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颗粒论文_林孟思,朱庆文,徐爱萍,王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质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皮质,颗粒,细胞,小脑,小鼠,电位,感觉。

皮质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林孟思,朱庆文,徐爱萍,王靖[1](2018)在《Syntaxin4参与小鼠卵母细胞皮质颗粒的转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yntaxin4参与小鼠卵母细胞皮质反应及对皮质反应的影响。方法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yntaxin4在小鼠卵母细胞表达;免疫荧光验证Syntaxin4与皮质颗粒在卵母细胞中的定位,分析Syntaxin4对小鼠卵细胞皮质反应的影响;活细胞实时拍摄系统观察降低Syntaxin4表达后皮质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 (1)Syntaxin4在小鼠卵母细胞中表达,且在GV期和MII期无明显变化;(2)Syntaxin4与小鼠卵细胞皮质颗粒共定位;(3)活细胞实时拍摄证实降低Syntaxin4的表达后阻碍了皮质反应的进行。结论 Syntaxin4参与小鼠卵细胞皮质反应。(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寒阳,李捷鑫,李文瑞,刘爱菊,曹慧[2](2016)在《不同直径的绵羊卵泡中卵母细胞核相及皮质颗粒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绵羊体内卵母细胞的核相及皮质颗粒的分布特征,本研究根据绵羊卵泡直径将绵羊有腔卵泡分为早期有腔卵泡(1mm≤直径≤2.5mm)与中期有腔卵泡(2.5mm<直径≤7.5mm)两组,用地衣红染色方法观察两组绵羊卵泡中卵母细胞的核相特征及所占比例,用FITC-PNA、Hoechst 33342双染方法观察两组绵羊卵泡中的不同核相时期的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绵羊早期有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大部分处于GV1期,其核膜边缘不整齐,染色体呈细丝状,紧贴于核膜下均匀分布或集中于核膜下某处分布,皮质颗粒在胞质中密集、均匀的分布。绵羊中期有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大部分处于GV3~GV4期,其核膜边缘清晰、着色较轻,染色体短而粗,在核质中均匀分布,核质明显脱颗粒化,皮质颗粒开始向细胞膜迁移,部分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在细胞膜下形成一圈密集的带状区域。由此可见,绵羊早期与中期有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大部分处于GV期的不同阶段,其胞质中皮质颗粒开始发生迁移的时间早于生发泡破裂(GVBD)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5期)

