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反应性胰岛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胰岛素,免疫,血液,糖尿病,药理学,肝硬化,心血管。
免疫反应性胰岛素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静,贾伟平,周健,陆惠娟,陆俊茜[1](2006)在《真胰岛素和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检测对评价精氨酸刺激试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真胰岛素(T I)和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 I)水平在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不同。方法:对141例受试者行精氨酸刺激试验,分别测定各时点血糖(PG)、T I、IR I及胰岛素原(P I),其中正常糖耐量(NGT)组35例、2型糖尿病(T 2DM)组106例,用精氨酸刺激试验后T I/PG、(T I+P I)/PG和IR I/PG的增值及曲线下面积来评价β细胞功能。结果:①T I/PG与(T I+P I)/PG及IR I/PG的增值无论在NGT组还是T 2DM组均有相关性(r=0.68~0.99,均P<0.01),其曲线下面积亦有类似现象(r=0.62~0.99,均P<0.01)。②T I/PG的增值与曲线下面积在NGT组和T 2DM组均相关(r分别为0.96、0.82,均P<0.01)。③以T I、(T I+P I)和IR I分别计算的HOMA-IR在T 2DM组明显高于NGT组(均P<0.01)。④精氨酸刺激试验结果证实T 2DM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结论:T I较IR I更能客观地反映T 2DM患者β细胞功能状态和胰岛素抵抗程度,但在无条件检测T I的情况下IR I也可推广使用,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马博清,宋光耀,叶蔚,薛树正,张文杰[2](2003)在《血清真胰岛素与免疫反应性胰岛素、C肽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糖耐量正常组 ( 75例 ) ,糖耐量低减组 ( 4 3例 )和2型糖尿病组 ( 5 4例 )。在这些不同糖耐量对象测定空腹血糖 ,真胰岛素 (TI) ,免疫反应性胰岛素 (IRI)和免疫反应性C肽 (IRC)并计算胰岛 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结果显示TI能真实反应血中胰岛素水平 ;随着胰岛 β细胞功能减退 ,IRI与TI的相关性逐渐降低 ,IRC与TI在各不同糖耐量人群均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在反映胰岛 β细胞功能方面IRC优于IRI。(本文来源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李玲[3](2003)在《甲亢症患者血清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改变及血清胰岛素原(PI)、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及PI/IRI水平的变化,探讨甲亢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原发性甲亢病人162例经OGTT筛查,选择糖调节异常(IGR)组30例、糖调节正常组(NGR)30例、初诊2型糖尿病组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用放免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INS、PI、FT3、FT4、TSH,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IGR组和NGR组甲亢患者予正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FT3、FT4正常后再次留取空腹静脉血测定上述指标。PI、IRI结果用几何均数(G)及lnx±s_(lnx)表示,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q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多变量间的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①甲亢患者共162例,OGTT试验发现32例合并IGR,约占19.75%,其中IFG2例,IGT28例,IFG+IGT2例,未发现达糖尿病标准者。其中NGR组空腹血糖4.74±0.9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12±1.16mmol/L;IGR组空腹血糖5.74±0.9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45±0.55mmol/L。②甲亢IGR组PI、IRI、PI/IRI均高于NGR组(q分别为1.76,3.14,2.37,P分别为0.015,<0.001,0.022),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③甲亢患者经药物治疗FT3、FT4恢复正常后,NGR组PI、IRI、PI/IR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分别为4.13,1.96,3.37,P分别为<0.001,0.025,0.032),IGR组PI、IRI、PI/IR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分别为5.23,2.11,3.68,P分别为<0.001,0.023,0.029),96.77%的患者PI恢复正常。④甲亢NGR组、IGR组HOMA-IR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q分别为2.32,3.11,P分别为0.031,0.024),但较2型糖尿病低(q分别为4.56,5.71,P均<0.001),甲亢两亚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⑤甲亢两亚组经药物治疗FT3、FT4恢复正常后,HOMA-IR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t分别为3.71,3.89,P分别为0.019,0.015)。⑥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甲亢组PI与BMI、FT3、FT4呈正相关,未发现PI与病程有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 中文摘要示,甲亢组以Pl为因变量,BMI、FT3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甲亢合并IGR发生率约为1 9.75%,以IGT为主。无论甲亢患者合并糖调节异常与否,均存在PI、Pl/l Rl水平升高,合并糖代谢紊乱者尤为明显,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FT3、FT4恢复正常后Pl、Pl/l Rl明显下降。甲亢患者存在一过性胰岛素抵抗。提示甲亢患者治疗前体内存在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与继发血糖升高和甲状腺激素对胰岛B细胞的双重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3-04-10)
