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高度论文_范秀梅,樊伟,杨胜龙,周为峰,伍玉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面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面,高度计,正交,高度,南海,函数,插值。

海面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范秀梅,樊伟,杨胜龙,周为峰,伍玉梅[1](2019)在《基于海面位势高度和海表温度构建西太平洋叁维温度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个基于上一年逐月叁维再分析温盐场和第二年月平均卫星观测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面高度异常SLA(Sea Level Anomaly),来推算区域海洋叁维温度场的方法。选取西太平洋区域作为验证算法有效的海区。该叁维水域的水平海域范围设定为:30°N~50°N,140°W~180°W,水平分辨率为1°;深度方向为从海表至-1 000 m,划分为19层。重构的第一步是利用上一年的逐月的温盐场,在该叁维空间的每个网格点上建立一个温度和卫星观测的海表温度、海面位势高度的回归方程。根据该回归方程和第二年的卫星观测数据可以得到第二年的该区域的叁维温度场。第二步把相同月份的该区域存在的Argo温度廓线同化进重构的温度场来提高重构的精度。重构的2015、2016年的温度场和CMEMS(Copernicus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ervice)提供的再分温度场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2 9和0.991 2,均方根误差为0.79和0.89℃;在-200 m以深的区域,均方根差异小于1℃,-200 m以浅的区域,均方根差异在1~2℃。表明该重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所以基于第一年的温盐叁维数据和第二年的卫星观测的海表数据可以重构第二年的叁维温度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汤博,侯一筠,殷玉齐,胡珀[2](2019)在《利用卫星遥感海面温度、高度联合反演南海北部叁维温度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历史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数据,通过严格筛选和插值,建立了南海北部的气候态垂向温度剖面。随后,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海面温度异常(SSTA)、海面高度异常(SSHA)联合扩展温度剖面的经验回归模型,并采用卫星遥感得到的SST和SSH数据扩展了南海北部的叁维海洋温度场,其时间分辨率为天,空间分辨率为0.25°×0.25°。通过与观测数据的对比研究,扩展得到的温度场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南海北部温度剖面的结构特征,并且能有效地体现出一些中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研究反演得到的叁维温度扩展场是较为可靠的,它可以作为海洋数值模型的初始场,实现现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互补,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南海北部温度场的叁维结构及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德全,赵玉新,何忠杰,刘厂,李威[3](2019)在《南海海面高度异常中长期统计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通过空间重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时空经验正交函数统计预报方法。以南海海面高度异常为预报对象进行了中长期预报试验,结果显示这种新的时空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可用于中尺度海洋现象的中长期预报。在90 d内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最优气候均态法,相关系数高达0.88。预报结果可以很好地描述海洋中尺度现象,为解决海洋要素中长期预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夏昊阳,杨晓雅,曾嘉炜[4](2019)在《基于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获取潮汐调和常数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5年间南海区域的卫星星下观测点数据处理分析南海潮汐问题.首先,选取了大于100个观测时间的4325个观测点,根据调和分析法计算了21个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并与潮汐验潮站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在此结果的基础上,选取特定轨道,拟合各分潮沿轨道振幅和迟角曲线,分离正压潮和内潮,确定了拟合的最佳次数;根据轨道的数值插值到全南海海域,作出南海各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并进行误差检验.(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6期)

