对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影响大小;通过数值对比试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对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性状的具体影响。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的坡顶沉降随着荷载循环次数增大而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趋缓;增大循环荷载频率时,复合地基沉降也会随之增大;增加土工格栅层数能减小复合地基的累计沉降;仅采用柔性桩作为支承桩时,复合地基沉降明显大于采用刚柔性桩作为支撑桩的工况。循环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应变受荷载频率、格栅层数、支承桩类型的影响与复合地基坡顶沉降类似;土工格栅应变与其所在位置有关,刚性桩顶附近处土工格栅应变较大,桩间土位置处土工格栅应变较小。刚性桩与柔性桩桩身轴力分布情况不同,刚性桩起主要的承载作用;增大荷载频率和增加土工格栅层数均能提升桩体荷载分担比。采用Plaxis 3D进行数值模拟时获得的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变化规律、土工格栅应变分布规律、桩身轴力增长规律与模型试验相似,这表明采用Plaxis 3D分析复合地基性状是可行的。数值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刚性桩桩帽尺寸与土工格栅层数对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影响最大。数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大桩帽尺寸能显着提升复合地基中桩体荷载分担比,减少复合地基最大沉降;增加土工格栅层数能略微提升桩体荷载分担比,小幅减小复合地基沉降最大沉降。研究结果可为循环荷载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5)

吴建涛,叶霄,李国维,蒋超,曹雪山[8](2018)在《高路堤下PHC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承载及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广泛分布的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高填方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和稳定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实际工程中高强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的超高填方路堤现场实测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PHC管桩软基加固支承高填方路堤的工作性状,对广东某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段(30 m)选取一典型断面的3个主要监测点进行现场原位监测,重点研究桩-土荷载、沉降、超孔隙水压力及水平变形等行为。结果表明,填土完成后桩顶沉降基本趋于稳定,桩间土沉降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以该断面填土期约1/4的沉降速率增长并逐渐趋于稳定;最大水平位移分布与分级填筑高陡边坡的平台宽度有关,且并非总是出现在坡脚附近;在最大水平位移区域可能发生"桩土绕流",甚至可能发生管桩的弯曲破坏或整体倾覆。研究成果可为软基高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S2期)

原华,尹森森,李云星,任冠洲,李临庆[9](2018)在《堆载下隔离桩对群桩承载及变形特性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建设和工业厂房日常使用中经常存在大面积堆载.隔离桩能阻隔堆载下的地应力传播,削减堆载对周边的影响,这一点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可;但大面积堆载下隔离桩对群桩承载能力及其变形特性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建立多个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定义了隔离桩对群桩极限承载力提高效应系数和堆载下群桩承载力降低率两个指标,分析了隔离桩的存在对群桩竖向承载力、桩间地表土体沉降及承台沉降的影响.发现设隔离桩能提高群桩竖向承载力约15%,降低承台沉降约1/5,抑制桩间地表土体沉降达2mm,促使隔离桩与最外侧基桩间地表土体微拱.研究成果可为正确认识隔离桩的作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10](2018)在《低变形高承载轮胎带束层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涉及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设置在胎体与胎面之间,其特征在于: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复合件、第二零度带束层、第叁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第一带束层复合件贴合设置于胎体上;第二零度带束层贴合于第一带束层上端面,且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第叁带束层设置于第二零度带束层上,第叁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二零度带束层的宽度;第四带束(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21期)

承载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究了锚固深度、连梁刚度等设计参数对滑坡体位移与桩身位移和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连梁刚度增加,滑坡体位移、桩身位移和最大应力都会减小,但增至1. 5倍桩基刚度后,都有趋于定值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承载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罗正东,谌灿,董辉,屈畅姿,谭荣晒.竹筋格栅加筋山区挖填路基承载变形机理研究[J].实验力学.2019

[2].朱蒙蒙.门架式双排抗滑桩承载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19

[3].曹卫平,高帅鹏,秦强毅.上拔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变形性状数值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仲崇硕.地表变形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和承载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张宜虎,邬爱清,周火明,王帅,罗荣.悬索桥隧道锚承载能力和变形特征研究综述[J].岩土力学.2019

[6].张敬一,蒋志军.承压扩体锚杆承载-变形特性现场试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7].曹玲珑.循环荷载下刚柔性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性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8].吴建涛,叶霄,李国维,蒋超,曹雪山.高路堤下PHC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承载及变形特性[J].岩土力学.2018

[9].原华,尹森森,李云星,任冠洲,李临庆.堆载下隔离桩对群桩承载及变形特性影响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低变形高承载轮胎带束层结构[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

标签:;  ;  ;  ;  

承载变形论文-罗正东,谌灿,董辉,屈畅姿,谭荣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