贾恩志,马建锋,陈士伟,戚光跃,尤春发[4](2002)在《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真胰岛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免疫反应性胰岛素 (IRI)、真胰岛素 (TI)在不同的人群中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在江苏省邳州市农村共调查 1196名 35~ 5 9岁的常住居民 ,其中男性 5 33名 ,女性 6 6 3名。Spearman相关分析被用来比较在全人群、“正常人群”、高空腹血糖、高血压、超重、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中两种胰岛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全人群中 ,两种胰岛素浓度与各变量的关系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基本相同 ,分层分析显示结果不尽相同。超重患者的舒张压与IRI呈正相关 ,而与TI的相关未达显着性水平 ,女性超重患者、男性高血糖患者、女性高血压患者、男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胆固醇水平与IRI正相关 ,而与TI无此相关关系。女性高血压患者的空腹血糖与IRI的相关未达显着性水平 ,而与TI呈正相关。高胆固醇患者、男性高血压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TI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IRI的相关关系未达显着性水平。结论 传统方法所检测的IRI并不能够代表TI的水平 ,以特异的TI的检测来代替IRI的检测 ,已经成为胰岛素抵抗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期刊2002年05期)
王瑶,李光伟,陈仕明,刘雪莉[5](2001)在《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测定标准化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胰岛素测定标准化的方法。方法以多种常用的胰岛素测定试剂盒对同批标本进行测定,然后以统一的高纯度人胰岛素标准品代替原试剂盒标准观察测定结果可比性的改善,再以测定系列浓度标准品的测定值对靶值进行回归处理,以回归方程校正标本测定值,分析可比性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测定方法测定值的变异系数(CV)可达30%。应用统一标准品后,变异系数减小;进行回归处理后,变异系数进一步减小,可比性进一步改善。结论 胰岛素测定的标准化十分重要,应用统一的高纯度的人胰岛素标准品,可改善部分差异。各实验室测定值通过对某中心的参考标准品进行回归校正,可使相互间可比性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糖尿病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李长德[6](1980)在《肝硬化患者糖负荷后的血氨及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说明肝硬化时的糖代谢与氨代谢的关系,对肝硬化患者糖负荷试验时的血氨变化与血中胰岛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象及方法:肝硬化患者35例(非代偿性25例,代偿性10例),原发性糖尿病11例,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于早晨空腹时服葡萄糖100g,在服糖前及负荷后30、60、90、120、180分钟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氨(奥田—藤井氏法)、血糖(OTB 法)、血中胰岛素(二抗体法免疫胰岛素以下简称IRI)。把糖负荷后的血氨值与负荷前对比,根据其增减率将血氨分为叁个型,即高于负荷前值20%以上者为A 型,低于负荷前值20%以下者为B 型,波动在上、下20%以内者为C 型。糖耐量异常的判断,则根据日本糖尿病学会的标准,即IRI 在六次测定中有一次超过188μu/ml(正常的最高值即平均值加2倍标准差)或六次测定值的总和超过(本文来源于《日本医学介绍》期刊1980年05期)
免疫反应性胰岛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糖耐量正常组 ( 75例 ) ,糖耐量低减组 ( 4 3例 )和2型糖尿病组 ( 5 4例 )。在这些不同糖耐量对象测定空腹血糖 ,真胰岛素 (TI) ,免疫反应性胰岛素 (IRI)和免疫反应性C肽 (IRC)并计算胰岛 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结果显示TI能真实反应血中胰岛素水平 ;随着胰岛 β细胞功能减退 ,IRI与TI的相关性逐渐降低 ,IRC与TI在各不同糖耐量人群均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在反映胰岛 β细胞功能方面IRC优于IRI。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反应性胰岛素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晓静,贾伟平,周健,陆惠娟,陆俊茜.真胰岛素和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检测对评价精氨酸刺激试验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2].马博清,宋光耀,叶蔚,薛树正,张文杰.血清真胰岛素与免疫反应性胰岛素、C肽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
[3].李玲.甲亢症患者血清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3
[4].贾恩志,马建锋,陈士伟,戚光跃,尤春发.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真胰岛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
[5].王瑶,李光伟,陈仕明,刘雪莉.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测定标准化的初步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
[6].李长德.肝硬化患者糖负荷后的血氨及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的变化[J].日本医学介绍.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