孙雷,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3](2014)在《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体小鼠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叁叉神经的场电位反应特征.[方法]选取昆明种小鼠,经腹腔注射给予乌拉坦麻醉后,在小脑CrusⅡ小叶行开颅手术,开孔直径约为1.5mm,去除硬脑膜后,脑表面持续灌流给予人工脑脊液;感觉刺激选用一定压力的瞬间吹风刺激同侧胡须垫(10~500ms,60psi),刺激装置由电脑和膜片钳记录软件控制MASTER-8,且与电生理记录同步,电生理记录采用颗粒层场电位记录.[结果]吹风刺激可诱发小脑CrusⅡ区颗粒细胞层产生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为10ms时,可诱发单峰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大于30ms时,可诱发双峰反应,第1个峰值为刺激开始反应,具有全和无特征,第2峰值为刺激结束反应,振幅随着刺激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的反应具有高保真特性,刺激频率1~33Hz的刺激串均可诱发颗粒细胞层反应.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在第1个反应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压抑现象,刺激频率大于8Hz时,反应压抑现象显着(P<0.05).[结论]颗粒细胞层对感觉信息的传递具有高频、高保真特性,可精确反映刺激的开始和结束信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孙雷[4](2014)在《小脑皮质颗粒与分子层对面部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部信息通过爬行纤维和苔状纤维传入小脑皮层后,调节神经元活动,参与运动调节和运动学习,可是有关外部相关信息在哺乳动物小脑皮质中传递的细胞、突触以及动力学机制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局部场电位记录结合药理学技术,研究小鼠小脑皮质颗粒层和分子层对感觉刺激叁叉神经的场电位反应特征,明确感觉刺激诱发小鼠小脑皮层颗粒细胞层和分子层场电位反应动力学特征及药理学机制。实验选用6-8周龄的昆明小鼠,经腹腔注射剂量为1.3g/kg的乌拉坦麻醉后,在小脑Crus Ⅱ小叶进行开颅术,开孔直径约为1.5毫米,仔细除去该部位硬脑膜后,用泵给暴露部位的脑表面持续灌流人造脑脊液;面部刺激选用一定压力的瞬间吹风刺激刺激相同侧胡须垫(5-500ms,50-60psi),刺激装置由电脑和膜片钳记录软件控制MASTER-8,并且与电生理信号记录同步进行;场电位记录部位选用颗粒与分子层,在记录的电极内部灌装20-30u1人工脑脊液,电极电阻大概为4-6MΩ;通过美国产膜片钳之放大器Axopatch-200B及Clampfit10.3数据收集软件记录面部刺激诱发颗粒和分子层的场电位反应;电生理实验数据分析采用膜片钳数据分析软件(版本10.3)。各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误》来表示,样本数用n表示。相关数据的统计学的分析应用SPSS软件(版本16.0),采用paired-T检验比较均数,当P小于0.05时,可以认为有显着性差异。本实验有如下结果:(1)在乌拉坦麻醉下,吹风刺激小鼠同侧触须垫可诱发分子层产生场电位反应,表现为如下波形:(1)N1,瞬间负极性波;(2)P1,大的正极性波,N1平均的振幅值为0.13±0.06mV, P1平均振幅值为0.36±0.08mV。反应潜伏期的平均值为13.21±0.32ms。吹风刺激结束可以诱发场电位反应(P2),但需要刺激时间大于60ms。(2)A型GABA受体(GABAA)的阻断剂一方面完全地阻断了P1,并出现了N2,也就是第二个负波,表明信息经PF传人后产生N1,浦肯野细胞被抑制后产生由GABAA受体介导的P1, GABAA受体的活性被阻断后,面部刺激导致浦肯野细胞兴奋并出现了N2。(3)吹风刺激可诱发小脑Crus II区颗粒细胞层产生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为5-10ms时,可诱发单峰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大于30ms时,吹风刺激诱发双峰反应,第一个峰值(N1)为刺激开始反应,其振幅的平均值为0.82±0.06mV,具有“全和无”特征。第二峰值(N2)为刺激结束反应,其振幅随着刺激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4)小脑皮质颗粒层对面部刺激的反应表现为很高的反应频率特性,刺激频率从1Hz-33Hz的刺激串,可诱发颗粒细胞层反应,但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在第一个反应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压抑现象。刺激频率大于4Hz时,第二个反应开始振幅显着减小(P<0.05)。(5)脑表面灌流TTX完全阻断感觉刺激诱发颗粒细胞层场电位反应,N1峰值降至给药前的4.6±1.31%(P<0.001)。本实验结论:颗粒细胞层对感觉信息的传递具有高频、高保真特性,可精确反应刺激的开始和结束信息,对高频刺激反应存在反应压抑现象;与颗粒层相比,分子层对高频刺激敏感性低、保真性较差,对信息的传递具有明显的整合与延迟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4-05-28)

杨尚武,黄浩,王小婕,朱秀兰,宋亚丽[5](2012)在《小鼠卵子老化过程中皮质颗粒的变化和自发孤雌激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卵子老化过程中皮质颗粒的变化和自发孤雌激活比例,探讨老化卵子受精异常的原因。方法:对8~10周龄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h后,于不同时间段取出MII期成熟卵子分作体内不同时间老化组(MII+0h、MII+6h、MII+12h、MII+18h);成熟MII+0h卵子取出后体外分别培养6h、12h、18h作为体外老化组。对各组卵子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显示染色体形态和皮质颗粒分布。体内各组卵子取出后继续体外培养8h统计自发孤雌激活的比例和碎裂卵子数。结果:体内和体外MII+12h、MII+18h组自发皮质颗粒排放比例和皮质颗粒内迁数明显高于MII+0h、MII+6h组。体外MII+18h组自发皮质颗粒排放比例和皮质颗粒内迁数低于体内MII+18h组。体内MII+12h、MII+18h组卵子取出继续体外培养8h后孤雌激活比例和死亡比例明显高于体内MII+0h和MII+6h组。结论:卵子在老化过程中存在皮质颗粒自发排放和皮质颗粒内迁,以及自发孤雌激活和碎裂化,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老化卵受精能力的降低。卵子老化过程中皮质颗粒排放和内迁可能受到体内环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郑天威,傅祥伟,吴国权,贾宝瑜,朱士恩[6](2012)在《玻璃化冷冻对猪MⅡ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及其激活后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旨在探讨玻璃化冷冻保存对猪MⅡ期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和孤雌激活后早期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实验将卵母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毒性实验组和冷冻组。采用EFS40和EDFS40两种玻璃化冷冻液处理,卵母细胞经恢复后对其进行染色,观察皮质颗粒的分布;并对另一部分卵母细胞实施孤雌激活,观察早期胚胎的发育。结果表明:毒性实验组和冷冻组卵母细胞皮质颗粒部分释放、完全释放的比例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毒性处理组和不同冷冻组间对皮质颗粒的分布无显着差异。与毒性实验组相比,冷冻处理组显着降低皮质颗粒在皮质区分布的比例(P<0.05)。EFS40毒性实验组孤雌激活后的存活率、卵裂率、囊胚发育率均显着高于EDFS40毒性实验组(86.6%vs.75.0%)、(61.8%vs.40.7%)、(30.2%vs.23.5%)(P<0.05)。EFS40冷冻组存活率显着高于EDFS40冷冻组,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抗冻保护剂处理和玻璃化冷冻均导致猪卵母细胞皮质颗粒释放,与EDFS40相比采用EFS40较适合猪MⅡ期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2年19期)