叶小敏,林明森,宋清涛,廖菲,梁超[5](2019)在《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与合成孔径雷达、散射计和高度计海面雷达后向散射观测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波散射模型相比于以经验统计建立的地球物理模式函数具有不受特定微波频率限制的优势。组合布拉格散射模型和几何光学模型形成了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利用南海北部气象浮标2014年海面风速风向实测值作为散射模型输入,分别比较了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与RADARSAT-2卫星C波段SAR、HY-2A卫星Ku波段微波散射计的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偏差分别为(-0.22±1.88) dB(SAR)、(0.33±2.71) dB (散射计VV极化)和(-1.35±2.88) dB (散射计HH极化);以美国浮标数据中心(NDBC)浮标2011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共3年的海面风速、风向实测值作为散射模型输入,分别比较了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与Jason-2、HY-2A卫星Ku波段高度计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偏差分别为(1.01±1.15) dB和(1.12±1.29) dB。中等入射角和垂直入射下的卫星传感器后向散射系数观测值与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模拟值比较,具有不同的偏差,但具有相同的海面风速检验精度,均方根误差小于1.71 m/s。结果表明,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可模拟计算星载SAR、散射计和高度计观测条件下的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且与CMOD5、NSCAT-2、高度计业务化海面风速反演的地球物理模式函数的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可用于微波遥感器的定标与检验、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模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郑好,李晓春,王道胜,蒋浩宇,赵恩金[6](2019)在《基于T/P和Jason-1/2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数据获取南海同潮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卫星高度计资料的不断丰富,通过对卫星高度计所得潮汐调和常数进行插值或拟合得到潮汐同潮图成为可能。本文拟对T/P(TOPEX/POSEIDON)、Jason-1和Jason-2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南海区域星下观测点处四个主要分潮(M2、S2、K1和O1分潮)的调和常数,进而利用双调和样条插值方法对其进行插值,获取南海同潮图。首先,以1992~2016年T/P和Jason卫星高度计所得海面高度数据为基础,利用调和分析方法计算了南海星下观测点处M2、S2、K1和O1四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并与40个验潮站数据进行了对比,最大矢量均差为4.99cm,说明分析所得调和常数与利用验潮站资料提取的调和常数的误差较小。进而采用双调和样条插值方法对星下点调和常数进行插值,得到了南海四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所得结果与全球潮汐模型TPXO7.2模式结果的矢量均差分别为4.69、2.46、3.13和2.42 cm,与141个验潮站处观测结果的矢量均差分别为22.59、10.26、10.24和8.51 cm。此外,插值所得四个主要分潮的无潮点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双调和样条插值方法对卫星高度计所得调和常数进行插值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同潮图。(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霞,方文东,陈荣裕[7](2019)在《南海北部海面高度的季节内变异及其传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5年(1993—2017)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CEOF)方法,分析南海北部海区海面高度季节内变异的时空分布及传播特征。标准差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海面高度的季节内变异(intra-seasonalvariabilityofsealevelanomalies,SLA-ISV)在沿陆坡外侧区较强,且SLA-ISV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半年强于夏半年。CEOF前两个主要模态能较好地揭示研究海区SLA-ISV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特征,并表明SLA-ISV的强度受到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调制。全年CEOF的第一模态揭示SLA-ISV从台湾岛西南至西沙群岛以东区域的冬半年西南向传播特征;而全年CEOF的第二模态则表现了SLA-ISV分别在台湾岛西南和东沙群岛西南的西南向传播特征。南海北部中尺度涡季节变化统计分析表明, CEOF的分解结果与南海北部的涡旋活动一致。(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丽丽,唐丹玲,蔡丽娜[8](2018)在《不同水层海水温度与海面高度对金枪鱼渔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枪鱼是一种重要的远洋洄游性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分布于远洋暖水海域。根据2010年8月和9月(2010.7.26~2010.9.22)南太平洋海域的实测海况及渔获量数据,本文研究了渔获量与不同水层海水温度、海面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研究海域内的各研究水层均存在金枪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其中海表水层温度与金枪鱼渔场分布情况最为密切,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情况;研究海域内金枪鱼渔场的适宜海面高度为41~60cm。(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李志远[9](2018)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架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天气尺度风的响应主要表现为陆架波的形式。研究陆架波对加深理解陆架海的物理过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提高沿岸的海面高度和流动的预报准确性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渤海、黄海和东海(渤黄东海)的陆架波特征非常显着,但是陆架波在整个渤黄东海的传播特征和动力机制仍不清楚。本文结合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式MITgcm研究了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数值模拟的冬季平均的温度、盐度、海面高度和流场与前人的研究有很好的一致性,模拟流速的时间序列能比较好地反映观测流速的天气尺度变化规律。整个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表现出很强的2-5天周期的变化特征:海面高度与流动主要呈地转平衡关系,它们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地由复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的两个陆架波来解释。第一个陆架波解释76%的海面高度总方差和约28%的流动总方差,主导着整个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渤海和黄海(渤黄海)的流动变化。它是冬季强北风爆发而激发的一个自由开尔文波,波动绕着位于济州岛东南部的一个波节点在整个渤黄东海气旋式传播。第二个陆架波解释17%的海面高度总方差和约46%的流动总方差。波动对整个渤黄东海的海面高度变化起着次要作用,但是对东海西部的流动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它是一个风强迫的、最低阶的地形波,波动绕着位于东海东北部和黄海中央的两个波节点在渤黄海气旋式传播;在东海西部沿岸向南传播,在东海陆架的北部和南部形成两个波节点。离波节点越远,波长变得越长、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变得越大。陆架波在东海和渤黄海呈显着不同的传播特征和物理机制。在岸线长直的东海西部,陆架波的波长很长、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很小。波动引起的地转流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波动的同相位线,流速的大小与波动的振幅成正比,与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成反比。在半封闭的渤黄海,由于波动的迭加效应,陆架波的波长较短、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很大。波动引起的地转流的方向基本沿着波动的同相位线,流速的大小与波动的振幅和波数成正比。波长和振幅的指数衰减尺度的空间变化是陆架波呈显着的区域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动量平衡的分析表明,主轴方向的流动与次轴方向的压强梯度呈地转平衡关系。陆架波的产生和传播在东海和渤黄海呈不同的动力机制。在东海西部沿岸区域,流动加速度是由压强梯度、风应力和底摩擦共同驱动的,摩擦作用很重要。在半封闭的渤黄海,流动加速度主要是由压强梯度驱动的,摩擦作用不重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1-01)

