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相干完全吸收与非经典态制备

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相干完全吸收与非经典态制备

论文摘要

光吸收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效应之一,如何实现光的完全吸收一直是科学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断地用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结构)尝试。2010年Chong等人运用时间反演、反激光等物理思想:将谐振腔内的增益介质替换成耗散介质,然后用两束振幅相同、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激光从两侧驱动腔,选择合适系统参数后,实现了相干完全吸收。这一技术的实现,引发了广大研究者们的兴趣,随后他们在光腔、波导、一维光子结构、超薄结构、等离子体、石墨烯、超材料等结构和材料中实现了相干完全吸收。相干完全吸收的实现,为制作全光学开关、传感器、调谐器、滤波器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并部分己在实验室实现了。考虑到量子效应,量子区域的相干完全吸收会有一些新颖的特性。本文基于全量子理论研究了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的相干完全吸收及其非经典态制备,以及多个光力系统的机械振子GHZ态和cluster态的制备。首先考虑一个腔内放置了单个原子或量子点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用两束相同的激光分别从左右两侧驱动腔。由于强耦合导致的光子阻塞效应,系统可近似到单光子空间内演化。通过全量子理论分析,得到了非线性区域的相干完全吸收条件。在量子非线性系统中,原子耗散和腔耗散等非相干损耗过程会使得腔内光子的纯度降低。在相干完全吸收情况下,腔内场始终表现出正交压缩特性,由于量子涨落,还存在极少量的双光子和多光子的输出场,该输出场处于高阶亚泊松分布。其次,在该系统中增加了一块光学参量振荡器(OPO晶体)和一束倍频激光,后者用于驱动腔。倍频腔光子经过OPO晶体后分解成两个低频光子,系统近似到双光子空间演化。通过选择系统参数,得到了深度的相干完全吸收:腔输出场的单光子振幅为零,双光子振幅同时也为零。此外,还选择了适当的系统参数使得单光子输出不为零,而双光子输出为零。此时的输出场仅剩下单光子态和极少部分的多光子态,输出场可看作为较理想的单光子场。最后,提出了一个有效方案用于在多个腔光力系统中制备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在此方案中,每个光力腔由一个蓝失谐脉冲驱动,从而在腔输出场和机械振子间建立量子引导关联,然后将腔输出场注入到一个具有不同透射率的光分束器阵列上,通过测量光分束器阵列上的输出场的幅度正交分量和相位正交分量,进而得到了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所获得的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有效的机械振子-分束器阵列的输出场和处在压缩态的机械振子输入场的叠加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完全相干吸收
  •   1.3 输入-输出关系
  •   1.4 非经典态制备
  •     1.4.1 量子剪刀和量子烧孔
  •     1.4.2 GHZ态与cluster态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非线性区域的相干完全吸收
  •   2.1 引言
  •   2.2 CQED系统的描述
  •   2.3 单光子量子区域的非线性CPA
  •     2.3.1 CPA的理论分析
  •     2.3.2 量子非线性CPA腔内光子纯度
  •   2.4 量子非线性CPA的腔内场压缩性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度相干完全吸收与非经典态制备
  •   3.1 引言
  •   3.2 CQED系统描述
  •   3.3 深度CPA
  •     3.3.1 原子与腔场模式混合形成的极化态分析
  •     3.3.2 线性区域深度CPA
  •     3.3.3 非线性区域深度CPA及非经典态制备
  •   3.4 单光子态制备
  •     3.4.1 线性区域的单光子态制备
  •     3.4.2 非线性区域单光子态制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光-力间量子引导关联制备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
  •   4.1 引言
  •   4.2 GHZ态和cluster态制备方法的描述
  •     4.2.1 有效的玻色模光分束器阵列
  •     4.2.2 利用量子引导关联实现输入场玻色模的压缩态
  •   4.3 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的构建
  •     4.3.1 光力量子引导
  •     4.3.2 机械振子GHZ态
  •     4.3.3 机械振子cluster态
  •       4.3.3.1 机械振子直线型cluster态
  •       4.3.3.2 T型和方型cluster态
  •     4.3.4 多体机械振子纠缠态的测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魏阳华

    导师: 李高翔

    关键词: 相干完全吸收,非经典态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物理学

    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分类号: O413

    总页数: 99

    文件大小: 6552K

    下载量: 104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J]. 物理 2019(06)
    • [2].基于可调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多比特纠缠态的制备[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3].用敲锣演示腔电动力学[J]. 物理 2016(11)
    • [4].通过腔量子电动力学转换一个未知量子态(英文)[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5].强耦合腔量子电动力学中单原子转移的实验及模拟[J]. 物理学报 2014(24)
    • [6].量子点腔系统中抽运诱导受激辐射与非谐振腔量子电动力学特性的研究[J]. 物理学报 2011(04)
    • [7].基于腔结构的可控量子纠缠[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9(04)
    • [8].光子闭合轨道理论对单镜面附近原子自发辐射率的解释(英文)[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8(06)
    • [9].微纳光子结构中光子和激子相互作用[J]. 物理学报 2019(14)
    • [10].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制备四光子GHZ态简单方法(英文)[J]. 量子电子学报 2012(02)
    • [11].Bernstein-Vazirani算法的腔QED实现[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2].Shor算法的腔QED实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02)
    • [13].《发光学报》征稿内容[J]. 发光学报 2011(10)
    • [14].光子晶体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材料进展 2014(Z1)
    • [15].利用无消相干子空间实现原子间的二位逻辑门[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16].量子几何相位在量子计算机中的应用[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 [17].基于网络分析仪的3D Transmon相干测量方法[J]. 物理学报 2020(13)
    • [18].用W态实现双粒子态的受控传递[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9].等效零折射率材料微腔中均匀化腔场作用下的简正模劈裂现象[J]. 物理学报 2018(02)
    • [20].光纤耦合双光学腔系统的相干动力学[J]. 光子学报 2016(11)
    • [21].失谐对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纠缠特性的影响[J]. 量子光学学报 2017(03)
    • [22].单光子波包与腔-量子点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J]. 量子电子学报 2012(02)
    • [23].量子计算与量子几何位相[J]. 嘉应学院学报 2009(06)
    • [24].GHZ型纠缠量子态隐形传态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 [25].非阿贝尔腔量子电动力学模型下偏振光场的影响[J]. 光学学报 2012(05)
    • [26].不同光学腔中远距离原子间量子相位门的实现(英文)[J]. 量子电子学报 2010(05)
    • [27].高精细度光学微腔中原子内态的高效制备和优化[J]. 中国激光 2020(08)
    • [28].利用原子和光腔作用实现受控非门[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01)
    • [29].Nd~(3+)掺杂硫系玻璃微球荧光腔量子电动力学增强效应[J]. 光学学报 2014(02)
    • [30].腔QED中混态双原子系统原子布居数演化[J]. 量子电子学报 2011(04)

    标签:;  ;  

    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相干完全吸收与非经典态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