张轶乐,孙莹璞,苏迎春,郭艺红,王芳[7](2011)在《体外受精中皮质颗粒与多精受精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小鼠及人不同受精状态时皮质颗粒(CG)的分布情况及分级,找出体外受精(IVF)中CG与多精受精的相关性,以期指导IVF的临床工作。方法选择小鼠不同成熟时期及小鼠和人不同受精状态的卵母细胞,经荧光标记后分别观察CG的分布和迁移情况。结果小鼠2PN的卵母细胞中92.2%的CG分布为Ⅲ级,3PN的卵母细胞中8.6%的CG分布为Ⅲ级;人2PN的卵母细胞中100.0%的CG分布为Ⅲ级,3PN的卵母细胞中17.6%的CG分布为Ⅲ级;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后,体外培养时间分别延长到48和60 h,CGⅢ级所占比例分别降至73.3%和20.0%,同时体外受精的3PN率逐渐增加到10.0%和16.7%。结论 3PN卵母细胞中CG释放不完全,因而不能阻止多精受精;过熟或老化的卵母细胞,CGⅢ级所占比例下降,而3PN率上升;证实了小鼠及人IVF中CG与多精受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22期)

王新庄,秦佳晨,任卫青,何俊丹,吕婧玉[8](2011)在《不同成熟培养时间对家猫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家猫卵母细胞皮质颗粒染色,以检测不同成熟培养时间对猫卵母细胞胞质成熟的影响。将成熟培养24,28,32,36,43 h的家猫卵母细胞,以3.7%的多聚甲醛固定,之后分别对各组卵母细胞进行FITC-LCA和PI染料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皮质颗粒(CGs)在卵母细胞胞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间的卵母细胞处于MⅡ期时,CGs分布于整个家猫卵母细胞中,并未出现无皮质颗粒区(CGFD);与其他各组相比,32 h组卵母细胞皮质层中的CGs更多。通过皮质颗粒染色证明32 h组卵母细胞胞质成熟效果最好,32 h是家猫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最佳时间。(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武彩红,李玲,张斌,于敏,刘运镇[9](2010)在《冷冻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透明带消化时间和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猪卵巢表面直径2~5 mm卵泡中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经体外成熟后进行玻璃化冷冻,观察其解冻后透明带消化所需时间和皮质颗粒分布状况,探讨冷冻对体外成熟卵母细胞透明带消化时间和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冷冻-解冻后,透明带消化时间显着缩短,皮质颗粒仍呈线状排列于细胞质膜下。(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高达[10](2010)在《卵泡大小对山羊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与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胚胎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成熟卵母细胞,但利用卵巢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而获取的成熟卵母细胞质量远不如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其原因一般认为是胞质成熟不充分。具有较好发育潜力的体内成熟卵母细胞的可识别特征仍然不是很清楚。近年来,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皮质颗粒(CGs)迁移和分布的变化作为胞质成熟的判定指标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虽然小鼠、猪卵母细胞内皮质颗粒的迁移和分布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山羊卵母细胞皮质颗粒的迁移和分布研究很少,而利用共聚焦显微镜研究进行详细研究的更少。因此,本文以山羊卵母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免疫荧光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详细研究了不同直径山羊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皮质颗粒的迁移和分布情况。这对于深入了解卵母细胞内皮质颗粒变化,探讨卵母细胞成熟机理,改善体外培养条件,提高体外成熟卵母细胞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不同直径卵泡中卵母细胞核成熟能力不同:≤0.5mm直径卵泡中卵母细胞只有少数能够恢复减数分裂但只能发育到MI期;0.8-1.2mm直径卵泡中卵母细胞绝大多数能恢复减数分裂,但只有27%左右的卵母细胞能发育到MII期;1.5-2.5mm和3-5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可恢复减数分裂并发育到MII期(24 h时MII期比率分别为63.4%和82.4%)。2.山羊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情况可分为未迁移,部分迁移和完全迁移叁类。迁移方式为皮质区附近的皮质颗粒先聚集到质膜下,在皮质区附近形成不连续的环,然后其它皮质颗粒逐渐移向皮质区,最后在质膜下形成一个单层。3.对于不同直径卵泡中获得的新鲜卵母细胞,皮质颗粒迁移程度随着卵泡直径增加而增大。其中腔前卵泡和早期有腔卵泡卵母细胞内皮质颗粒大部分未发生迁移,而直径较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内皮质颗粒分布以部分迁移为主。4.腔前卵泡和早期有腔卵泡卵母细胞的生发泡附近有一个环状皮质颗粒富集区,可能是皮质颗粒正在合成的部位。5.在体外培养成熟过程中,不同直径卵泡卵母细胞内皮质颗粒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发生迁移,随着卵泡直径增大迁移更加完全。培养24h后,≤0.5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完全迁移的比例只有4.4%,0.8-1.2 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完全迁移的比例增加到54.8%;1.5-2.5 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完全迁移的比例增加到79.0%;3-5 mm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完全迁移的比例增加到97.0%。大直径卵泡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迁移,不论从时间还是程度上都要早于和大于小卵泡卵母细胞。6、山羊卵母细胞存在无皮质颗粒区,位于染色体上方附近的质膜,约占卵周长的10-15%,从MⅠ期开始出现,直到MⅡ期仍然存在。7、皮质颗粒的迁移与核成熟是分离的两个过程,皮质颗粒的迁移更可能反映的是胞质成熟。即使处于同一核成熟阶段的卵母细胞内皮质颗粒也会有未迁移和迁移两种类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4)