管斌,孙中苗,刘晓刚,马小辉[10](2018)在《卫星高度计定标中GPS浮标测量海面高的FIR低通滤波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PS浮标用于卫星高度计定标时需要从瞬时海面高观测值中提取平均海面高的需求,研究了其有限冲激响应低通滤波方法。分析了窗函数设计法中几种窗函数的幅频响应特性,讨论了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的确定原则,给出了滤波器阶数的确定方法。基于浮标测量海面高仿真序列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窗函数的滤波效果相差不大;实际定标应用中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可设计为需要滤除海浪信号最低频率的一半,滤波器阶数可根据此设置频率计算得到。(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海面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历史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数据,通过严格筛选和插值,建立了南海北部的气候态垂向温度剖面。随后,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海面温度异常(SSTA)、海面高度异常(SSHA)联合扩展温度剖面的经验回归模型,并采用卫星遥感得到的SST和SSH数据扩展了南海北部的叁维海洋温度场,其时间分辨率为天,空间分辨率为0.25°×0.25°。通过与观测数据的对比研究,扩展得到的温度场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南海北部温度剖面的结构特征,并且能有效地体现出一些中尺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研究反演得到的叁维温度扩展场是较为可靠的,它可以作为海洋数值模型的初始场,实现现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互补,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南海北部温度场的叁维结构及变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面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范秀梅,樊伟,杨胜龙,周为峰,伍玉梅.基于海面位势高度和海表温度构建西太平洋叁维温度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汤博,侯一筠,殷玉齐,胡珀.利用卫星遥感海面温度、高度联合反演南海北部叁维温度场[J].海洋科学.2019

[3].杨德全,赵玉新,何忠杰,刘厂,李威.南海海面高度异常中长期统计预报方法研究[C].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2019

[4].夏昊阳,杨晓雅,曾嘉炜.基于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资料获取潮汐调和常数方法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5].叶小敏,林明森,宋清涛,廖菲,梁超.复合雷达后向散射模型与合成孔径雷达、散射计和高度计海面雷达后向散射观测的比较分析[J].海洋学报.2019

[6].郑好,李晓春,王道胜,蒋浩宇,赵恩金.基于T/P和Jason-1/2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数据获取南海同潮图的研究[J].海洋科学.2019

[7].王霞,方文东,陈荣裕.南海北部海面高度的季节内变异及其传播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9

[8].徐丽丽,唐丹玲,蔡丽娜.不同水层海水温度与海面高度对金枪鱼渔场的影响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9].李志远.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面高度和流动对冬季天气尺度风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8

[10].管斌,孙中苗,刘晓刚,马小辉.卫星高度计定标中GPS浮标测量海面高的FIR低通滤波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确定海面轮廓上的镜像反射单元分布卫星高度计和ROMS模拟的西太平洋和南...同一风速不同风向下无限深海水和有限...(a)2004-2008年由HYCOM输出海面高基于不同资料计算的北太平洋海表动力...海面高度图

标签:;  ;  ;  ;  ;  ;  ;  

海面高度论文_范秀梅,樊伟,杨胜龙,周为峰,伍玉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