皮质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绵羊体内卵母细胞的核相及皮质颗粒的分布特征,本研究根据绵羊卵泡直径将绵羊有腔卵泡分为早期有腔卵泡(1mm≤直径≤2.5mm)与中期有腔卵泡(2.5mm<直径≤7.5mm)两组,用地衣红染色方法观察两组绵羊卵泡中卵母细胞的核相特征及所占比例,用FITC-PNA、Hoechst 33342双染方法观察两组绵羊卵泡中的不同核相时期的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绵羊早期有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大部分处于GV1期,其核膜边缘不整齐,染色体呈细丝状,紧贴于核膜下均匀分布或集中于核膜下某处分布,皮质颗粒在胞质中密集、均匀的分布。绵羊中期有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大部分处于GV3~GV4期,其核膜边缘清晰、着色较轻,染色体短而粗,在核质中均匀分布,核质明显脱颗粒化,皮质颗粒开始向细胞膜迁移,部分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在细胞膜下形成一圈密集的带状区域。由此可见,绵羊早期与中期有腔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大部分处于GV期的不同阶段,其胞质中皮质颗粒开始发生迁移的时间早于生发泡破裂(GVBD)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质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林孟思,朱庆文,徐爱萍,王靖.Syntaxin4参与小鼠卵母细胞皮质颗粒的转运机制的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8

[2].王寒阳,李捷鑫,李文瑞,刘爱菊,曹慧.不同直径的绵羊卵泡中卵母细胞核相及皮质颗粒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6

[3].孙雷,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4

[4].孙雷.小脑皮质颗粒与分子层对面部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D].延边大学.2014

[5].杨尚武,黄浩,王小婕,朱秀兰,宋亚丽.小鼠卵子老化过程中皮质颗粒的变化和自发孤雌激活的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

[6].郑天威,傅祥伟,吴国权,贾宝瑜,朱士恩.玻璃化冷冻对猪MⅡ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及其激活后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2

[7].张轶乐,孙莹璞,苏迎春,郭艺红,王芳.体外受精中皮质颗粒与多精受精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

[8].王新庄,秦佳晨,任卫青,何俊丹,吕婧玉.不同成熟培养时间对家猫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

[9].武彩红,李玲,张斌,于敏,刘运镇.冷冻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透明带消化时间和皮质颗粒分布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

[10].高达.卵泡大小对山羊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与迁移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皮质颗粒...3 各阶段绵羊卵母细胞皮质颗粒的...冻后M11期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分布银鲫Ⅰ期卵子中GOL和皮质颗粒的...4 绵羊卵母细胞成熟 24 h 后皮质颗粒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山羊卵母细胞内皮质

标签:;  ;  ;  ;  ;  ;  ;  

皮质颗粒论文_林孟思,朱庆文,徐爱萍,王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